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雍正聽取了鄔思道的建議,保舉了自己同父同母的親弟弟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將軍王」,而這一舉動可以說是為雍正最終能夠成為「九子奪嫡」的勝利者,進而在康熙去世後成功繼承皇位,奠定了非常的堅實的基礎。
那麼,雍正為什麼要舉薦身處「八爺黨」的胤禵擔任「大將軍王」,他又從中得到了怎樣的「利益」,在這裡我就來為大家細細道來。
起初雍正想要保舉胤祥出任「大將軍王」,而這更多的還是一種私心。
盤踞在西北的蒙古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發動叛亂,傳爾丹率領的六萬軍隊全軍覆沒,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決定從自己的皇子中選擇一位封為「大將軍王」,並讓其統領西北大軍前往平叛。
這時的雍正瞬間想到了與他關係密切的十三阿哥胤祥,畢竟他的弓馬技藝遠遜於胤祥,再加上胤祥曾有過統兵作戰的經驗,所以雍正保舉胤祥出任「大將軍王」確實是屬於「舉賢不避親」,因為胤祥確實有這個能力去率兵平定叛亂。
然而,雍正這樣的打算雖然有著一定的「於公」成分,但是這其中更多的還是出於他的私心。
一來,此時的胤祥仍然被康熙圈禁在宗人府之中,雍正在看到胤祥的悽涼處境時,心中也是極度的傷感與同情,他不希望自己的這位弟弟再在宗人府之中徒耗青春,他想看到的是胤祥能夠重獲自由,並且繼續為康熙所重用。
二來,胤祥遭到康熙的圈禁,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幫助雍正,所以雍正覺得他是有責任,也有義務將胤祥這位他最為親密的戰友和兄弟「解救」出來的。
三來,就是雍正也確實意識到了這個「大將軍王」的重要性,畢竟這是要統領當時全國數量最大、戰力最強的一支軍隊,誰拿下了「大將軍王」,無疑將坐擁非常強大的支持力量,從而形成了巨大的威懾力,同時也會在「九子奪嫡」中佔據非常有利的主動位置。況且,此時的八阿哥胤禩等人也在積極謀劃,妄圖奪下這個「大將軍王」,雍正自然不會將這個重要的戰略「籌碼」輕易放棄,他也要放手一搏。
只不過,雍正想要保舉胤祥出任「大將軍王」的舉動卻遭到了鄔思道的強烈反對。
在鄔思道看來,西北戰場的慘敗,並不全是傳爾丹的責任,如果沒有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等人的牽制與掣肘,傳爾丹必然不至於落得一個全軍覆沒的結局。所以,如果是十三阿哥胤祥出任「大將軍王」,結局也必然是一樣的。況且胤祥的喀爾喀蒙古大汗外孫的出身使其在競爭「大將軍王」的過程中遭遇諸多的阻礙與反對,甚至可以說是毫無勝算的,「大將軍王」的人選只會出自「八爺黨」。
而更為重要的是,在「大將軍王」的「謎底」已然確定的情況下,康熙還要讓眾位皇子和朝臣進行舉薦,這其中也是有著他更為深層次的目的所在,這才是鄔思道真正的關注點所在。
舉薦「大將軍王」,無疑是康熙對於雍正的又一次考驗。
這個時候的康熙皇帝已經是對局勢洞若觀火,他非常清楚,十四阿哥胤禵幾乎就是「大將軍王」的唯一人選。當然,胤禵本身就與十三阿哥胤祥一樣文武雙全,並且常年掌管兵部,由他出任「大將軍王」,率領大軍前往平叛本就無可厚非。
但在康熙看來,讓冊封胤禵為「大將軍王」的過程,可以讓其實現「一石三鳥」的目的。
首先,就是保證平叛的成功。
前文中也提到了,傳爾丹的全軍覆沒,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在於這些「八爺黨」皇子們的掣肘,目的就是要搶奪西北大軍的掌控權。所以,當胤禵出任「大將軍王」,真正統領西北大軍的時候,不僅僅是胤禵將會全力以赴,認真平定叛亂,同時,包括八阿哥胤禩在內的所有「八爺黨」成員,也將採取同對待傳爾丹截然不同的態度和方式來對待胤禵。
這樣一來無疑就增加了朝廷勝利平叛的砝碼,對於康熙來說,他的目的也能順利達成。
其次,康熙也想藉此機會來挑撥「八爺黨」內部的關係。
此時的朝堂上「八爺黨」幾乎是處於「一家獨大」的局面,雖然在「百官舉薦新太子」的過程中,「八爺黨」遭受到了重大打擊,但實力依然不容小覷,而這不僅對康熙皇權威嚴的一種威脅,同時也將對未來皇位繼承的走向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康熙並不想讓這些「八爺黨」皇子中的任何一位來做自己的接班人,所以他能夠做的,就是從內部分化、瓦解「八爺黨」中眾位皇子之間的關係,而十四阿哥胤禵便是最佳的人選。一方面,胤禵有著自己的野心,並不甘於長時間的「寄人籬下」;而另一方面,相較於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他與八阿哥胤禩的關係相對較為疏遠,並不是絕對的鐵板一塊。這些都為康熙從胤禵身上尋找突破口創造了條件。
果然,在胤褆當上「大將軍王」後,胤禩等人就對胤禵產生了深深的懷疑,而這也直接導致了「八爺黨」的內訌,進而給雍正的順利登基創造了非常好的機會。
再次,保舉「大將軍王」,實際上也是康熙對於雍正的一次考驗。
在此之前,康熙一直要求雍正做「孤臣」,目的就是要雍正將整個國家、整個大清王朝放在心中,而不是一味的計較個人的處境與得失,更加不能夠將個人的厭惡與情誼放在朝廷之前。從這個角度來看,康熙是非常不希望雍正只是從自己角度出發,保舉十三阿哥胤祥出任「大將軍王」的,因為於公於私,十四阿哥胤禵來做這個「大將軍王」,才是最佳的選擇。
與此同時,按照鄔思道的說法,這個時候的康熙還在觀察雍正是否有著「人君」的氣度。
十四阿哥胤禵隸屬於「八爺黨」,儘管他們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但終歸是政敵,在皇位繼承上,雙方是競爭關係,並且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正是因為如此,康熙對於自己離世後,自己的這些皇子們的處境感到了一絲擔憂,他希望看到的是不管誰來繼承皇位都能本著這份兄弟情誼,依舊善待乃至重用對方。相比於八阿哥胤禩等人,他更相信雍正能做到這一點。
而他等待著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將軍王」,無疑就是本著這樣想法。一方面,他希望雍正能夠展示出他的度量與胸懷,對胤禵予以認可與包容;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雍正和胤禵這對兄弟能夠藉此拉近關係,從而攪亂當前的「奪嫡」局勢。
最終,康熙看到了他想要看到的結果,而雍正也從保舉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將軍王」的過程中,收穫極為豐富。
雍正保舉胤禵出任「大將軍王」,為其順利繼承皇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說在此之前,康熙僅僅是將雍正作為自己的考察對象的話,那麼雍正保舉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將軍王」這一刻起,康熙已然決定將皇位傳給雍正。
畢竟,雍正在這個時候所展示出來的「人君」氣度也就此得到了康熙的認可,而這也正是康熙所希望看到的,雍正的表現可謂是讓康熙對其加分不少。
當然,雍正的這一舉動也成功的「蒙蔽」了十四阿哥胤禵,進而產生了兩個非常重要的結果。
其一,「八爺黨」內部的裂痕出現了。
對於胤禵來說,他也是有著自己的野心和考量的。在此之前,他曾在康熙面前與十三阿哥胤祥大打出手,看似是在為八阿哥胤禩出頭,實則是將所有矛盾的焦點匯集在胤禩身上,同時也用「苦肉計」博取胤禩的感動,從而掩蓋自己偽造太子手諭這件事情,可謂是用心良苦。
而如今,雍正主動表示願意扶保胤禵出任「大將軍王」,並且在二人生母德妃烏雅氏面前說明此事,以展示自己的幫助弟弟的決心,讓胤禵產生了「錯覺」,以為自己可以得到雍正的支持,進一步明確了脫離「八爺黨」以謀求自立奪位的決心。
果然,從這個時候開始,「八爺黨」的內訌出現了,先是八阿哥胤禩安插鄂倫岱在胤禵身邊做了臥底,緊接著胤禵又不管不顧胤禩等人的勸阻,執意取得平叛勝利,最終導致了「斃鷹事件」的發生,結果是胤禵和胤禩鬧了個兩敗俱傷,雍正則是坐收了漁翁之利。
其二,雍正拿下了陝甘總督這一重要職位。
雍正聽從了鄔思道的建議,保舉胤禵出任「大將軍王」,並且極力舉薦年羹堯來做這個陝甘總督,實際上這就是與胤禵的一場政治交易。當然,此時的胤禵對於雍正也是有著感激之情,不管是出於信任,還是出於滿足雍正需求的角度來說,他也同意了雍正的安排。而年羹堯也在胤禵平叛的過程中,也給予了其極為重要的支持與幫助,只不過年羹堯的一切行動都是在雍正的部署下完成的。
可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的真正目的,是要從糧餉、軍需上對十四阿哥胤禵進行牽制,並且利用自己的職權形成對於胤禵及其統領的西北大軍的第一道防線。於是,在康熙去世、雍正登上皇位後,馬上安排年羹堯在西北實施戒嚴,並就此掐住了胤禵大軍的糧草補給咽喉,使得胤褆全然沒有了起兵造反的可能。
而這個時候的胤禵才明白,雍正讓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這步棋的陰險之處,可當他幡然悔悟的時候,一切都已經是追悔莫及了。
綜上所述,雍正聽從鄔思道的建議,保舉十四阿胤禵出任「大將軍王」,看似是失去了讓十三阿哥胤祥離開宗人府,重新獲得自由的好機會,同時也將十數萬大軍的統領權拱手相讓,然而,雍正卻是從其中受益良多。
首先,他展現出來的「人君」氣度,進一步贏得了康熙的好感與信任,這也最終使得康熙下定決心,準備將皇位傳給雍正;其次,雍正成功激發了十四阿哥胤禵的奪嫡野心,而「八爺黨」的內訌也就此產生,雍正可謂是坐收漁利;其三,雍正的親信年羹堯擔任陝甘總督,實現了對胤禵的牽制與掣肘,最終確保了雍正的皇位穩固。
由此可見,保舉胤禵出任「大將軍王」,的確是為雍正日後的成功登基奠定了極為堅實基礎,並且絕對是雍正能夠在「九子奪嫡」的進程中最終勝出的關鍵一環。這裡不得不佩服鄔思道的高瞻遠矚與深謀遠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