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十人九不知,你覺得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2020-12-12 騰訊網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除了享譽海外的中國瓷器、中國古建築這些物質文化遺產,影響最深遠的還要數儒家思想、孔孟之道。自古以來我們就是禮儀之邦,鼎盛時日本曾前來中國學習文化,並帶走了中國的文字和禮儀。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一直為世代中國人民繼承並沿襲,並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的賦予它們新的時代內涵,傳統文化變得更加的現代化和國際化。博愛、公平、正義、誠實、守信、文明、和諧就是在原有基礎上的不斷總結和升華。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這個「禮」字,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世世代代人們的思想,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等級制度森嚴,不可逾越。在這種思想下誕生了這樣一句俗語:「男女授受不親」,就是對封建時期禮教的一種表現,在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這句話到底表達了什麼意思呢?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這句話出自戰國時期孟軻的《孟子·離婁上》,「授」是給予;「授」是接受;而「親」則是親自接觸的意思。那麼這句話的含義就是,男女之間不能直接接觸、言談或是授受物件,言外之意就是限制男女的交往,這便是當時的禮教。

古代時女子養在深閨,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句俗語其實也是在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對女性的一種保護。尤其是未出嫁的女子,名節是第一位的,有傳聞說:如果一個女子被陌生男子看到手臂後,就只能嫁給他了,當然有些誇張,但也從側面證明了當時社會對女子的限制。

其實在宋以前,唐朝時還是很開放的,慢慢到了宋朝女子就被束縛起來了。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女人們早已沒有了這些煩惱。他們出入職場,巾幗不讓鬚眉,真正實現了自己的社會價值。

所以「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又有了不一樣的見解:男女之間在表達愛慕之心時,不要那麼直接,要懂得含蓄和委婉,無論是贈送禮物還是接受信物都應該保持一定的禮節,並且尊重對方,因為萬一對方對你沒有那個意思,也不至於讓對方難做,讓自己下不來臺,甚至難堪,這樣才是懂得禮貌。

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個看似自相矛盾的下半句:「嫂溺援之以手」,又當何講呢?

嫂溺援之以手,權也!

《禮記·曲禮》中說「男女不雜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嫂叔不通向……」既然男女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那麼如果遇到突發情況怎麼處理呢?戰國時期的著名辯士淳于髡(kūn)曾經問過孟子一個問題:「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淳于髡博學多才、善於辯論,當他看到孟子的「男女授受不親」這個觀點後,就帶著他這挑戰性的問題來找孟子辯論。

雖然提問者火藥味十足,但是孟子顯然從容有度,他回答的既不失原則,又非常智慧。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這是變通的辦法,如果嫂子掉進了水裡,而不去伸手拉他,那與豺狼無異。

孟子既承認了男女之間的禮教,同時又告訴淳于髡做事要懂得變通,不能墨守成規。畢竟是緊急情況,人命關天,如果放任不管,豈不是要害了性命。

就像一則寓言故事中說的,家裡失火,父親成陽讓兒子去借梯子上房撲火。哪知兒子不慌不忙穿戴整齊來到鄰居家,先是作了三個揖,後被請進堂屋上坐。鄰居以為是來串門的,所以就準備了好酒好菜來招待他,酒過三巡,鄰居問他是不是有啥事啊?這才不慌不忙說家裡失火了,能不能借梯子用用。把鄰居氣的直罵他迂腐,等二人趕到時,房子早已燒成了灰燼。

所以凡事要講究輕重緩急,孟子的辯論就是這個意思,講禮節要合時宜,不能一味的迂腐執著於「禮」字,這裡更講的是一個「理」。其實這句話也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當我們身處逆境、遇到困難時,也要學會變通,靈活運用。

雖然現在社會早已沒有了什麼男尊女卑,但是「男女授受不親」依然充滿現實意義,尤其是對於已婚人士,更是要把握好這個尺度。就像「朋友妻不可欺」一樣,保持一定的距離,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

相關焦點

  • 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在眾多的條條框框中,「男女授受不親」就是一條。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算是一句俗語。事實上,這只是整句話的上半句,下半句少有人知。今天筆者就和大家整體說一說,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淳于髡曰:「今天下溺矣,夫子因何不援?」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 俗語說:「廟小妖風大」,下半句十人九不知、教你4個做人的道理
    俗語說:「廟小妖風大」,下半句十人九不知,教你4個做人的道理中國古代有很多俗語都特別有道理,這些俗語也許用在現在的實際生活中不是那麼恰當,卻能夠給人以一定的生活啟示,如果能夠善加利用,有時候也能讓人避免很多不好的事情。而還有一些俗語,很多人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古人講「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我們時常會在一些電視劇裡或者小說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但其實這句話還存在著後半句話,只不過,後半句話在當下,知道的人其實不多。其實「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的產生,和我國古代的社會背景有關。而古代的彩禮,有這樣的一種說法:那就是男子對女子的一種人身買斷。所謂的買斷,可以在「三從四德」的「三從」裡面找到印證:嫁過從夫。即女子應當對丈夫的主張百依百順。這種思想起源於何時已經很難考據,不過,在東漢時期,算是得到了體系化。現代所說的「女德」,有很多內容都是在東漢以後產生的,之後在歷代封建王朝中得到了強化。甚至夫權也成為封建社會的重要基石之一。
  • 古人言:「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下句更為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
    古人言:「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下句更為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因果輪迴,我們作為人也逃不過既定的法則。相信大部分人都相信「報應」一說,這其中的含義就是一個人做了壞事,總有一天他會得到該有的懲罰,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果。
  • 成語「一問三不知」具體指什麼?有何典故?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別人問問題,自己並不知道,有可能會被別人嘲笑:一問三不知。其實這句成語流傳的時間比較長,成語背後還有一個典故。現如今很多人只知道用成語,卻不知道成語的真實含義,尤其是這句話一問三不知到底是指的是哪三個方面,人們並不知道。
  • 俗語「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什麼意思?此話真理嗎?
    引言古人對於幸福也有著自己的定義。在古代,大多數人都是農民,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人和事也比較單一,因此對於幸福也有著樸素的定義。對於尋常百姓來說,幸福就是家庭美滿,家人身體健康。甚至古人把幸福觀編纂成一句俗語: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難道腿毛和幸福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到底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 俗語說:「精足不思淫」,下半句更有道理,普通人卻很難做到
    俗語說:「精足不思淫」,下半句更有道理,普通人卻很難做到文/觀心通史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積累沉澱,中國古代先人們為我們留下了太多寶貴的知識,使得我們能夠在未來的生活中少走許多彎路
  • 古人云「千年王八萬年龜」,後半句十人九不知,藏著老祖宗識人術
    在歷史上,像"根本"這樣的詞彙變化意義的還有很多,其中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千年王八萬年龜",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下一句,連起來讀更能體會古人的智慧,堪稱經典。先來看看熟悉的"千年王八萬年龜"初看這句話,首先會覺得這是來說明壽命長的意思。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下半句更經典,古人經驗之談
    這一句「老洩殘精,人窮壽盡」正是闡釋了這個道理,人的年齡隨著不斷增長,身體素質自然也會隨著時間下降,自然對於夫妻生活也會有影響,通過黃帝內經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人隨著年數的增長,尤其是在四十歲的時候,腎氣會逐漸衰退,開始掉頭髮,四十八歲三陽經氣衰退,五十六歲肝氣衰微,精氣不足。
  • 俗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後半句更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千百年來,人們根據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出許多簡短且通俗易懂的道理,也就是所謂的俗語。時代不斷發展,並非所有俗語都適用於現在,有些已經過時,逐漸被淹沒於歷史風沙之中。所以,君子可以喜歡錢財,通過正常的方式掙錢,憑藉自己本事致富,是值得推崇的,從而孔子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老話說得好,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話糙理不糙。世人都想過榮華富貴的生活,或許聖人也不例外。孔子云:「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 「男女授受不親」中的「受」到底有何含義,後一句才是精華所在!
    有句老話說「男女授受不親」,想必大家已經是耳熟能詳,大概的意思也很明確,就是說男女之間不能有接觸的行為。古代的禮教規定,男女言談舉止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過於親密,有違禮法,必然會受到文人墨客的口誅筆伐。
  • 古人說「牆上加牆,家破人亡」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如今仍然適用
    我們經常有聽說「牆上加牆,家破人亡」這句俗語,其實這就是古代百姓教育自己孩子時經常說的話,雖然說現在看來屬於迷信的說法,但是窺見其中蘊含的道理,也是有著很好的警醒意義的,那麼這句俗語有什麼含義呢?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人的智慧總結吧。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漸漸的,「好馬不吃回頭草」成為男女感情生活中常說的話。尤其是,男女雙方一人試圖重歸於好的時候,這句話出現的頻率便會增加。可以說,當代男女總把不想複合的理由歸結於「好馬不吃回頭草」。或許,這句話只是他們不想跟舊情人複合的說辭,也有可能是真的沒有了感情。在不知不覺中,這句話讓無數男女徹底失去再續前緣的機會。
  • 農村俗語「東西路箭房,十人九傷亡」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居住的房屋有關係,比如農村老人常說的俗語「東西路箭房,十人九傷亡」,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有道理嗎?
  • 俗語「姐送妹,窮三輩」,古人結婚的講究,有道理嗎?
    老百姓口中相傳的老話,也叫俗語,通常是老一輩人根據生活現象和規律所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俗語之所以能流傳,就是因為接地氣,無論你是哪裡人,總能在俗語中找到一些共鳴,其中所反映的某些道理,也不是書本上能學到的,但是,大多數俗語只是經驗,而非科學,那麼歷史發展,人類進步,有些俗語自然就不適用於現代生活了
  • 古代為何說:「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廣」?有何深意?
    有一句俗語叫做「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廣」,那麼這句話是啥意思呢?看完以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03其實現在說的這句俗語放到現在已經不適用了,我國已經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這三個地方也和過去有很大的不同,不過俗語其中蘊含的道理,卻是值得我們好好聆聽的
  • 古人告誡:「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經典,說透人性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貴人。」人情冷暖,往往只有經歷過大起大落的人才能夠深刻地體會到。古人用俗語告誡後人:「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經典,說透人性!這篇文章所要講述的這句俗語,就是:「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以及它的後半句,充分的展現了做人的道理。人窮別說話,人微言輕惹人反感罷了「人窮別說話」,確切地講應該是少說話,這聽起來,不免讓人有些惆悵與失落,但又不可否認這是事實。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下半句才是精華!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這樣的道理,在我們周圍充斥著太多太多的信息,我們應該懂得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看人,而不是通過耳朵去看人,這個簡單的道理古人在很早之前就已經總結出來了,那就是:「誰人背後無人說」。是不是覺得這句俗語還挺現代的,尤其是這種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普遍存在,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成為過別人在背後竊竊私語的對象。
  • 古人說「寧要男大一春,不要女大一辰」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很多的俗語,之所以會聽到俗語,因為俗語是由先人總結,蘊含著很多道理。說起俗語,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遍地是黃金,單等勤勞人」、「夏天多流汗,冬天少挨凍」等等。雖然從表面上看,這些俗語都比較「粗糙」,但從中我們能學到智慧。雖然俗語不斷被淘汰,但是身處農村的老人還是會記起很多。
  • 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這些俗語對於後世的人們仍然是有著警醒的價值,其中經常聽到的就有「好男無性怕不堅,好女無性怕不秧」,其實這是一句對男女的評價,但是現在一些朋友對此並不熟悉,甚至不知道有何深意,因此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下關於古人的修身之談,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