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兒孫自有兒孫福」學會擇良師益友,成為了經典!

2021-01-10 方向娛樂標

《智囊全集》的作者是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全書收集了從先秦到明代的智囊小故事1200餘則,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

當代的老年人常常提起子女的時候通常會把一句話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這話的意思是兒子已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年人無須過度憂慮,也無須為他們太多勞碌。這話俗語《增廣賢文》裡記述過,它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提起這句話,很多人只了解上句,卻不清楚這話還有個下句,這個下句才算是這個句子的精華部分,可惜非常少有人了解。

提起這話,就不得不講一個典故。傳說,明朝宣德年間有一個書生姓羅,他因家境貧困考場失意,最終只能遠離家人,到其他地方當個教書先生。羅書生有妻有兒,妻子是大家閨秀,他不在的時候只能妻子來幹家務,妻子不善於幹家務,之後就是兒子妻子一起管理家務。在外過了幾年,羅書生休假回家過年,見到自己7歲的兒子,很令人滿意,就想考考他的對對子,隨後送他去上學。

羅書生指向天,先出了一個「天」讓他對,兒子平常只懂家務,因此 壓根對出不來,母親在一旁吃啞巴虧就指向地,結果不小心指到了地上的雞屎,兒子心照不宣,對出了一個「地」對「雞屎」。羅書生大怒,又厲聲問他「父親」對什麼,其母怕丈夫氣壞,就指向自己,想讓兒子對「母親」,結果兒子看到了奶,就對出「奶」,羅書生聽罷,對自己蠢笨的兒子總算死心,他既恨自己與科舉無緣,又對兒子心如死灰,最後出家當和尚去了。

羅書生忽然離開,對這個家打擊很大,之後他的妻子慢慢想開了,就用農忙的閒暇時間悉心教導兒子,之後又積累錢財為自己兒子請優秀教師,在這樣的教導下,兒子進步飛快,之後一舉高中,成了狀元。為了感激自己的母親,兒子中了狀元後就為母親過壽。出家的羅書生聽了,非常高興,急忙趕回家探訪,看門的人不認識他,就稟報說有一個和尚來化緣,羅母開始給他錢,他不要,之後還請求見新科狀元,見到後就在牆上寫了一首詩:

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這話的下句其實是勸誡天下父母,兒孫自有他們的福氣,智商也是一樣,只能因時制宜,而不能強逼或者放任,不然最終只能適得其反。但也有人解說是,兒孫自有他們的福氣,長輩無須為他們過度勞碌憂慮,如果有福氣的話,什麼都沒有,也能白手起家,如果沒福的話,就算你家財萬貫,最終也不夠其揮霍,反倒還害了子孫。對比上句,其實這個下句才算是經典。

這一點我們應該向曾國藩學習,引導自己的孩子怎麼去交朋友,告誡自己的孩子什麼樣的朋友不可以交。曾國藩教育子女的大智慧不外乎受《智囊全集》的影響。

曾國藩曾說:"每當夜深人靜時,方翻此書,細細品味"。可見,曾國藩是非常喜歡《智囊全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進行翻閱,慰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

不僅有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謀略,也有平常百姓小人物生活中的奇巧機智。就連我們熟知的大才子紀曉嵐也熟讀此書,甚至是到了倒背如流的狀態!

而到了現在,我們熟知的萬達總裁王健林,也將這本智囊列為書單,給萬達高層,看中的就是這本書中蘊含的職場智慧!

馮夢龍在寫這本《智囊全集》時,就說:「天下無餘智」,這意思就是——普天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於此,以此我們就知道這本書到底有多厲害了。

假如說只讀一本書,能令你變得通達明智,非《智囊全集》莫屬

置身在如今的社會,若想要為人處世遊刃有餘,就一定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與嗅覺。

一定是有「智慧」之人方能洞察世事、人心,從而得利驅害,《智囊全集》,可謂商界、政界、職場通用的智謀錦囊。

《智囊全集》有很多版本,但是每一個版本裡面的注釋以及理解都大不相同。

甚至有很多商家為了濫竽充數,直接將原文印刷上,一些馮夢龍的注釋和自己的感悟都沒有!

今天推薦給大家的有馮夢龍點評版的,讓你讀通、讀透古人的智慧錦囊,打開格局。

完整收納馮夢龍的深入點評,更有詳盡注釋、講解,比其他版本更詳盡好懂。

由淺入深講解故事背後的道理,原文與解讀相輔相成,將智慧吃透、理通,熔煉於心,用於現實。

每篇還有導讀部分,了解整體脈絡,將智慧加以串聯、吸收。

從奇聞異事入手,讓大家在看故事的過程中,學到一些謀略,和為人處世的智慧。

有了它,閒暇翻閱也變得有意義,感受歷史長河中的群星璀璨,體會帝王將相運籌帷幄的快感,培養智慧,變得理智而通透。

這樣的智慧經典,越讀越有味道,將聖人智慧熔煉於心,不止養出帝王將相的格局,更修得一顆豁然明心。

現在僅需78.8元,想提升自己,何必東奔西走,這裡的智慧應有盡有!

感興趣的朋友趕快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

相關焦點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少人知道
    以前經常聽見農村的老人們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基本上人人都知道,那個時候也不理解到底有多少福分,但現在年過半百才知道,這句話說的沒錯!人人都知道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但是下一句卻很少人知道,並且這下一句才是整個句子的精華和智慧所在!
  • 「兒孫自有兒孫福」有沒有道理?但下一句才是精髓,你知道嗎?
    老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其實還有下一句,而這下一句才是這一整句俗語的精髓所在。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老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經典的智慧。在民間有一些經久流傳的俗語,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說我們前面剛剛提到的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
  • 老人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其實下一句才是重點,人生大智慧
    我們經常會聽老人們說起一句話,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就比如每當我想要自己出去闖蕩,和父母有不同意見,讓父母頭痛的時候,爺爺就會用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就隨著他們去吧!」來勸爸媽。出家的羅秀才聽了,非常高興,急忙趕回家探訪,看門的人不認識他,就稟報說有個和尚來化緣,羅母開始給他錢,他不要,後來還請求見新科狀元,見到後就在牆上寫了一首詩: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 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值得一看
    我們的老祖宗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關於如何理性對待子女的俗語,就比如這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楊少英書法《定風波》作品選自:聚藝上品這句話意思是:兒孫自有他們的福分,長輩只需要正確引導,不必過多操勞﹑擔憂。如果兒孫有福,不必繼承先人遺產,也能撐起自己的一片天。
  • 古時有雲「兒孫自有兒孫福」,精華所在的後半句,然而世人並不知
    那麼大家對「兒孫自有兒孫福」這一句話陌生嗎?這句話含義其實不難理解,字面上意思也可以看出個大概,深層來說就是看到自己的子孫後代們,都有自己的福氣、福祉,長輩們可以不用過於操心,也不用為他們操勞,安心度過晚年生活便可。但是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世人大多還不知道後半句居然是整句的精華所在。
  • 「兒孫自有兒孫福」不是風涼話,因為還有下半句,初為父母應該知道
    在中國家庭中孩子的教育是頭等大事,一句「為了孩子」讓很多父母不惜拋家舍業,很多商家從父母的教育焦慮中看到了商機,發明了很多像「量子速讀」這樣的荒唐課程,面對年輕父母的這種焦慮,家裡有老人的也許說過「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但很多的年輕人認為這是風涼話,很是不理解老人的這種思想,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
  •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做父母的人生大智慧
    以前曾聽老人們說:十分精神莫用足,留下三分給兒孫。當時不明白什麼意思,看過了程廠長家這樣的情形,也就明白了俗語中的苦心。程廠長利用自己的權勢地位,給兒女籌謀計劃,根據男女有別,制定了兩套方案。一是把資質平平的兒子,送上儘可能高的位置;二是為傻白甜的女兒,尋一個有發展前途的女婿。於是,年輕有為的宋運輝,就進入了程廠長的射程。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
    今兒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則老一輩常用的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子孫們各有自己的福分,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它才是精華所在,作為父母一定要知道。關於這個俗語,還有一段故事。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接著,便轉身離去。等到羅倫和母親看到此詩後,立馬反應過來和尚是自己的父親(丈夫),便囑咐下人快找,但羅秀才早已不見蹤影,從此一家人再也沒有團聚。
  • 佛教: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子孫做馬牛——這話如何從佛法解讀?
    這裡先給出結論——真正為子孫積福並不是留給他們大量的財富,也不是為他們做牛做馬,勞累一生好讓他們啃老,而是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其實放在佛法中也一樣適用。02子孫自有子孫福,莫為子孫做馬牛咱們民間有句老話,叫來世做牛做馬,指的是一個人欠了別人的巨大恩情比如救命之恩,但這輩子能力不夠實在沒辦法償還
  • 《智囊全集》:「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為經典,受益終生!
    《智囊全集》的作者是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全書收集了從先秦到明代的智囊小故事1200餘則,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因此 有一句老話「人在做,天在看」,而取自這句話老話誕生的俗語就是「舉頭三尺有神明」,想來很多人都了解,但你知道這句話俗語的下半句嗎?剛開始聽到此俗語還是在孩提時代,那時候就有一個疑惑,「舉頭三尺」確實有神明嗎?
  • 千古智謀奇書《智囊全集》,毛先生多次點評,只讀一遍也受益終生
    但正如你所見,曾國藩的文武方略離不開一位好老師:歷代戰略第一書——《智囊全集》。他會在夜深人靜時一遍又一遍地讀這本書,從中學習做官和處世之道。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才開始有了長足的進步,最終獲得了「千古一完人」的稱號。
  • 《智囊全集》老人常說:「不色者腎絕」,下半句才經典!
    而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今天我們說一說俗語"不色者腎絕",而這句俗語的下半句則更經典。不色者腎絕看到前半句很多人會不解,怎麼會"不色者腎絕"呢?不好色的人腎臟會不行嗎?
  • 馮夢龍《智囊全集》十句名言:男兒不展風雲志,空負天生八尺軀
    馮夢龍所著的《智囊全集》,將古人的智慧以故事的形式展現,非常的有趣味,深深被富人的智慧折服。連古代皇帝都很愛讀《智囊》,乾隆評價《智囊》是「古人智慧之大全也」,康熙也非常喜愛《智囊》。曾國藩走到哪隨身都會帶一本《智囊》,夜深人靜時更是反覆品讀。
  • 千古謀略奇書《智囊全集》,教你怎麼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有一席之地
    《智囊全集》是明末著名通俗文學家馮夢龍編寫的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的書。馮夢龍的作品非常強調感情和行為,最出名的作品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他一生心血都在對通俗文學創作、搜集、整理、編輯,為中國文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最深入人心的就是《智囊全集》。
  • 處世奇書《智囊全集》原文譯文男人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
    《智囊全集》初編於明代天啟六年(1626年),全書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歷代智囊故事1200餘則,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書中所表現的人物,都在運用智慧和謀略創造歷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
  • 馮夢龍《智囊全集》:悟透這2個官場智慧故事,輕鬆收拾強悍之人
    以上的2個官場故事都是來自馮夢龍的《智囊全集》,這本書被稱為「小《資治通鑑》」,裡面收集了中國古代2000年1238個智慧謀略故事。這本書是反映古人運用智慧巧妙解決問題、戰勝敵人的奇書;一部《智囊全集》在手,人性一覽無遺;學其十中有二,便可安身立命,趨吉避害!
  • 《智囊》:「劉平戰死,呂相巧除監軍」的計謀,給現代人3個啟示
    《智囊》如此記載:【對曰:「不必罷。但擇謹厚者為之。」】呂夷簡反對罷免監軍,他給出的方案是:選擇那些為人忠厚老實、平日裡做事又謹慎的人擔任軍隊指揮官。」眾人納悶,向來趕盡殺絕的呂夷簡什麼時候變得這麼仁慈了?
  • 《智囊》中這7個發人深省的經典名句,網友:老祖宗的人生智慧
    很多的俗語都是出自經典名著《智囊》,作者馮夢龍。該書初編於明代天啟六年,全書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歷代智囊故事1200餘則,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書中所表現的人物,都在運用智慧和謀略創造歷史。
  • 千古奇文,句句皆經典
    陳繼儒有一篇《警世通言》傳世(不是馮夢龍的短篇小說集),堪稱千古奇文,句句皆經典,點醒了無數人!警 世 通 言陳繼儒一生都是命安排,求什麼?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麼?不禮爹娘禮鬼神,敬什麼?弟兄姊妹皆同氣,爭什麼?
  • 後半句「人窮莫說話,位卑莫勸人」更為經典,讓你看透心靈
    戰國戰略家蘇秦在國外做不到事情回國後,他的妻子和父母都很關注他,所以蘇秦沒有在情況下中說什麼話,而是怒氣衝衝,學習經典,最後外出打工,再次成名。他回來後,父母和妻子帶著隊員出城與他會合,這很正常。因此當人們不滿意的時候,他們所說的就會被鄙視,而訓誡會更加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