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乎於義,乃人立身之本。《孝經》云:「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天地間的生靈,人最為珍貴;而所具備的所有德行,沒有高於孝的。
生而為人,我們首要感謝自己的雙親。從新生到成熟,父母漸漸老去,身為人子要學會反哺。
俗語:「子女不孝,沒有福報」,人性的誕生,伴隨著「知恩」。不知恩,便不知孝也。今天,我們便來解讀這句俗語。
子女不孝,沒有福報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孝,簡單來說就是愛戴雙親、順其心意、養其身體。
古時,統治者將「孝」與「忠、義」相連,形成家國同構的概念;君為天下父,臣為子,所謂「臣子」便由此而來。
臣到了地方,為政一方,又被稱為「青天大老爺」,為地方所有人之父,故普通百姓見政府高官要行跪拜禮。
由上到下,不孝便意味著不忠、不義,不論身處何位都會受到制裁,在古代,不孝之罪極重。
公元1866年,漢川縣有一人名叫鄭漢禎,口碑極壞,因為其經常辱罵母親。一次因為小事,鄭漢禎和其妻子共同辱罵老人,老人回了幾句,便被鄭漢禎打倒在地,不省人事。
旁觀者報了官,恰巧湖廣總督在此巡視,聽聞此事後,立刻命人將鄭漢禎夫妻關了起來,上報朝廷,很快皇帝的回覆下來了。
首先,鄭漢禎夫婦被處以死刑,族長因為管教不嚴,致使發生此等惡劣事件,處以絞刑;鄭家的左鄰右舍因為長期目睹此事,未有報告官府,被發配充軍。
鄭家的直系血緣親戚,也均被判以死刑,而鄭漢禎妻子娘家,同樣被流放,母親臉上刺字,就連當地縣官,也被因為未能體察民意,被撤職。
大概報官者自己都沒想到會如此嚴重,須知官府所做之事,必須合乎大義。彼時儒家思想被奉為正統學問,「父子之道,天性也」,不孝,有違天道,那麼作為天子,便要奉天意對不孝者進行處罰。
此事在當時鬧得沸沸揚揚,與之相比,現代則要寬鬆許多,更多是以道義束縛人心。倘若現在明文規定「不盡孝者,沒其家產,奪其性命」,還有誰敢不盡孝?
當然,若真這麼做了,又有違人權,過於重刑,太過極端,不合一國立法之原則。
中國人不信命,但卻相信冥冥之中的天意,與佛家的「因果輪迴」有幾分相似,今日之因。得他日之果,今日種下不孝的惡行,他日便會招來禍事,沒有福報。
作為子女,「盡孝」是理所當然的。那麼作為父母、長輩、老人,又該如何對待子女?
事實上,俗語「子女不孝,沒有福報」,還有上半句,即是「老人無德,一家遭殃」,是做長輩的忠告。
老人無德,一家遭殃
老人無德,如同天子昏庸。因為「君權至上」、「孝者為先」的影響,下面的人無法反抗,只能一路走到黑,甚至滅國、家破。所以,老人德行很重要。
古羅馬戲劇家西塞羅曾說:「老年人猶如歷史和戲劇,可供我們生活的參考」,老人,在生活中沉浮的時間很長,見過許多是是非非,擁有更多的經驗。經驗即是智慧,老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玉有瑕,再怎麼雕琢也難成美玉。老人德行出了問題,後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這一既定事實,一家門風如何,全看老一輩人的教育和德行。
老人德行惡劣,那麼家中子嗣濡目染下,也必定會染上惡習、惡德,惡性循環,到最後招來禍事,家破人亡。
教育行業有一句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並非空談,而是要真正落在實處。
倘若不能身先士卒,不能以己作為榜樣,卻要求孩子如何去做,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莊子曰:「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可見真正的孝順,不能一味的順從父母、順從君主。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也只是普通人,犯錯在所難免,作為子女一定要及時幫其糾錯,幫助父母回頭,這才是「真孝」。
俗語:「老人無德,一家遭殃。子女不孝,沒有福報」就介紹到這裡,荀子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
長者應重德,小輩盡孝,德與孝並駕齊驅,缺一不可。如此,才能家庭和睦、不生間隙。各位看官,你覺得「老人無德,一家遭殃;子女不孝,沒有福報」這句俗語有道理嗎?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