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帝網 雷建平 12月11日報導
泡泡瑪特今日在港交所上市,發行價為38.5港元,募資50.25億港元。泡泡瑪特開盤價77.1港元,較發行價漲100.26%,市值突破千億港元。
泡泡瑪特收盤價為69港元,較發行價上漲79.22%;以收盤價計算,泡泡瑪特市值為953億港元。泡泡瑪特由此成為國內潮玩文化領軍股。
泡泡瑪特創始人、CEO王寧1987年出生,目前為33歲。IPO後,王寧、楊濤夫婦仍持股49.8%,這意味著王寧夫婦身價近500億,晉升頂級富豪行列。
泡泡瑪特不是一夜暴富
雖然人很年輕,但王寧創業的時間卻很長。
王寧曾在2019年5月說,「我從自己刷牆,開第一家實體店,做零售業,是在2008年5月13號,到這周末就是整整11年了。我們是創業老兵了,單泡泡瑪特這個品牌就有9年了,只不過這兩年大家會聽到我們多一些。」
泡泡瑪特上市當天,王寧接受雷帝網創始人雷建平採訪時說,特別想跟大家分享泡泡瑪特的創業故事,真的不是很多人想像的所謂的一夜暴富。
「我們真是很努力,很努力,最開始騎著三輪車拉貨、自己刷牆,用了這麼長時間做到現在。新聞喜歡追求熱點,大家總是一句話帶過。泡泡瑪特十年了,前三年好像還在虧損,現在起來了。」
王寧說,今天看泡泡瑪特團隊都還很年輕,現在看年輕是好事,但回到十年前,一個小孩,做什麼都沒人理,沒有任何資源和本錢,還是挺難的。
「我們開第一家店的時候,付不起設計師費,都是自己動手。我不知道多寬的通道走著才舒服,就用粉筆把柜子都畫出來,自己在那兒走,看柜子間的通道合不合適。」
為了弄清楚吧檯多高是最舒服的,王寧還跑到ZARA的吧檯去比劃,量這個位置到地面的距離。王寧說,泡泡瑪特真的是從零開始學,甚至所有的作業系統,怎麼給商品貼標籤,怎麼把系統跟商品信息連接,列印出來用什麼材質,都用了很長時間。
「最早期時候,就開一家店,還賣那麼豐富的貨,我們天天全國各地到處跑,去廣州、義烏等,常年出沒在北京的批發市場,那個時期還是挺難忘的。」
要控制好小宇宙 做更偉大的事
王寧在最初創立公司時,對標香港公司「LOG-ON」的銷售模式,定位 「潮流生活小百貨」,售賣家居、文具、箱包、飾品、玩具等生活創意產品。與此同時,王寧開始思考如何將公司從渠道商升級為IP運營方。
2015年,公司注意到Sonny Angel系列潮流玩具產品復購率極高,貢獻了公司年銷售額的30%。自此公司開始嘗試推出自營潮流玩具,2016年4月取得Molly的IP授權並引入盲盒玩法、 6月上線潮流玩具社區「葩趣」APP,開啟向IP孵化運營商的轉型,才成為中國潮玩文化的開拓者。
當前,泡泡瑪特最大IP為Molly形象為主,嘟嘟的嘴唇、大大的腦袋、Q萌的身體、繁多的角色和風格,讓泡泡瑪特在造型上吸引粉絲。
泡泡瑪特很受年輕人歡迎,主要靠盲盒模式,盲盒是指裝有動漫、遊戲、影視作品的周邊(玩偶、手辦)盒子,或裝有設計師單獨設計出來的玩偶的盒子。盲盒形態已成新一代消費者成癮性消費。
談及這段創業歷史,王寧說,不覺得泡泡瑪特現在成功了,也不想讓大家感覺泡泡瑪特團隊現在達到了人生頂點,團隊還是挺平靜的。
最近,王寧跟團隊說得最多的是,看那麼多超級英雄的故事,都是莫名其妙被打了一針,就成了超級英雄,擁有超能力。這一針就好比一個小宇宙,有可能是財富,有可能是名譽,有可能是權力,
打這一針,多數人會實驗失敗,撐不住這個小宇宙,也有些人能撐住這個小宇宙,但是成了滅霸,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控制好這個小宇宙,成為超級英雄。
王寧說,「我們內部一直在說這件事,希望我和團隊控制好自己的小宇宙,雖然權力、財富、名譽可能在增加,但我們可以用這些做我們認為更偉大的事,希望我們能耐下心來做一個好的品牌。」
以下是對話泡泡瑪特CEO王寧實錄:
提問:潮玩市場近年來呈爆發式發展,泡泡瑪特上市受到市場的認可,在您看來爆發原因有哪些?
王寧:在日本,整個類二次元產業佔日本國民經濟的3%,而在國內我們佔的比例遠遠不到3%。
這3%意味著,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一萬美元後,更多年輕人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感,而不是純粹的剛需。
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加關注情感類的、非剛需的消費,泡泡瑪特就是其中的代表。
提問:泡泡瑪特在平臺化運作中,挑選運營IP的邏輯是怎樣的,怎麼才能複製出下一個Molly?
王寧:我們公司已經做了十年,積累了很多運營的門檻,我們最核心的競爭力是團隊,大家看到的很多東西,都是我們團隊做出來的,而且是從很早之前我們就一起努力和構思的,我非常感謝我們的團隊,也相信團隊未來會有更強的戰鬥力。
第二,通過這十年的努力,泡泡瑪特搭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閉環,從IP的挖掘,供應鏈的整合,消費者觸達到文化的推廣。
在三四年前,甚至五年前,我們要把玩具賣給大人,大家會認為這是一個不存在的市場,因為「大人不會買玩具」,這就像把洗髮水賣給沒有頭髮的人一樣。
那個時期我們是非常艱難的,但是艱難也給了我們機會,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搭建了這個行業的基礎設施,現在這個平臺形成了非常好的生態的閉環,在這個平臺上會誕生越來越多的藝術家。
提問:名創優品將進軍潮玩市場,最近開設了獨立的集合門店,對標泡泡瑪特,您怎麼看?
王寧:對於競爭對手,我們還是保持相對開放的態度。比如每年泡泡瑪特在北京、上海舉辦的潮玩展,不僅展出我們自己籤約的藝術家,其他非籤約的藝術家,甚至競爭對手,我們也都會邀請他們參加潮流玩具的展覽。
目前這個階段,潮玩還處在一個文化的萌芽期,我覺得有更多人一起推出潮流玩具,推廣潮玩文化是非常好的。不止名創優品,星巴克也在做潮玩,宜家也開始推出潮玩,我們覺得還是挺自豪的。
幾年前我們還需要跟大家解釋什麼是盲盒,而兩三年後,一代年輕人都知道什麼是盲盒了,而且我們可以影響到一些國際品牌,讓星巴克、宜家等很多頭部的企業參與進來。
當然,中國的商業狀況是,如果大家認為一個行業是風口,就會有很多人跟風參與進來。
我對這個事情的理解是,第一,我們在這個行業堅持了很長時間,深耕了很多年,我們有非常強的競爭壁壘。這十年我們一直是一家 To C的企業,我們的門店都開在國內最繁華的購物中心,也就是說,我們在很多年前就沒有商業秘密。大家很容易了解到我們的商業模式是什麼,但這個行業並沒有真正出現能跟我們形成競爭關係的企業。
這說明,這個行業還是有一定門檻的,一方面是我們這十年的耕耘,積累的經營門檻、團隊門檻、行業門檻。另一方面,這個行業最重要的門檻是IP,我們早期籤到了很多非常頭部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就像周杰倫、五月天一樣,而你不可能花錢再造一個周杰倫。
當你可以用錢理性地計算出它的價值時,它就是一個更隱形、更高的壁壘。
周杰倫20元一張的專輯賣得很火爆,那我隨便出一張專輯,賣2元難道就更有優勢嗎?其實這不是價格的問題,我們從來不認為低價會對我們造成衝擊,明年我們會推出更多收藏線的產品,馬上會跟大家見面的1000%、400%的超大手辦,就是更大、更具收藏價值的高端產品。我們在這個產業裡的積累還是相對比較深的。
提問:此前泡泡瑪特表示想成為中國的迪士尼,現在對外講的是做中國的泡泡瑪特,是什麼樣的原因推動了這種思路的轉變?
王寧:最早,泡泡瑪特提過想要做中國的樂高,做中國的萬代,是因為我們也是做玩具的公司,像萬代一樣,可以把很多IP變成大家喜歡的手辦。
同時我們也在學習樂高,希望像它一樣做一套自己的語言和體系,這就是為什麼在早期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做盲盒,因為盲盒有它的標準尺寸、標準玩法,也是希望形成泡泡瑪特的一套「語言」。
但是我們跟樂高最大的不同是,樂高沉澱下來一套語言和體系,我們除此之外,還沉澱出非常多的IP,就像迪士尼用它的電影孵化IP一樣。
並且,迪士尼的消費品市場規模非常大。我們也剛好是做玩具的,又用很好的方式孵化IP,所以我們想,將來有一天我們是不是可以像迪士尼一樣,擁有非常多有價值的IP,並將IP很好地商業化。
那為什麼我們跟迪士尼又不一樣?一定程度上,我們其實更加平臺化,並沒有把迪士尼作為我們的對手,跟它成為一個純粹競爭的關係,我們跟很多各類IP夥伴都屬於競合關係,甚至合作更多。
比如,我們跟迪士尼、環球、華納都有合作,希望變成很多IP企業非常好的合作夥伴,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更加平臺化。
而從IP孵化的角度來看,以前大家做IP的邏輯是通過非常重的內容來做,但是每個時代都在變,就像國外TiKTok相比傳統視頻網站更為火爆一樣,每個時代搶佔用戶時間和孵化IP的方法是不一樣的,不一定完全要用原來的框架思考到底如何孵化和運營IP。
提問:對潮玩產業進行深度改造,可能會遇到我們想不到的問題,會不會有一些看不見的對手突然從其他領域就殺出來了?
王寧:我們這麼多年的核心是尊重時間、尊重經營。為什麼尊重時間呢?因為我覺得再複雜的商業模式都是人做出來的,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事,這些東西都需要時間,這些東西都關乎經營,這是我們最在意的。
而且我們做的不是網際網路產品,我們做產品研發,一個系列需要5到8個月的時間,還不包括之前的設計、創作階段。從拿到草圖變成產品需要5到8個月的時間,誰去做都需要這個時間,這個時間很難壓縮。
我們開店做了這麼多年,從零開始學習如何開好一家店,門店跟線上非常不同,店裡所有細節的迭代都花了很長時間,到底柜子多高、多寬,燈光什麼顏色,音響怎麼調會讓大家覺得舒服,服務流程是什麼樣的,標籤大小等等,你會發現有非常多的小細節。我們也算新一代中國實業家,我們做的都是實實在在的產品、門店,實業是需要時間積累的。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錢,而是經歷
提問:有沒有過某一個時刻,發生過對公司的存亡有決定性影響的事情?
王寧:我是一個挺樂觀的人,總有朋友問我,有沒有哪一天感覺堅持不下去了,痛哭流涕,感覺像《中國好聲音》一定得講出點痛苦的故事一樣。我還是一個相對樂觀的態度,我們團隊也很樂觀。
大家傳我最多的一個段子,十年前我跟所有人說,大家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跟著我一起幹,十年以後,我們上央視講述我們成功的故事,要麼十年以後,坐在電視機前聽我們講我們成功的故事。
我們2006、2007年的時候,比現在青澀太多了,都是一個個大二大三的學生,舉著杯子說: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錢,而是經歷,我們要做一家公司來證明我們自己。
十一、二年前,我們就種下了一個種子,一個樹的種子,我們並沒有像草一樣亂長,看起來長得很快卻沒有價值;我們也沒有像花一樣,長了一點點就自我欣賞。我們真的是耐下性子,像樹一樣紮根。
A和B過程是往下長的過程,C好像大家看到這個小樹苗一下子長大,就說「你看你長錯方向了吧,往上長不就直接長大了嗎?」其實之所以我們現在往上長,是因為當年我們往下長了很長時間。
———————————————
雷帝觸網由資深媒體人雷建平創辦,若轉載請寫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