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2020-12-12 尋歷史真相

01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孟軻《孟子·離婁上》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上歷史進程中,炎黃子孫通過智慧和生活,總結出了很多生存經驗,這些經驗隨著不斷傳承,已經成了我國寶貴的文化財產,像我們平時閱讀的唐詩宋詞,農村人民口口相傳的俗語等等。

除此之外,古人的思想也是一種文化。有些人受儒家學派的影響,信奉儒家思想,有的人受道家學派的影響,信奉道家思想。不管什麼思想,都是不可替代的,給後世的影響都頗為深遠。

因為受到儒道思想的影響,人們也都不得不生活在禮教的條條框框中。在眾多的條條框框中,「男女授受不親」就是一條。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算是一句俗語。事實上,這只是整句話的上半句,下半句少有人知。今天筆者就和大家整體說一說,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02

這句俗語出自於《孟子》:「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在古代禮教中有這樣的規定:男女收受物品物品或者是交談時,不能直接有身體接觸,這是一種禮儀。古代女子的名節非常重要,一旦壞了名聲,結局比死亡都要可怕。之所以有這樣的規定,主要就是保全女子名節,以免造成不好的影響,傳出壞的消息。

接下來咱們說說這下半句——「嫂溺援之以手」。這句話和上半句一個出處,全句是這樣:嫂溺援之以手,權也。從字面意思看,咱們可以解讀為:嫂嫂如果掉入水中,小叔子應該出手相救。在當時保守的古代,孟子曾經因為這個問題和淳于髡爭論過,原文如下:

淳于髡曰:「嫂溺,援之以手乎?」孟子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淳于髡曰:「今天下溺矣,夫子因何不援?」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03

簡單翻譯一下:淳于髡問:「如果嫂嫂掉進水中,小叔子能不能用手去拉她?」孟子說:「嫂嫂溺水如果不救,這個人簡直就是豺狼。男女之間收受物品不能有身體接觸這是禮節;嫂嫂溺水,小叔子用手拉她上來這是通權達變。」淳于髡說:「現如今天下都溺水了,先生為了不救?」孟子說:「天下溺水,需要用道去救;嫂嫂溺水只需用手就可以,難道讓我用手救天下?」

其實話語之外表達的就是要變通,不能太過於死板。放到現在為止,這一整句話還是非常受用。在平時,男女相互收受東西時,就應該做到不身體接觸,這是一種基本禮節;看到嫂嫂溺水更應該救助,就算不是嫂嫂,是一個陌生人,我們也應該盡力幫助。

不得不說,有點佩服古人的智慧了,話語中總是透露著一些道理。雖然俗語給不了我們實質性的東西,但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所以說,多了解點俗語沒有壞處。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正是這些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繼續研讀並發揚傳承下去,今天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正版《孟子》,熱愛國學的朋友們可以直接點擊下方橫條進行購買~↓↓↓

04往期精彩文章

古人云:「男娶五窮到哭,女嫁六要折壽」,老祖宗對年輕人的忠告

農村俗語:「窮算命,富燒香」,下半句少有人知,老祖宗經驗之談

俗語:「頭西腳東,睡覺遭殃;3寸長壽,4寸無憂」,平時不妨留意

俗語:「不嫖莫轉,不賭莫看」,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家訓,不妨一看

俗語:「門前墳,房後水」,這句話可能並非迷信,生活中不妨留意

05參考資料

《孟子·離婁上》、百科資料等

題/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文/鯨魚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

相關焦點

  • 「男女授受不親」中的「受」到底有何含義,後一句才是精華所在!
    有句老話說「男女授受不親」,想必大家已經是耳熟能詳,大概的意思也很明確,就是說男女之間不能有接觸的行為。古代的禮教規定,男女言談舉止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過於親密,有違禮法,必然會受到文人墨客的口誅筆伐。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十人九不知,你覺得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在這種思想下誕生了這樣一句俗語:「男女授受不親」,就是對封建時期禮教的一種表現,在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這句話到底表達了什麼意思呢?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這句話出自戰國時期孟軻的《孟子·離婁上》,「授」是給予;「授」是接受;而「親」則是親自接觸的意思。
  • 古人講「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我們時常會在一些電視劇裡或者小說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但其實這句話還存在著後半句話,只不過,後半句話在當下,知道的人其實不多。其實「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的產生,和我國古代的社會背景有關。而古代的彩禮,有這樣的一種說法:那就是男子對女子的一種人身買斷。所謂的買斷,可以在「三從四德」的「三從」裡面找到印證:嫁過從夫。即女子應當對丈夫的主張百依百順。這種思想起源於何時已經很難考據,不過,在東漢時期,算是得到了體系化。現代所說的「女德」,有很多內容都是在東漢以後產生的,之後在歷代封建王朝中得到了強化。甚至夫權也成為封建社會的重要基石之一。
  • 古人說「牆上加牆,家破人亡」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如今仍然適用
    我們經常有聽說「牆上加牆,家破人亡」這句俗語,其實這就是古代百姓教育自己孩子時經常說的話,雖然說現在看來屬於迷信的說法,但是窺見其中蘊含的道理,也是有著很好的警醒意義的,那麼這句俗語有什麼含義呢?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人的智慧總結吧。
  • 下半句更經典,古人經驗之談
    正是因為古人發現,如果不對人的欲望做出適當的克制,任由欲望不斷的膨脹,那麼最終會害人害己,為了避免這一點,才需要克制自己無盡的欲望,而民間自然也有類似的說法,只不過更加直白罷了。古人講:「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這句話有道理嗎?
  • 古人云:「英雄難過美人關」,下半句卻少有人知,說中女性的弱點
    所以,才有了這樣一句話來諷刺那些喜好美色而喪失鬥志的人。這句話放在現代依然適用,可以讓一些在美女面前喪失理智的人警醒。前半句是人盡皆知,但是後半句少有人知,直戳女性弱點。「美人難過賣酸攤」從字意理解,咱們可以解讀為美人往往會在賣酸攤的地方停留。從深度意思來理解,這則是女人容易吃醋。
  • 古人云: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在古代,有一句俗語非常流行,叫做「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這句話很好理解,它說的就是,不要與腮幫子比較瘦削的人交心。因為古時候,兩腮無肉的人常被認作是陰險狡詐之人,如果是女性的話,則會被認為是克夫相,這樣的人往往被認為是心機深重,而且由此誕生了很多成語,比如「尖嘴猴腮」。
  • 有何典故?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
    一、俗語的典故古代的一些成語並不是古人憑空想像的,這些成語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有的成語背後還有一個歷史典故,學好、用好這些俗語,背後的典故後人也應該知道。這句成語出自《左傳》,相傳當時晉國與鄭國之間有矛盾,而晉國準備出兵攻打鄭國。當時有位大家叫做荀瑤的大將主張率兵攻打。
  • 古代為何說:「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廣」?有何深意?
    有一句俗語叫做「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廣」,那麼這句話是啥意思呢?看完以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而古時候人們都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理想,而想要完成這樣的目標,自然是不能夠在如此舒適的地方生活,這樣就會逐漸失去鬥志,因此古時才會有男不入川的說法。第二句就是「女不如藏」,這裡說的就是西藏,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西藏環境惡劣,海拔非常高,而且紫外線強烈,女生在這裡生活的話,皮膚就會曬的很黑。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古人的智慧
    哪怕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從善良變成邪惡的人,也有從邪惡變成善良的人,但從本質上而言,雙方是截然不同的。或許也有人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既善良又邪惡的人,他們在某些方面表現得非常善良,而在另一方面卻又十分邪惡。但不管怎樣,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也不做危害人民百姓生命安全的事情。一.
  • 古人言:「兩腮無肉不可交」,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觀人智慧
    話雖如此,但是古人卻很相信"觀人"術,喜歡通過觀察人來預測一個人今後的行為。《智囊全集》中就有一些觀人方法,被稱作"半個聖人"的曾國藩早年研究《智囊全集》,並結合書中內容加以應用,最終寫了一本觀人看人的《冰鑑》。
  • 古人云「千年王八萬年龜」,後半句十人九不知,藏著老祖宗識人術
    在歷史上,像"根本"這樣的詞彙變化意義的還有很多,其中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千年王八萬年龜",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下一句,連起來讀更能體會古人的智慧,堪稱經典。先來看看熟悉的"千年王八萬年龜"初看這句話,首先會覺得這是來說明壽命長的意思。
  • 古人告誡:「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經典,說透人性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貴人。」人情冷暖,往往只有經歷過大起大落的人才能夠深刻地體會到。古人用俗語告誡後人:「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經典,說透人性!這篇文章所要講述的這句俗語,就是:「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以及它的後半句,充分的展現了做人的道理。人窮別說話,人微言輕惹人反感罷了「人窮別說話」,確切地講應該是少說話,這聽起來,不免讓人有些惆悵與失落,但又不可否認這是事實。
  • 古人說:「英雄難過美人關」,下半句卻少有人知,說中女性的弱點
    要想知道古人說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必須知道什麼是英雄。到底何為英雄?首先勇猛過人的可以稱之為英雄,漢高祖就是其中一位。其次英勇無懼的人可以稱得上是英雄,史弘肇就是其中一位。最後無私奉獻,給人民謀取利益的人也可以稱之為英雄,邱少雲就是其中一位。
  • 俗語說:「精足不思淫」,下半句更有道理,普通人卻很難做到
    俗語說:「精足不思淫」,下半句更有道理,普通人卻很難做到文/觀心通史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積累沉澱,中國古代先人們為我們留下了太多寶貴的知識,使得我們能夠在未來的生活中少走許多彎路
  • 古人說「寧要男大一春,不要女大一辰」啥意思?有道理嗎?
    有些俗語對他們有特殊意義,有些俗語是他們祖輩自己總結出來的。今天筆者就要和大家說一句俗語——「寧要男大一春,不要女大一辰。」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呢?是不是真的有道理呢?要想理解這句話,必須先弄懂「一春」和「一辰」在這裡是什麼意思。「一春」在這裡的意思是一年;「一辰」在這裡的意思是一個時辰。
  • 古人言:「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下句更為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
    古人言:「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下句更為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因果輪迴,我們作為人也逃不過既定的法則。相信大部分人都相信「報應」一說,這其中的含義就是一個人做了壞事,總有一天他會得到該有的懲罰,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果。
  • 古人常說:「飽暖思淫慾」,卻不知下半句才是經典,揭示人性險惡
    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就是「飽暖思淫慾」,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說盡人性險惡,但是卻少有人知!「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出自:《增廣賢文》。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飽暖思淫慾」在明朝賈仲明《對玉梳》的書中曾寫到「這廝只因飽暖生淫慾……便休想似水如魚」。這句話的意思是:你這個人別一天到晚吃飽喝足了,老想著男女之事。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智慧
    哪怕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從善良變成邪惡的人,也有從邪惡變成善良的人,但從本質上而言,雙方是截然不同的。或許也有人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既善良又邪惡的人,他們在某些方面表現得非常善良,而在另一方面卻又十分邪惡。但不管怎樣,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也不做危害人民百姓生命安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