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茶有酒多兄弟」,為啥如此一說?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

2020-12-22 國學大觀園

說起我國的俗語文化,大家都不會陌生。俗語,又稱老話,也叫民間諺語,廣泛流行於民間,是老百姓最常見的一種傳統文化。

雖然俗語我們乍一聽上去,有一種簡陋的感覺,和詩詞歌賦那些高雅的文學表達形式有所不同,但是俗語文化背後的內涵卻是引人深思的。這些充滿智慧的語言,一般都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歷經千年的歲月,還讓我們記憶猶新。

俗語中有很多關於朋友的語錄,大多數都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朋友,就是彼此互相幫助的好友,而非那些酒肉上的小人。比如我們常說的莫逆之交、知音之交、八拜之交等等,他們都是在危難之際互幫互助,最後成為了我們的榜樣。

其實有這樣一句俗語說得好「有茶有酒多兄弟」,那麼這句話為啥要如此一說?茶和酒為啥能夠有很多兄弟?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句,才是精華和關鍵所在,一語道出了重點。

我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茶酒文化比較發達,有很多事情都是在茶話會和酒桌上談成的。古人就曾說過「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很多時候茶酒都能解決很多矛盾和問題。

茶酒在某種程度上的確能增加彼此的友誼,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茶酒,很多時候都是場面上的朋友。當你有實力的時候,很多人都前來巴結你,經常來找你吃飯談事,想從你的人際關係上得到一些好處,其實這些都是無可厚非的,這本來就是人性。

但是一旦你沒有了那個能力,就會人走茶涼,那些曾經巴結你的人都敬而遠之,所以就有了這句俗語的後半句:「患難何曾見真情」。

當一個人有了困難,這個時候你在環顧四周,能幫助我們的人少之又少。我國有句老話說得好:「窮在街頭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眾所周知,大街上肯定是人多最熱鬧的地方,很多人和買賣都聚集在一起,一個窮人在街頭,即便身邊有很多親朋好友,都會很怕和我們扯上關係,畢竟都怕窮人借錢。

但是一個富人總喜歡躲著窮人,一般都會在深山老林買別墅,甚至與世隔絕,一個人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生怕別人來打擾。但即使住進了與世隔絕的地方,依然有很多親朋好友前來求事。

正所謂「患難見真情」,錦上添花的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但是雪中送炭的人卻少之又少。如果我們一旦落魄了,這個時候能伸出援助之手的人,都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因為朋友不僅僅能在茶酒上相談甚歡,也能在危難之時彼此幫助。

當然了,能幫助我們的人,我們也一定要記在心裡,雖然只是滴水之恩,那也必當湧泉相報。很多人都說自己缺少真情的朋友,但是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又何嘗懂得感恩,又何嘗去幫助過他人呢?

其實這兩句俗語就是告訴我們,茶酒可以談事,但是日久生情的那份貪心其實更加重要。茶酒只是交朋友的開始,但是人和人之間是要不斷相處的,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累積,你如果懂得真誠對待別人,那麼別人也會真心對待我們。

文 | 國學大觀園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啥意思?下半句更加經典
    農村俗語:「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啥意思?下半句更加經典中國文化傳承千年至今,經歷大浪淘沙,去除糟粕之後留下來的儘是精華。杜康作為酒的老祖宗,他創造出了高粱酒。在這之後,但凡酒水皆可稱之為杜康,借酒澆愁,古已有之,所以曹操才能有此感慨。最古老的杜康酒由高粱釀製,因此「酒是糧食精」這話是不錯的。古老的釀酒技術要追溯到商朝時期,當時先將果實、糧食蒸熟,加酒麴後發酵壓榨。現代釀酒方法依然大同小異,不過多了一步蒸餾。
  • 俗語「說曹操,曹操到」,其實還有下半句,但無人敢說
    在我們的生活中是有著很多俗語的,現在就來給大家說一個俗語,它就是「說曹操,曹操就到」相信很多人一定都有聽說過。意思就是想要一件事出現的時候,馬上就合心意的出現了。那麼對於這個俗語,大家知道它的典故和來源嗎,其實這句俗語也是有一個下半句的,那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兩個下半句都是精華,更需要謹記在心!
    所謂俗語就是由老百姓所創造,並在群眾中口口相傳的句子,主要是反應人民的生活經驗。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句俗語就是「水至清則無魚」。這句俗語有兩個版本的小半句,每一個都是精華,值得我們謹記在心、從表面意思來看「水至清則無魚」的意思是如果水太過於清澈,就不利於魚的生存。因為水太過清澈就說明水中沒有水草、藻類等物質,從而導致魚類沒有食物而不得不到別處去覓食。
  • 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是什麼意思?精華全在下半句!
    對佛學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五戒」,所謂「五戒」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性戒」二是「遮戒」。「性戒」有四條,分別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遮戒」只有一條不飲酒。這五條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礎,所謂的「八戒」都是以它為基礎演化而來的。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原來,我們都認為「好馬不吃回頭草」只有一句,後來,才知道它的下半句才是真正的精闢。那麼「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半句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呢?卻被稱為精華部分呢?首先,讓我們對「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出處進行探索研究。
  • 俗語:酒中不語真君子,下半句也是經典,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
    農村俗語是我們的老祖宗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和經歷,總結出來的一些人生經驗,隨著時代的進步,有很多已經逐漸被社會淘汰,但是還是有一些至今被人們傳述,其實在這些俗語中,包含了老祖宗的很多做人處事的心得,其中蘊含著很深的道理,所以現在的人們也時常把農村俗語掛在嘴邊。
  • 俗語:「餵狗別餵飽」,其實下半句也很重要,早明白早受益
    俗語:「餵狗別餵飽」,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早明白早受益!坊間時常能夠聽到一些長者對孩子們說:「吃飯別吃得太飽了,吃七八分飽就行了。」聽到這裡不禁愕然,這是為什麼呢?「餵狗別餵飽」這句俗語,經過這樣一解釋,是不是很有道理?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那就是「對人別太好」,早明白早受益。「對人別太好」,顧名思義:不能對別人過分的討好。乍看起來,一頭霧水,其中蘊含著什麼深刻的道理?舉3個例子說明。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可惜鮮少有人知道
    別忘了「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俗語。雖然這世上並沒有神明的存在,但是你的背後有無數雙眼睛在盯著你看,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犯下的罪過早晚會東窗事發。人們常說「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顯然不是,鮮少有壞人能夠躲過懲罰與制裁。筆者的周圍好人很多,壞人也不少。筆者的三伯便是壞人中的一個,他作為我父親的兄長,不僅不照顧弟弟妹妹,還總是想從他們身上撈好處。
  • 俗語「不怕虎狼當面坐」的背後有什麼寓意?它的下半句更扎心!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有深意的便是充滿哲理的正反思辨之論。《道德經》中有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認為美醜、善惡、有無、長短等等,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有你有我,有是有非。不僅是聖人老子如此認為,在民間的俗語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俗語。很多俗語中的下半句,往往比上一句,更加扎心。比如,我們常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但是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再比如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再有便是「不怕虎狼當面坐」這句話。那麼這句「不怕虎狼當面坐」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實精華全在下半句,你知道嗎?
    我們經常能夠在一些文學作家的作品了,看到俗語文化的身影。所以俗語不僅能像春風一樣吹遍人間,也能登上文學的神壇,做到真正的「雅俗共賞」。比如我們經常說的一句俗語老話「身在福中不知福」,大致的意思是:生活在幸福之中,並不感到幸福。沒吃過苦,不懂得感恩,表現出了對生活的不滿足。那什麼才是幸福呢?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
    相信不少朋友在讀書那會兒,經常被老師提醒:「寫作文要多用名人名言,能加分!」於是乎在中國孩子的作文裡,經常會出現各種「名人名言」,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啥都有,其中最受歡迎的,恐怕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
  • 【俗語】「英雄難過美人關」,其實還有下半句,很有意思
    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網絡文章,紛繁複雜,良莠不齊。既有讀之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真知灼見,亦有牽強附會、東拼西湊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說般雲山霧罩、故弄玄虛的。我輩習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雙慧眼,才能在眾多的文章中汲取營養。以我之見,通篇文章能夠有一句話對自己有用,能夠讓自己記住就算是好的了。
  • 俗語「老大傻,老二奸」,還有下半句,古人說的真是話粗理不粗!
    俗語「老大傻,老二奸」,還有下半句,古人說的真是話粗理不粗!在中國文化的形式體現有多種多樣,實體的文化體現就有戲曲和書法等等。而在民間,其實也有一種民俗的文化體現形式。老百姓不知道怎麼來形容來總結它的存在,但幾經幾代人流傳下來的俗語就是文化的體現形式。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上句才是精華,但很少有人知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上句才是精華,但很少有人知!這個世界上,最難看破的就是人心,經常有人說人心隔肚皮,最摸不透的就是人性。我們作為整個食物鏈最頂端的高級動物,無疑是最複雜的,人心也是最難揣測的東西。現在慢慢大家更認同了人之初性本惡,其實我們在小的時候,就能看出誰是惡人,誰是善良的人。
  • 老農說:五人三姓不出門,原來還有鮮為人知的下半句,很有道理
    老人說,五人三姓不出門,還有鮮為人知的下半句我們國家幾千年來,都是世界公認的農業大國,有一句老話形容的好,往前倒三代,都是農民出身。正因為農民群體龐大,民間也流傳了很多的農諺俗語,將一些深刻的道理用簡單的俗語講出來,讓子孫後代能夠承前啟後,將做人的道理或者為人處事的選擇傳承下去。在古代社會,經常有人外出做生意,但是一個人出門,也會遇到一些問題,首當其衝就是安全。古代的社會跟現在的相比,治安條件遠不如現在。還有一個原因,以前的交通也不發達,出門一趟,十天半個月都算是比較近的旅途。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很多人都不知道下半句,直擊人心
    俗語,作為中華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祖祖輩輩的農民百姓們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總結而來的。俗語,就像個民間萬花筒,有關於天氣氣象的;有關於人生百態的;有感嘆歲月蹉跎的;還有描寫人性的,就比如說這句「誰人背後無人說」,人們往往只聽說過這句俗語的上半句,而它的下半句更是堪稱經典,直擊人心。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俗語「五人三姓莫走路」,下一句才是精華,出門在外不妨留個心眼
    俗語「五人三姓莫走路」,下一句才是精華,出門在外不妨留個心眼相信在座的各位觀眾基本都可以算是閱歷豐富的人,因為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種各樣的事,這讓我們有了識人的能力和知曉為人處世的道理。所以,經歷是我們人生十分寶貴的財富。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下半句才是精華!
    莊子寫的《逍遙遊》裡面有這樣的一句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意思就是真正完美的人,心中是完全沒有自己的,什麼功名利祿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但是世界上真正完美的人,其實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才會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承認別人比我們更厲害,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
  • 俗語「兔子不吃窩邊草」啥意思,其實下一句才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在我國古代,就有很多流傳很久的老話,這些老話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來,就變成了我們現在說的俗語或者民間諺語。俗語文化,其實就是古人生活的經驗之談,看似粗糙簡樸的話語,卻暗含著深刻的人生道理,既有哲理也有智慧,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
  • 老人常說「父不憂心因子孝」啥意思,有道理嗎?其實還有下半句
    本期文章我們來聊一聊這兩句俗語「父不憂心因子孝,家無煩惱為妻賢」。前兩天小田去老爸家裡吃飯,飯桌上老媽跟我說,隔壁李叔家的兒子小德子,人家「產房傳喜訊」升官了,成了單位的一名大領導。手底下管了一幫人,而且工資等各種待遇也都提高了。暑假期間小德子和媳婦帶著爸媽又是北戴河又是壩上的,各種玩。老媽嘴裡一個勁念叨著「這小德子這回出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