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家庭中孩子的教育是頭等大事,一句「為了孩子」讓很多父母不惜拋家舍業,很多商家從父母的教育焦慮中看到了商機,發明了很多像「量子速讀」這樣的荒唐課程,面對年輕父母的這種焦慮,家裡有老人的也許說過「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但很多的年輕人認為這是風涼話,很是不理解老人的這種思想,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知道全句後就明白老人為什麼這麼說了。
「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並不是民間杜撰的,在明代的《增廣賢文》中就有所收錄,這句話還有一個典故。
明朝泉州有個羅秀才,雖然家境貧寒但一心向學,但時運不濟屢試不中,家裡還有妻兒要養,迫於生計羅秀才只好認命了去遠鄉當了私塾先生,羅秀才在遠鄉教書一年回不了幾次家,平日裡都是母子倆相互幫襯著過日子。一年歲末,羅秀才歸鄉過年,看著已有六七歲的兒子到了該上私塾的年紀,決定試一試這孩子的慧根如何,自己辛苦了大半輩子也沒能博取個功名,若是兒子爭氣那也是三生有幸了。
羅秀才把兒子叫到身邊,妻子也放下了手頭的家務,羅秀才指著天問「天」對什麼,兒子一時說不出,妻子暗中幫忙指著地說這是什麼,兒子開口說到天對雞屎,原來妻子手指的地上正好有一坨雞屎,羅秀才氣的夠嗆,又對著兒子問父親對什麼,兒子還是說不出,母親指著自己的胸脯說這是什麼,兒子連忙說到奶,羅秀才一下火了,妻子也是滿臉尷尬。羅秀才未想到兒子如此迂腐,別說博功名了,能做個正常人就不錯了,想想自己壯志未酬,兒子前途無望,心如死灰的羅秀才破門而走竟出家當了和尚。
羅秀才這和尚一當就是十八年,對家中的妻兒從未有過過問,直到有一天聽一位香客說泉州出了個羅姓狀元,家住什麼什麼地方,羅秀才聽著像是在說自己的兒子,於是連忙下山回到家中,看到自己家門庭若市,很多前來道喜的鄉親,羅秀才這才相信自己的兒子真的中了狀元,羅秀才老淚縱橫的邁步往裡走,未想被門口的僕人攔住,僕人向府內的夫人說門口有個化緣的和尚,此時的羅家日子富裕了很多,夫人跟僕人說給他一千錢讓他走吧,羅秀才拿著僕人遞出來的錢財還是不肯走,僕人又給了他一鬥米,羅秀才還是搖頭說要見下狀元,正當僕人為難的時候,狀元走了門來,羅秀才仔細的看了看兒子卻無顏相認,待兒子進門後,他用磚頭在門口的牆上寫下了一首詩:「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在前來道喜的人群中羅秀才聽到了兒子是如何考上狀元的,原來是自他離家後,妻子傷心不已,每天哭得跟個淚人似的,但她絲毫沒有放棄兒子,她每日除了拼命的織布掙錢就是輔導兒子讀書,孩子大些了她就聘請名師教導兒子,兒子也很爭氣,勤學好讀,就連砍柴的路上都在讀書,就這樣十幾年後,羅家出了狀元。
羅秀才題詩之後便安然轉身走了,僕人入內跟夫人念到這首詩,夫人大驚對兒子說到,快去找那個和尚就是你的父親,當兒子和眾人跑出來時,和尚早已沒了蹤影,此後和尚再也沒回來過。
這位狀元就是明朝的著名理學家羅倫,號一峰,江西永豐人,明成化二年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晚年隱於金牛山,鑽研經學,開門授教,其作品後被整理錄入《四庫全書》,後人為其建造一峰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