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98版《花木蘭》,我發現那是一個封建社會女性覺醒的故事

2020-08-27 熋有話要說

上個世紀90年代,宮崎駿和他的吉普力工作室尚未席捲全球,國產動畫也沒有動畫電影這樣的長篇巨作,而迪士尼的動畫VCD幾乎是每一個80後、90後最期待的大片。


《獅子王》、《風中奇緣》、《阿拉丁》、《埃及王子》、《人猿泰山》、《花木蘭》……每一部動畫片都承載著一代人的童年記憶,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這些年被資本裹挾的電影工業才一次又一次的將這些經典IP不斷真人化,消耗著已經進入而立之年的情懷。

自《獅子王》、《阿拉丁》、《美女與野獸》真人版在票房取得不錯成績之後,根據中國古代漢樂府名著《木蘭辭》改編,劉亦菲主演的花木蘭也將於今年登陸大銀幕。


為了重溫兒時的經典,我又重新翻出DVD看了一遍22年前,那個水墨畫風,面色褐黃的故事。

迪士尼所講的第一個中國故事

《花木蘭》(英語:Mulan)是一部由華特迪士尼製作、於1998年首次上映的電腦動畫電影。它的上映日期是1998年6月19日,為第36部華特迪士尼經典動畫長片,屬於迪士尼復興時代(1989年~1999年)的作品之一。

在此之前,迪士尼並沒有一部關於中國文化背景的動畫長片,為了拍攝《花木蘭》,迪士尼總共動用了600名動畫師,走訪北京、大同、西安、洛陽、敦煌等文化名城,參觀各地博物館、美術館,還曾親臨嘉峪關感受長城的壯美,收集了大量的資料。

歷時四年,終於創作出銀幕上那個丹鳳眼、黃褐色皮膚、遠山眉、小鼻子、薄嘴唇的漢代少女形象。


在繪畫風格上,彩並不是迪士尼通常的光影分明,而採用了仿水墨畫背景、淡水彩一般水墨感強烈的山水,花草,庭院,田野,都營造出一種中國畫 一樣的淡雅之美。

於此同時,影片所貫穿的文化元素也充滿了中國色彩,包括:三從四德、中國的宗祠文化、算盤、象棋,風箏,紙扇,餃子、舞獅、筆墨紙硯、武術等,除了京劇,可以說是應有盡有,未免有些過猶不及之感。

女性覺醒之路

花木蘭故事的本身,講述的是一個戰爭年代,匈奴入侵,為了抵禦匈奴,朝廷強制徵兵,花家只有一個年老多病的父親的情況下,獨女花木蘭迫於無奈替父從軍的故事。

故事雖是「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這一皆大歡喜的結局,但是在行文當中,依舊可以感受到統治階級的殘酷與冷血,戰爭的殘酷與血腥,以及木蘭的英勇和孝順。

然而迪士尼所改編的《花木蘭》,本質上是一個女性自我認識與覺醒的故事。

木蘭相貌平平,喜愛騎馬下棋,討厭三從四德。即使她謀略過人,尊老愛幼,但是她依舊不能成為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大家閨秀。

女子無才便是德,機敏過人的木蘭,才氣甚至比一般男人還高,如此一來,老祖宗的婦德往哪兒擱?

因此才有了哪一首《Reflection》的靈魂拷問:


在這個禮教吃人的世界當中,我到底是誰?

不能出嫁的木蘭,幾乎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下,幾乎可以算是家族不幸了。

直到一紙徵兵狀的到來,家族不幸的木蘭和備受唾棄的守護神木須才有了真正證明自己的地方——戰場


在戰場上,沒有三從四德,只有弱肉強食。

刀劍無情,只有最勇敢和最機智的勇士可以活到最後。

最終,花木蘭在戰場上證明了自己,並做到了衣錦還鄉,總算是光宗耀祖,光耀門楣。

影片的最後,木蘭歸鄉,帶著皇上御賜的信物和單于的寶劍,

可是,在代表封建禮教的奶奶面前,這一切終究比不上一門好親事和一個男人。


再看《花木蘭》

98版的《花木蘭》是一部動畫片,動畫片當中,沒有血腥,也不會有悲劇。

故事的最後,將軍李翔和木蘭有情人終成眷屬,迎來了大團圓結局。

這是畫給孩子們看的結局,也是花木蘭得到幸福與歸宿最好的結局,但是這一結局,仍然是建立在一個男尊女卑的時代背景下面。

無論花木蘭多麼勇敢,多麼足智多謀,多麼戰功赫赫,甚至拯救世界,但是在封建社會,女子不入朝堂畢竟是主流價值觀。


以夫為榮,夫唱婦隨終究是主旋律,迪士尼用他獨具匠心的方式拍攝了一出女英雄個人覺醒成長的勵志動畫,卻終究跳不出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大團圓結局。

安能辨我是雄雌

在這個提倡男女平等的時代,男尊女卑之勢自然已經大不如前。

而現如今女人能頂半邊天,甚至是大半邊天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女人再也不需要女扮男裝與男人一爭高下,即使花枝招展的女人,也能夠呼吸到自由的空氣。

雖然在職場和家庭當中,女人依舊需要承受比男人更多的家庭責任,當女人成為「女漢子」、「女強人」的同時,女人和男人,也許早就已經「安能辨我是雄雌」了。

相關焦點

  • 《花木蘭》:挪用東方故事的西式女性主義表達
    □蔣峰作為一部好萊塢瞄準東方題材的重量級大片,映前備受期待的迪士尼公司2020年出品的電影《花木蘭》,映後卻表現平平。在東方語境中,花木蘭作為中國家喻戶曉的歷史傳奇人物,其替父從軍、徵戰沙場、載譽而歸、卸甲盡孝的故事,彰顯出人物的忠孝和勇敢。
  • 《花木蘭》花木蘭替父從軍,除了講三綱五常,還有女性的不服氣
    最近撤檔的電影《花木蘭》,故事情節取材於1988年上映的動漫版《花木蘭》。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書本中從不缺席,本篇文章就從動漫劇情來分析下花木蘭替父從軍背後的封建傳統,古代封建社會下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以及女性為此所作的努力。
  • 劉亦菲版的《花木蘭》,是屬於迪士尼的一個好故事
    這是一個很完美的故事。可是這個故事,不應該屬於花木蘭。首先,在中國,女子會武並不會被視為異類。但軍隊中為何不要女性?自原始社會有了分工開始,身強力壯的男子負責打獵,打仗,開疆拓土,而女子,因為體力普遍相對較弱,便守護家園,紡織耕田,撫育下一代。這裡面不存在歧視,不存在任何偏見。
  • 豆瓣4.9分,《花木蘭》口碑慘澹
    文|投資界PEdaily《花木蘭》終於與國內觀眾見面了。9月11日,《花木蘭》上映了。上映首日票房5600多萬,次日即破億。這次翻拍20年前動畫片版《花木蘭》,迪士尼算是壓重注。今年前三季度,迪士尼營收506.81億美元,同比微跌0.38%;淨虧損21.54億美元。
  •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為什麼失敗了?
    比如,《指環王》定義為科幻片,那麼我們期待一個天馬行空的故事;《綠野仙蹤》全片極富想像力,神奇有趣的童話角色,歡快的舞蹈場面,是一部輕鬆愜意的兒童片。《花木蘭》介於動畫片與真人版之間做出的妥協,一邊嘗試用真人動作和表演靠近動畫版本的流暢性,一邊忙於推進木蘭從軍的故事。
  • 對不起,這才是我想要的花木蘭
    最早的女性覺醒和變裝大佬《木蘭辭》是北朝時代的樂府民歌,用長篇敘事詩的方式,講述了一個「男裝大佬」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功立業,多年之後勝利回朝,不求功名,歸園田居,回歸家庭的傳奇故事。這入世和出世之間,一個古代偉大英雄的形象已經躍然於紙上。如果這個英雄還是一位女性呢?那它一定是一個超越時代的作品。近年來,女性主義作品當道,從DC的《神奇女俠》、《猛禽小隊》到漫威的《驚奇隊長》《黑寡婦》,皆可稱為女性英雄的代言人。
  • 「新影觀後感」《花木蘭》「醜媳婦」總得要見公婆索性自己招罷
    要麼太醜,要麼與故事背景時代偏離。畢竟花木蘭這個人物也是古代流傳的故事改編,虛虛實實。不過這樣的造型也是迪士尼為了與動畫版電影對照的一種偷懶方式吧。》是國人都熟悉的歷史故事,90年迪士尼的《花木蘭》動畫電影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與原98年動畫版有哪些不同
    介於真人版《花木蘭》花木蘭已經於9/11日在國內上映。而這部電影是改編自原迪士尼98年的動畫,所以這篇文章主要談談真人版對於動畫做了哪些改編和不同。1998動畫版 花木蘭首先真人版《花木蘭》摒棄了迪士尼傳統的歌舞元素。
  • 西方的《花木蘭》不懂東方,從歷史角度深入解讀花木蘭的故事
    》剛一面世,便在國內贏得如潮惡評,相對於動畫版《花木蘭》中那個形象稍顯單薄的個人英雄主義女超人,真人版給女主加上了類似貞德的女巫色彩,使女主有了一個困惑猶豫到覺醒的過程,但這種覺醒仍然完全難脫西方救世英雄的俗套。
  • 《花木蘭》裡的家國情懷:我們從來只有木蘭從軍,沒有女性主義
    此時大洋彼岸的美國,迪士尼的真人版《花木蘭》,在號稱有「美國春晚」的超級碗當中,率先放了一個超級碗預告,隔天迪士尼放出電影的「終極預告」。劉亦菲版《花木蘭》之前已經有過兩版預告,現在終極預告一放出來。這個預告確實展示了電影更多的情節、細節,尤其是場景和戰爭場面上面,明顯遠遠超越了98年動漫版《花木蘭》。與迪士尼其它真人版漫改電影《白雪公主與獵人》,《睡美人》、《沉睡魔咒》也不是一個路子。
  • 為什麼說動畫版的《花木蘭》才是真正的女性個性解放?
    花木蘭作為「迪士尼公主系列」的第一位中國的「公主」,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不靠公主出身,不靠嫁入皇族,而是靠自我成長、自我確認完成人格與實力的形象。本文作者林丹婭與張春認為,比起中國的花木蘭,迪士尼的動畫版《花木蘭》在改編之後更能體現人文主義與女性主義膠合的女性個性的解放。而中國故事裡的花木蘭看起來表達了「巾幗不讓鬚眉」的思想,內在故事邏輯反而是一種對父權秩序的確認與強調。
  • 電影版《花木蘭》VS動畫版《花木蘭》的5個不同之處
    劉亦菲主演的迪士尼電影《花木蘭》9月17日於韓國上映了。這部電影據說和之前的動漫版有好幾處不同的地方哦。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吧。98年上映的迪士尼動漫《花木蘭》被當成是90年代出生的人最喜歡的動漫。中國花氏家門的獨生女花木蘭為了替父從軍而男扮女裝的有趣故事以及多為名曲的OST,讓這部動漫在上映20多年來至今仍然備受人們的喜愛。
  • 《花木蘭》為品牌演繹現代女性形象帶來新故事
    在設計上,除了《花木蘭》元素的運用,太平鳥更是加入了水滴領、盤扣、字母刺繡等中國服飾的元素,增添了東方韻味。 不僅如此,品牌釋出的宣傳文案「我要成為誰,不是嫁給誰,我是花木蘭」,宣揚女性獨立,敢於做自己的價值觀正是花木蘭的精神所在,也是現代女性看重的特質。
  • 任人打扮的花木蘭
    家庭也貫穿於她的故事,《木蘭詩》中言:「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在戰場上立下赫赫功勳的木蘭,最終渴望的仍是回歸家庭。從離家到回家,木蘭的身份仍是家庭中的女性,在這部作品中尚沒有明確體現出木蘭女性主義思想的覺醒,關於木蘭的女性形象與女性心理沒有較多描繪,這也為後世版本的衍變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
  • 為什麼說迪士尼動畫版的《花木蘭》才是真正的女性個性解放?
    正在為迎接班師回朝的得勝官兵而陷入全城狂歡的人們,無人相信花木蘭的警報。按宰相賜福的說法,那是因為她「是個女人,無足輕重,沒有價值,不可取信」。後來,敵人偷襲皇帝得手而木蘭捨命相救。皇帝因木蘭救了自己也等於救了百姓的功績,免去其「膽大妄為,不辭而別,女扮男裝,混入軍營,欺君罔上,有辱軍風,更有甚者,毀了我的皇宮……」等萬死之罪,賜予花木蘭宰相之位,但木蘭堅辭不受仍千裡還故鄉。
  • 《花木蘭》舊時代女子的悲鳴與覺醒
    電影動畫《花木蘭》由巴裡·庫克/託尼·班克羅夫特導演製作,與1998年上映。該影片是以中國古代為背景,講述了花木蘭從軍的故事。影片運用了與現代英文結合,詼諧的手法,整部影片輕鬆歡樂。雖然影片中的花木蘭卻與古時的花木蘭有很大出入,但是故事卻引人深思。
  • 觀真人版《花木蘭》有感
    劉亦菲真人版的《花木蘭》是迪斯尼公司重新執導的大作,網評4.7分,淘票票評分7.4,最近全國上映,我也湊個熱鬧看一看。 迪士尼公司的作品一向是經典製作,值得一看!幾年前迪斯尼公司出的動畫版的《花木蘭》我看過,幽默,風趣、誇張、活潑、俏皮的花木蘭,給國人全新的感受,顛覆花木蘭在國人心中以往古裝戲的形象
  • 新版《花木蘭》古老中國故事與全球文化共舞
    迪士尼第一部中國題材動畫片《花木蘭》顛覆了迪士尼公主的風格,故事的主角不再是一個陷入困境的少女。  20多年後,再度推出真人電影,迪士尼對這個經典IP情有獨鍾,不僅因為它有龐大的粉絲基礎,更因為「花木蘭」延續著勇氣與智慧並重的獨立女性精神,傳遞自我探索的價值。「從動畫片《花木蘭》到真人版,好萊塢不斷開採中國故事。這足以說明我們的歷史與文化是一筆難以估量的遺產,它們能從中國的傳奇故事,成為當代全球文化的一部分。」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羅崗教授說。
  • 我給《花木蘭》打五分
    「我學會了一個成語,呆若木蘭。」「對劉亦菲粉絲而言有一個壞消息,《花木蘭》豆瓣評分只有5.9分(筆者按:最初)。還有一個好消息,這已經是劉亦菲近十年來評分最高的作品了。」那隻賤兮兮的小紅龍幾乎是動畫版《花木蘭》的靈魂。訓練與作戰,枯燥且嚴肅。一個愛耍寶且溫情的角色,很大程度上調劑了這個內核為「孝」的從軍故事。
  • 戴錦華: "花木蘭"背後, 是女性解放的精巧騙局
    如果說,女性原本沒有屬於自己的語言,始終掙扎輾轉在男權文化及語言的軛下;而當代中國女性甚至漸次喪失了女性的和關於女性的話語。如果說,「花木蘭式境遇」是現代女性共同面臨的性別、自我的困境,而對當代中國婦女,「花木蘭」,一個化裝為男人的、以男性身份成為英雄的女人,則成為主流意識形態中女性的最為重要的(如果不說是唯一的)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