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精足不思淫」,下半句更有道理,普通人卻很難做到
文/觀心通史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積累沉澱,中國古代先人們為我們留下了太多寶貴的知識,使得我們能夠在未來的生活中少走許多彎路。而民間俗語則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古代,知識普及率不是特別高,先人們為了讓後人少走彎路,將畢生總結的經驗編成朗朗上口、容易記憶的民間俗語,讓後人口口相傳,謹記先人忠告。由於是民間文化,所以很多俗語聽起來非常接地氣、甚至有點粗俗,但是卻飽含道理。
像「瑞雪兆豐年」、「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人怕私,地怕荒」等俗語。都是些比較貼近生活,並且對生活的非常有幫助的忠言警句。古人常說:「精足不思淫」,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下半句非常有道理,普通人卻很難做到。
在古代,不論是生活條件還是科技水平都遠不如現在發達,雖然古代人的生活條件和科技水平很落後,但是思想卻很先進。古人特別注重養生,講究「治未病」,什麼是「治未病」呢?就是通過養生活動,來防治疾病的發生發展。
現在有很多的人認為,到健身房辦張卡,練一身肌肉,就是達到健康狀態了。古人則不這麼認為,古人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更講究「養神」,「精足不思淫」就是說的「養神」。這個「精」不是精子的精,而是人身體裡的那股「精氣」。
古人認為,人的生命是由「精氣」組成的,「精氣」對人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古人評價人時,如果他無精打採、病病殃殃的,會說他「精氣不足」;相反,如果他自信滿滿、神採飛揚,古人會說他「精氣十足」。
在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很多妖魔鬼怪都是在夜裡靠吸食人的「精氣」,來達到修煉成精的目的。當然,這只是一種誇張的寫法,主要是為了說明人「精氣」的重要性。「精足不思淫」是人如果精氣十足,就不會每天想著男女之事。
當人的精氣十足時,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精氣,生活要自律,作息要規律,保持住良好的精神狀態。不要過多透支自己的身體,這樣很容易使自己變得萎靡不振,失去對未來的信心。我們應把良好的精神狀態用到自己的事業和家庭上,這樣才能變得更好。
俗語的下半句也非常有道理,但是普通人很難做到。下半句是「氣足不思食」,這個「氣」是人的氣血,意思是人在氣血飽滿時,就不會貪戀食物。古人認為,人在氣血充足的時候,能夠強身健體,這個「氣」可以在身體中,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健康長壽。
「辟穀」是古人的一種養生方式,在電視中經常能看到,很多修道之人經常通過閉關「辟穀」來提升自己。「辟穀」並不是絕食,而是用藥食代替吃五穀雜糧,或者在一定的時間內斷食,這是一套非常系統的科學養生方法。
「不吃飯」雖然聽起來很簡單,但是當大多數人面對垂涎欲滴的美食時,都很難管住自己的嘴巴,甚至還會勸自己「就吃這一次了」。所以辟穀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相反,人們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於美食的追求也越來越高。
現在人們的肥胖率越來越高,這都是管不住嘴的後果,人過於貪吃會損耗自己的氣血,直接影響健康,這也是為什麼肥胖的人大多都患有各種疾病。當人身體中的「精氣」十足時,是不會經常感覺飢餓的,更不會對美食產生貪慾。所以為了我們能擁有更好的精神狀態,我們應該謹記古人的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