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子女不孝,沒有福報;老人無德,一家遭殃」,何意?

2020-12-19 騰訊網

孝,順乎於義,乃人立身之本。《孝經》云:「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天地間的生靈,人最為珍貴;而所具備的所有德行,沒有高於孝的。

生而為人,我們首要感謝自己的雙親。從新生到成熟,父母漸漸老去,身為人子要學會反哺。

俗語:「子女不孝,沒有福報」,人性的誕生,伴隨著「知恩」。不知恩,便不知孝也。今天,我們便來解讀這句俗語。

子女不孝,沒有福報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孝,簡單來說就是愛戴雙親、順其心意、養其身體。

古時,統治者將「孝」與「忠、義」相連,形成家國同構的概念;君為天下父,臣為子,所謂「臣子」便由此而來。

臣到了地方,為政一方,又被稱為「青天大老爺」,為地方所有人之父,故普通百姓見政府高官要行跪拜禮。

由上到下,不孝便意味著不忠、不義,不論身處何位都會受到制裁,在古代,不孝之罪極重。

公元1866年,漢川縣有一人名叫鄭漢禎,口碑極壞,因為其經常辱罵母親。一次因為小事,鄭漢禎和其妻子共同辱罵老人,老人回了幾句,便被鄭漢禎打倒在地,不省人事。

旁觀者報了官,恰巧湖廣總督在此巡視,聽聞此事後,立刻命人將鄭漢禎夫妻關了起來,上報朝廷,很快皇帝的回覆下來了。

首先,鄭漢禎夫婦被處以死刑,族長因為管教不嚴,致使發生此等惡劣事件,處以絞刑;鄭家的左鄰右舍因為長期目睹此事,未有報告官府,被發配充軍。

鄭家的直系血緣親戚,也均被判以死刑,而鄭漢禎妻子娘家,同樣被流放,母親臉上刺字,就連當地縣官,也被因為未能體察民意,被撤職。

大概報官者自己都沒想到會如此嚴重,須知官府所做之事,必須合乎大義。彼時儒家思想被奉為正統學問,「父子之道,天性也」,不孝,有違天道,那麼作為天子,便要奉天意對不孝者進行處罰。

此事在當時鬧得沸沸揚揚,與之相比,現代則要寬鬆許多,更多是以道義束縛人心。倘若現在明文規定「不盡孝者,沒其家產,奪其性命」,還有誰敢不盡孝?

當然,若真這麼做了,又有違人權,過於重刑,太過極端,不合一國立法之原則。

中國人不信命,但卻相信冥冥之中的天意,與佛家的「因果輪迴」有幾分相似,今日之因。得他日之果,今日種下不孝的惡行,他日便會招來禍事,沒有福報。

作為子女,「盡孝」是理所當然的。那麼作為父母、長輩、老人,又該如何對待子女?

事實上,俗語「子女不孝,沒有福報」,還有上半句,即是「老人無德,一家遭殃」,是做長輩的忠告。

老人無德,一家遭殃

老人無德,如同天子昏庸。因為「君權至上」、「孝者為先」的影響,下面的人無法反抗,只能一路走到黑,甚至滅國、家破。所以,老人德行很重要。

古羅馬戲劇家西塞羅曾說:「老年人猶如歷史和戲劇,可供我們生活的參考」,老人,在生活中沉浮的時間很長,見過許多是是非非,擁有更多的經驗。經驗即是智慧,老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玉有瑕,再怎麼雕琢也難成美玉。老人德行出了問題,後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這一既定事實,一家門風如何,全看老一輩人的教育和德行。

老人德行惡劣,那麼家中子嗣濡目染下,也必定會染上惡習、惡德,惡性循環,到最後招來禍事,家破人亡。

教育行業有一句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並非空談,而是要真正落在實處。

倘若不能身先士卒,不能以己作為榜樣,卻要求孩子如何去做,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莊子曰:「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可見真正的孝順,不能一味的順從父母、順從君主。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也只是普通人,犯錯在所難免,作為子女一定要及時幫其糾錯,幫助父母回頭,這才是「真孝」。

俗語:「老人無德,一家遭殃。子女不孝,沒有福報」就介紹到這裡,荀子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

長者應重德,小輩盡孝,德與孝並駕齊驅,缺一不可。如此,才能家庭和睦、不生間隙。各位看官,你覺得「老人無德,一家遭殃;子女不孝,沒有福報」這句俗語有道理嗎?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令人傷感的道德綁架……老人無德,一家災殃;子女不孝,沒有福報……
    親情是人世間最寶貴的感情之一,尤其是在中國,從古到今一脈相承,無論社會和時代如何變遷,中國人的深厚親情基本沒有改變,「血濃於水」的血緣親情,更是親人之間斬不斷的親絲
  • 老人有德,子孫興旺;老人缺德,一家災殃
    好的家風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歲月中悄無聲息地積澱,沉靜溫潤,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一個人在家庭中尊老愛幼,謙虛謹慎,嚴格自律,那麼他在單位裡、社會上也必然能夠表現良好。「祖功宗德流芳遠,子孝孫賢世澤長。」「君子之德,益及子孫。今日之貴,昨日之功。」
  • 「老人無德,全家有難」,下半句更讓人頓悟,有家庭的都得清楚
    老人是一個家庭的最高級別長輩,也是最為德高望重的人物,老人的言行舉止,關係到家庭的方方面面如果一個家庭的老人缺乏應有的德行,那麼這個家庭就很容易遭受禍患的摧殘。這就是"老人無德,全家遭殃"。而這句話的下一句更讓人醒悟,那就是"子女不孝,沒有福報"。這也是有家庭的人必須懂得的老人與子女的內在聯繫和影響邏輯。老人的德行對家庭的影響大嗎?
  • 「老人無德,一家災殃」,老者的忠告:影響三代的後半句,更要懂
    老話也曾說"上梁不正下梁歪",老人或父母給孩子的影響都是長久的,社會中很多不孝的子女,做事荒唐、無理取鬧,很大原因都與家中的長輩有關。若家中的老人仗著自己年紀大,倚老賣老,我們便要站出來,不應該順從。"老人無德,一家災殃",老者的忠告:影響三代的後半句,更要懂,這兩種無德的老人,更容易毀三代。1、第一種:斤斤計較。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會斤斤計較。
  • 好家風靠老人宣揚、父母示範、子女繼承!
    老人無德,一家災殃;子女不孝,沒有福報; 男人無志,家道不興;女人不柔,把財趕走。 老人要宣揚家風,父母要示範家風,夫妻要掌舵家風, 子女要繼承家 風,孫輩要順受家風,兄弟姐妹要競比家風。
  • 老人無德,一家遭殃:這三種「禍害」兒孫的老人,是你痛苦的根源
    一個家庭裡面,如果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家中坐鎮,相信兒孫後輩未來的生活會越過越好。 因為越是有眼光,有閱歷的老人,他們越能把握住家庭發展和日常生活的大方向,幫兒孫撐起一片天,所以說,有賢德老人的家庭,就是一塊「福地」。
  • 老來難,農村老人接受了兒孫的不孝,兩極分化誰對誰錯?
    在農村無論刑事責任或民事責任都依靠譴責與嘲諷來避免。誰家不孝,誰家家務事過於撓頭,都離不開村民的眼睛。俗話說有利必有弊其實也不為過。前者提到農村孤寡老人最可憐了。許多人所關心的問題。網絡詩句這樣說\青年夫妻老來伴,頃刻塌下半邊天。頓足捶胸淚已幹,難以置信成孤雁,餘下日子最艱難。兒孫有不孝,不認爹媽。而爹媽也有不如意的人生。孤寡老人再婚有多少子女會同意?
  • 俗語說:老人無德害三代、紅顏禍水;家宅興旺都有這四個特徵
    一、老人有德,子女不愁。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是家族的中流砥柱,如果家中老人有德行,能夠給家庭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子孫自然能潛移默化地受其影響。去年收視率極高的一部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大強,就是一個反面教材。
  • 農村俗語「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是什麼意思?有哪些講究?
    農村俗語「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講的是過去老人在一個家庭的院子住房安排問題,通過住房的安排,可看出兒孫對老人是否孝順。東屋、南房,西屋和北屋是我國傳統的四合院,北屋是正屋,也就是說,這種院子以北屋為準,坐北朝南。這是我國房屋中比較最傳統最普遍的格局。
  • 農村老人常說「好男生前無好運,好女生後沒有福」,這話啥意思呢
    中國歷史也是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雖說以前的歷史也是成為了過去,但是歷史帶來的很多的東西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就比如以前的孫子兵法就是我們經常受用的一本書,其次還有很多的禮儀,文化等,這些也是經過歷史的洗禮後,呈現給我們的一份禮物,就像咱們農村裡的一些俗語,別看這些俗語是發源於農村
  • 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何意?老祖宗的經驗!
    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何意?老祖宗的經驗!雞和狗都是屬於家裡養的家禽,在中國民俗,老祖先們為了更好地存活早就已經開始試著著去飼養雞和狗了。古代人覺得,要是出現了「妖異」,就說明天下會動亂,民間俗語:「雞但是六,狗但是八」就是源於《易妖》。《易妖》上說,中國古代一位老人家,家裡非常富有,他十分喜歡狗,因而養了1隻白色狗,而且不論什麼時候都和白色狗寸步不離。一日,老人家突然之間喪命,他的子女們只能把他下葬於山間。
  • 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這句農村俗語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這句農村俗語,說的有沒有道理?是要根據情況所定的,具體原因,下面我來給你們分析一下: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是什麼意思先來了解下,這句農村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在我們傳統的文化裡講究,百善孝為先,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哪三種?無後是什麼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也,為無後也,君子以為憂告也。」——《孟子·離婁上》這段話的解釋頗有爭議,一種說法跟我們通常的認知一樣,無後就是沒有後代,是為不孝。另一種說法則將「無後」理解為「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因為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了妻子。
  • 古人言:「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究竟是何意?
    有的俗語聽起來饒有趣味,蘊含哲理,至今也在影響著一代人的生活和成長。從古自今,流傳下來的俗語多之又多,很多人都不能明白其中所指的意義,就比如古人常說:「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這句話究竟是何意呢?
  • 農村老話說:「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話說:「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意思很簡單,就是父母對長輩的孝心,會言傳身教給下一代。老話說過:「房簷滴水輩輩照」、「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來」,表達的也有這層意思。村裡人不好直接說這個兒媳婦不孝敬父母,就給這種麻山藥起名「小白嘴」,用來諷刺村裡那些不孝子孫,都是爹媽生的,父母「白養」他/她們了。兩口子聽到街坊四鄰們這麼諷刺他們,加上兒子說過將來「學」他們對待父母的話,兒媳婦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自己這麼做,等於言傳身教孩子,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是累贅。那麼,以後自己老的時候,孩子很有可能理所應當的這樣不孝敬自己。
  • 農村「新不孝」:父母在世時候不見人,去世之後顯孝順
    現在農村,對於老人的照顧,有了一種「新不孝」怪象。對這種事情,農村老人其實也很無奈,子女也是壓力太大。都是哪些「新不孝」怪象呢?首先就是薄養厚葬。在老人養老問題上,按月輪飯養老也是最多的,讓父母這個月去老大家,下個月去老二家,漂泊的老人在心裡吶喊:哪裡才是我的家?
  • 農村老話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對於一些農村老話,部分人持偏見態度,認為這些農村老話帶著封建迷信的主觀思想。其實這樣想的人,首先就已經帶有主觀的想法,以主觀想法去臆測另外一件事,得出的結論必定是片面的。農村老話是農村人在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是智慧的結晶,冒昧歸類到封建迷信是不妥的,應該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看問題,有不足的可以提出來,有道理的也應該去肯定。
  • 農村有句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農村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是什麼意思?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很好理解的,俗語中的「向」就是偏向的意思,整句俗語就是說,老人的眾多子女裡,如果老人偏向哪個子女,那麼那個子女不但不一定能過好,反而很有可能會更窮!
  • 農村俗語『頭朝東來腳朝西,睡覺必定要遭殃』,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流傳千年而不衰,而且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種獨有文化,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總結的生活或社會經驗,對於現代人的為人處事、生產都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比如這句『頭朝東來腳朝西,睡覺必定要遭殃』,有道理嗎?
  • 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古人在經過各種社會實踐後,將一些道理總結成俗語,流傳至今。有些俗語聽起來是一些非常顯而易見的道理,而有些俗語或者一些習俗,則需要我們細細體會,才能明白其背後的含義。比如民間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