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下半句才是精華!

2020-12-18 逸說文史

莊子寫的《逍遙遊》裡面有這樣的一句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意思就是真正完美的人,心中是完全沒有自己的,什麼功名利祿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但是世界上真正完美的人,其實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才會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承認別人比我們更厲害,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那些自身能力不行,卻因為自己的嫉妒心理而去詆毀他人的成績,這種人才是我們真正值得唾棄的存在。

我們應該接受自己的定位,在這個社會上只有真正懂得欣賞自己的人,別人才會懂得欣賞你。同時在學會接納自己、欣賞自己的同時,我們也要學會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多跟比自己更加優秀的人接觸,在不知不覺中,我們自身的水平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這樣的道理,在我們周圍充斥著太多太多的信息,我們應該懂得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看人,而不是通過耳朵去看人,這個簡單的道理古人在很早之前就已經總結出來了,那就是:「誰人背後無人說」。是不是覺得這句俗語還挺現代的,尤其是這種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普遍存在,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成為過別人在背後竊竊私語的對象。或許你會因為這樣的事情而感到失望落寞,但是這並不是你的錯誤,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往往喜歡在背後偷偷議論別人的那些人,無非就是兩種人,第一就是不如你的人,第二就是嫉妒你的人,因為只有這兩種人,才最見不得別人好,表面上把自己偽裝的聖人一樣,其實背地裡就是個,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檸檬精。

比你更優秀、更出色的人,根本就沒有時間來做這些無聊的事情,當你在背後竊竊私語的時候,人家只會把時間花費在變得更優秀上面,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會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可能就有人會說了,為什麼在背後說的話就一定是「壞話」呢?說不定人家是在背後表揚你呀,但是捫心自問,我們每個人聯繫自己的實際想一想,如果真的是在背地裡說人家的好話,那為什麼不大大方方的說出來呢?「背地裡」這個詞本來就是帶有貶義色彩的。

儒家有個很經典的概念叫做「慎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要看一個人的品格怎麼樣,那就要看他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是怎樣的,因為只有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所做出的反應才是最真實,最能反應本質的。通過這個概念,我們就引出了這句俗語的下半句:「誰人背後不說人」,是不是聽起來還挺諷刺的,本以為前半句就已經夠現實的了,但是現實往往更加殘酷。你會成為別人在背後議論的人,你自己也免不了要成為那些議論中的一員,為什麼呢?我明明這麼的討厭這種行為,自己卻還要這麼做呢?

就是因為人無完人,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有自己私心,有自己的陰暗面,所以說才會一邊厭惡著這個現實的世界,一邊不可抗拒的在背地裡成為我們最討厭的人。但是這種事情也不用太過放在心上,人生在世,我們別被條條框框束縛住了自己,有時候就跟隨大流飄一飄也未嘗不可。只要自己心中的大方向是正確的,那麼被人說一說也無傷大雅了,畢竟嘴巴長在別人身上,你又何必在意這麼多呢?

相關焦點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後半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講的也是人們對醜事樂此不彼議論的現象,不過要是事情不夠明朗,只是有一些關於這個人醜事的風聲,左鄰右舍更樂於背後議論,通常背後嚼舌根,讓許多人非常痛恨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很多人都不知道下半句,直擊人心
    俗語,作為中華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祖祖輩輩的農民百姓們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總結而來的。俗語,就像個民間萬花筒,有關於天氣氣象的;有關於人生百態的;有感嘆歲月蹉跎的;還有描寫人性的,就比如說這句「誰人背後無人說」,人們往往只聽說過這句俗語的上半句,而它的下半句更是堪稱經典,直擊人心。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下一句更精髓,老祖宗的話完美詮釋人性
    這些俗語不論在古代還是現代,在百姓生活中依然適用。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說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就會有人抓住別人的缺陷說三道四。第一、誰人背後無人說在古代,老百姓都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原來,我們都認為「好馬不吃回頭草」只有一句,後來,才知道它的下半句才是真正的精闢。那麼「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半句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呢?卻被稱為精華部分呢?首先,讓我們對「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出處進行探索研究。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下句被奉為經典,老實人不妨引以為戒
    人心經不起推敲,人情更經不起打磨。人情世故,看起來非常複雜,好似為人處世一大難關,事實上,說來說去也就是那麼一回事,因為生活本就沒有太多新鮮事。俗語說:「誰人背後無人說」,出自《增廣賢文》,原句是:「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道理雖然淺薄,但細細推敲,足可見人情之冷暖,人性之使然。
  • 「說曹操,曹操到」,實際上還有後半句,但在當時無人敢說
    我們的祖先也為我們留下了不少文化方面的財富,甚至一些歷史典故或是俗語,我們直到今天也仍在使用。我們常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描述同一件事情時,我們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有時候為了讓語言更加簡練,我們還可以用俗語或是成語來進行總結。今天小編要為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在日常生活中尤為常見,它就是「說曹操,曹操到」。
  •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別再做老實人了
    在我國有很多的民間俗語流傳下來的,雖然這些俗語有些十分的粗鄙,但是講述的道理卻是非常的簡單。這些話不一定是真理,但都是人們長年累月在眾多經歷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很有借鑑意義。古代的時候就有一個俗語,即使是放到今天仍然適用,如果真的懂了,能少吃很多虧。
  • 古人講「誰人背後無人說」,還有下半句,老祖宗的話說透了人性
    從古至今,人們都傳承一句俗語,那就是「誰人背後無人說」。從其表面意義上去分析,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只要生活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之中,就一定會有人在背後說你的壞話。事實上這句俗語還有下一句,如果說出來一定會讓大家心生愧色。
  • 俗語「有茶有酒多兄弟」,為啥如此一說?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
    雖然俗語我們乍一聽上去,有一種簡陋的感覺,和詩詞歌賦那些高雅的文學表達形式有所不同,但是俗語文化背後的內涵卻是引人深思的。這些充滿智慧的語言,一般都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歷經千年的歲月,還讓我們記憶猶新。俗語中有很多關於朋友的語錄,大多數都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
  • 俗語:「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才是經典,揭示了人生的五字秘訣
    說起俗語我們往往都是只知上半句不知下半句。就像這句「笑貧不笑娼」想必很多人都聽說多,但是應該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下半句是什麼吧!這句話不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詩句,也不是那本經典著作的「名句」,而是民間流傳的俗語。這句「笑貧不笑娼」不是整句話的經典,最重要的其實是在後半句「救急不救窮」。這句話雖然不那麼好聽,但是卻道盡了人間真實。
  • 俗語「色字頭上一把刀」,下半句才是精髓,告訴你何為色令智昏!
    可能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句話是佛門眾人不近女色的憑證。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世間萬物內在的屬性都是空無所有的。從古至今,「色」字都和美色掛鈎。有個成語講到「色令智昏」,說白了就是:貪圖美色會使人頭腦發昏、失去理智,甚至將更重要的事情拋之腦後。當然了,老一輩人也總結了很多關於「色」的俗語,主要是想告誡後人為人處世之道。接下來筆者就給大家分享一句俗語:「色字頭上一把刀」,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可惜鮮少有人知道
    無論你是「人性本善論」支持者還是「人性本惡論」支持者,首先要做的事情都一樣,就是自己要成為一個善良的人,畢竟防範小人與你行善事也不衝突。在中學政治學科課本中,我們曾經學過這樣一個知識點:法律具有強制執行力,對大眾具有約束力,而道德只能約束我們自己。人若是沒有道德底線,便會變得自私、野蠻、無禮。在這種情況下,人一旦心生歹意,便一定會付諸於實踐,犯下罪惡。
  • 俗語說「萬惡淫為首」,後半句能做到才算是好人!
    俗語說「萬惡淫為首」,後半句能做到才算是好人!問世間什麼最惡?想必大家回答得一定是五花八門,有人說殺人放火罪惡,有人說打罵盲人罵弱智者最惡,還有人說挖絕戶墳、半夜三更敲寡婦門最可惡。究竟誰說的對呢?老祖宗用俗語告訴我們:「萬惡淫為首」,當大家看到這裡的時候,一定感到大惑不解,古人怎麼把它放在首惡的位置呢?只要我們了解一下古人生活的那些年代,所處的倫理環境,一定會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 俗語「兔子不吃窩邊草」啥意思,其實下一句才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俗語文化包羅萬象,有的說天文地理,有的說健康養生,有的告訴人們生活的常識,也有的教我們為人處世等等。比如我們形容什麼奇怪的人和事都有,就會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我們告誡人們想要得到,就先要付出,不要白佔便宜,就會想起「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俗語文化其實已經走入到了我們生活當中,成為我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中有一則俗語我們大家都聽說過,那就是「兔子不吃窩邊草」,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句俗語的後半句才是精華所在,看完了還真長見識。
  • 俗語說:「人窮斷六親」,指的是哪6親?還有下半句也很現實心痛
    對待貧窮的不同心態,導致了一些人永遠貧窮,而另一些人卻走上了別人難以企及的生命與財富之顛。所以,《增廣賢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很好的表達了關於貧窮還是富有的兩種極端境況,說的:「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讀後長見識了
    俗語的語言讀起來其實沒有詩詞歌賦那麼高雅,甚至還有一點簡陋粗糙的意味,但是俗語背後所隱藏的智慧,卻是深刻的,能夠引人深思,給我們很多啟發。我國的俗語數以萬計,有很多俗語我們也是如數家珍,信口拈來。比如我們經常說的「老牛吃嫩草」,還有「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再比如形容一個人特別的倔,也會說他「不見棺材不掉淚」等等,這些都屬於俗語文化的範疇之內。事實上,俗語有很多智慧,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還有的是觀察天文星象,以此來歸納出很多養生的知識。
  • 俗語:笑貧不笑娼,後半句更發人深省,人生在世,這2種人不能幫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句俗語,上半句已經是經典了,但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感受吧:俗語的上半句是:「笑貧不笑娼」這句話一開始讓人聽起來有點費解,為什麼我們可以嘲笑貧窮的人,卻不能嘲笑娼妓呢?人在人生低谷的時候,往往都是孤立無援的,世人不僅不會幫助你,甚至還會在背後議論你,嘲笑看低你。但是只要我們能夠保持表面的風光,有權有勢,那麼就算我們如今的「成功」,是通過一些不好的手段獲取的,大家還是會為了討好你而在你面前說好話。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
    何為「俗語」?即老百姓口口相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話,所謂「話糙理不糙」,說的就是俗語不加修飾非常簡單,但是道理很正確。今兒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則老一輩常用的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子孫們各有自己的福分,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它才是精華所在,作為父母一定要知道。
  • 俗語說:「廟小妖風大」,下半句十人九不知、教你4個做人的道理
    俗語說:「廟小妖風大」,下半句十人九不知,教你4個做人的道理中國古代有很多俗語都特別有道理,這些俗語也許用在現在的實際生活中不是那麼恰當,卻能夠給人以一定的生活啟示,如果能夠善加利用,有時候也能讓人避免很多不好的事情。而還有一些俗語,很多人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古時有雲「兒孫自有兒孫福」,精華所在的後半句,然而世人並不知
    說到俗語,相信大家不會陌生,例如:「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讓你吃不了兜著走」、「醜媳婦早晚要見公婆」等等,每一句都會有它背後故事的由來以及深層道理。 其實在《增廣賢文》裡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中有這句話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