身為人母以後,我在心中或多或少明白了,小時候為什麼家長總要拿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說實話能克制住不與其他孩子對比的家長,一定有一個不俗的內心。就拿我家大寶1歲時學說話這事兒,我滿眼都是別人家孩子的巧嘴,而反觀我家大寶只會講「爸爸」。
當時我家寶寶終於說話了,沒想到開口叫的卻是爸爸,我的內心五味雜陳。但我家大寶說完爸爸以後,就好像嘴被封印了一樣,我自從知道要想孩子早開口,就要不停地跟孩子說話,我幾乎成天都在嘮叨了,這讓我很困惑。後來我才知道,只會瞎嘮叨可不能滿足孩子,做好這4點養出巧嘴寶寶!
一、有目的重複物品的名稱
這個方法是我在讀有關卡爾·威特的故事時學會的,卡爾·威特是德國的天才,在5、6歲的時候已經會3萬多個詞彙,在8、9歲的時候已經能自主運用6國的外語。而這個天才完全是靠父親教育出來的,因為卡爾·威特剛出生的時候不僅不聰明,甚至有一些痴呆。
卡爾·威特的父親在教他說話的時候,就是有目的的重複物品的名稱。在卡爾·威特剛出生15天左右,他父親就指著周圍的東西,一遍遍地跟卡爾·威特講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這個故事讓我很受啟發,其實孩子在語言的準備階段是詞彙的積累。
我們不應該一味地瞎嘮叨,而是指著物品重複其名稱,做什麼說什麼,這樣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對話!比如我們要給寶寶喝奶的時候,這樣跟寶寶講:「寶寶餓了,我去拿奶瓶,給寶寶喝奶」!然後重複奶瓶、奶瓶!這樣孩子就會意識到這是奶瓶。
二、注重發音練習
有些寶寶到了2、3歲的時候,雖然愛說話,也能說一堆,但是發音不清楚,總是給人一種「大舌頭」的感覺。這很可能是因為在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沒有注重發音的練習和糾正,當寶寶說錯時,家長沒當回事,結果到了2、3歲就出現問題了。
德國教育家沙凡曾表示,寶寶在2歲以內對於語音的辨別、語音模仿、詞彙吸收方面都有著優勢。也就是說,寶寶能分辨出發音的細微差別,甚至成年人都察覺不到。這個時候作為家長一定要注重自己的發音,儘量字正腔圓,不帶口音,同時不要用「娃娃語」教寶寶,比如喝水水、吃果果。
三、將孩子會用的詞彙運用到生活中
如果寶寶已經能說一些詞彙,家長首先要鼓勵寶寶說出來,然後引導寶寶將詞彙運用到生活中的對話。比如說一些寶寶會向家長要玩具,看到小汽車就用手指,寶媽自然了解他的想法,這個時候建議你不要做一個善解人意的父母。
而是對寶寶說:「寶寶你跟媽媽說,你是想要小汽車嗎?如果是,你就回答我想要小汽車」。這是引導孩子去表達,同時把詞彙和自己的想法進行融合,這對於訓練寶寶說話非常有幫助。父母要記住儘量用詢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的表達欲望。
四、給寶寶講故事
我是在大寶1歲半開始給大寶講故事的,因為這個階段他已經能聽明白一些內容。給寶寶講故事的過程,你會發現他變得異常專注,比你跟他「瞎嘮叨」更能引起他的注意力。在讀故事的過程中,我們說的都是書面詞語,這屬於優質的語言輸入,這樣就能夠讓寶寶的詞彙量豐富起來。
除了豐富詞彙量以外,最重要的是給孩子講故事的過程中,其實是在培養孩子的「故事思維」。故事有開頭、結尾、起因、轉折、結果,這也是一種邏輯思維。寶寶如果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將來語言表達能力也很強,這也是為什麼參加辯論賽的人,都擁有強大邏輯思維的原因。
所以說講故事是讓寶寶從「會說」走到「巧嘴」這一質變的重要方法。這個階段給寶寶講故事時,建議選擇圖片較多的繪本,最好是看圖說話講故事。我個人比較喜歡《0-3歲寶寶學說話語言啟蒙書》。
這套書一共有6冊,整套書的色彩飽和度非常高,對於3歲以內的寶寶非常具有吸引力。而且符合3歲以內寶寶的認知特點,裡面的文字特別少,都是大篇幅的圖片。而且裡面的故事也並不複雜,都是貼近生活的場景,符合3歲以內寶寶的認知。
6冊書分別為《趣味字詞》、《拼音發音訓練》、《日常字詞》、《詞句擴展》、《語言遊戲》、《看圖說故事》。單從每一冊的書名,就能滿足我們前面所講,教寶寶說話時的技巧。無論是詞彙的積累、還是發音的練習、還是句子拓展、到講故事,可以說非常符合我的心意。
而且這套書中還有《語言遊戲》讓寶寶學說話的時候,充滿趣味性。語言遊戲包括,兒歌、手指謠、聽辨練習、角色扮演、鍛鍊反應能力等等遊戲方式,非常有意思。寶寶喜歡玩,在玩的過程中對於詞彙記得更清晰!
看圖講故事這一冊內容設計的也很科學,左面一頁都是圖片,完全可以讓寶寶只看左面的圖片,右面是故事的文字,對於一些缺乏想像力的家長,這個故事足以滿足寶寶。每次我給大寶講完故事的時候,我會讓他再複述一遍,這個方法對於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非常有幫助,分享給所有家長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