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青年詩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許是最優秀中間的一個了。——茅盾
我國著名愛國主義詩人臧克家,出生在山東濰坊的臧家莊,他的家境比較優渥,家庭氛圍中的文化氣息很濃厚,這源於是臧克家的父親和祖父都曾在前清考取功名,他的父親還從當時大名鼎鼎的法政學堂畢業,是受前清重點培養的人才之一。
臧克家的父親和祖父都非常愛詩,高興的時候他們會在在家裡飽含情感地朗誦一兩句,從小耳濡目染的臧克家就此讓詩在心裡扎了根,這為他後來成為一名偉大的詩人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
臧克家是一位農民詩人,他創作了很多描寫農民生活的詩歌,感人肺腑且細緻入微,讓人不禁懷疑,他生來便是農民的孩子。雖然臧克家出身優渥,但他從小與貧困農民家庭的孩子有不少往來,因此臧克家對農民的悲慘、辛酸與無奈有著深入骨髓的了解。同時,他也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臧克家的青少年時期,正好是帝國主義侵華時期,他聽著臺上老師慷慨陳詞地抒發對帝國主義欺壓中華的憤懣和無奈之情,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就此埋下仇恨帝國主義的種子。青少年時期所接受的教育和對社會環境的觀察,為臧克家成為一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奠定了基礎。
1930年是改變臧克家命運的一年,他考入青島大學文學系,結識了恩師聞一多,讀過聞一多先生所寫的《死水》之後,臧克家徹底推翻了自己從前對詩的看法,認為自己以前讀過的許多詩都算不上詩,聞先生寫的《死水》讓他看到了詩的靈魂。臧克家激動地表示:遇上恩師之後,才開始找到適合自己創作詩歌的途徑。由此可見,聞一多在青島大學對臧克家文學上的指導,對其後來的詩歌創作影響十分深遠。
聞一多對臧克家有知遇之恩,在國小讀書的時候,臧克家就表現出非凡的文採,他的語文成績在全班數一數二,深受語文老師的青睞。正是在這個時期,他開始了文學創作之路,並著手向一些著名的雜誌、刊物投稿。國小期間,臧克家將自己的一篇作品投稿給了《語絲》,周作人看到他的作品後,提筆回了一封信給臧克家,表達了對他作品的認可,這是臧克家此生第一次在大刊物上發表作品,他的心情非常激動,他形容自己看到所作之文刊登在《語絲》這樣的刊物上,簡直「不亦樂乎」。臧克家也由此找到了自己在文學創作上的信心,此後連續不斷在大刊物上發表了數篇作品。
但語文成績年年拿優的臧克家,卻對數學卻不怎麼上心,他將大部分心思投在了文學創作上,對數字計算不感興趣甚至算得上一竅不通。國小畢業後,臧克家參加了高考,他數學考了0分,因為壓根沒有參加數學考試,但是臧克家卻仍然被重點大學破格錄取,只因他在語文作文寫下三句話。那年,時任青島大學國文系主任的聞一多先生,在高考題中出了兩道語文作文題,一道題是「為何報考青島大學?」另一道題是「生活雜感」考生可以從這兩道題中選取自己更擅長或更喜歡的一道題來作答,當時臧克家選了生活雜感這一道題,並作了一篇文章。
臧克家能夠被青島大學破格錄取,只因他在語文作文《生活雜感》中寫下的這三句話,就是這三句話引起了聞一多先生對其才華的注意。但臧克家並不是一開始就報考了青島大學的文學專業,他先是考入英文系,被錄取之後,他提出轉去國文系的想法,因為詩歌創作是他平生之志。學校收到臧克家申請之後,直接將他帶到聞一多面前,詢問聞一多關於其轉系的意見。
聞先生也是一位直爽人,初見臧克家他就開門見山地表示:「好,轉過來吧,我記得你寫的《雜感》(《生活雜感》的簡稱)。」臧克家高考時所創作的文章裡,有三句話讓聞一多很受觸動。張臧克家在《雜感》裡寫道:「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聞一多十分賞識臧克家,臧克家也很是欽佩這位恩師,始終將他的教導銘記於心。臧克家對聞一多先生創作的許多詩歌都能全文背誦,足見其對恩師的崇拜之情,他貪婪地吸取著聞先生詩歌裡的知識財富,將靈感源源不斷灌入自己的詩歌中。
為了表達對老師的敬重,臧克家總是將自己新寫的詩第一個拿給老師品評。即便是聞先生從青島大學調到清華大學之後,臧克家也時刻記掛著恩師,仍然保留著寫詩第一時間寄給恩師品評的習慣。若有幸能獲得聞先生的認可,即便聞先生只是拿筆在自己喜歡的句子上畫上紅色的圈,臧克家看到後也會激動地跳起來,恩師的認可對於臧克家來說非常重要,也是一件無比榮幸的事情。聞一多調往清華大學之前,特意給臧克家留信一封,信中寫道:「得一知己可以無憾,在青島得到你一個人已經夠了」。只此一句,對於臧克家來說重於泰山,正所謂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
臧克家的求學故事若放在當今的高考制度之下,估計無法實現,甚至可能被作為反面教材存在。因為現代教育講究德智體美勞各科全面發展,若一個學生偏科極其嚴重,對數學一竅不通,即便有如臧克家一般的才華,恐怕也難以順利跨過高考這一大關。再者,高考是公平的,被重點大學破格錄取的條件十分嚴苛,很難因為文章中幾句出彩的話獲取這一珍貴機會。不過在現代社會,施展才華的機會很多,即便沒能通過高考被重點大學錄取,有才華的人也可以通過自由創作,成為一個作家,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國清朝著名詩人龔自珍曾寫下「我勸天空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詩句,為的就是勸諫當時的皇帝不要過分拘泥於科舉取仕的形式,因為能人志士擅長的領域各不相同,很多有才華的人被攔在科舉取仕的八股文形式之外,這不僅對他個人不公平,對國家也是一種損失。因此詩人龔自珍才主張要根據才能來選拔人才,選拔真正對國家有用的人。
臧克家的求學故事,在當時那個動亂的時代背景下,算得上是不拘一格降人才。這也和民國時期國立重點大學皆由有才之士選拔學生有關,他們不忍心放過任何一個有天賦、有才華的學生,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近代社會動亂不堪,卻能人輩出的原因。
聞一多曾給予臧克家的詩以高度評價,他說:「克家的詩,沒有一首不具有一種極其頂真的生活的意義」。極頂真三個字也顯示出聞一多對臧克家以生活為藍本,貼近生活進行創作的思路的認可。臧克家在詩歌上的素養,不僅受到恩師聞一多的認可,同時也經歷了時代的考驗。
直至今天,臧克家所創作的膾炙人口的佳作仍然具備現實意義,值得如今的青年學子去研究和鑑賞。臧克家詩中飽含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對農民生活困苦的同情之情,讓人十分感動。我們也常常能看到,臧克家的詩被選入教科書,成為詩歌創作的一大藍本,供如今的莘莘學子研究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