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40年,西部邊境傳來消息,大將劉平被西夏國重兵突襲陣亡,朝廷上下大感意外,隨後有官員稱劉平之死是朝廷派宦官作監軍導致,特奏請罷免監軍,宋仁宗同意,但呂夷簡卻站出來反對。
呂夷簡為何公然反對仁宗皇帝呢?
《智囊》如此記載:【對曰:「不必罷。但擇謹厚者為之。」】
呂夷簡反對罷免監軍,他給出的方案是:選擇那些為人忠厚老實、平日裡做事又謹慎的人擔任軍隊指揮官。」
眾人納悶,向來趕盡殺絕的呂夷簡什麼時候變得這麼仁慈了?
宋仁宗儘管不解,但是也順著他的意思了,並且提出讓呂夷簡親自去選拔人才。
不料,呂夷簡竟然拒絕了宋仁宗,這是為什麼呢?
在《智囊》中是這樣載呂夷簡拒絕理由的:
【對曰:「臣待罪宰相,不當與中貴私交,何由知其賢否?願詔都知、押班,但舉有不稱者,與同罪。」】
原來,面對「斬殺監軍」這件事,呂夷簡一再和仁宗及眾臣的意見不同,其深意在這裡啊。
上面這就話的意思是,皇帝怎麼能讓我一個宰相去選人呢?宰相和宦官之間哪有什麼來往?壓根不了解他們哪個適合做指揮官啊,皇帝應該下旨讓那些都知、押班們前來舉薦,一來他們了解誰最合適,二來萬一他們舉薦的人不合適,皇帝還可以一併降罪,一舉兩得啊。
原本還有些生氣的宋仁宗,聽了呂夷簡的理由,頓時眉開眼笑,直誇他辦事妥當。
而那些被要求舉薦的都知和押班們,哪裡敢接這個燙手山芋,紛紛上奏陛下,請求罷免各監軍。
就這樣,一件令宋仁宗大感棘手的政事,被呂夷簡三言兩語解決了。
不但群臣紛紛點頭附和,就連範仲淹聽了呂夷簡的應對之策,也連連稱讚。
這個故事被記載在《智囊全集》中,其實,在宋仁宗時期,範仲淹和呂夷簡長期不和,現在範仲淹能稱讚呂夷簡,一方面是大敵當前,他們放下嫌隙,一致對外,另一方面是呂夷簡這個人儘管心胸狹窄,排斥打壓同僚,但是他的智慧謀慮毋庸置疑。
就拿上面這個「巧除監軍」的故事來說,呂夷簡做事的高明之處就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
第一,應對問題要有「邊界感」。有一句話很有道理,說世上只有三件事:我的,你的,老天的,我的事我負責,你的事你負責,老天的事我們管不了。說白了就是讓我們面對問題要有邊界感,就像呂夷簡那樣,皇帝命他選人,他深知那不是自己的事,更不是自己所擅長的,所以選擇回絕並給出意見。
第二,看待問題切記目光長遠。許多人做事情,只看眼前,不顧長遠,結果導致後來的事情越來越麻煩,在上面的故事中,殺死監軍對於皇帝和朝中大臣來說,易如反掌,但是殺死之後呢?呂夷簡敏銳地察覺到一旦此次殺死監軍,以儆效尤,等到下次戰敗,負責監軍的宦官就會拿沒有監軍來說事,為自己開脫。
第三,處理問題善用迂迴戰術。面對一個難題,比發現問題更難的是解決問題,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引發爭議,挑起事端。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一招擊中要害,正如呂夷簡處理監軍一事,他提出讓宦官們自己主動申請罷免,而非皇帝下令罷免,如此迂迴,既不得罪宦官,又制約了他們日後的行為,實屬聰明之舉。
《智囊全集》是一部反映我國古代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全書收錄謀略智慧故事1000多個,有史、有趣、有料,被後人稱為「小資治通鑑」。
清代才子紀曉嵐,對此書極為讚賞,隨便翻一頁都能倒背如流。
曾國藩更是每晚睡前必讀此書,坦言自己的謀略大都來源於此。
杜月笙大字不識幾個,但是馮夢龍這一本《智囊全集》他專門請人讀給他聽,認為「讀懂此書,才算讀透了社會。」
今天的我們,生活在快節奏的社會,每天要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難免心情鬱悶,對未來迷茫,這個時候不妨讀一讀《智囊全集》,在古人的智慧中發掘解決生活難題的辦法。
當然,你不用擔心看不懂文言文,我床頭的這一套每一篇後面都有翻譯,還對重點做了專門註解,小學水平的人都能看懂,6冊僅68元,每本10餘塊,如果喜歡,可帶回家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