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孫自有兒孫福」不是風涼話,因為還有下半句,初為父母應該知道

2021-01-20 地主家的女兒

在中國家庭中孩子的教育是頭等大事,一句「為了孩子」讓很多父母不惜拋家舍業,很多商家從父母的教育焦慮中看到了商機,發明了很多像「量子速讀」這樣的荒唐課程,面對年輕父母的這種焦慮,家裡有老人的也許說過「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但很多的年輕人認為這是風涼話,很是不理解老人的這種思想,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知道全句後就明白老人為什麼這麼說了。

「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並不是民間杜撰的,在明代的《增廣賢文》中就有所收錄,這句話還有一個典故。

明朝泉州有個羅秀才,雖然家境貧寒但一心向學,但時運不濟屢試不中,家裡還有妻兒要養,迫於生計羅秀才只好認命了去遠鄉當了私塾先生,羅秀才在遠鄉教書一年回不了幾次家,平日裡都是母子倆相互幫襯著過日子。一年歲末,羅秀才歸鄉過年,看著已有六七歲的兒子到了該上私塾的年紀,決定試一試這孩子的慧根如何,自己辛苦了大半輩子也沒能博取個功名,若是兒子爭氣那也是三生有幸了。

羅秀才把兒子叫到身邊,妻子也放下了手頭的家務,羅秀才指著天問「天」對什麼,兒子一時說不出,妻子暗中幫忙指著地說這是什麼,兒子開口說到天對雞屎,原來妻子手指的地上正好有一坨雞屎,羅秀才氣的夠嗆,又對著兒子問父親對什麼,兒子還是說不出,母親指著自己的胸脯說這是什麼,兒子連忙說到奶,羅秀才一下火了,妻子也是滿臉尷尬。羅秀才未想到兒子如此迂腐,別說博功名了,能做個正常人就不錯了,想想自己壯志未酬,兒子前途無望,心如死灰的羅秀才破門而走竟出家當了和尚。

羅秀才這和尚一當就是十八年,對家中的妻兒從未有過過問,直到有一天聽一位香客說泉州出了個羅姓狀元,家住什麼什麼地方,羅秀才聽著像是在說自己的兒子,於是連忙下山回到家中,看到自己家門庭若市,很多前來道喜的鄉親,羅秀才這才相信自己的兒子真的中了狀元,羅秀才老淚縱橫的邁步往裡走,未想被門口的僕人攔住,僕人向府內的夫人說門口有個化緣的和尚,此時的羅家日子富裕了很多,夫人跟僕人說給他一千錢讓他走吧,羅秀才拿著僕人遞出來的錢財還是不肯走,僕人又給了他一鬥米,羅秀才還是搖頭說要見下狀元,正當僕人為難的時候,狀元走了門來,羅秀才仔細的看了看兒子卻無顏相認,待兒子進門後,他用磚頭在門口的牆上寫下了一首詩:「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在前來道喜的人群中羅秀才聽到了兒子是如何考上狀元的,原來是自他離家後,妻子傷心不已,每天哭得跟個淚人似的,但她絲毫沒有放棄兒子,她每日除了拼命的織布掙錢就是輔導兒子讀書,孩子大些了她就聘請名師教導兒子,兒子也很爭氣,勤學好讀,就連砍柴的路上都在讀書,就這樣十幾年後,羅家出了狀元。

羅秀才題詩之後便安然轉身走了,僕人入內跟夫人念到這首詩,夫人大驚對兒子說到,快去找那個和尚就是你的父親,當兒子和眾人跑出來時,和尚早已沒了蹤影,此後和尚再也沒回來過。

這位狀元就是明朝的著名理學家羅倫,號一峰,江西永豐人,明成化二年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晚年隱於金牛山,鑽研經學,開門授教,其作品後被整理錄入《四庫全書》,後人為其建造一峰書院。

相關焦點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
    何為「俗語」?即老百姓口口相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話,所謂「話糙理不糙」,說的就是俗語不加修飾非常簡單,但是道理很正確。今兒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則老一輩常用的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子孫們各有自己的福分,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它才是精華所在,作為父母一定要知道。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少人知道
    以前經常聽見農村的老人們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基本上人人都知道,那個時候也不理解到底有多少福分,但現在年過半百才知道,這句話說的沒錯!人人都知道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但是下一句卻很少人知道,並且這下一句才是整個句子的精華和智慧所在!
  • 古時有雲「兒孫自有兒孫福」,精華所在的後半句,然而世人並不知
    那麼大家對「兒孫自有兒孫福」這一句話陌生嗎?這句話含義其實不難理解,字面上意思也可以看出個大概,深層來說就是看到自己的子孫後代們,都有自己的福氣、福祉,長輩們可以不用過於操心,也不用為他們操勞,安心度過晚年生活便可。但是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世人大多還不知道後半句居然是整句的精華所在。
  • 「兒孫自有兒孫福」有沒有道理?但下一句才是精髓,你知道嗎?
    老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其實還有下一句,而這下一句才是這一整句俗語的精髓所在。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老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經典的智慧。在民間有一些經久流傳的俗語,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說我們前面剛剛提到的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
  • 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值得一看
    我們的老祖宗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關於如何理性對待子女的俗語,就比如這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楊少英書法《定風波》作品選自:聚藝上品這句話意思是:兒孫自有他們的福分,長輩只需要正確引導,不必過多操勞﹑擔憂。如果兒孫有福,不必繼承先人遺產,也能撐起自己的一片天。
  •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做父母的人生大智慧
    程廠長還對老伴說過一句話:「看看你跟老水的老婆,作為廠領導的另一半,你們哪個不是裡裡外外獨當一面的?」可見,程父程母都是精明幹練的人。精明能幹的父母,常常會犯一個錯誤,他們習慣於包攬兒女的一切,也有能力為兒女去「負重前行」,但結果卻通常難遂人願。原本是想為兒女打好基礎,卻把孩子養成了無用之人。過度為兒女「負重前行」,兒女最終會扛不起他們的命運。
  • 《智囊全集》:「兒孫自有兒孫福」學會擇良師益友,成為了經典!
    當代的老年人常常提起子女的時候通常會把一句話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這話的意思是兒子已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年人無須過度憂慮,也無須為他們太多勞碌。這話俗語《增廣賢文》裡記述過,它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提起這句話,很多人只了解上句,卻不清楚這話還有個下句,這個下句才算是這個句子的精華部分,可惜非常少有人了解。
  • 老人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其實下一句才是重點,人生大智慧
    我們經常會聽老人們說起一句話,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就比如每當我想要自己出去闖蕩,和父母有不同意見,讓父母頭痛的時候,爺爺就會用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就隨著他們去吧!」來勸爸媽。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這句話的下一句才是重點。可惜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和老段一起來看一下吧。說到這句話,就要提到一個典故了。這是在明朝宣德年間的故事,當時有一個羅秀才,他因家境貧寒考場失意,最後只能遠離家人,到其他地方當個教書先生。
  • 指望兒孫養老?靠兒孫良心和能力,還不如自我抱團來得溫暖
    既擔心因為自己而拖累兒孫,又最怕去養老院面對陌生的一切自己難受,又擔心保姆高額的費用讓兒孫壓力倍增?最近近,一篇5個50歲單身閨蜜買房抱團養老的文章上了熱搜榜,讓很多人眼前一亮,原來我們還可以這麼養老。中華民族的傳統——養兒防老。然而,指望兒孫養老,真的是老來最好的歸宿嗎?我們含辛茹苦的把孩子養育成人,只是為了把他們拴住,為我們養老送終嗎?
  • 老人無德,一家遭殃:這三種「禍害」兒孫的老人,是你痛苦的根源
    一個家庭裡面,如果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家中坐鎮,相信兒孫後輩未來的生活會越過越好。 因為越是有眼光,有閱歷的老人,他們越能把握住家庭發展和日常生活的大方向,幫兒孫撐起一片天,所以說,有賢德老人的家庭,就是一塊「福地」。
  • 每天分享一句話「要知父母恩,懷裡抱兒孫」
    只有真正你也懷抱兒孫的時候你才能理解為人父母的那份情感。可是往往是子欲孝而親不待。這輩子這個世上唯一可以無底限容忍你一切的就是你的父母。而你傷害最深的往往都是你最親的人。因為沒有人會心安理得的承受你的傷害除了你的父母。當你也為人父母,你對兒孫也是含著怕化了捧著怕摔了。其實這份情感就是當初父母給你的,有過之而無不及。
  • 佛教: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子孫做馬牛——這話如何從佛法解讀?
    而家庭文化的核心就是「父父子子」,也就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這是其餘一切倫理關係的基礎,咱們今天就結合我們的傳統儒教和佛法來討論一下,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真正為子孫積福?這裡先給出結論——真正為子孫積福並不是留給他們大量的財富,也不是為他們做牛做馬,勞累一生好讓他們啃老,而是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其實放在佛法中也一樣適用。
  • 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下一句是什麼?怎麼理解?
    過去農村聚族而居的小社會,父母精明能幹,養出的兒孫不怎麼樣,甚至專做丟人現眼的事,不啻於直接打自己的臉。大半生再囂張,到老了只能縮頭做人,在村裡「抬不起頭」。可見這句老話在那時的警示意義多大,而關鍵點就落在「後輩兒孫不如人」,這是每一個人都無法預料的將來,更是無法把握的將來。
  • 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到底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在閏四月這一年,老百姓的收成不好,所以到了年底只能吃樹葉為生。古代老百姓關於閏四月有很多說法,因為閏四月會讓人們沒飯吃,所以民間就會有不同的習俗來「闢邪」。閏四月要給年紀大的父母買閏月鞋,也有的地方會在門口系紅繩,以此來祈求順利平安,當然不同地區在閏月表達的習俗不同。
  • 擁有以下4顆「福」痣,致富之路一片光明,45歲後兒孫孝順享清福
    擁有以下4顆「福」痣,致富之路一片光明,45歲後兒孫孝順享清福 因為古書裡說,「腳踏一星,能擁一千兵」。所以,腳底有痣的人,長大後在職場上,往往能夠呼風喚雨、叱吒風雲,並且還給得到他人極高的稱許,成為赫赫有名的人物!
  • 誰能理解「十分能耐都使盡,後輩兒孫不如人」的悲傷
    他們的家庭都是父母通過努力工作掙來的。然而,當他們到達他們的兒子這一代時,很難取得進展或繼續前進。有遠見的父母不斷改進下一代的培養方法,希望自己的後勁能比自己強。然而,大量無遠見的老人一手摺斷翅膀,讓他們在父母的光環下到處燃燒。如果不置身其中,可能很難理解這種悲傷的含義。在這悲傷的背後有波浪嗎?在家人的要求下打破自己的夢想,在無法打破的光環下開始默默努力。
  • 老人去世後,兒孫們從她家找到了元,為什麼他們堅持要不願花錢?
    因為玉林美食節在全國引起了一定程度的討論。許多人慕名前往玉林體驗當地美食,當然,也有一些人反對這些特殊食品。不是旅遊目的地。這是發生在廣西玉林博白的軼事。生、老、死是自然規律,有些人安然接受了他,並擁有了永遠活下去的人力資源,當能活老的時候,這也是許多人的理想,老人安詳過世時,卻因為這件突發事件,沒有事先把自己的事情告訴兒孫。老人的兒孫們清點了老人去世後的遺物。
  • 農村俗話「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有句話俗話叫「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很多人冷不丁看到這句話時,常常會產生誤解。因為大多數人會向玄奇迷信上理解走。比如說我們村以前有個人叫「王學道」,他會一些東西,就是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一輩子為別人看病,看邪氣啥的。
  • 誰能體會「十分能耐都使盡,後輩兒孫不如人」的悲哀
    十分能耐使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十分能耐都使盡,後輩兒孫不如人。應家裡要求折斷自已的夢想,頂著這掙脫不掉的光環,默默開始苦幹,可是並不是每個有理想的後浪都可以通過苦幹熬出名堂,因為這跟父輩們的「培養」有莫大關係。父輩們辛苦打下的產業確實不能輕而易舉地眼看著沒人發揚光大,所以我們也能理解,他們希望外出務學的孩子們能回來繼承這來之不易的家業。
  • 保姆被兒孫辭退,99歲獨居老人哭訴:花自己的錢,我犯了什麼錯?
    老人是否開心幸福其實並不是兒孫們考慮的選項,如果沒有猜錯,他們更擔心的是能否繼承到老人的財產。可憐這位老人家,自己奮鬥來的錢財,卻不能自主支付晚年的幸福。那麼多兒孫,頂不上一個陪伴身邊的保姆。現在,因為立遺囑的事,老人一些親屬又找上門來討公道,說自己曾經看望過老人。我們不否認他們的看望,可看望與陪伴是沒法比的。看望是短暫的噓寒問暖,陪伴是一日三餐、吃喝拉撒、長情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