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

2020-12-14 兔大聖公社

相信不少朋友在讀書那會兒,經常被老師提醒:「寫作文要多用名人名言,能加分!」於是乎在中國孩子的作文裡,經常會出現各種「名人名言」,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啥都有,其中最受歡迎的,恐怕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

比如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這些話傳著傳著,到最後就變成另一個版本了,也就是人民群眾口中的「俗語」。

何為「俗語」?即老百姓口口相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話,所謂「話糙理不糙」,說的就是俗語不加修飾非常簡單,但是道理很正確。今兒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則老一輩常用的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子孫們各有自己的福分,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它才是精華所在,作為父母一定要知道。

關於這個俗語,還有一段故事。相傳在明朝宣德年間,有一個羅姓秀才,他雖然家境貧寒,但聰慧勤勞,故而年紀輕輕就考上了秀才,還因此得到了一位富家小姐的青睞,二人結為夫妻,生下了一個大胖小子,一切都是那麼美好。然而在接下來的考試中,羅秀才卻再三落榜,自信心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最後竟然拋下家人,跑去外地當私塾先生,很久才會回家看看。

面對丈夫的出走,妻子非常傷心,整天是以淚洗面,但看著年幼的兒子,她還是振作了起來,昔日那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小姐,如今一個人挑起了全家的重擔,白天紡紗織布,晚上還要教兒子讀書,十分辛勞,所幸兒子羅倫聽話懂事,長大之後就處處幫著母親。

轉眼,7年過去了,羅秀才終於回來了,看著已經長大的兒子,他十分欣慰,然後決定考考兒子,尋思著送他去私塾讀書,日後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羅秀才思考片刻,用手指著「天」,讓羅倫對對子,羅倫天天幫著母親幹活,根本沒讀多少書,哪裡會對對子?母親很著急,便偷偷提示他,指著「地」,示意兒子說出「地」字,結果不巧的是,母親所指的地方,正好有一坨雞屎,羅倫一看,激動地說:「天對屎!」頓時,周圍一片寂靜。

片刻後,羅秀才大怒,用手指著自己道:「那你說『父』對什麼?」母親趕緊用手指著自己,提示兒子,羅倫一看母親用手指著胸部,便答道:「父對奶!」這下,羅秀才的怒火達到頂點,對自己這蠢笨的兒子徹底死心,一氣之下,羅秀才竟然出家當和尚去了。不得不說,如此丈夫(父親),真是不負責。

幸好妻子多年來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並且她十分相信自己的兒子,認為羅倫很聰明也很孝順,而經歷了這次的風波後,羅倫也下定決心,好好念書,於是每天幹活的時候都拿著書本。

有心人,天不負,經過10多年的努力,羅倫成功高中舉人!看著鮮衣怒馬歸來的兒子,母親流下激動的淚水。羅倫高中的消息很快就傳遍十裡八鄉,羅秀才自然也聽到了,他喜出望外,當即朝家裡跑去。

看門人當然不認識他,便稟報說「有和尚來化緣」,高興的羅倫當即讓人給他錢,和尚不收,堅持要見到羅倫,羅倫便走了出來,羅秀才看著長大成人的兒子,十分激動,仔細端詳著兒子,但因為太久沒相見,羅倫壓根不知道這和尚就是自己的父親,轉身便走了。

看著兒子離去的背影,回想往日種種,羅秀才嘆了一口氣,然後求來筆墨,在牆上寫下了一首詩:

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接著,便轉身離去。等到羅倫和母親看到此詩後,立馬反應過來和尚是自己的父親(丈夫),便囑咐下人快找,但羅秀才早已不見蹤影,從此一家人再也沒有團聚。

「兒孫自有兒孫福」,說的是孩子們自有自己的福分,而後半句「莫為兒孫作馬牛」,則是在說長輩們千萬不要過度為他們操勞、擔憂,甚至甘願「做牛做馬」,不然到最後很有可能適得其反,唯有因勢利導,子孫方能成才

相關焦點

  • 古時有雲「兒孫自有兒孫福」,精華所在的後半句,然而世人並不知
    那麼大家對「兒孫自有兒孫福」這一句話陌生嗎?這句話含義其實不難理解,字面上意思也可以看出個大概,深層來說就是看到自己的子孫後代們,都有自己的福氣、福祉,長輩們可以不用過於操心,也不用為他們操勞,安心度過晚年生活便可。但是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世人大多還不知道後半句居然是整句的精華所在。
  • 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值得一看
    我們的老祖宗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關於如何理性對待子女的俗語,就比如這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楊少英書法《定風波》作品選自:聚藝上品這句話意思是:兒孫自有他們的福分,長輩只需要正確引導,不必過多操勞﹑擔憂。如果兒孫有福,不必繼承先人遺產,也能撐起自己的一片天。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少人知道
    以前經常聽見農村的老人們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基本上人人都知道,那個時候也不理解到底有多少福分,但現在年過半百才知道,這句話說的沒錯!人人都知道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但是下一句卻很少人知道,並且這下一句才是整個句子的精華和智慧所在!
  • 「兒孫自有兒孫福」不是風涼話,因為還有下半句,初為父母應該知道
    在中國家庭中孩子的教育是頭等大事,一句「為了孩子」讓很多父母不惜拋家舍業,很多商家從父母的教育焦慮中看到了商機,發明了很多像「量子速讀」這樣的荒唐課程,面對年輕父母的這種焦慮,家裡有老人的也許說過「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但很多的年輕人認為這是風涼話,很是不理解老人的這種思想,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
  • 「兒孫自有兒孫福」有沒有道理?但下一句才是精髓,你知道嗎?
    老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其實還有下一句,而這下一句才是這一整句俗語的精髓所在。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老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經典的智慧。在民間有一些經久流傳的俗語,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說我們前面剛剛提到的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
  • 老人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其實下一句才是重點,人生大智慧
    我們經常會聽老人們說起一句話,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就比如每當我想要自己出去闖蕩,和父母有不同意見,讓父母頭痛的時候,爺爺就會用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就隨著他們去吧!」來勸爸媽。這句話是很好理解的,其實就是字面意思,主要說的是:子孫們有著自己的福分,不用老人操太多的心。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在元代的時候就已經廣為流傳了。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這句話的下一句才是重點。可惜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和老段一起來看一下吧。
  • 《智囊全集》:「兒孫自有兒孫福」學會擇良師益友,成為了經典!
    當代的老年人常常提起子女的時候通常會把一句話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這話的意思是兒子已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年人無須過度憂慮,也無須為他們太多勞碌。這話俗語《增廣賢文》裡記述過,它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提起這句話,很多人只了解上句,卻不清楚這話還有個下句,這個下句才算是這個句子的精華部分,可惜非常少有人了解。
  • 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到底是什麼意思?
    古代民間俗語,代表當時一個時間段的生產關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在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即使閏四月也不會出現「賣兒孫」的悲劇,不過民間俗語仍有其獨特的含義,仍是百姓生活中最絢麗的瑰寶。一、閏四月,兩頭春這句話說明了閏月的特點,意思顯而易見。
  •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做父母的人生大智慧
    小貓不討喜,蠢而犟成了她的顯著標籤。其實,小貓也沒那麼討厭,她身上三分可愛,三分可恨,剩下幾分,應該是可憐吧。對於程開顏來說,宋運輝是超出她認知範圍的男人,好在她沒心沒肺,感覺不到這一點。他們夫妻二人,懸殊很大。從家庭條件上,程開顏高於宋運輝;從個人心智上,宋運輝對小貓了如指掌,但小貓對丈夫卻一直是一知半解。
  • 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為何對農民影響這麼大
    所以也就有了很多關於收成的俗語,比如「瑞雪兆豐年」,「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春得一犁雨,秋收萬擔糧」等等。這些都是老祖宗在實際耕作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很有實用性。既然是看天吃飯,那自然節氣發生特殊性的變化時,農民也只能無奈地搖頭。這裡說的特殊,比如「閏月」,就有俗語說「閏四月,吃樹葉」。
  • 俗語「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實精華全在下半句,你知道嗎?
    我們經常能夠在一些文學作家的作品了,看到俗語文化的身影。所以俗語不僅能像春風一樣吹遍人間,也能登上文學的神壇,做到真正的「雅俗共賞」。比如我們經常說的一句俗語老話「身在福中不知福」,大致的意思是:生活在幸福之中,並不感到幸福。沒吃過苦,不懂得感恩,表現出了對生活的不滿足。那什麼才是幸福呢?
  • 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下一句是什麼?怎麼理解?
    過去農村聚族而居的小社會,父母精明能幹,養出的兒孫不怎麼樣,甚至專做丟人現眼的事,不啻於直接打自己的臉。大半生再囂張,到老了只能縮頭做人,在村裡「抬不起頭」。可見這句老話在那時的警示意義多大,而關鍵點就落在「後輩兒孫不如人」,這是每一個人都無法預料的將來,更是無法把握的將來。
  •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別再做老實人了
    在我國有很多的民間俗語流傳下來的,雖然這些俗語有些十分的粗鄙,但是講述的道理卻是非常的簡單。這些話不一定是真理,但都是人們長年累月在眾多經歷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很有借鑑意義。古代的時候就有一個俗語,即使是放到今天仍然適用,如果真的懂了,能少吃很多虧。
  • 指望兒孫養老?靠兒孫良心和能力,還不如自我抱團來得溫暖
    既擔心因為自己而拖累兒孫,又最怕去養老院面對陌生的一切自己難受,又擔心保姆高額的費用讓兒孫壓力倍增?最近近,一篇5個50歲單身閨蜜買房抱團養老的文章上了熱搜榜,讓很多人眼前一亮,原來我們還可以這麼養老。中華民族的傳統——養兒防老。然而,指望兒孫養老,真的是老來最好的歸宿嗎?我們含辛茹苦的把孩子養育成人,只是為了把他們拴住,為我們養老送終嗎?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原來,我們都認為「好馬不吃回頭草」只有一句,後來,才知道它的下半句才是真正的精闢。那麼「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半句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呢?卻被稱為精華部分呢?首先,讓我們對「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出處進行探索研究。
  •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讀後長見識了
    俗語的語言讀起來其實沒有詩詞歌賦那麼高雅,甚至還有一點簡陋粗糙的意味,但是俗語背後所隱藏的智慧,卻是深刻的,能夠引人深思,給我們很多啟發。我國的俗語數以萬計,有很多俗語我們也是如數家珍,信口拈來。比如我們經常說的「老牛吃嫩草」,還有「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再比如形容一個人特別的倔,也會說他「不見棺材不掉淚」等等,這些都屬於俗語文化的範疇之內。事實上,俗語有很多智慧,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還有的是觀察天文星象,以此來歸納出很多養生的知識。
  • 老人無德,一家遭殃:這三種「禍害」兒孫的老人,是你痛苦的根源
    如果某個兒孫沒有德行,那麼他所影響的,不過是他一個人的事兒。可一個老人影響的,那就是一家子的事兒了。 要知道,在中國這個以「孝」為主的社會裡面,一般的兒女是不敢忤逆父母的意思的。而這樣的情況,就容易讓某些老人「肆無忌憚」地狂妄起來。 所以說,看一個人,要兩看。看一個老人,也要分開來看。
  • 每天分享一句話「要知父母恩,懷裡抱兒孫」
    道理就是這樣什麼事都是旁觀者清,你不親身切實的處在那個位置你永遠都不會理解。只有真正你也懷抱兒孫的時候你才能理解為人父母的那份情感。可是往往是子欲孝而親不待。這輩子這個世上唯一可以無底限容忍你一切的就是你的父母。而你傷害最深的往往都是你最親的人。因為沒有人會心安理得的承受你的傷害除了你的父母。當你也為人父母,你對兒孫也是含著怕化了捧著怕摔了。
  • 俗語「兔子不吃窩邊草」啥意思,其實下一句才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在我國古代,就有很多流傳很久的老話,這些老話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來,就變成了我們現在說的俗語或者民間諺語。俗語文化,其實就是古人生活的經驗之談,看似粗糙簡樸的話語,卻暗含著深刻的人生道理,既有哲理也有智慧,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
  • 民間俗語:「好狗不咬雞,好漢不打妻」,究竟是啥道理?
    中華上下五千年,積累了極為深厚的歷史文化,且不必世人皆知的唐詩宋詞,單憑那些流傳在民間的經典俗語,就足以讓人為之驚嘆。顧名思義,俗語是通俗易懂的語言,沒有華麗的辭藻,不需要講究押韻,是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生活經驗總結而成,涉及到很多方面,同時也反映出古人的願望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