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鄔思道是一個神一般的人物,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運籌帷幄,最終幫助胤禛走向至尊之位。在封建王朝歷史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悲劇不斷上演,有很多一心輔佐主子成為帝王的人物,功勞顯赫卻落沒有好結局。那麼,鄔思道的結局又如何呢?
聰明的鄔思道懂的「高處不勝寒」的道理,在幫助雍正奪嫡成功後,選擇遠離權力核心,以「半隱」的原則,才能保命。先在李衛處當幕賓,再到田文鏡那裡做幕賓,最後從田文鏡處消失,全身而退。一切都是鄔思道意料之中那麼順利,鄔思道離開後下落如何呢?雍正為什麼最後放他自由了呢?
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鄔思道是四爺胤禛身邊的師爺,他神機妙算,不需要出面,只聽朝中的局勢就可以運籌帷幄,胤禛對於他十分倚重。鄔思道如此老謀深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為何還是不遺餘力的為雍正出謀劃策呢?
因為很簡單,當時形勢所逼,不得不為之。於私來說,胤禛是他的救命恩人,胤禛為了表達自己請鄔思道的誠意,領著全家請拜鄔思道,這樣一來,鄔思道焉能不感動。於公來說鄔思道心繫天下百姓,而雍正為國為民正好符合他的理想,也是為了證明自己多年苦學的實力,實現他的理想抱負,所以鄔思道為了理想抱負不遺餘力的為雍正出謀劃策。
鄔先生早年也是才華橫溢的才子,畢竟當初科考失利,隱姓埋名多年只為一個機會。後來被雍正找到,交由年羹堯照顧,交代禮儀相待。於是,年羹堯讓自己妹妹年秋月去照顧鄔思道。在四爺下江南賑災時,邀鄔思道回京做他師爺。四爺對鄔思道有著救命之恩的,鄔思道也有一身才能,剛好可以藉此機會發揮自己智囊,畢竟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雍正出手相救,是愛惜人才也好,有其目的也罷,總是救了他,其他不說,鄔思道總是要報答的。
鄔思道輔佐雍正只為了理想抱負和人生價值嗎?其實不然!鄔思道並非是貪圖功名之人,我們都好奇鄔思道明知道自己最後的結局,他為何還輔助四爺登上皇位,盡心盡力出謀劃策,其實他也是出於心繫百姓。否則,在輔助胤禛順利登基後,不可能選擇隱退的。
二、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鄔思道輔佐雍正一步步登上皇位可謂竭忠盡智,居功至偉。在以下幾個事件中出謀劃策,扭轉乾坤。
第一、建議雍正接戶部虧空差事,做一個皇帝需要一個能為他辦事替他分憂的兒子,雖然最後事辦砸了,但是在康熙心裡雍正已經贏過太子。
第二、還有清理刑部冤獄,在鄔思道力勸雍正不能接這個差事:扳倒太子的最後就是不容於皇帝,使雍正避開了一個大雷,八爺其實根源就是栽在這樣事上,在康熙心裡大打折扣。
第三、在舉薦新太子時,「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鄔思道分析出的策略,所以四爺在康熙心裡又加一分。而八爺勢在必得的鋒芒顯露,已經在康熙心裡沒好印象了。
第四、鄔思道忠告雍正不要爭兵權,推薦老十四任大將軍王,以國家社稷為重,讓他在康熙面前盡顯人君氣度。
第五、在雍正即位的驚濤駭浪中居中調度,舉重若輕。放出十三爺奪取豐臺兵權,為雍正即為保駕護航。
三、雍正登基皇位,鄔思道計劃脫身之策
四爺胤禛之所以處處佔得先機,因為鄔思道能洞察帝王所思所想之術,康熙的所思所想他都能猜到。因此,四爺在康熙那裡獲得好評,樹立了好形象!
鄔思道更是盡心盡力為四爺出謀劃策,當康熙駕崩,四爺胤禛命張五哥拿著金牌令箭回四爺府後,然後把金牌令箭交給鄔思道,告訴鄔思道依計行事。
鄔思道激動地對天說一句:「蒼天啊,終於大功告成了!」
從這句話不難看出鄔思道盡心盡力為四爺出謀劃策,他對四爺的忠心是不可質疑,可惜有無數的臣子一心忠君,但是最無奈得應該就是君非聖主!
而鄔思道和雍正相處久了,他也漸漸看穿了雍正的心思。鄔思道一直當幕後師爺,畢竟和李衛、年羹堯身份不一樣。鄔思道的身份一直是隱藏的,雍正登基後,鄔思道就是謀劃大功臣了,對於鄔思道敏感的身份,雍正不可能給他官封一品,還建個鄔府給個高門大院獎賞他,更不會明面說鄔思道給雍正立下的功績,出謀劃策助雍正成功登基,難道還把鄔思道謀劃的那些齷齪事抖出來,你覺得雍正能這麼幹?
登上皇位的雍正就是天,塑造的是太陽形象,哪能容得了別人帶給他任何汙點,而剛好鄔思道就是那個汙點。所以雍正身份變了,鄔思道身份就很尷尬了,雍正怎麼可能給他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當然想,最好是永遠不出現。可見,鄔思道所謂的「陰謀」能力,已經不屬於雍正所掌控的這個官僚體制,如果給他封官,這就相當於削足適履之舉。
雍正試探性說出一句:「你的名份,容我慢慢安排。」
事實上,鄔思道清楚,他和雍正的關係屬於合作關係,就相當於劉備和諸葛亮關係,是朋友而非君臣,難朋難友,更是亦師亦友。只不過,雍正登上皇位後,他現在只需奴才和臣子,而非朋友和老師了。
鄔思道洞察到雍正的心思,立刻說道:「臣根本不適合當官之人。」
一貫高傲的鄔思道,他也很難放下身段去迎合雍正,雍正沒上位之前鄔思道的陰謀詭計是深得他歡心,尊敬。但雍正身份不同了,鄔思道要像下人一樣小心翼翼說話做事,鄔思道怎麼可能受得了。
所以,雍正身份一變,鄔思道註定屬於異類體系,雍正就不能重用他,雍正是多疑的人,同時又忌憚鄔思道的能力,唯一的想法就是兔死狗烹了,雍正就對鄔思道動起殺心。於是,雍正將家眷全部轉移進皇宮,留下得都是之前幫雍正背後做事的奴才。鄔思道便已經猜出了雍正的心思,雍正準備血洗王府了。
正所謂:「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
面對雍正這舉動,鄔思道選擇功成身退,而不眷戀權位榮華,顯然早已經計劃好了脫身之策。
三、鄔思道半隱後,不遺餘力幫助雍正度難關
其實鄔思道作為一個胸有大志的人,知道雍正是一個心繫天,幫助雍正奪嫡成功之後,雍正登基當晚來暗訪,鄔思道感覺到了殺機,伴君如伴虎,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鄔思道想著,選擇遠離權力核心才是王道,他主動要求半隱。既表明了自己不圖一官半職,年邁已高,沒有所謂的野心,半隱皇帝隨時監視自己,倘若有困難還可以隨時用他。
自從鄔思道半隱後,雍正連續做錯很多選擇。鄔思道還要發揮餘熱為雍正「擦屁股」,幫雍正做了幾件決定性的大事,確定表達了他的忠心,所以雍正才選擇放了鄔思道自由。
特別是羹堯對押運糧草的地方官員的「膽大妄為」,動不動就要殺的態度,讓官員不敢押運糧草。而年羹堯正準備「養寇自重」,他這樣拖下去,肯定會把雍正拖垮。所以鄔思道還是不遺余力為他四爺辦一次漂亮的事,排憂解難,神龍見首。憑一句「燈下黑」,使西北平叛一戰功成。
四、鄔思道帶如月歸隱,從此閒雲野鶴,好不愜意
鄔思道這個人嗅覺非常的靈敏,得知雍正要到河南微服私訪視察新政效果,鄔思道清楚,一旦雍正來河南跟自己再次碰面,很可能又要把自己帶回京城,這樣的話,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鄔思道之後的日子就不堪設想了,有可能一直在雍正的監視和猜忌之下,小心翼翼的活著。
鄔思道故意找田文鏡要幕酬來激怒他,將自己趕出幕府。田文鏡見這不幹事的大爺天天念著幕酬。
田文鏡惱怒:「你這條大魚我養不起,趕緊給我走人。」
鄔思道聽田文鏡這麼一說,心裡暗自高興走之前還叮囑一句:東翁,這可是你讓我走的。
說完,鄔思道趕緊收拾帶著如月坐車趕路了。從此與雍正和朝廷再無瓜葛,從這些事情也真正展現了一代大儒功成身退的風範。
鄔思道成功脫身,金蟬脫殼。巧妙地遠離險惡的政治漩渦,才算是真正的歸隱了,帶著如月遠走他鄉,生兒育女,從此閒雲野鶴,瀟灑自在,好不愜意。他愜意了,而雍正辛苦了十幾年,雍正帝累壞了,不過是替別人打工。鄔思道若是在雍正帝身邊,雍正最少還能多活幾年。鄔思道才是最大的聰明人。
五、結語
從古至今,兔死狗烹的悲劇比比皆是。做到急流勇退,能得以善終者寥寥數人。鄔思道的結局是完美的,鄔思道成功脫險,讓自己瀟灑自在,在於他把人性看的很透徹,勘通世情,很聰明並且知進退!他這種活得通透的聰明人蘊含著許多智慧。
—END—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