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除了享譽海外的中國瓷器、中國古建築這些物質文化遺產,影響最深遠的還要數儒家思想、孔孟之道。自古以來我們就是禮儀之邦,鼎盛時日本曾前來中國學習文化,並帶走了中國的文字和禮儀。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一直為世代中國人民繼承並沿襲,並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的賦予它們新的時代內涵,傳統文化變得更加的現代化和國際化。博愛、公平、正義、誠實、守信、文明、和諧就是在原有基礎上的不斷總結和升華。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這個「禮」字,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世世代代人們的思想,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等級制度森嚴,不可逾越。在這種思想下誕生了這樣一句俗語:「男女授受不親」,就是對封建時期禮教的一種表現,在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這句話到底表達了什麼意思呢?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這句話出自戰國時期孟軻的《孟子·離婁上》,「授」是給予;「授」是接受;而「親」則是親自接觸的意思。那麼這句話的含義就是,男女之間不能直接接觸、言談或是授受物件,言外之意就是限制男女的交往,這便是當時的禮教。
古代時女子養在深閨,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句俗語其實也是在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對女性的一種保護。尤其是未出嫁的女子,名節是第一位的,有傳聞說:如果一個女子被陌生男子看到手臂後,就只能嫁給他了,當然有些誇張,但也從側面證明了當時社會對女子的限制。
其實在宋以前,唐朝時還是很開放的,慢慢到了宋朝女子就被束縛起來了。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女人們早已沒有了這些煩惱。他們出入職場,巾幗不讓鬚眉,真正實現了自己的社會價值。
所以「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又有了不一樣的見解:男女之間在表達愛慕之心時,不要那麼直接,要懂得含蓄和委婉,無論是贈送禮物還是接受信物都應該保持一定的禮節,並且尊重對方,因為萬一對方對你沒有那個意思,也不至於讓對方難做,讓自己下不來臺,甚至難堪,這樣才是懂得禮貌。
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個看似自相矛盾的下半句:「嫂溺援之以手」,又當何講呢?
嫂溺援之以手,權也!
《禮記·曲禮》中說「男女不雜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嫂叔不通向……」既然男女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那麼如果遇到突發情況怎麼處理呢?戰國時期的著名辯士淳于髡(kūn)曾經問過孟子一個問題:「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淳于髡博學多才、善於辯論,當他看到孟子的「男女授受不親」這個觀點後,就帶著他這挑戰性的問題來找孟子辯論。
雖然提問者火藥味十足,但是孟子顯然從容有度,他回答的既不失原則,又非常智慧。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這是變通的辦法,如果嫂子掉進了水裡,而不去伸手拉他,那與豺狼無異。
孟子既承認了男女之間的禮教,同時又告訴淳于髡做事要懂得變通,不能墨守成規。畢竟是緊急情況,人命關天,如果放任不管,豈不是要害了性命。
就像一則寓言故事中說的,家裡失火,父親成陽讓兒子去借梯子上房撲火。哪知兒子不慌不忙穿戴整齊來到鄰居家,先是作了三個揖,後被請進堂屋上坐。鄰居以為是來串門的,所以就準備了好酒好菜來招待他,酒過三巡,鄰居問他是不是有啥事啊?這才不慌不忙說家裡失火了,能不能借梯子用用。把鄰居氣的直罵他迂腐,等二人趕到時,房子早已燒成了灰燼。
所以凡事要講究輕重緩急,孟子的辯論就是這個意思,講禮節要合時宜,不能一味的迂腐執著於「禮」字,這裡更講的是一個「理」。其實這句話也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當我們身處逆境、遇到困難時,也要學會變通,靈活運用。
雖然現在社會早已沒有了什麼男尊女卑,但是「男女授受不親」依然充滿現實意義,尤其是對於已婚人士,更是要把握好這個尺度。就像「朋友妻不可欺」一樣,保持一定的距離,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