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中國華夏五千多年的歷史裡,知識文化逐步根深蒂固,古人留下的知識財富可是歷經生活、社會、苦難一次次實踐得來,總結得出我們現在常用上的知識道理,以及我們口頭常說的「俗語」。雖然有些耐人尋味,可是只要仔細咀嚼還是意味深長的,且實用性很強,總能在重要關頭髮揮它的作用,可謂指路明燈。
說到俗語,相信大家不會陌生,例如:「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讓你吃不了兜著走」、「醜媳婦早晚要見公婆」等等,每一句都會有它背後故事的由來以及深層道理。那麼大家對「兒孫自有兒孫福」這一句話陌生嗎?這句話含義其實不難理解,字面上意思也可以看出個大概,深層來說就是看到自己的子孫後代們,都有自己的福氣、福祉,長輩們可以不用過於操心,也不用為他們操勞,安心度過晚年生活便可。但是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世人大多還不知道後半句居然是整句的精華所在。
其實在《增廣賢文》裡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中有這句話的出現。故事背後說的是在明朝時期有一個羅秀才,因為家境貧苦,所以想考取功名利祿。但是屢試不第,不敵家鄉人的世俗眼光,於是拋下妻子和孩子,下定決心遠走他鄉,成為一名教書先生。他離開家鄉成為教書先生後,家裡的一切瑣碎事情便由家中的妻子打理。本是大家閨秀的妻子,應該享福才對,現在要獨自帶著孩子,還要對陌生的家務事一一應對處理,實屬不易。
當羅秀才難得請假回家鄉的時候,看到已經七歲的孩子簡直欣喜若狂。作為教師的父親,於是出一道題想考一下自己的孩兒,秀才指著上面說著』天」字,便看向孩兒,要求他對出下聯。可是孩子愣了一下,一臉懵然不知。實情是孩子平日裡幫著家裡做事,替母親分攤一下,所以耽誤了學識,肚子裡沒有一點文化墨水。妻子見情況不對勁,急切地指著地上,孩子卻誤解是地上的「雞屎」,並且答了出來。聽到答案後的羅秀才表示非常生氣,馬上再出一題給孩子,問道「父親」下聯對什麼?妻子想再次從中幫忙便指了自己,誰知孩子又亂說一通回答父親說了「奶」字。羅秀才聽到答案後,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愚蠢感到非常傷心,並想起自己當年科試不濟的慘況,難道自己世代都這樣嘛?一怒之下便出家為和尚。
看到羅秀才的再次離開,妻子傷心欲絕且後悔沒能給孩子一個完好的教育的過程。決定無論多辛苦都要攢錢給孩子上學堂學知識。其實本就天資聰慧的孩子,上了學堂後很快成為了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上進學子。最後還能一次科舉考取成功,中了狀元。還特此大擺宴席感謝母親多年來的養育之恩,可以讓他學到知識。
知道此事的羅秀才開心不已便馬上趕回家。來到家門口卻無人知道他是誰了,家丁往裡通報說是一位和尚過來化緣的。秀才的妻子只讓家丁拿錢打發他走,羅秀才見此心灰意冷,時過境遷,早已物是人非,喪氣的在牆上寫下「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這句詩詞。
由此我們知道了所謂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緊接下一句就是「莫為兒孫作馬牛」。含義說的就是要告訴世上父母,孩子終歸有自己的道路要走,他們自己的福氣早已註定。對於後天教育的問題上,父母不能強硬對待,更不能置之不理,任由孩子們自生自滅,否則結果更不堪設想。正如羅秀才當初看到孩子答不上自己的問題後便對他的愚蠢感到痛心,繼而一走了之不管不問,如此這樣必然不會被孩子記住。相反,他的妻子對孩子不離不棄,含辛茹苦的帶大,更給他帶來教育知識,最後也等到了孩子出人頭地的一天。
這句古詩詞帶給我們這麼深層次的含義,總的來說,我們每個人該走的每一條路和福分早已註定,父母長輩們不必為此對孩子過於逼迫,過度執著,更不能放任孩子不管不問。要是這麼做,即使天資聰慧的孩子都會變得適得其反,最後的下場都會不盡人意。所以說,莫為兒孫作馬牛這下半句便是教育孩子的精髓所在,希望世人可以好好讀懂這句話。你們對這句古詩詞又會有怎樣的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