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望丨對話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 他如何開啟盲盒遊戲的中國野望與冒險

2020-12-14 騰訊網

騰訊新聞《潛望》 作者鄔川

遊戲設計師的作品如果要籠絡住用戶,「好玩」遠遠不夠,它應該讓人「著迷」,能讓人找到情感連接,全心熱愛,甚至上癮。

人對孤獨生活的掌控變得艱難起來,也唯有上癮能夠給予最基本、最確定的回饋。

作為潮流玩具這一遊戲的頂尖「設計師」,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花了十年時間,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帶入到他的虛擬世界裡,用無數的具象玩偶,連接了他們內心的一個個社交孤島。

12月11日,他也把這個虛實交融的遊戲帶到了國際投資者的面前,登陸港交所,暗盤市值已近千億港元。

日前,《潛望》和王寧聊了聊,只希望回答一個問題——他做的是什麼生意,為什麼他能做好?

如果要粗暴總結的話,泡泡瑪特的本質是把審美與情感認知以IP變現的商業模式,並且規模化,其中所下的瑣碎功夫遠超外界想像,當然,也需要天賦,如果你認為善於閱讀和感知年輕人這一技能無法習得的話。

他把創業視作連續一百次的押注遊戲,每一次都不能出錯,才可能走到最後。

甚至於「哪個店員來第一個打開店門,哪個店員最後來關門?」都成為了創業初期的一道艱難選擇題。

早年在大學經營格子鋪,為了省兩元一趟的運費,王寧自己騎著三輪車從批發市場來回跑了兩年。

「為了兩塊錢自己拉了N次貨以後,那時候對兩塊錢的理解就和其他人不一樣。」

把錢想花明白的他,如今他要募資6億美元,努力把沒有什麼故事的IP賣到海外市場,為此,王寧特意將一名助理換成了西班牙人。

有人質疑嘟嘴的Molly沒有價值觀,他說我們可能把IP背後的故事情節看得太重。

「我覺得故事就好比一個低成本的marketing一樣,相當於所有人花錢去看他的廣告。」

在他看來,IP與IP之間的吸引力差異,正如同路人甲與周杰倫的差異一樣明顯。

2020年上半年,泡泡超八成收入來自盲盒產品,銷量超過千萬個,因此有人說盲盒不過滿足一種抽獎心理,是隱藏於IP背後的氪金遊戲。

他並不以為然,盲盒沒有門檻,也並非泡泡獨創。「模式簡單到誰都會,誰一看都明白。」

從創業初期不到10人到如今兩千餘人一起共事,管理一個混合了大學校友、MBA同學、職業經理人的高管團隊,糅合駕馭不同人的特質,必然有某種領導力支撐。

他卻說真理其實就是領導力,「要確保事情本身是正確的。」他相信有時候分歧本身就是一種團結。

哪裡存在高毛利,哪裡就會吸引競爭。

有投資者擔心新玩家如名創優品入場,以低價衝擊價格敏感人群;或者想像手握諸多動漫、遊戲IP的網際網路巨頭來分食,憑藉充沛的線上流量、IP製造的低成本搶走粉絲。

泡泡會面臨什麼風險,取決於你怎麼理解這門生意?

到底是供給成本驅動,還是需求粘性驅動。

至少目前,這不是一個成本驅動甚至都不是收入起決定作用的生意,「我們的用戶在收入增長後還是會選擇泡泡的產品。」王寧非常自信。

如果只看毛利率的話,泡泡所處賽道可以比肩白酒:既有快消的高周轉又兼具奢侈品的高溢價,有人直呼泡泡就是年輕女生的茅臺。

它為何享有高毛利?

消費品的高毛利來自於高溢價。溢價又從哪來?

這就要回答一個問題:消費者願意對什麼東西來支付更高的價格?

早年通過投資白酒而財務自由的馮柳有很深的體會:答案應該有很多,但情感附加一定是最重要的,極端情況下人可以為了情感付出生命,能夠承載情感元素的產品就能夠獲取這個世界上最高的附加值。

儘可能多地創造承載情感元素的IP,既是泡泡此前成功的原因,也是未來的挑戰。

以下為對話實錄:

《潛望》:在中關村歐美匯的時候,就和店員說過你們是要上市,最終店員還是選擇離開,現在IPO對於團隊的意義是什麼?

王寧:對於整個團隊很有意義,因為我們現在下決心去做海外市場,而且今年海外市場增長也非常好。我甚至請了一個西班牙人做助理,相當於告訴所有人,我們開始重視海外市場。

在開拓海外市場的時期進行IPO,一,能為海外市場的擴展進行資本背書;二,也獲得足夠多的資金;三,我們籤約了越來越多的海外藝術家,他們也需要可以一些變現的激勵機制,包括一起奮鬥的同事們,也需要更多的激勵工具。

還有,我認為投資者投資泡泡瑪特也是一種信任,對我們而言,花好每一塊錢,就是在積累別人對泡泡瑪特這家公司的信任感。我特別不喜歡那些連錢都花不明白的人。

《潛望》:從管理幾個人到管理兩千多人,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如何進化和迭代?

王寧:我覺得可能有一半天賦和一半努力。

首先,我覺得你要真實,坦誠相待。

另外,我認為真理就是領導力。我常常認為,如果這件事情的本質是錯的,哪怕我是一個再nice的人,這個團隊也維繫不久。但如果事情是正確的,哪怕管理者的性格不招人喜歡,但依舊可以成為一個偉大企業。

作為一個領導,我覺得核心是先把事情想對。因為你要定一個方向,但不一定能做到最精確。我每一天都會面對很多左或者右的選擇,這就是為什麼說創業是過獨木橋:相當於你要做100次押大小的遊戲,而且每次要壓中,才可能走到最後。

《潛望》:有沒有例子可以分享?

王寧:像2010年,如果選擇網際網路,很可能創業資金就打水漂。

但2010年,所有人都認為你應該搞網際網路,做B2C、C2C,那時候剛剛馬雲跟王健林打完賭,外界一致認為網際網路才是對的,我們沒做這個事情,這和99%的人共識並不一樣。

2015年我們要轉型做「潮玩」,要把所有其他業務砍掉,也並非所有人都認可。

放在5年前,如果我告訴你,我想把玩具賣給大人,誰能相信有這個市場需求?這就好比把洗髮水賣給光頭一樣,這也是一個反共識的決策。

另外,現在自動販賣機是一個很成功的終端渠道之一,但剛推出來的時候內部絕大多數人認為行不通。

《潛望》:他們的判斷依據是什麼?

王寧:以前從來沒有人用自動售賣機去賣過玩具。但是我覺得有時候就就是一種商業直覺,我看了第一眼以後,就覺得行,後來銷售數據也驗證了我的決定。

大家突然就意識到,這個決策其實是對的,而且這個事情非常有助於擴充渠道以及市場推廣。

《潛望》:如何解決分歧?

王寧:有時候我覺得分歧就是一種團結,這其中有一種「哲學」。如果你說什麼大家都沒有任何分歧,那反而不團結。

這兩年我跟高管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小朋友才討論A對還是B對,長大以後你會發現有時候A對,有時候B對,有時候卻是C對。所以我們浪費時間在討論A對還是B對沒有意義,你要辯證的去看A和B,甚至有時候C才是答案。

我還在思考,能不能用一個公式告訴所有人,不要用這種方式思考問題。

《潛望》:消費品拆解到最後就是消費人數、消費頻次和消費單價的乘積,如果選擇其一,會選哪一項作為最重要的指標?

王寧:我可能會選消費人數。因為人數越多意味著更多人喜歡我的產品,會員的增長也算我們一個比較重要的指標。

《潛望》:你之前把發現王信明(Molly創作者)比作是發現還在餐館裡唱歌的周杰倫,相當於先人一步挖掘到了寶藏,怎麼選中有吸引力的IP?

王寧:IP就像人一樣,他表現出來自己的人格魅力,然後讓你對他進行認同。當然有些人是通過電影,有些是通過相聲或者唱歌來表現,甚至有些人回眸一笑。

在這個社會當中的某個時間節點或者某個時代,一個藝術家怎麼才能從芸芸眾生中跳出來,變成具有個人魅力的人?

表面的東西很容易學會和模仿,但核心特質無法複製。我覺得IP和IP之間的差異就如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有的人就是路人甲,而王信明就是周杰倫。

《潛望》:現在是IP的黃金時期麼?

王寧:是黃金年代,每一個文化都有著各自的黃金年代,搖滾有搖滾的黃金年代,雕塑有雕塑的黃金年代。

包括創業,很多行業都有各自的黃金年代,為什麼?

因為你會發現,越到後期,可供你創造和繪畫的畫板就越來越已經被其他人的作品填滿,空白越來越小。

潮玩其實相當於是突然找到了一個新的畫板,我們用這種方式去表達設計和藝術,空白非常多,可供藝術家去創作的機會也很大。

《潛望》:對於以後的IP設計和創造,會不會嘗試給予一種價值觀以及背後的一整套故事?

王寧:其實過去大家在一定程度上是放大了故事的作用,或者說是人云亦云式的認同這種框架邏輯,然後才形成了這樣一種認知:「每個IP必須要有故事和價值觀」。

比如說現在,我請你給我講一個米老鼠的故事,你可能也講不出來一個完整的故事,它只是通過引人入勝的畫面和故事,讓你對他產生好感。

我覺得故事就好比是一種低成本的marketing,相當於讓所有人花錢去看他的廣告。

大家一直都認為,好像沒有故事,一個IP就活不下去。但實際上它真的有你心目中的那個故事嗎?也不一定。

《潛望》:盲盒本身能算一個產品麼?還是一個工具?

王寧:這需要從兩方面來看,首先,盲盒不是什麼高科技。這個模式簡單到誰都會,誰一看都明白,所以當一個模式簡單到誰都明白、誰都可以學、誰都可以用的時候,它不會是一個核心產品。

以至於外界認為盲盒只有我們能用,別人不能用,或者別人不懂。

一代年輕人也因為我們知道什麼是盲盒。可能兩三年前我們還得解釋幾分鐘什麼是盲盒。

一定程度上,就像積木是樂高的基因一樣,很多人也會認為盲盒會成為泡泡瑪特基因的一部分。

《潛望》:盲盒確實一定程度上是提高了用戶的復購率,或者說上癮。

王寧:當然它會提高復購率,實際上本身是一種錦上添花;另外一方面也會增加購買產品時的情感關係,或者很驚喜,或者很很意外,就是增加一點情緒上的特別的東西。

《潛望》:潮流玩具滿足消費者的什麼精神需求?

王寧:這一代年輕人需要更多的陪伴,也需要一些自我的滿足。潮流玩具也可以說是類似於心靈的化妝品。

小的時候所有人都在催著你長大,長大以後社會要求你更不能像個孩子一樣。

成年人也想像一個孩子一樣簡單,也想像一個孩子一樣只需要單純的快樂,需要心靈的慰藉。可能就是沒有任何原因的喜歡,沒有任何原因的熱愛,為什麼要那麼理性呢?

潮流玩具的生意其實就是理性和感性的結合,藝術和商業的結合。

《潛望》:怎麼看待消費者對泡泡瑪特的盲盒上癮?

王寧:我可以換個角度回答你這個問題,就是我對品牌的理解或者我對粉絲的理解。

我們希望打造一個什麼品牌呢?比如說收入翻10倍,但依舊購買你的產品,而不是去選擇其他家的產品。

你會發現市面上有很多個品牌,如果他收入別說翻10倍,翻1倍就換了另一個品牌,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用戶粘性。

為什麼當初收入不高的時候選擇這個產品,也許是因為性價比,也許是因為是更低的價格。當一個品牌的消費者收入在增長卻依舊保持了對它的熱愛,這才是我們想要成為的一種品牌。

《潛望》:但這個事情非常難做到。

王寧:但現在我覺得我們做到了,用戶沒有找到比我們更好的替代,到目前為止,我們是潮玩中做得最好的,這就是品牌對於粉絲的黏性。

《潛望》:怎麼洞察年輕人的需求?

王寧:當你在假想消費群體的需求標籤,就已經失敗了。

怎麼判斷年輕人會喜歡?就是當我自己也想買的時候。

因為你也是年輕人,也是社會的一員,只有那些你也需要的東西,才有理由相信其他年輕人也需要。

當年我們下定決心做轉型,從一個雜貨模式轉成潮玩專賣。

就是因為我們做雜貨和潮流賣場的時候,我們假象都是年輕人最喜歡的東西,但是基本上沒有見同事買我們自己家的東西,我覺得這有問題。

後來我們做潮玩的時候,我發現所有人的工位上都擺滿了我們自己的東西,都是自己花錢買的,你會發現這才是真正的需求。

不用去假想像消費者,當你就是消費群體的時候,這個消費需求才是真實存在的,重要的是,不要忽視面前的需求。

《潛望》:為什麼「尊重時間,尊重經營」是你的創業指導思想?

王寧: 為什麼尊重時間?並不是大家都說十年磨一劍,或者說你這個事就得十年才能做成,而是你要理解時間意味著什麼。

也並不是在這乾耗十年你就能成功。時間意味著你想要做成一件事情,無非就是對人、對事、對錢等等的繁瑣管理。

比如線下店鋪是個非常繁瑣的事情,實際上只有我們才知道經歷了什麼。

比如你的櫃檯多高多寬多窄,燈光應該是黃色、藍色還是暖光,音樂是多少分貝,服務流程應該是什麼樣的。

甚至我最開始開第一家店的時候思考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誰來開門,誰來關門。

很多人覺得我們突然發現了潮流玩具這座「金礦」,其實我們的創業特別像《誰動了我的奶酪》裡的小老鼠一樣。

我們用很多年試了N條路都不行,最後試出了這條路。

相關焦點

  • 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的創業故事
    一位85後創業者,如何靠賣玩具創造一家1000億市值的企業?12月11日,靠賣盲盒起家的泡泡瑪特在港股掛牌上市,市值一度超過1100億港元。小小盲盒,居然能有這麼大的魔力。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大學畢業後不久就創辦了泡泡瑪特,並用10年時間將其打造成中國潮玩文化的代表。企業上市後,王寧一夜之間身價超400億人民幣。那麼,他又有著怎樣的創業故事呢?
  • 泡泡瑪特造富野望 三不可控 泡沫燒多久 王寧「大餅」多香?
    的確,憑著設計精巧的「潮玩」,IP+盲盒的共生力撐起了高溢價,王寧打造的泡泡業績堪稱奇蹟。數字最有說服力。招股書顯示:2020 上半年,泡泡瑪特總收益 8.178 億元,比上年同期 5.434 億元增長 50.5%;淨利 1.413 億元,上年同期是 1.136 億元,增速近25%。
  • 線下盲盒市場火熱,從盲盒機,再到泡泡瑪特,如何開啟線上盲盒?
    由於盲盒熱的到來,各大商家企業紛紛入局,作為盲盒市場的老大哥——泡泡瑪特,也是各大品牌爭相模仿的對象。什麼是盲盒對於很多人來說,都只知道盲盒市場火熱,卻不知道盲盒到底是什麼東西。其實,盲盒就是類似一種抽獎玩法,具有一定的隨機性,玩家在外觀相同的盒子中,抽取盲盒,主要玩法在於盲。同時泡泡瑪特的盲盒,還存在隱藏盲盒,更具有收藏價值,不過抽中的概率也比較低。
  • 泡泡瑪特上市首日漲超110%20萬盲盒玩家助力創始人王寧夫婦身家超...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以2019年的零售價值(市場份額為8.5%)及2017年至2019年的收益增長計,泡泡瑪特是中國最大且增長最快的潮流玩具公司。2017年~2019年,泡泡瑪特的營收從1.58億元增長至16.83億元,最近兩年營收增幅分別高達225%、227%。
  • 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潮流玩具零售王國是如何煉成的?
    題圖:85後泡泡瑪特(POP MART)創始人 王寧先生85後創業者王寧,憑藉對潮流玩具的理解和把握,改變了泡泡瑪特「零售雜貨店」的命運。自從創立了泡泡瑪特以後,王寧經常能聽到一些拓寬他人生經驗的故事。
  • 「盲盒之王」狂奔上市,泡泡瑪特的泡泡會不會破?
    「盲盒之王」「Z世代的消費潮流風口」「衝動消費下的韭菜收割機」……這家被貼滿標籤的公司眼下因為被資本追逐而炙手可熱,是什麼讓它快速增長,「盲盒經濟」又是否可持續?泡泡瑪特成立於2010年,創始人王寧起初借鑑的是日本無印良品旗下的雜貨商店Loft的商業模式,即潮流玩具和百貨零售商店。
  • 年輕人的金融遊戲,泡泡瑪特憑什麼有千億市值?
    正文共3108字,預計閱讀時間 8 分鐘 12月11日,靠賣盲盒起家的泡泡瑪特正式登陸港交所,成功掛牌上市。 依據公開信息,泡泡瑪特開盤一度暴漲超100%,市值一度超1100億港元,收盤價為69港元/股,市值達953億港元。
  • 「盲盒王」泡泡瑪特 能否持續破圈?
    原標題:「盲盒王」泡泡瑪特 能否持續破圈? | 艾問人物 來源:艾問網_每日人物歡迎來到本期艾問人物!11月23日,「盲盒神話」泡泡瑪特通過了港交所聆訊,即將迎來第二次上市。據悉,2020年全球創始人大會上市公司最具領軍人物榜單中的上榜嘉賓王寧帶著他的泡泡瑪特本次赴港IPO的募資規模預計為2-3億美元,摩根史坦利、中信證券為聯席保薦人。這家2010年才成立的公司,起初虧損,但靠著大批年輕的鐵粉的支持,2017年在新三板掛牌。
  • 對話泡泡瑪特王寧:我們不是一夜暴富 早期還騎三輪車拉貨
    泡泡瑪特收盤價為69港元,較發行價上漲79.22%;以收盤價計算,泡泡瑪特市值為953億港元。泡泡瑪特由此成為國內潮玩文化領軍股。泡泡瑪特創始人、CEO王寧1987年出生,目前為33歲。IPO後,王寧、楊濤夫婦仍持股49.8%,這意味著王寧夫婦身價近500億,晉升頂級富豪行列。
  • 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談IP壁壘:只靠花錢無法再造「周杰倫」
    伴隨上市鐘聲,泡泡瑪特的粉絲群體也浮出水面——官方數據顯示,主力用戶年齡分布在18-35歲之間,90%的消費者月收入介於8000-20000元。當市場大呼「看不懂盲盒、不理解Z時代」之時,這樣一群年輕的「打工人」,已經將主打IP盲盒的泡泡瑪特推向千億市值座椅,也甘願為自己的疲憊生活送上未知驚喜。
  • 另一種盲盒:泡泡瑪特市值千億 其他玩家還能「驚喜」多久?
    日前配售公告顯示,33歲的創始人王寧夫婦持有泡泡瑪特49.8%股權,身家近500億港元;最大的機構股東紅杉資本,持股4.39%,帳面價值達41.8億港元。▲今日掛牌上市的泡泡瑪特,截至收盤,股價上漲79.22%,總市值高達953億港元。圖片來自網絡。
  • 泡泡瑪特的盲盒遊戲,不過是老瓶裝新酒
    泡泡瑪特突然得到了投資者的關注,這跟12月11日,首日港股上市有關,當日盤中最大上漲達112.3%,收盤上漲79.22%, 以953億港幣市值收盤。根據市場上粗略估計,1987年出生的董事長王寧及其妻子身價超過了500億,這又創造了中國資本市場上的造富神話。
  • 泡泡瑪特啟示錄:盲盒+IP會是NFT爆發關鍵嗎?
    自新三板退市後的一年半,王寧帶著他的泡泡瑪特再次掛牌港交所,和此前「區區」20億元估值相比,這一次它更如王者凱旋,身價暴漲21倍後,「盲盒一哥」實至名歸。iNFT創始人盛超對PANews說道:「雖然盲盒遊戲給用戶帶來的是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刺激,但由於規則的不透明,利益驅使下部分商家進行各種『暗箱操作』,降低了玩家的信任,使得很多用戶逐步流失。」在他看來,NFT和盲盒經濟天生是相輔相成,天然能夠相結合的。
  • 如何從「中國的迪士尼」,成為「世界的泡泡瑪特」?
    赴美上市的完美日記如此,千億市值的泡泡瑪特也是如此。從業務上看,把泡泡瑪特送上市的是一系列以盲盒形式售賣的潮玩。但創始人王寧說,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向別人解釋「潮玩」是什麼,就像把洗髮水賣給沒有頭髮的人。當人們聽說,潮玩是給15歲以上的成年人的玩具,通常會反問一句,「成年人需要玩具嗎?」
  • 對話王寧:把玩具賣給大人 泡泡瑪特為何值千億市值?
    泡泡瑪特至今成立已10年,但直至第7年公司才開始盈利,隨後迎來爆發式增長,毛利率高達60%。2019年從新三板摘牌時,公司市值只有20億元,而一年以後已翻超過40倍。還有上市之際,創始人兼CEO王寧夫婦仍持有56.33%股份,早期投資人則以地方性資本和小基金為主,這均與典型的IPO故事截然相反。
  • 盲什麼盒?什麼盲盒?盲盒什麼?
    今年六一兒童節,主打盲盒潮流玩具的泡泡瑪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泡泡瑪特」)向港交所遞交了IPO申請,隨著其財務數據的曝光,引來了無數關注。起初,泡泡瑪特通過經銷日本玩具公司Dreams推出的玩偶Sonny Angel,第一年就賣了超過20萬個,帶來了3000多萬元的收入,佔到了公司銷售額的三分之一。Sonny Angel的火爆也為泡泡瑪特的產品結構改變帶來了方向。創始人王寧在微博上向粉絲徵集喜愛的潮流玩具IP,結果超過一半的評論都提到了Molly。
  • 國潮盲盒來襲,如何捂住自己的錢包?
    最近一年,僅泡泡瑪特會員中,就有超過20萬人在盲盒上消費超過2萬元。2020年12月,被稱為「盲盒第一股」的泡泡瑪特在港交所上市,市值一度超過1100億港元。2017年至2019年,泡泡瑪特淨利潤從156萬元上漲到4.51億元,2020年上半年毛利率更是高達65.2%。人們再也無法小覷盲盒的吸金能力。
  • 【中國CEO】思遠行更遠|走進泡泡瑪特,解讀盲盒時代的潮玩經濟
    作為潮玩界最響亮的招牌,泡泡瑪特不僅是國內最成功的IP打造者,更因自身強大的盈利能力,激發人們對它成功模式的好奇。 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及半數以上的高管都是北大光華校友。那麼,他們是如何將泡泡瑪特從最初的「小百貨」發展成如今潮流玩具文化生態的建設者?
  • 另一種盲盒:泡泡瑪特市值千億,其他玩家還能「驚喜」多久?|深度
    日前配售公告顯示,33歲的創始人王寧夫婦持有泡泡瑪特49.8%股權,身家近500億港元;最大的機構股東紅杉資本,持股4.39%,帳面價值達41.8億港元。▲今日掛牌上市的泡泡瑪特,截至收盤,股價上漲79.22%,總市值高達953億港元。圖片來自網絡。
  • 夫妻賣盲盒、年入16億,揭秘泡泡瑪特的暴利生意
    成立十年以來,泡泡瑪特已經從一家單純的玩具合集店,轉型成自主開發產品收入佔比達82.1%的IP品牌,並賺得盆滿缽滿。這是一家瞄準年輕人的公司,其管理層也非常年輕,人均年齡32歲左右。同時,這還是一家夫妻店,副總裁楊濤為創始人兼董事長王寧的配偶。招股書顯示,王寧持股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