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雲「兒孫自有兒孫福」,精華所在的後半句,然而世人並不知

2020-12-12 騰訊網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華夏五千多年的歷史裡,知識文化逐步根深蒂固,古人留下的知識財富可是歷經生活、社會、苦難一次次實踐得來,總結得出我們現在常用上的知識道理,以及我們口頭常說的「俗語」。雖然有些耐人尋味,可是只要仔細咀嚼還是意味深長的,且實用性很強,總能在重要關頭髮揮它的作用,可謂指路明燈。

說到俗語,相信大家不會陌生,例如:「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讓你吃不了兜著走」、「醜媳婦早晚要見公婆」等等,每一句都會有它背後故事的由來以及深層道理。那麼大家對「兒孫自有兒孫福」這一句話陌生嗎?這句話含義其實不難理解,字面上意思也可以看出個大概,深層來說就是看到自己的子孫後代們,都有自己的福氣、福祉,長輩們可以不用過於操心,也不用為他們操勞,安心度過晚年生活便可。但是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世人大多還不知道後半句居然是整句的精華所在。

其實在《增廣賢文》裡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中有這句話的出現。故事背後說的是在明朝時期有一個羅秀才,因為家境貧苦,所以想考取功名利祿。但是屢試不第,不敵家鄉人的世俗眼光,於是拋下妻子和孩子,下定決心遠走他鄉,成為一名教書先生。他離開家鄉成為教書先生後,家裡的一切瑣碎事情便由家中的妻子打理。本是大家閨秀的妻子,應該享福才對,現在要獨自帶著孩子,還要對陌生的家務事一一應對處理,實屬不易。

當羅秀才難得請假回家鄉的時候,看到已經七歲的孩子簡直欣喜若狂。作為教師的父親,於是出一道題想考一下自己的孩兒,秀才指著上面說著』天」字,便看向孩兒,要求他對出下聯。可是孩子愣了一下,一臉懵然不知。實情是孩子平日裡幫著家裡做事,替母親分攤一下,所以耽誤了學識,肚子裡沒有一點文化墨水。妻子見情況不對勁,急切地指著地上,孩子卻誤解是地上的「雞屎」,並且答了出來。聽到答案後的羅秀才表示非常生氣,馬上再出一題給孩子,問道「父親」下聯對什麼?妻子想再次從中幫忙便指了自己,誰知孩子又亂說一通回答父親說了「奶」字。羅秀才聽到答案後,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愚蠢感到非常傷心,並想起自己當年科試不濟的慘況,難道自己世代都這樣嘛?一怒之下便出家為和尚。

看到羅秀才的再次離開,妻子傷心欲絕且後悔沒能給孩子一個完好的教育的過程。決定無論多辛苦都要攢錢給孩子上學堂學知識。其實本就天資聰慧的孩子,上了學堂後很快成為了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上進學子。最後還能一次科舉考取成功,中了狀元。還特此大擺宴席感謝母親多年來的養育之恩,可以讓他學到知識。

知道此事的羅秀才開心不已便馬上趕回家。來到家門口卻無人知道他是誰了,家丁往裡通報說是一位和尚過來化緣的。秀才的妻子只讓家丁拿錢打發他走,羅秀才見此心灰意冷,時過境遷,早已物是人非,喪氣的在牆上寫下「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這句詩詞。

由此我們知道了所謂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緊接下一句就是「莫為兒孫作馬牛」。含義說的就是要告訴世上父母,孩子終歸有自己的道路要走,他們自己的福氣早已註定。對於後天教育的問題上,父母不能強硬對待,更不能置之不理,任由孩子們自生自滅,否則結果更不堪設想。正如羅秀才當初看到孩子答不上自己的問題後便對他的愚蠢感到痛心,繼而一走了之不管不問,如此這樣必然不會被孩子記住。相反,他的妻子對孩子不離不棄,含辛茹苦的帶大,更給他帶來教育知識,最後也等到了孩子出人頭地的一天。

這句古詩詞帶給我們這麼深層次的含義,總的來說,我們每個人該走的每一條路和福分早已註定,父母長輩們不必為此對孩子過於逼迫,過度執著,更不能放任孩子不管不問。要是這麼做,即使天資聰慧的孩子都會變得適得其反,最後的下場都會不盡人意。所以說,莫為兒孫作馬牛這下半句便是教育孩子的精髓所在,希望世人可以好好讀懂這句話。你們對這句古詩詞又會有怎樣的理解呢?

相關焦點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
    今兒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則老一輩常用的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子孫們各有自己的福分,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它才是精華所在,作為父母一定要知道。關於這個俗語,還有一段故事。相傳在明朝宣德年間,有一個羅姓秀才,他雖然家境貧寒,但聰慧勤勞,故而年紀輕輕就考上了秀才,還因此得到了一位富家小姐的青睞,二人結為夫妻,生下了一個大胖小子,一切都是那麼美好。然而在接下來的考試中,羅秀才卻再三落榜,自信心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最後竟然拋下家人,跑去外地當私塾先生,很久才會回家看看。
  • 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值得一看
    我們的老祖宗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關於如何理性對待子女的俗語,就比如這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楊少英書法《定風波》作品選自:聚藝上品這句話意思是:兒孫自有他們的福分,長輩只需要正確引導,不必過多操勞﹑擔憂。如果兒孫有福,不必繼承先人遺產,也能撐起自己的一片天。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少人知道
    以前經常聽見農村的老人們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基本上人人都知道,那個時候也不理解到底有多少福分,但現在年過半百才知道,這句話說的沒錯!人人都知道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但是下一句卻很少人知道,並且這下一句才是整個句子的精華和智慧所在!
  • 「兒孫自有兒孫福」不是風涼話,因為還有下半句,初為父母應該知道
    在中國家庭中孩子的教育是頭等大事,一句「為了孩子」讓很多父母不惜拋家舍業,很多商家從父母的教育焦慮中看到了商機,發明了很多像「量子速讀」這樣的荒唐課程,面對年輕父母的這種焦慮,家裡有老人的也許說過「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但很多的年輕人認為這是風涼話,很是不理解老人的這種思想,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
  • 「兒孫自有兒孫福」有沒有道理?但下一句才是精髓,你知道嗎?
    老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其實還有下一句,而這下一句才是這一整句俗語的精髓所在。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老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經典的智慧。在民間有一些經久流傳的俗語,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說我們前面剛剛提到的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
  • 《智囊全集》:「兒孫自有兒孫福」學會擇良師益友,成為了經典!
    當代的老年人常常提起子女的時候通常會把一句話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這話的意思是兒子已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年人無須過度憂慮,也無須為他們太多勞碌。這話俗語《增廣賢文》裡記述過,它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提起這句話,很多人只了解上句,卻不清楚這話還有個下句,這個下句才算是這個句子的精華部分,可惜非常少有人了解。
  • 老人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其實下一句才是重點,人生大智慧
    我們經常會聽老人們說起一句話,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就比如每當我想要自己出去闖蕩,和父母有不同意見,讓父母頭痛的時候,爺爺就會用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就隨著他們去吧!」來勸爸媽。這句話是很好理解的,其實就是字面意思,主要說的是:子孫們有著自己的福分,不用老人操太多的心。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在元代的時候就已經廣為流傳了。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這句話的下一句才是重點。可惜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和老段一起來看一下吧。
  • 指望兒孫養老?靠兒孫良心和能力,還不如自我抱團來得溫暖
    既擔心因為自己而拖累兒孫,又最怕去養老院面對陌生的一切自己難受,又擔心保姆高額的費用讓兒孫壓力倍增?最近近,一篇5個50歲單身閨蜜買房抱團養老的文章上了熱搜榜,讓很多人眼前一亮,原來我們還可以這麼養老。中華民族的傳統——養兒防老。然而,指望兒孫養老,真的是老來最好的歸宿嗎?我們含辛茹苦的把孩子養育成人,只是為了把他們拴住,為我們養老送終嗎?
  •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做父母的人生大智慧
    以前曾聽老人們說:十分精神莫用足,留下三分給兒孫。當時不明白什麼意思,看過了程廠長家這樣的情形,也就明白了俗語中的苦心。程廠長利用自己的權勢地位,給兒女籌謀計劃,根據男女有別,制定了兩套方案。一是把資質平平的兒子,送上儘可能高的位置;二是為傻白甜的女兒,尋一個有發展前途的女婿。於是,年輕有為的宋運輝,就進入了程廠長的射程。
  • 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到底是什麼意思?
    「閏月」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每隔兩年到三年都會有一次閏月。然而人們對閏四月看法不一,多數人認為閏四月年景不好。古代俗語也有「閏四月,吃樹葉」這樣的說法。意思就是在閏四月這一年,老百姓的收成不好,所以到了年底只能吃樹葉為生。
  • 晚清老照片:李鴻章的兒孫清俊帥氣,青樓女子美麗驚豔!
    圖為一組拍攝於晚清時期的珍貴人物舊照,其中不但有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兒孫清俊帥氣的留影,而且亦是可以一窺百年前青樓女子是何等的美麗驚豔。世人都說歷史如驚鴻穿雲過,而歷史影像舊照,卻能將曾經的過往時光,一一呈現在後人面前。
  • 擁有以下4顆「福」痣,致富之路一片光明,45歲後兒孫孝順享清福
    擁有以下4顆「福」痣,致富之路一片光明,45歲後兒孫孝順享清福 1、腳底有痣——腳踏一星 腳底有痣的人,長大後往往能位居武職、並且是極品之貴。因為古書裡說,「腳踏一星,能擁一千兵」。
  • 農村俗話「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有句話俗話叫「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很多人冷不丁看到這句話時,常常會產生誤解。因為大多數人會向玄奇迷信上理解走。比如說我們村以前有個人叫「王學道」,他會一些東西,就是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一輩子為別人看病,看邪氣啥的。
  • 三十六句老祖宗話,句句道破人性
    三十六句老祖宗話3、問路不行禮,多行數十裡4、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5、有借有還,再借不難。6、扁擔是條龍,一生吃不窮7、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牛馬。14、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貧難改舊家風。15、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16、用心計較事事難,退步讓人路路寬。17、不求金玉重重貴,但願兒孫個個賢。
  • 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下一句是什麼?怎麼理解?
    「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這是一句過去農村老人常說的話,我記憶中老人們講得最多的是在鄰裡爭吵的時候,一方不想和人爭了,就丟下這樣一樣句來,進屋去了。另一方也好像有所觸動,也不再堅持,若有所思地走了。一場爭吵也就散了。
  • 俗語「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實精華全在下半句,你知道嗎?
    比如我們經常說的一句俗語老話「身在福中不知福」,大致的意思是:生活在幸福之中,並不感到幸福。沒吃過苦,不懂得感恩,表現出了對生活的不滿足。那什麼才是幸福呢?不同的人對於幸福的定義是不同的,有的人覺得家庭和睦、身體健康才是幸福,有的人覺得家財萬貫、名利雙收才是幸福。
  • 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為何對農民影響這麼大
    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為何對農民影響這麼大?中國古代有「四民」的說法,也就是「士農工商」。說得更直白一點,那就是指讀書的、種田的、做工地、經商的。社會中的這四種角色的扮演者,有著不一樣的地位。
  • 老人無德,一家遭殃:這三種「禍害」兒孫的老人,是你痛苦的根源
    一個家庭裡面,如果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家中坐鎮,相信兒孫後輩未來的生活會越過越好。 因為越是有眼光,有閱歷的老人,他們越能把握住家庭發展和日常生活的大方向,幫兒孫撐起一片天,所以說,有賢德老人的家庭,就是一塊「福地」。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在不知不覺中,這句話讓無數男女徹底失去再續前緣的機會。所以說,「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含義有很多,並且古代和今天的含義也不盡相同。然而,就在我們把「好馬不吃回頭草」掛在嘴邊的時候,卻不知道它只是上半句,從而忽略了下半句。那麼,它的下半句是什麼呢?
  • 老人去世後,兒孫們從她家找到了元,為什麼他們堅持要不願花錢?
    生、老、死是自然規律,有些人安然接受了他,並擁有了永遠活下去的人力資源,當能活老的時候,這也是許多人的理想,老人安詳過世時,卻因為這件突發事件,沒有事先把自己的事情告訴兒孫。老人的兒孫們清點了老人去世後的遺物。令他們驚訝的是,老人家裡的一件遺物,一個她不常用的飯盒,竟然被發現了18萬元。這個老人,你應該知道這還不算少,他應該沒有工作的能力,錢從哪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