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無德,全家有難」,下半句更讓人頓悟,有家庭的都得清楚

2020-12-19 左小姐與右小姐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老人是一個家庭的最高級別長輩,也是最為德高望重的人物,老人的言行舉止,關係到家庭的方方面面如果一個家庭的老人缺乏應有的德行,那麼這個家庭就很容易遭受禍患的摧殘。

這就是"老人無德,全家遭殃"。

而這句話的下一句更讓人醒悟,那就是"子女不孝,沒有福報"。

這也是有家庭的人必須懂得的老人與子女的內在聯繫和影響邏輯。

老人的德行對家庭的影響大嗎?

非常大

首先,正如開頭所說,老人因為你年紀和長輩有序的地位問題以及人生閱歷的差異問題,在家庭裡往往居於最高位置,也是最有發言權,最值得小輩去敬重的人。

接著,這樣的地位勢必會自然而然地對我們整個家庭的行為產生巨大影響。

我們想想看,如果連我們敬重敬畏的人,都不具備德行,比如說家裡的老人喜歡計較,喜歡算計別人,喜歡讓別人下不了臺面,喜歡為了目的不擇手段,那麼我們勢必也會逐漸變成這幅樣子,這樣我們很容易遭到別人的報復。

老人的德行不好會讓家庭遭殃,而與之相對的,更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子女的行為。

子女的孝道和老人相比,與家庭關係大嗎?

關係很大。

而一般來說,孝道都是從小輩傳遞到老一輩的,與之前老人相對應的是,孝道主要是由小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子女來完成的。

孝道對家庭的福禍有著重大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01第一個方面,外界印象。

雖然我們常說,真正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的家裡人知道,別人是看不出來的,但是我們不可忽視的是,外界對一個家庭的看法,也是這個家庭得以發展幸福的重要條件。

人們對於另一個家庭的評價看法裡,孝佔了很大的比重。

當你擁有了一個家庭以後,無論是你的子女對你不孝順,還是你對自己的父母不孝順,你的所作所為都會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外人眼裡,你怎麼掩蓋都是掩蓋不出來的。

很多人可以從你的一些小動作上看到家庭中子女對待孝的態度,而一旦察覺到異樣,對這個家庭來說也會產生厭惡之情,更不利於自身家庭得到外界的幫助支持。

因為一個沒有子女孝道的家庭,別人也不會指望這個家庭能夠真誠地對自己好,更沒有動力去幫助這個家庭了,而這個家庭也會因此錯失很多獲取外界幸福的機遇。

02第二個方面,家庭內部感情。

家庭的內部也是需要感情聯絡的,不是一家人就能隨便相處的。

一個子女缺乏孝道的家庭,這個家庭的自身內部結構就已經出現了問題,其中一個家庭幸福福分所必需的品質就已經有所欠缺了,對於福分的渴望頂多只能算是奢求。

當你是作為子女的身份時,如果你缺乏對長輩的孝道,那麼其實你們雙方都不會好過。

你在長輩眼裡是一個沒有良心和品德的人,而長輩在你眼裡就變成了一個累贅,你們家庭之間的內部感情就很難達到和諧和睦的狀態,充斥的更多是厭惡和反感還有疲倦。

試問成天生活在這樣一個因為缺乏孝而導致家人不和睦的家庭裡,哪怕是有天大的好事找上門來,又有誰會抱有一顆很好的心情去迎接福分呢?

當然,這還是在完美的理想狀態下,在這樣的家庭裡福分都會躲著你。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老人無德,一家災殃」,老者的忠告:影響三代的後半句,更要懂
    父母從小就教我們,要孝敬長輩,他們經歷的遠比我們多得多,經驗也豐富得多,所以才會有"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老話。但是,是否老人的話就一定是正確的嗎?其實不然。"老人無德,一家災殃",老者的忠告:影響三代的後半句,更要懂,這兩種無德的老人,更容易毀三代。1、第一種:斤斤計較。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會斤斤計較。
  • 老人無德,牽連一家:這三種「折磨兒孫」的老人,是你苦難的源頭
    不管是在一個宗族中,還是在一個家庭裡,倘若你家有這樣的「有德」之人,相信這個家族或者家庭,將會穩中向前,蒸蒸日上。況且,如果這個有德之人,是你們家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相信他將會給子孫後輩做好榜樣,起到「領頭羊」的作用。因為老人有德,全家幸福。
  • 老人有德,子孫興旺;老人缺德,一家災殃
    好的家風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歲月中悄無聲息地積澱,沉靜溫潤,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一個人在家庭中尊老愛幼,謙虛謹慎,嚴格自律,那麼他在單位裡、社會上也必然能夠表現良好。「祖功宗德流芳遠,子孝孫賢世澤長。」「君子之德,益及子孫。今日之貴,昨日之功。」
  • 「娶妻娶德,不娶色」,後半部分是經典,老祖宗有大智慧
    娶妻要娶德,不娶色"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話,流傳已久,大多數人只是聽說過這句話,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部分。對於後半句,則鮮為人知。婚姻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婚姻是一個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婚姻也代表著人的後半生。現在的人對婚姻的概念都很清楚。但在古代,婚姻觀念並不強,古代沒有自由戀愛,都是父母包辦。
  • 心理學:永遠不要怕那些無德的老人
    比如,好心攙扶摔倒的老人卻被打,背負上巨額的賠償;亦或是因為自己身體不適未給老人讓座,被老人破口大罵沒修養、沒道德,背上莫須有的罪名。尊老愛幼指的是那些值得尊重的老人,而非那些仗著自己年紀,處處使壞的無德老人。什麼是無德老人?
  • 農村俗語:「子女不孝,沒有福報;老人無德,一家遭殃」,何意?
    當然,若真這麼做了,又有違人權,過於重刑,太過極端,不合一國立法之原則。 中國人不信命,但卻相信冥冥之中的天意,與佛家的「因果輪迴」有幾分相似,今日之因。得他日之果,今日種下不孝的惡行,他日便會招來禍事,沒有福報。 作為子女,「盡孝」是理所當然的。
  • 久病床前無孝子,後半句更經典,說出人性現實一面!
    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俗語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但是,這句話的後半句你知道嗎?其實,他的後半句更經典,將人性現實的一面說得淋漓盡致。先來說說,為什麼「久病床前無孝子」?父母剛生病時,子女每天在病床前忙前忙後,對他們噓寒問暖。對父母的要求,也是百依百順,儘可能地滿足他們。但是,照顧病人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期間的事情並不輕鬆,甚至還要為老人把屎把尿。
  • 俗語說:老人無德害三代、紅顏禍水;家宅興旺都有這四個特徵
    一、老人有德,子女不愁。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是家族的中流砥柱,如果家中老人有德行,能夠給家庭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子孫自然能潛移默化地受其影響。去年收視率極高的一部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大強,就是一個反面教材。
  • 生活中遇到無德老人,怎麼辦?心理學家們給出了最好的建議
    經過歲月的洗禮以及閱歷的磨練,老人在家庭中處於最高地位,受人尊敬,支撐著一整個家族。百善孝為先,中華兒女注重孝順,從小接受父母的教導要孝敬老人。但這個社會很多老人卻扮演著破壞家庭的角色。倘若家中老人倚老賣老,無德霸道,作為子女的我們應該如何選擇?是順從還是反抗?
  • 俗話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半句更經典,卻幾無人知
    事實上,作為夫妻愛的結晶,當孩子出生後,每個家長對於孩子的愛都是刻在骨子裡的,它比愛情純粹,比友情純真,一切都在為孩子著想。不過,由於表達愛的方式不同,很多家庭卻陷入了一個怪圈。孩子與父母產生隔閡,不願與家長說話,關係越處越冷,也寒了家長的心。
  • 老人無德,一家遭殃:這三種「禍害」兒孫的老人,是你痛苦的根源
    一個家庭裡面,如果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家中坐鎮,相信兒孫後輩未來的生活會越過越好。 因為越是有眼光,有閱歷的老人,他們越能把握住家庭發展和日常生活的大方向,幫兒孫撐起一片天,所以說,有賢德老人的家庭,就是一塊「福地」。
  • 老人家常說:「色字頭上一把刀」,下半句更經典,老祖宗的大智慧
    好色之人,不論在哪一個時代都不會受到世人的歡迎。這些人很容易在外界的一些顯而易見的女色誘惑下,斷送了自己的前程和將來。所以,老人家也常常喜歡用一句「色字頭上一把刀」,告誡自己的子孫要處理好那男女關係。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句,《智囊全集》中記載了其後半句,此句比起前句半點不差,更加現實且道盡了男女之間的關係。首先,我們不妨來品一品前一句「色字頭上一把刀」的意思,這句話將女色的誘惑比作了一把殺人之刀。隨時都會從頭頂上落下,讓你落得一個悽慘下場。
  • 俗語說:「精足不思淫」,下半句更有道理,普通人卻很難做到
    俗語說:「精足不思淫」,下半句更有道理,普通人卻很難做到文/觀心通史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積累沉澱,中國古代先人們為我們留下了太多寶貴的知識,使得我們能夠在未來的生活中少走許多彎路
  • 老人說:「開江魚,下蛋雞」,下半句更經典,蘊含了千年的大智慧
    首先,我們不妨品一品載於《智囊全集》的前半句開江魚下蛋雞。開江魚就是冰面初解,一部分於結束了冬眠,開始在水面上遊動的魚。早出晚歸,回籠覺在他們眼裡都成了一種奢望。不像我們現在想睡多久睡多久。可後半句可能會讓我們有疑問:古人三妻四妾不是很正常嗎?《智囊全集》這樣說不是顯得有點突兀?古人三妻四妾其實只是一種規定,絕大多數的人來講一夫一妻都已經很難生存。
  • 古人講:「有錢能使鬼推磨」,下半句更耐人尋味,可惜很少人知道
    古人言:「有錢能使鬼推磨」,下半句更耐人尋味,可惜少有人知為了更好地能提醒子孫後代,老祖先會根據平時生活經驗,匯總出一句句耳熟能詳的俗語諺語流傳下來。而這些民間諺語藉助人們的口口相傳,總是會在時間的長河中丟失忘卻。
  • 古人告誡:「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經典,說透人性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貴人。」人情冷暖,往往只有經歷過大起大落的人才能夠深刻地體會到。古人用俗語告誡後人:「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經典,說透人性!這篇文章所要講述的這句俗語,就是:「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以及它的後半句,充分的展現了做人的道理。人窮別說話,人微言輕惹人反感罷了「人窮別說話」,確切地講應該是少說話,這聽起來,不免讓人有些惆悵與失落,但又不可否認這是事實。
  • 有老人幫忙帶娃和自己帶娃的家庭,有啥不同?4位兒媳說出了心聲
    這一點,自然跟同一屋簷下的婆婆與兒媳不同。 然而,這樣的生活是需要前提條件的。 畢業工作後,看到身邊更多的都是從小城市來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他們的父母都在老家,有能力在城市買下一套房子,就幾乎已經是傾盡了全家之力,更不用說買兩套。
  • 71歲老人說:人與人之間,不能看得太清楚,看得太清,你就敗了
    其實,做人也一樣,人與人相處,有時候,把對方了解得太清楚,甚至把對方的隱私,對方的身體缺陷,對方曾經犯過的錯誤,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到時,一旦發生了一些矛盾,我們就會把我們所洞察的所有秘密,變成攻擊對方的武器,到時,給對方造成的傷害就大了。所以,做人要懂得「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人與人之間,不能看得太清,看太清,你就敗了。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下半句更經典,古人經驗之談
    雖然說想要長生是一件很難實現的事情,但是通過養生的方法,同樣可以延長我們的壽命。其中,「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就道盡了一個長壽的秘訣,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這一句「老洩殘精,人窮壽盡」正是闡釋了這個道理,人的年齡隨著不斷增長,身體素質自然也會隨著時間下降,自然對於夫妻生活也會有影響,通過黃帝內經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人隨著年數的增長,尤其是在四十歲的時候,腎氣會逐漸衰退,開始掉頭髮,四十八歲三陽經氣衰退,五十六歲肝氣衰微,精氣不足。
  • 老祖宗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精彩,處世智慧值得學習
    老祖宗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精彩,處世智慧值得學習老話說:「人在做,天在看」,人們總是相信天道有輪迴、風水輪流轉,「現世報應」是佛家的說法,是在人們無力改變所面臨現狀時只能從精神上尋求自我安慰的一種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