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繼位後,一直為他出謀劃策的門人鄔思道為什麼選擇離開?

2020-12-06 文螢之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是四爺請回來,為自己出謀劃策的人,請鄔思道目的就是奪嫡爭帝位的。鄔思道在四爺府多年,為四爺培養下一代,為四爺謀劃、決斷大小事,爭聖寵愛,謀帝位。最後,終於達成心願,大功告成,成了一位默默無聞的成功帝師。可是,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麼雍正繼位後,鄔思道就匆匆忙忙選擇離開呢?答案很簡單,因為鄔思道想活命。當然,鄔思道為什麼一定要離開才能活命呢?其中原由很多,具體分析見下:

第一,從雍正角度看,鄔思道聰明得令他害怕,他知道的東西太多,雍正容不下他。

雍正與鄔思道相處那麼多年,大概知道鄔思道是什麼人。在鄔思道輔佐四爺奪嫡期間,朝局那麼複雜,聖心難以揣度,多少朝廷老江湖,都時常不小心就獲罪。可是,鄔思道一個非朝廷之人,一個幾乎沒見過康熙的人,居然能夠如此了得。其聰明過人,才學過人,令四爺不寒而慄。況且四爺與鄔思道相處那麼多年,恐怕鄔思道早已將他看透了,四爺在鄔思道面前不是全透明也及八九成的透明了。留一個將自己看透的人,就問你怕不怕?何況是皇帝。皇帝需要神秘感,需要森嚴的等級,才能產生「天子感」,有權威。否則的話,威信不夠,則不足以威懾群臣,震懾天下。

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鄔思道自己也知道,他知道許多四爺不為人知的秘密。四爺之所以能夠奪得帝位,順利登基,絕對離不開「陰以謀之」。對任何人、常人來說,被人知道自己的私事、不光彩的事,都是極其令人難受的。特別是皇帝,被人知道了不光彩之事,是尊嚴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因為,若是此人不安好心,可以演變為政治題目,對江山將產生特別不好的影響,結果難以預料。

鄔思道,因為他與雍正過去的關係,因為他的聰明。對如今登基為帝的雍正來說,就是一根扎在手上的刺,不去拔出它,隱隱作痛。所以,雍正登基當晚回府,就是來拔出鄔思道這根刺的,以絕後患。

還好鄔思道夠機智,逃過一劫,如果還不趕緊溜,稍遲片刻,說不定就要腦袋搬家了。不考慮其他任何因素,可以說不是鄔思道不想留,是他根本留不下來,留下了很快就將成為一具屍體。

第二,從鄔思道本身人來看,是一個是非之人,用他於朝廷不利,他留不下來。

鄔思道,原是無錫一個普通、但有才的書生,也和所有讀書人一樣,期望通過科舉考試入仕,逐高官厚祿,出相入閣,成歷史功名。憑藉自己超強的實力,考秀才、舉人都是頭名。康熙三十六年他應試南京春闈,此次考試也信心滿滿,沒想到出榜時他位列幅榜之末,後來經他打探消息得知,兩位主考官主考左玉興、副主考趙泰明都是以權謀私,以「財」非以「才」論名次,頗失公允。於是鄔思道就糾集落榜舉學子大鬧科場,鬧到了京城皆知的地步。此案驚動朝野,鄔思道被朝廷通緝,後來他就躲了。後來因為康熙四十六年,太后駕崩,大赦天下他才敢出來。不過他的腿在逃亡路上被土匪打折了,本想著去京城投靠他的姑媽,以謀生路。沒想到他的大名、才學深得康熙四皇子胤禛的欽慕,剛好在江南募款賑災的四爺派人將他找到,請回府裡為自己出謀劃策、給兒子當老師。

如今,鄔思道已經在四爺府做事十多年,終得大果。可是,這不是尋常人的成功,而是皇帝,權傾天下,富有四海的皇帝。皇帝行事,必須要考慮政治輿論和導向。

鄔思道:「臣原是先帝朝的犯罪之人,這是二忌。康熙三十六年,臣作為舉人,在參加應天府會試的時候,曾率領五百考生大鬧貢院,雖說是激於義憤,但畢竟觸犯了國法,因此獲罪入獄。後來朝廷大赦,江蘇督撫衙門卻不放臣出獄,就是因為臣鬧的事太大,震動朝野,天下皆知。幸蒙王爺相救,臣才得以脫身囹圄。皇上如今克承大統,就啟用先朝欽犯,到底是先帝朝當年抓臣錯了,還是皇上如今用臣錯了?用了我這樣的先朝罪人,以至於天下議論皇上是不孝之君,臣心何安?人心何安?」

不考慮其他因素,鄔思道曾經是是非之人,對朝廷輿論和政治導向都是不利的。首先就有他自己所說的,他是康熙朝的欽犯,如果雍正新登基就用他,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到底是先帝朝當年抓臣錯了,還是皇上如今用臣錯了?」若是雍正用他,這樣就會導致雍正一上來就否定了康熙。而此時,雍正剛登基,還只能借著康熙的名號、遺命等題目穩住朝局,將康熙朝否定了,那麼就有人藉此題目做文章,甚至以維護先帝而造反,這將很可能導致雍正帝位坐不穩,就算坐穩了,也要留下不孝的罵名,且勢必會將忠於先帝遺命那些大臣向與自己相反的方向推,削弱新朝勢力。

另外,由於鄔思道畢竟不是朝廷命官,若是用他,還會導致雍正新朝的用人風向發生變化,釋放出了不好的人才信號,會攪亂了本來骯髒的吏治。雍正致力於改革弊政,特別是吏治問題,用人本來是頭等大事。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用鄔思道,會產生許多問題,不如不用罷了。

從雍正朝來看,鄔思道乃一是非之人,用鄔思道弊遠遠大於利!與其讓雍正為難,不如自己躲開。

第三,鄔思道不適合為官。

其實,從鄔思道的本性,過往,才學等多方面也是可以看出來,鄔思道根本不是一個適合為官的人。

從他早些年鬧科場的事情,可以看出,他生性恃才傲物,膽子過大,不怕事。這對於險象環生的官場而言,太有才,都將無形之中的罪許多人,何況他還恃才傲物,那還得了。官場講究謹言慎行,鄔思道乃書生也,很多時候是會自己按耐不住的,出頭的椽子先爛,很可能就要犧牲在官場。雖說經歷過人生的風風雨雨,他如今已不是年輕那樣有稜有角了,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最深層那些特性,總是會在某些時刻蹦出來的。

從他為四爺做陰謀之事,可以看出,他本人其實是足夠壞的人。官場講的是光明正大、不留痕跡、平平淡淡地搞事情。一個長期搞陰謀的人,若不是姚廣孝那樣,一邊念佛一邊搞陰謀,短期內是難以調整做事之風,他若為官,雖說可憑智慧存活,但難以成勢,因為行事之風令人害怕,不和光同塵,就難以在官場存活,就算存活了也只是辛苦的活著,那還不如離去罷了。

鄔思道,常年為四爺服務,早已衣食無憂,無欲無求,為官不過名、利、權,他經過人生的坎坷後,大概很多東西早已看透了,如今衣食無憂,也沒必要折騰了。況且,他已經年華不在了,雖是龍潛心腹,可是朝廷有用人制度,他一白身之人,無論位置高低,都不大適合了。

另外,從高福被毒死後,鄔思道滿懷愧疚,可以看出,鄔思道情感過於豐富,也不適合為官。

鄔思道與其苟且活下為官,深陷官場是非之地,不如由著性子,悄悄離去,享受人生

第四,雍正是個不好侍候的主子

其實,就算克服了其他所有因素,鄔思道為官了,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是他解決不了的,那就是雍正本人的特性。鄔思道說:「四爺豺聲狼顧,鷹視猿聽,乃是一世陰鷙梟雄之主……」

如今四爺登基為帝,就更難以侍候了。正如歷史之中,真實的雍正一樣,為國為民,勤勞刻苦,但也是一個兇殘,任性的奇葩皇帝。鄔思道了解非帝王的四爺,不代表了解富有天下的帝王。稍侍候不好,腦袋是要搬家的。與其冒風險,不如悄然離去,省時省心。

結語

雍正登基為帝,鄔思道選擇離去的原因,綜上,最重要的是鄔思道想活命。不過就算雍正不殺他,從多個角度看,他也不適合雍正新朝的官場了。既然自己他自己想活命,且不適合,那不如悄然離去,安度人生。以上是個人的觀點,望給位批評指正,歡迎評論交流。

「雍迷」們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雍正王朝》劇本原著哦。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雍正能放過知道他太多秘密的鄔思道嗎?鄔思道結局如何
    聰明的鄔思道懂的「高處不勝寒」的道理,在幫助雍正奪嫡成功後,選擇遠離權力核心,以「半隱」的原則,才能保命。先在李衛處當幕賓,再到田文鏡那裡做幕賓,最後從田文鏡處消失,全身而退。一切都是鄔思道意料之中那麼順利,鄔思道離開後下落如何呢?雍正為什麼最後放他自由了呢?
  • 《雍正王朝》鄔思道對十三爺韜光養晦的勸解為什麼沒起到作用?
    在《雍正王朝》中,當四爺胤禛成功殺出重圍晉升成雍正皇帝後,作為他曾經的智囊鄔思道也馬上脫身出走了,就在他出走的時候十三爺胤祥前來送行,當時鄔思道就勸解十三爺胤祥一定要拼死辭掉鐵帽子王,同時要記得韜光養晦,不能太露鋒芒,這樣才能保的一生平安。
  • 《雍正王朝》中,神機妙算的鄔思道在四爺府中,康熙和皇子們知道他...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神機妙算,是一個難得的曠世奇才,對朝廷局勢洞若觀火,在九子奪嫡幫雍正出謀劃策,當然要是沒有鄔思道,雍正在奪嫡之路很難得勝,更別提登上皇位了。雍正登基後,鄔思道完成了他的使命之後,明哲保身而退,也是大智慧者了。
  • 雍正王朝:鄔思道為何向田文鏡索要八千兩幕酬?為花銷?為脫身?
    那麼,鄔思道為什麼要向田文鏡索取高達每年八千兩的幕酬呢?鄔思道是個唯利是圖的人嗎?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真的為錢還是只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的一種手段呢?要知道像鄔思道這樣在劇中神一般存在的人物,做每一件小事都有他背後深層次的原因,這是他脫離雍正視線的最後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
  • 在《雍正王朝》中,鄔思道為何要向田文鏡索取高達八千兩的幕酬?
    雍正登基當夜,結束使命的鄔思道,便提出辭呈,有範蠡之風。同時也決定徹底遠離朝堂,這個是非之地。第一步便想好三個雍正,不能拒絕的理由:1. 有腿疾,擔任官職,恐怕有損雍正在朝廷的威望;2. 雍正用他這個,康熙朝的「刑餘之人」,會背上不孝的罵名;3. 謀劃繼位行的是陰謀詭計,繼位後宜使用的光明大「道」。
  • 《雍正王朝》中如月是雍正派來監視鄔思道的嗎?他們倆的結局如何
    四、鄔思道成功隱退四爺送如月給鄔思道是為了照顧她?還是為了監視他?十三爺把如月交給鄔思道的時候,鄔思道想到了曾經愛慕過的年秋月,而秋月已經嫁給了他曾為之出謀劃策過的雍正。此時的鄔思道已經無欲無求了,他只想儘快離開雍正,遠離廟堂,身處江湖,過幾天清淨日子,但雍正還是對他不太放心,一個李衛,一個如月,正是監視他的,送如月給鄔思道也有點補償照顧他的意思,畢竟這女子很像曾經的年秋月。
  • 雍正王朝:鄔思道是被孫嘉誠處死的?這才是雍正帝的帝王心術
    面對廉親王胤禩強大的政治勢力,面對眾多朝臣的表明順從、背地掣肘,雍正皇帝必須在短時間建立一個以自己為中心,覆蓋所有職能部門、遍及地方政府的政治集團,才能從根本上穩固自己的皇權統治。雍正皇帝重用李紱等清流派名臣,想要拉攏這個代表著天下學子的勢力集團失敗後,對於都察院、國子監這類嚴重影響朝野輿論導向所在的皇權掌握、勢力延伸更是勢在必行。
  • 《雍正王朝》中如月真是監視鄔思道的人嗎?她和鄔思道後來如何?
    雍正即位,功臣鄔思道為什麼要隱退?鄔思道是《雍正王朝》電視劇中雍正爭奪皇位能最後勝出的主要功臣,既然鄔思道是如此大的功臣,為什麼他要在雍正即位後就立刻隱退呢?因為鄔思道真的是即智謀超群,又熟知雍正老底,所以他怎麼可能真的對鄔思道完全放心。於是就出現了老十三給鄔思道送來服侍他的如月。如月是不是來監視鄔思道的人呢?在鄔思道離開京城之前,老十三胤祥帶著酒和美人來為鄔思道送行。
  • 雍正王朝:田文鏡無法兌現的八千兩幕酬,卻成就了鄔思道全身而退
    而在《雍正王朝》中,也存在著這樣一個「半仙」,他便是鄔思道。可以說正是鄔思道為雍正積極的出謀劃策,讓雍正在整個「九子奪嫡」的過程中佔儘先進,最終得以在康熙去世後繼承皇位,鄔思道絕對堪稱居功至偉。可在雍正登基之後,兩人的關係也迅速變得尷尬起來,於是鄔思道用「半隱」的方式,先是投靠在李衛府上,隨後又前往了田文鏡處。
  • 《雍正王朝》中,四阿哥登基後,居功至偉的鄔思道為何要跑?
    雍正皇帝不得不步步為營,將該殺的殺掉,該監的監視起來。八王黨、十四王,自然是該監的。那麼哪些人該殺呢?為什麼要殺呢? 以鄔思道、周用誠為首的一幹雍親王府的幕僚、粘杆處的殺手、雍正還是雍親王時重用的一幹心腹奴僕,全部都該殺。
  • 雍正王朝:同樣潛邸舊人,為何李衛平步青雲,鄔思道卻被猜忌?
    但是,雍正奪嫡成功後,鄔思道與李衛的命運截然不同,一個面對的是保命問題,另一個卻能平步青雲,這又是為何呢?  而且,他在雍親王府待了十幾年,因此,許多雍正見不得光的事,他都一清二楚,就比如第二次扳倒胤礽,就是鄔思道策劃的反間計。他指揮坎兒送信,借八爺之手除掉胤礽,之後坎兒又被胤禛所殺。  不光彩之事,是所有老闆都不願意重提的事,員工知道得越多,那肯定就越危險。
  • 鄔思道為了雍正忙前忙後圖什麼?什麼也沒落下嗎?
    《雍正王朝》中雍正之所以登上帝位,多賴於鄔思道的策劃籌謀。鄔思道為雍正忙前忙後,真的什麼好處都沒有嗎?其實,鄔思道得到的好處多著呢!鄔思道的才華就不用多說了,看過電視劇的大家都清楚。但是,他年輕的時候憤世嫉俗,行為偏激,不僅科考落榜,還遭來牢獄之災。如果沒有四爺把他從牢房了接出來,他可能要老死在牢房裡。鄔思道為四爺忙前忙後,至少免去了牢獄之災,重新獲得了自由,自由比什麼都重要。如果不是因為遇上四爺,即便從牢房出來,他身有殘疾,又不能再走仕途,鄔思道除了在鄉間當一個教書先生,又還能做什麼。
  • 雍正王朝裡年羹堯西北用兵殺運糧官罷巡撫,為什麼不敢殺鄔思道?
    《雍正王朝》裡年羹堯西北用兵殺運糧官罷巡撫,為什麼不敢殺鄔思道?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了。要說明這問題得從以下方面入手:一、鄔思道和雍正的關係;二、鄔思道手裡抓著年羹堯的什麼把柄,別人都不敢去送,他為何那麼自信。搞清楚這兩點自然就可以知道年羹堯為什麼不敢殺鄔思道。
  • 雍正王朝中,雍親王把金牌令箭交給謀士鄔思道,是有怎樣的考量?
    鄔思道、張五哥單獨或聯合拿金牌令箭都不能成事,反倒引來殺身之禍!當鄔思道拿到金牌令箭的那一刻,實際上他就已經掌握了大清繼君人選的決定權了。至於宮內的諸位皇子如何爭吵都無濟於事。這也就意味著從胤禛進宮的那一刻,實際上就已經把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身家性命都交給了鄔思道。這裡面摻雜的東西主要是鄔思道自保。第一回目風險繼位。
  • 鄔思道究竟哪一步錯了?為啥雍正即位當夜,就想殺死他
    對於鄔思道,雍正在潛邸奪嫡時期,還是非常敬重的,二人運籌帷幄之中,老四胤禛(雍正)雖有主見,卻也做到了依計行事,把鄔思道奉為智慧之師。尤其在康熙臨終決斷大事的關鍵時刻,鄔思道力勸老四入暢春園聽宣,他隻身坐鎮四王府調度人馬解後顧之憂,全力扶持老四上位。
  • 雍正王朝:鄔思道讚揚十三阿哥國士無雙,這句話背後有何深刻含義
    在《雍正王朝》之中,處處充滿著政治上的算計,隨便普普通通的一個人都不簡單。但唯有一個人是真性情,那就是十三阿哥。還記得鄔思道誇獎十三阿哥的那句話嗎?他對四阿哥說:十三阿哥真乃國士無雙!在我的印象當中,鄔思道唯一一次真心真意誇人就是這一次了,就算是對四阿哥,鄔思道也沒有過這麼高的評價,那麼,鄔思道到底是看中了十三阿哥哪一點呢?十三阿哥的真性情,首先體現在他對太子的忠。還記得他勸四阿哥奪嫡的時候是怎麼說的嗎?他說,以前是因為有太子在,所以他一心一意輔佐太子,君臣之義,幾十年他嚴格遵守。
  • 《雍正王朝》:鄔思道臨行苦勸十三爺,他卻沒聽,最後為何無恙?
    《雍正王朝》中,天色昏暗,鄔思道乘車遠行,一個聲音喊道,「鄔先生!」十三爺來給他送行,滿上一碗酒,鄔思道問了一句「聽說皇上元旦日要晉封十三爺『鐵帽子親王』?」「這個王不王的對我來說不重要,但是鐵帽子難得」,十三爺感慨道。
  • 雍正即位第一個要殺的是鄔思道,只因兩人辦事,很多都見不得光
    因此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並不適用於鄔思道,其作為《雍正王朝》中博通古今、識窮天下、可為帝王之師的曠世奇才,是一把雙刃劍,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也可以顛倒乾坤,卻無法光明正大登上朝堂,雍正躊躇之下只好決意殺之才安心。
  • 雍正王朝:鄔思道建議四爺保舉廢太子復位,為什麼四爺言聽計從,有何...
    《雍正王朝》中,大智若妖的鄔思道經過一番分析,建議四阿哥要保舉廢太子復出。看似風平浪靜,但已狼煙四起,一場謀劃爭鋒就此揭開。鄔思道太了解康熙的帝王權術運用,只有得君心者,才能繼承大統,而不是得民心者,才得天下。
  • 二月河虛構的人物鄔思道,被稱為國士無雙,他是讀書人理想的化身
    二月河先生是當代著名的歷史小說家,他的作品磅礴大氣又不失細膩,受到很多讀者的喜愛。《康熙大帝》和《雍正皇帝》是他的小說中的代表作,其中有一個人物在歷史上並無特別建樹,但在這一系列作品中卻被拔高到了「無雙國士」的地位。這個人就是雍正的密友鄔思道,他在小說中被描述為了「九子奪嫡」的重要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