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精足不思淫」,下半句更有道理,普通人卻很難做到

2020-12-10 觀心通史

俗語說:「精足不思淫」,下半句更有道理,普通人卻很難做到

文/觀心通史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積累沉澱,中國古代先人們為我們留下了太多寶貴的知識,使得我們能夠在未來的生活中少走許多彎路。而民間俗語則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古代,知識普及率不是特別高,先人們為了讓後人少走彎路,將畢生總結的經驗編成朗朗上口、容易記憶的民間俗語,讓後人口口相傳,謹記先人忠告。由於是民間文化,所以很多俗語聽起來非常接地氣、甚至有點粗俗,但是卻飽含道理。

像「瑞雪兆豐年」、「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人怕私,地怕荒」等俗語。都是些比較貼近生活,並且對生活的非常有幫助的忠言警句。古人常說:「精足不思淫」,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下半句非常有道理,普通人卻很難做到。

在古代,不論是生活條件還是科技水平都遠不如現在發達,雖然古代人的生活條件和科技水平很落後,但是思想卻很先進。古人特別注重養生,講究「治未病」,什麼是「治未病」呢?就是通過養生活動,來防治疾病的發生發展。

現在有很多的人認為,到健身房辦張卡,練一身肌肉,就是達到健康狀態了。古人則不這麼認為,古人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更講究「養神」,「精足不思淫」就是說的「養神」。這個「精」不是精子的精,而是人身體裡的那股「精氣」。

古人認為,人的生命是由「精氣」組成的,「精氣」對人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古人評價人時,如果他無精打採、病病殃殃的,會說他「精氣不足」;相反,如果他自信滿滿、神採飛揚,古人會說他「精氣十足」。

在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很多妖魔鬼怪都是在夜裡靠吸食人的「精氣」,來達到修煉成精的目的。當然,這只是一種誇張的寫法,主要是為了說明人「精氣」的重要性。「精足不思淫」是人如果精氣十足,就不會每天想著男女之事。

當人的精氣十足時,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精氣,生活要自律,作息要規律,保持住良好的精神狀態。不要過多透支自己的身體,這樣很容易使自己變得萎靡不振,失去對未來的信心。我們應把良好的精神狀態用到自己的事業和家庭上,這樣才能變得更好。

俗語的下半句也非常有道理,但是普通人很難做到。下半句是「氣足不思食」,這個「氣」是人的氣血,意思是人在氣血飽滿時,就不會貪戀食物。古人認為,人在氣血充足的時候,能夠強身健體,這個「氣」可以在身體中,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健康長壽。

「辟穀」是古人的一種養生方式,在電視中經常能看到,很多修道之人經常通過閉關「辟穀」來提升自己。「辟穀」並不是絕食,而是用藥食代替吃五穀雜糧,或者在一定的時間內斷食,這是一套非常系統的科學養生方法。

「不吃飯」雖然聽起來很簡單,但是當大多數人面對垂涎欲滴的美食時,都很難管住自己的嘴巴,甚至還會勸自己「就吃這一次了」。所以辟穀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相反,人們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於美食的追求也越來越高。

現在人們的肥胖率越來越高,這都是管不住嘴的後果,人過於貪吃會損耗自己的氣血,直接影響健康,這也是為什麼肥胖的人大多都患有各種疾病。當人身體中的「精氣」十足時,是不會經常感覺飢餓的,更不會對美食產生貪慾。所以為了我們能擁有更好的精神狀態,我們應該謹記古人的勸告。

相關焦點

  • 民間俗語:「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是什麼意思?你能做到嗎?
    民間俗語:"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是什麼意思?你能做到嗎?民間俗語,就字面翻譯就是民間所流傳下來的語言,有的民間俗語甚至可以追溯到千年歷史!這些俗語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是一定有相應的依據的,現在的一些小學課本上都有流傳的俗語,歇後語,所以現在看來這些俗語也是經過了時間的考驗才會得以流傳,也是被世人認同的。比如今天我們要聊的這句——「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古代由於醫學方面較為落後,現在有些看起來很荒誕的東西在古代卻是被推崇的,但是有些確實不無道理。
  • 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有何含義?漲知識了!
    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有何含義?漲知識了!中醫認為「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人有三寶精、氣、神」。意思就是,如果做到精足,氣足,神足,就很難生病。一個人精力旺盛的話,就會把多餘的精力放在學業或事業上,他們的內心充實,不會整天想著欲望之事,他們的生活會更加有追求。一個人氣血充足、身體機能旺盛,就可以保證很長時間不吃東西並且沒有飢餓感,就不需要過量攝入食物補充能量。
  • 男人都該懂的古語:「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
    俗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很多時候,前人總結的經驗是對我們非常有用的。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用到的就是「俗語」了,比如,有這樣一句民間俗語「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這句話是啥意思?古人為何如此說?
  • 俗語說「萬惡淫為首」,後半句能做到才算是好人!
    俗語說「萬惡淫為首」,後半句能做到才算是好人!問世間什麼最惡?想必大家回答得一定是五花八門,有人說殺人放火罪惡,有人說打罵盲人罵弱智者最惡,還有人說挖絕戶墳、半夜三更敲寡婦門最可惡。究竟誰說的對呢?老祖宗用俗語告訴我們:「萬惡淫為首」,當大家看到這裡的時候,一定感到大惑不解,古人怎麼把它放在首惡的位置呢?只要我們了解一下古人生活的那些年代,所處的倫理環境,一定會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 古人說「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什麼意思?早懂早受益
    經常可以看到武俠小說以及一些影視劇中會出現一些神人精神非常好,可以不眠不休的幾天幾夜都不睡覺,照樣一切如舊。這個肯定有誇大的成分在裡面了,古人說"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什麼意思呢?下面那半句話的意思我們來這裡分析一下,生氣可以說是每個人每天都有的一種情緒,而且人一旦非常的時候就感覺不到餓,一下子就飽了這就體現了氣的作用。另外一個角度來解讀,人如果身體狀態非常好,精氣神都非常充足,那麼他就不會覺得餓。造成這樣的情況呢,氣應該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人活個「精氣神」,謹記「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
    現代社會的誘惑太多,年輕人又不聽老人的勸解,因此導致生活不規律釀成大禍。農村老人常說,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但其實人也有「三寶」,這個需要從一句古話中了解,即「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吧!
  • 俗話說:「精足不思淫」,是什麼意思?老祖宗教你養精蓄銳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戒之在色,戒之在鬥,戒之在得」在民間還有一句話叫「精不足思淫」,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其實還有下半部分:「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這一句話,就道出了養生的關鍵——精氣神!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句話的3層意思第一層:精足不思淫「精足不思淫」跟「飽暖思淫慾」的意思有區別。這裡的「精」指的是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也指精力、精元、精血,「淫」是指沉迷的意思,比如跟驕奢淫逸中的淫是一樣的道理。
  • 俗語:「萬惡淫為首」,下一句也很經典,如今能做到的不多了!
    我們在生活中,都聽過長輩口口相傳著很多俗語,因為太過直白,一開始我們也不愛聽這些話,但是當我們經歷了很多事情之後再看,才發現原來其中道理,早已在十分淺顯,甚至很俗的「俗語」中說過了。所以說,俗語叫俗語,只是因為它很容易懂,但並代表它沒有用。
  • 民間俗語:「飽暖思淫慾」,後半句更經典!看透人性,說破現實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傳統俗語更是深入我們中國人的骨子裡面。但是呢,我們很多人對於這些廣為人知的俗語,卻經常會發生前半句滾瓜爛熟於心,但是後半句就忘了。大多數的時候,整句的精髓,卻往往都在後半句,同時,經典更是後半句。比如:我們都知道「飽暖思淫慾」這句話,但是,你能說出來它的下一句嗎?
  • 老祖宗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精彩,處世智慧值得學習
    老祖宗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精彩,處世智慧值得學習老話說:「人在做,天在看」,人們總是相信天道有輪迴、風水輪流轉,「現世報應」是佛家的說法,是在人們無力改變所面臨現狀時只能從精神上尋求自我安慰的一種暗示。
  • 俗語說:「廟小妖風大」,下半句十人九不知、教你4個做人的道理
    俗語說:「廟小妖風大」,下半句十人九不知,教你4個做人的道理中國古代有很多俗語都特別有道理,這些俗語也許用在現在的實際生活中不是那麼恰當,卻能夠給人以一定的生活啟示,如果能夠善加利用,有時候也能讓人避免很多不好的事情。而還有一些俗語,很多人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算是一句俗語。事實上,這只是整句話的上半句,下半句少有人知。今天筆者就和大家整體說一說,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孟子說:「嫂嫂溺水如果不救,這個人簡直就是豺狼。男女之間收受物品不能有身體接觸這是禮節;嫂嫂溺水,小叔子用手拉她上來這是通權達變。」淳于髡說:「現如今天下都溺水了,先生為了不救?」孟子說:「天下溺水,需要用道去救;嫂嫂溺水只需用手就可以,難道讓我用手救天下?」其實話語之外表達的就是要變通,不能太過於死板。放到現在為止,這一整句話還是非常受用。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下半句更經典,古人經驗之談
    03其實,這句俗語後面還有一句「少食壯火,自取其禍」,這句話很好理解,主要是說年少時候如果食用補品太多的話,往往會有很多的禍害。這是說我們的身體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在不同年齡的時候,可以吃的補品也會有較大的區別,如果一下子吃太多,每一頓都吃,不考慮自己的身體情況,就會適得其反,讓自己出現身體的不適。
  • 俗語「飽暖思淫慾」 下句更殘酷,揭露人性與現實,守住底線難嗎
    生活中有很多俗語充滿智慧,發人深思。年輕時往往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隨著年增歲長,那些俗語才閃現光芒。比如下面這句「飽暖思淫慾」。為什麼是「飽暖思淫慾」呢?其實,這句話深刻地反映出了人性的特點。所以,「飽暖思淫慾」這句話深刻地揭露了人類貪圖享樂的天性。我們也要從中吸取教訓,在富足的時候,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不重蹈覆轍。其實,「飽暖思淫慾」這句話還有後半句,那就是「饑寒起盜心」。
  • 為什麼說「萬惡淫為首」,到底有哪些危害?
    不論是哪個人,肯定會有在身上存在著一些缺點。這些缺點有的是無傷大雅的,但是人生中要防備著一些能夠讓自己拖進深淵的壞品行。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要培養一種自省能力,只有強大的自省能力才能夠讓你在自己的人生中做到及時止損。那麼想要做到讓自己的人生能夠避免一些大的損失,那麼就要明白什麼樣的缺點是一個人不能夠沾染的。對於普通人來說,想要對生活獲得一個通透的認識,那是不切實際的,因為當局者迷。
  • 古人流傳下來的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是什麼意思?
    古人流傳下來的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是什麼意思?老一輩人的"民間俗語",一般都是古人建立在非常豐厚的經驗之上,因此值得世世代代後人的反覆推敲。而這些俗語通常都朗朗上口,易於記誦,因而輾轉流傳,世代不息。
  • 農村俗語:「大門對陽臺,破敗不聚財」究竟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但是,我們這裡處於山區,可供審批的宅基地不多。萬般無奈,丁某某隻好將老三孩子丁某的房子建造在山頂上的一處空地裡。但自從老三孩子丁某搬進這座房子之後,丁某的老婆孩子總是小病小災不斷,動不動就住一次醫院,花了不少錢。因此,無論丁某自己多麼努力地去工作,卻總是攢不下錢來。後來,丁某某聽人說是自己給老三孩子丁某建造的房子有問題,犯了忌諱,所以,老三孩子丁某的家人才會小病小災不斷的。
  • 古人常說:「飽暖思淫慾」,卻不知下半句才是經典,揭示人性險惡
    國文化博大精深,數千年傳承下來的瑰寶難以計算,其中,俗語作為一種特別存在類型的文化,俗語一般都是有上下兩句組成,可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不是只有上半句,就是只有下半句,所以很多俗語我們知道的都不完整。俗語都是來源於生活,是老祖宗在平時的日常勞動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之談。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一句俗語。
  • 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啥意思?老祖宗的勸世良言
    雖然多少了解一些,但是仔細研究起來卻不知道什麼意思。俗語說:「窮不走水,富不涉淫」,是指什麼意思?真的很有道理嗎?在今天對我們來說,又有什麼意義。讀了《老人言》以後,才知道老祖宗的勸世良言,真是充滿智慧!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啥意思?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下半句才是精華!
    莊子寫的《逍遙遊》裡面有這樣的一句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意思就是真正完美的人,心中是完全沒有自己的,什麼功名利祿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但是世界上真正完美的人,其實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才會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承認別人比我們更厲害,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