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鄔思道是四爺請回來,為自己出謀劃策的人,請鄔思道目的就是奪嫡爭帝位的。鄔思道在四爺府多年,為四爺培養下一代,為四爺謀劃、決斷大小事,爭聖寵愛,謀帝位。最後,終於達成心願,大功告成,成了一位默默無聞的成功帝師。可是,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麼雍正繼位後,鄔思道就匆匆忙忙選擇離開呢?答案很簡單,因為鄔思道想活命。當然,鄔思道為什麼一定要離開才能活命呢?其中原由很多,具體分析見下:
第一,從雍正角度看,鄔思道聰明得令他害怕,他知道的東西太多,雍正容不下他。
雍正與鄔思道相處那麼多年,大概知道鄔思道是什麼人。在鄔思道輔佐四爺奪嫡期間,朝局那麼複雜,聖心難以揣度,多少朝廷老江湖,都時常不小心就獲罪。可是,鄔思道一個非朝廷之人,一個幾乎沒見過康熙的人,居然能夠如此了得。其聰明過人,才學過人,令四爺不寒而慄。況且四爺與鄔思道相處那麼多年,恐怕鄔思道早已將他看透了,四爺在鄔思道面前不是全透明也及八九成的透明了。留一個將自己看透的人,就問你怕不怕?何況是皇帝。皇帝需要神秘感,需要森嚴的等級,才能產生「天子感」,有權威。否則的話,威信不夠,則不足以威懾群臣,震懾天下。
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鄔思道自己也知道,他知道許多四爺不為人知的秘密。四爺之所以能夠奪得帝位,順利登基,絕對離不開「陰以謀之」。對任何人、常人來說,被人知道自己的私事、不光彩的事,都是極其令人難受的。特別是皇帝,被人知道了不光彩之事,是尊嚴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因為,若是此人不安好心,可以演變為政治題目,對江山將產生特別不好的影響,結果難以預料。
鄔思道,因為他與雍正過去的關係,因為他的聰明。對如今登基為帝的雍正來說,就是一根扎在手上的刺,不去拔出它,隱隱作痛。所以,雍正登基當晚回府,就是來拔出鄔思道這根刺的,以絕後患。
還好鄔思道夠機智,逃過一劫,如果還不趕緊溜,稍遲片刻,說不定就要腦袋搬家了。不考慮其他任何因素,可以說不是鄔思道不想留,是他根本留不下來,留下了很快就將成為一具屍體。
第二,從鄔思道本身人來看,是一個是非之人,用他於朝廷不利,他留不下來。
鄔思道,原是無錫一個普通、但有才的書生,也和所有讀書人一樣,期望通過科舉考試入仕,逐高官厚祿,出相入閣,成歷史功名。憑藉自己超強的實力,考秀才、舉人都是頭名。康熙三十六年他應試南京春闈,此次考試也信心滿滿,沒想到出榜時他位列幅榜之末,後來經他打探消息得知,兩位主考官主考左玉興、副主考趙泰明都是以權謀私,以「財」非以「才」論名次,頗失公允。於是鄔思道就糾集落榜舉學子大鬧科場,鬧到了京城皆知的地步。此案驚動朝野,鄔思道被朝廷通緝,後來他就躲了。後來因為康熙四十六年,太后駕崩,大赦天下他才敢出來。不過他的腿在逃亡路上被土匪打折了,本想著去京城投靠他的姑媽,以謀生路。沒想到他的大名、才學深得康熙四皇子胤禛的欽慕,剛好在江南募款賑災的四爺派人將他找到,請回府裡為自己出謀劃策、給兒子當老師。
如今,鄔思道已經在四爺府做事十多年,終得大果。可是,這不是尋常人的成功,而是皇帝,權傾天下,富有四海的皇帝。皇帝行事,必須要考慮政治輿論和導向。
鄔思道:「臣原是先帝朝的犯罪之人,這是二忌。康熙三十六年,臣作為舉人,在參加應天府會試的時候,曾率領五百考生大鬧貢院,雖說是激於義憤,但畢竟觸犯了國法,因此獲罪入獄。後來朝廷大赦,江蘇督撫衙門卻不放臣出獄,就是因為臣鬧的事太大,震動朝野,天下皆知。幸蒙王爺相救,臣才得以脫身囹圄。皇上如今克承大統,就啟用先朝欽犯,到底是先帝朝當年抓臣錯了,還是皇上如今用臣錯了?用了我這樣的先朝罪人,以至於天下議論皇上是不孝之君,臣心何安?人心何安?」
不考慮其他因素,鄔思道曾經是是非之人,對朝廷輿論和政治導向都是不利的。首先就有他自己所說的,他是康熙朝的欽犯,如果雍正新登基就用他,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到底是先帝朝當年抓臣錯了,還是皇上如今用臣錯了?」若是雍正用他,這樣就會導致雍正一上來就否定了康熙。而此時,雍正剛登基,還只能借著康熙的名號、遺命等題目穩住朝局,將康熙朝否定了,那麼就有人藉此題目做文章,甚至以維護先帝而造反,這將很可能導致雍正帝位坐不穩,就算坐穩了,也要留下不孝的罵名,且勢必會將忠於先帝遺命那些大臣向與自己相反的方向推,削弱新朝勢力。
另外,由於鄔思道畢竟不是朝廷命官,若是用他,還會導致雍正新朝的用人風向發生變化,釋放出了不好的人才信號,會攪亂了本來骯髒的吏治。雍正致力於改革弊政,特別是吏治問題,用人本來是頭等大事。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用鄔思道,會產生許多問題,不如不用罷了。
從雍正朝來看,鄔思道乃一是非之人,用鄔思道弊遠遠大於利!與其讓雍正為難,不如自己躲開。
第三,鄔思道不適合為官。
其實,從鄔思道的本性,過往,才學等多方面也是可以看出來,鄔思道根本不是一個適合為官的人。
從他早些年鬧科場的事情,可以看出,他生性恃才傲物,膽子過大,不怕事。這對於險象環生的官場而言,太有才,都將無形之中的罪許多人,何況他還恃才傲物,那還得了。官場講究謹言慎行,鄔思道乃書生也,很多時候是會自己按耐不住的,出頭的椽子先爛,很可能就要犧牲在官場。雖說經歷過人生的風風雨雨,他如今已不是年輕那樣有稜有角了,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最深層那些特性,總是會在某些時刻蹦出來的。
從他為四爺做陰謀之事,可以看出,他本人其實是足夠壞的人。官場講的是光明正大、不留痕跡、平平淡淡地搞事情。一個長期搞陰謀的人,若不是姚廣孝那樣,一邊念佛一邊搞陰謀,短期內是難以調整做事之風,他若為官,雖說可憑智慧存活,但難以成勢,因為行事之風令人害怕,不和光同塵,就難以在官場存活,就算存活了也只是辛苦的活著,那還不如離去罷了。
鄔思道,常年為四爺服務,早已衣食無憂,無欲無求,為官不過名、利、權,他經過人生的坎坷後,大概很多東西早已看透了,如今衣食無憂,也沒必要折騰了。況且,他已經年華不在了,雖是龍潛心腹,可是朝廷有用人制度,他一白身之人,無論位置高低,都不大適合了。
另外,從高福被毒死後,鄔思道滿懷愧疚,可以看出,鄔思道情感過於豐富,也不適合為官。
鄔思道與其苟且活下為官,深陷官場是非之地,不如由著性子,悄悄離去,享受人生
第四,雍正是個不好侍候的主子
其實,就算克服了其他所有因素,鄔思道為官了,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是他解決不了的,那就是雍正本人的特性。鄔思道說:「四爺豺聲狼顧,鷹視猿聽,乃是一世陰鷙梟雄之主……」
如今四爺登基為帝,就更難以侍候了。正如歷史之中,真實的雍正一樣,為國為民,勤勞刻苦,但也是一個兇殘,任性的奇葩皇帝。鄔思道了解非帝王的四爺,不代表了解富有天下的帝王。稍侍候不好,腦袋是要搬家的。與其冒風險,不如悄然離去,省時省心。
結語
雍正登基為帝,鄔思道選擇離去的原因,綜上,最重要的是鄔思道想活命。不過就算雍正不殺他,從多個角度看,他也不適合雍正新朝的官場了。既然自己他自己想活命,且不適合,那不如悄然離去,安度人生。以上是個人的觀點,望給位批評指正,歡迎評論交流。
「雍迷」們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雍正王朝》劇本原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