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鄔思道是被孫嘉誠處死的?這才是雍正帝的帝王心術

2021-01-20 清朝那些人

導讀:《雍正王朝》中那個敢於和本部堂官撕打;敢於正面和總理王大臣嗆;更敢於在年羹堯聖寵正隆、勢頭正盛的時候上疏彈劾的孫嘉誠,乃係清朝歷史上雍正朝名臣孫嘉淦的原型。

孫嘉淦,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於直言納諫而聞名於世。孫嘉誠對於孫嘉淦剛毅、正直的性格演繹較為充分,只是該劇對於孫嘉誠的結局演繹加入了劇情發展和人物性格塑造的藝術需要,有所變動。雍正皇帝在孫嘉誠和年羹堯已經水火不容的前提下,還將孫嘉誠派往西北推行新政,這是雍正皇帝的帝王心術所在,更是雍正皇帝陰暗權謀的集中表現。

剛剛登基,急需建立自身政治勢力的雍正皇帝,把敢於直言納諫、一片赤膽忠心、一心為公為國的孫嘉誠成為他刻意培養的對象。只是雍正皇帝太過心急,沒有納取張廷玉「稍加時日,加以磨鍊」的建議,就直接將其任命為正三品的都察院監察御史。

雍正皇帝為何如此著急?他對孫嘉誠的破格重用,目的何在?

雍正皇帝在「九王奪嫡」事件中雖然也有對部分朝臣的拉攏,也有對自身政治勢力的搭建,但對於治理一個偌大的國家而言,這些政治勢力遠不夠雍正皇帝所用。面對廉親王胤禩強大的政治勢力,面對眾多朝臣的表明順從、背地掣肘,雍正皇帝必須在短時間建立一個以自己為中心,覆蓋所有職能部門、遍及地方政府的政治集團,才能從根本上穩固自己的皇權統治。

雍正皇帝重用李紱等清流派名臣,想要拉攏這個代表著天下學子的勢力集團失敗後,對於都察院、國子監這類嚴重影響朝野輿論導向所在的皇權掌握、勢力延伸更是勢在必行。

再加上,雍正皇帝作為剛剛繼位的新君,對於康熙朝時期的種種弊政延續,不能明言,更不能公開明令廢除。所以,雍正皇帝必須找一個敢於「言朕所不能言、行朕所不能行」的剛直之臣代替自己站出來公開指責、抨擊弊政,讓雍正皇帝能有廢黜弊政、推行新政改革的由頭。

所以,雍正皇帝不能再等,更不能讓孫嘉誠的稜角磨平,他要的就是孫嘉誠在自己立足未穩的時候給予絕對支持;要的就是利用孫嘉誠的稜角來對付和刺痛那些對自己掣肘的反對勢力。

01 雍正皇帝派遣孫嘉誠前往西北的背後

既然孫嘉誠對雍正皇帝的用處良多,既然他是雍正皇帝穩固皇權、管控朝局較為關鍵的人物所在,那麼雍正皇帝為何在明知道孫嘉誠和年羹堯已經水火不容,卻還要把孫嘉誠送到西北,送到年羹堯的勢力範圍,將其送入虎口呢?

表面上看,雍正皇帝的決定並不是衝動的,更不是有意將孫嘉誠送入虎口的!

1、雍正皇帝之所以不惜傾全國之力,也要堅定支持年羹堯取得西北戰事的勝利,就是因為這場戰事對於雍正皇帝太關鍵了!

雍正皇帝剛一繼位,就將皇八子胤禩任命為總理王大臣,這既是對皇室宗親的緩和態度,以贏得統治階層內部的團結和擁護;又是暫時麻痺強大的「八爺黨」勢力集團,贏得自己鞏固自身皇權統治的時間需要。西北戰事,更是雍正皇帝用來轉移朝野反對聲音、維護皇帝權威的最有效辦法。

年羹堯通過西北戰事的大勝,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西北地區的絕對權力,穩固了自己對於清朝至為重要的一支軍事力量,從大局來看,這是雍正皇帝穩固皇權統治的有利條件,更是雍正皇帝用以震懾朝臣的關鍵力量所在。

也就是說,年羹堯在西北的大勝,讓朝野的反對勢頭大幅度降低,雍正皇帝對於孫嘉誠的利用不再那麼重要和必須。

2、解決了對外矛盾,剩下的就是雍正皇帝自身政治勢力內部的矛盾應對問題。

擁有了擁立之功和西北軍功以後,年羹堯已經不再是那個需要費盡心思贏得皇四子胤禛信任和提拔的潛邸奴才,他已經成為事實上的「西北王」,已經成為雍正皇帝必須倚重甚至有所忌憚的實權派封疆大吏。

對於年羹堯的種種作死表現,雍正皇帝出於維護皇帝形象和名聲的考慮;出於年羹堯剛獲得軍事勝利,其部將士氣正盛,對年羹堯馬首是瞻的忌憚;出於需要年羹堯這一個強有力的軍事力量支持自己的具體考慮,而只能暫時忍耐年羹堯的「僭越犯上」。

但是,任何一個帝王都不會允許有敢於挑戰自己皇帝權威的權臣長久的存在下去,所以雍正皇帝必須對年羹堯有所防範,有所動作。將孫嘉誠派往西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孫嘉誠可以監視年羹堯,讓年羹堯有所顧忌、作死行為有所收斂。

3、西北的軍事防禦系統耗費了朝廷太多的人力物力,雍正皇帝需要一個理財能手、一個耿直之臣前往約束。

西北戰事對於朝廷財政的消耗之大,讓雍正皇帝不得不使用「殺雞取卵」的抄家辦法才能供應上西北的消耗。原本想著戰事勝利以後,西北的消耗會有所減少,但年羹堯所「建立」的西北軍事防禦系統對於錢糧的需要更為龐大,這讓原本就捉襟見肘的國家財政,變得更加舉步維艱。

「開源」暫時無法完成,雍正皇帝也只能從「節流」方面花心思。

曾任戶部主事的孫嘉誠,能夠看出制錢的弊端,說明雍正皇帝對其「理財能手」的稱呼並不是沒有來由。再加上孫嘉誠的剛直果敢、冷麵無情,如果沒有年羹堯的刻意阻攔,孫嘉誠對於西北財政的治理和約束肯定能夠收到實際效果。

所以,雍正皇帝將孫嘉誠派往西北,既是對孫嘉誠的「人盡其才」;又是出於當前朝局、政治勢力管控的具體需求,乃係雍正皇帝的理性、明智之舉。

但是,孫嘉誠的作用就只有這些嗎?雍正皇帝的帝王心術就只有「王道行之」的正面使用,而並無陰冷權謀的打算?

當然不是!

雍正皇帝派遣孫嘉誠前往西北,還有更深一層的用意,這也是雍正皇帝繼位以後,少有的陰暗面體現。

前面已經提及,雍正皇帝對於孫嘉誠和年羹堯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而且一心想在西北地區建立自己「割據王朝」的年羹堯更不會允許有任何別的勢力滲透到西北地區,哪怕是雍正皇帝的勢力。

同時,年羹堯所建立的就軍事防禦體系真的需要那麼多錢糧嗎?

當然不是,他只是在儘可能的收斂錢財,儘可能的拉攏和培植自身勢力,為自己成為「西北王」的終極夢想添磚加瓦。所以,年羹堯也不會允許孫嘉誠插手西北財政,更不會允許孫嘉誠凌駕在自己之上,把控西北的財政大權。

所以,雍正皇帝對於孫嘉誠前往西北後的命運幾乎可以確定,那就是孫嘉誠定會死在年羹堯手上。如此一來,雍正皇帝就有了年羹堯大過的把柄,就有了「誅殺功臣」的正當理由。

只是,雍正皇帝在陰冷布局的同時,還對年羹堯抱有一絲幻想,還對孫嘉誠能夠完成自己的「王道」目標抱有幻想。這冷血的陰暗布局只是雍正皇帝迫不得已的兩手安排!

02 孫嘉誠被派往西北的另外目的

雍正皇帝當初將孫嘉誠安排在都察院,就想讓其利用職務之便,達到製造有利於雍正皇帝的輿論導向,讓其幫助自己聯合朝臣、拉攏朝臣。諾敏、張廷璐被殺,就有孫嘉誠的「助攻」因素在內。孫嘉誠能夠說動張廷玉這等政治智慧已經登峰造極的老臣,就足以說明孫嘉誠的「統戰」功力。

雍正皇帝將孫嘉誠派往西北的另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孫嘉誠的「統戰」能力,對年羹堯軍中部將儘可能的「策反」,以備將來必要之時,讓雍正皇帝清算年羹堯能有更大的把握。

年羹堯殺掉孫嘉誠,雍正皇帝為什麼只派了一個圖裡琛就將年羹堯經營了數年的西北大軍輕鬆拿下?原本對年羹堯忠心耿耿的嶽鍾琪,真就僅憑圖裡琛手中的一份聖旨,就立馬更換立場,取代了年羹堯的大將軍之位?

當然,這裡面有著西北將領對於王道正統的順從和忠心,但也絕對和孫嘉誠前往西北以後的「統戰」、「拉攏」工作分不開關係。

其實,早在年羹堯未取得西北戰事的勝利之前,雍正皇帝已經在刻意安排對於西北將領的拉攏和掌握工作。

那十個被派往西北軍中的御前侍衛,就是雍正皇帝對西北將領「統戰」工作的試探。但十位御前侍衛,剛到軍營就幾乎被年羹堯悉數收買,讓雍正皇帝的第一次安排以失敗告終,所以才有了委派孫嘉誠前往西北的補充。

從年羹堯被迅速架空權力,嶽鍾琪不費吹灰之力就掌握了西北軍權,說明孫嘉誠的「統戰」工作確實收到了絕對效果,完成了雍正皇帝的囑託。

03 孫嘉誠和鄔思道之間的關係

(這部分是對於筆者所成上一篇文章的結尾設置補充!)

按照熱心的粉絲評論,似乎對於筆者解析的鄔思道結局並不認可,認為憑藉鄔思道的智慧高度他斷不會在逃離河南以後,再前往已經被自己認定會很快倒臺的年羹堯處。

對此,筆者有著另外的考慮。

鄔思道為什麼會選擇年羹堯處作為自己逃離河南以後的選擇?

1、鄔思道能去哪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雍正皇帝想要誅殺鄔思道,鄔思道逃到哪裡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押送河南軍糧前往西北軍中時,鄔思道對於年羹堯「燈下黑」的提示,不就是鄔思道對自己最終歸宿的安排嗎!

離開對自己有了殺心的雍正皇帝,鄔思道先是投奔李衛,轉而投奔田文鏡,這兩位可都是雍正皇帝的心腹之臣。在田文鏡處,任性的鄔思道自知徹底得罪了雍正皇帝,只能逃離。他料定雍正皇帝不會想到自己會敢於躲在年羹堯處(另一個雍正皇帝的心腹重臣),不會傻到將自己的脖子伸到雍正皇帝的刀下。

2、就算雍正皇帝知道鄔思道躲在年羹堯處,對於鄔思道而言,當時的年羹堯也是唯一一個擁有絕對實力,能夠保護自己的所在。

年羹堯在取得西北戰事勝利以後,面對前來迎接的雍正皇帝敢於「驅馬向前」;在張廷玉宣讀封賞年羹堯的恩旨時,敢於「端坐聽封」;更是敢於在雍正皇帝面前說出「自己軍中將領自知軍令,不知皇上」的狂悖之言。對年羹堯有大恩的鄔思道,如果真遇到了雍正皇帝的生命威脅,他肯定也敢於和雍正皇帝正面槓,保下鄔思道。

當時,鄔思道卻沒注意到雍正皇帝對於西北軍中早就有的「統戰」工作,早就牢牢掌握了西北地區實際上的控制權。也就是說,年羹堯這個「泥菩薩」,被鄔思道高估了!

3、另外,當初和鄔思道差點走到一塊的年秋月,年羹堯的親妹妹,已經被晉封為皇貴妃了。真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年秋月才是鄔思道最後一道擋箭牌。

年秋月臨終的那一句:

「告訴鄔先生,我先走了!」

真就只是對曾經過往的留戀和惋惜?

並不盡然,而是年秋月早就和躲在年羹堯處的鄔思道取得了聯繫,為鄔思道能夠得到年羹堯的保護,親自求了情。

只是,鄔思道同樣沒想到,躲開田文鏡以後,在西北又遇上一個「田文鏡」,而且孫嘉誠手中擁有的生殺大權遠遠超過了田文鏡。

鄔思道前往西北以後,必須為年羹堯提供實際的幫助,體現出自己的價值,才能讓年羹堯死心塌地的保護自己。而對於當時的年羹堯而言,孫嘉誠就是阻礙年羹堯向「西北王」進發的最大障礙,所以鄔思道肯定會想盡辦法來幫助年羹堯對付孫嘉誠。

孫嘉誠的「二桿子」脾氣一上來,甚至都不用雍正皇帝的密令,就會直接要了鄔思道的性命,他才不會顧及什麼政治影響、什麼大局環境。更何況,對於這個肯定會影響雍正皇帝全面布局計劃的「危險人物」,早在他離開河南的時候,雍正皇帝已經向他所有可能到達的地方(不包括李衛處,因為雍正皇帝親自過去了)下達了誅殺令!

這樣一個對自己大有用處的人物,被孫嘉誠處死,年羹堯還會留著孫嘉誠嗎?而且,年羹堯還可以裝作不知道鄔思道和雍正皇帝之間的矛盾激化,而將「替主子的昔日好友報仇」作為除掉孫嘉誠的正當理由。

雍正皇帝用一個孫嘉誠,用一個對自己不再那麼重要的孫嘉誠,換了鄔思道和年羹堯的兩條性命!

參考文獻: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雍正能放過知道他太多秘密的鄔思道嗎?鄔思道結局如何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是一個神一般的人物,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運籌帷幄,最終幫助胤禛走向至尊之位。在封建王朝歷史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悲劇不斷上演,有很多一心輔佐主子成為帝王的人物,功勞顯赫卻落沒有好結局。那麼,鄔思道的結局又如何呢?
  • 年羹堯殺了孫嘉誠後,雍正為什麼開始辦年羹堯了?
    雍正帝藉機發難,認為他心懷不敬之心。當年四月,雍正帝免除年羹堯川陝總督與撫遠大將軍之職,調任杭州將軍。年羹堯降任杭州將軍後,許多曾受過他提拔的人紛紛遭受牽連,有一個叫汪景琪的人,寫了一部《西徵隨筆》,稱讚年羹堯的軍功,雍正帝聞訊後,將其處死。雍正帝身邊的侍講官錢名世,曾寫過幾首詩頌揚年羹堯平定西藏的功勞。
  • 《雍正王朝》鄔思道對十三爺韜光養晦的勸解為什麼沒起到作用?
    在《雍正王朝》中,當四爺胤禛成功殺出重圍晉升成雍正皇帝後,作為他曾經的智囊鄔思道也馬上脫身出走了,就在他出走的時候十三爺胤祥前來送行,當時鄔思道就勸解十三爺胤祥一定要拼死辭掉鐵帽子王,同時要記得韜光養晦,不能太露鋒芒,這樣才能保的一生平安。
  • 《雍正王朝》:鄔思道臨行苦勸十三爺,他卻沒聽,最後為何無恙?
    《雍正王朝》中,天色昏暗,鄔思道乘車遠行,一個聲音喊道,「鄔先生!」十三爺來給他送行,滿上一碗酒,鄔思道問了一句「聽說皇上元旦日要晉封十三爺『鐵帽子親王』?」「這個王不王的對我來說不重要,但是鐵帽子難得」,十三爺感慨道。
  • 《雍正王朝》中,四阿哥登基後,居功至偉的鄔思道為何要跑?
    縱觀歷史,大多數帝王只可共患難,不可同享福。有功之臣,難免兔死狗烹,鄔思道離開李衛投靠田文鏡,其實就是為了逃離這朝堂,以避殺身之禍。我國古代極為看重孝道。「父母離世」之後,普通百姓必須在家披麻戴孝,守喪三年。 帝王守喪與普通人所有不同,正所謂「以日代月」,27天便是三年零一個月。
  • 雍正王朝:欲望得不到滿足的後遺症,雍正帝為什麼讓年秋月卸甲?
    《雍正王朝》是一部相當經典的歷史劇,歷經二十多年而不衰,深受廣大群眾喜愛。雖然這是一部男人的劇,但是也有很多女人穿插在內,增加很多趣味。今天我們再提年秋月,可以說她是全劇中最悲催的女子,被迫放棄了自己的愛情,並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
  • 雍正王朝:同樣潛邸舊人,為何李衛平步青雲,鄔思道卻被猜忌?
    但是,雍正奪嫡成功後,鄔思道與李衛的命運截然不同,一個面對的是保命問題,另一個卻能平步青雲,這又是為何呢?  鄔思道了解奪嫡的來龍去脈,雍正心裡擔心,你鄔思道雖然功不可沒,但哪天把這些事給抖出去了,我這皇帝的臉還往哪裡擺啊,甚至連合法性都會動搖。
  • 雍正王朝:明知道是死,孫嘉誠為何還毅然前往西北?這才叫錚臣
    孫嘉誠,《雍正王朝》中唯一能和怡親王胤祥想媲美的完美人物,一個剛直、執拗到可愛的錚臣。胤祥的正面形象足以威服群臣,但有些時候也必須依仗武裝力量加持才能鎮住場面;但孫嘉誠不同,不憑官職,不憑聖寵,但憑胸中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的堂堂正氣。
  • 雍正王朝:孫嘉誠死後,軍機大臣八爺去上香,其他人為何不敢露臉
    一、孫嘉誠的耿直,觸及到八爺和年羹堯的利益《雍正王朝》中,雍正繼承大統初期,很多事情都是處於被動的狀態,八爺胤禩是負責新潮鑄錢總理王大臣,雍正還因為鑄錢一事,還誇獎過老八胤禩。而孫嘉誠第一個跳出來彈劾,年羹堯行為不端,狂妄自大,年羹堯早就看孫嘉誠不順眼了,在西北找藉口直接殺了孫嘉誠。二、年羹堯的作為雍正下不了臺年羹堯的所作所為,真的應了鄔思道曾說忠告:「年羹堯這小子,終於一天會闖出禍端來。」
  • 《雍正王朝》中如月真是監視鄔思道的人嗎?她和鄔思道後來如何?
    《雍正王朝》中這個如月肯定是派去監視鄔思道的人,但是更多的是因為雍正覺得愧對鄔思道才給他安排如月去服侍他。而且鄔思道不笑納如月也不行啊,不笑納的話他恐怕出不了京城。但是鄔思道是何等人物,連帝王心術都能看明白的人,還擺弄不了一個小女子了,所以鄔思道最後和如月當然是性福的在一起生活了。
  • 雍正王朝:孫嘉誠是棋子嗎?雍正難道僅僅只是為了一個藉口嗎?
    《雍正王朝》中年羹堯的囂張跋扈讓雍正非常的生氣,但還是沒有徹底死心直接殺掉年羹堯,後來雍正派遣一直和年羹堯作對的孫嘉誠到西北去實行火耗歸公,還請了孫嘉誠和年羹堯吃火鍋化解他們兩個人的矛盾。後來果然孫嘉誠去了西北後被年羹堯殺了,最後也因為這樣引起眾怒,雍正不得已殺掉了年羹堯。
  • 《雍正王朝》中如月是雍正派來監視鄔思道的嗎?他們倆的結局如何
    所以,才有了第二天,鄔思道要走的時候,總經理胤祥又來相送,胤祥很是講義氣,是有名的俠王,他很欣賞鄔思道這個人,但董事長雍正有安排,他也不得不照辦,放一個小李監視還不夠,又派來一個美女秋月來監視鄔思道,美其名日:先生身體不好,需要人照顧。鄔思道心說,那我就收下吧,小女子總比你雍正好對付,等我策反了這丫頭,她遲早是我的人,到時候再遠走高飛。
  • 雍正王朝:劉墨林究竟是怎麼死的?真相或許並非為救弘曆那麼簡單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段劇情不知道是導演刻意沒拍,還是後來被剪輯掉了,那就是關於劉墨林的死。關於他的死,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來自於二月河的原著小說《雍正皇帝》,劉墨林是在蘇舜卿被人強暴投河後,鬱鬱寡歡,被雍正帝派到了年羹堯軍營,最終被年羹堯手下毒死。
  • 雍正王朝:孫嘉誠去西北知道自己必死嗎?他為什麼還堅持要去?
    在《雍正王朝》中為了安撫年羹堯,雍正請年羹堯和孫嘉誠一起吃火鍋,同時派遣孫嘉誠去西北協助年羹堯,而孫嘉誠呢?還是非常願意去西北的,那麼他是否已經知道自己此去肯定必死無疑呢?是否還這麼堅持要去西北呢?
  • 雍正王朝:田文鏡無法兌現的八千兩幕酬,卻成就了鄔思道全身而退
    而在《雍正王朝》中,也存在著這樣一個「半仙」,他便是鄔思道。可以說正是鄔思道為雍正積極的出謀劃策,讓雍正在整個「九子奪嫡」的過程中佔儘先進,最終得以在康熙去世後繼承皇位,鄔思道絕對堪稱居功至偉。可在雍正登基之後,兩人的關係也迅速變得尷尬起來,於是鄔思道用「半隱」的方式,先是投靠在李衛府上,隨後又前往了田文鏡處。
  • 《雍正王朝》中,神機妙算的鄔思道在四爺府中,康熙和皇子們知道他...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神機妙算,是一個難得的曠世奇才,對朝廷局勢洞若觀火,在九子奪嫡幫雍正出謀劃策,當然要是沒有鄔思道,雍正在奪嫡之路很難得勝,更別提登上皇位了。雍正登基後,鄔思道完成了他的使命之後,明哲保身而退,也是大智慧者了。
  • 雍正王朝:鄔思道為何向田文鏡索要八千兩幕酬?為花銷?為脫身?
    田文鏡的俸祿銀子在當時大概在一年一百五十兩左右,因為當朝宰相張廷玉一年多俸祿銀子才是一百八十兩,但除了這些基本工資之外,還有所謂的養廉銀,田文鏡一年大概能拿到一萬兩左右,田文鏡是個極其討厭貪圖錢財的酷吏,鄔思道正是基於這一點原因才選擇這個目標 ,以求達到全身而退。
  • 雍正即位第一個要殺的是鄔思道,只因兩人辦事,很多都見不得光
    因此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並不適用於鄔思道,其作為《雍正王朝》中博通古今、識窮天下、可為帝王之師的曠世奇才,是一把雙刃劍,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也可以顛倒乾坤,卻無法光明正大登上朝堂,雍正躊躇之下只好決意殺之才安心。
  • 雍正王朝:雍正帝本信佛,為什麼後來卻信道吃仙丹,且吐血而亡?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個細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那就是雍正帝在即位之前,是信佛的,經常手不離佛珠。可是到了執政後期,他又開始信道了,不僅重用賈世芳,還吃他給調配的仙丹來提神。由於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經常批奏摺到天亮,又趕上老十三胤祥因病去世,對他打擊頗大。
  • 雍正王朝中,雍親王把金牌令箭交給謀士鄔思道,是有怎樣的考量?
    鄔思道、張五哥單獨或聯合拿金牌令箭都不能成事,反倒引來殺身之禍!當鄔思道拿到金牌令箭的那一刻,實際上他就已經掌握了大清繼君人選的決定權了。至於宮內的諸位皇子如何爭吵都無濟於事。這也就意味著從胤禛進宮的那一刻,實際上就已經把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身家性命都交給了鄔思道。這裡面摻雜的東西主要是鄔思道自保。第一回目風險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