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明知道是死,孫嘉誠為何還毅然前往西北?這才叫錚臣

2021-01-20 清朝那些人

孫嘉誠,《雍正王朝》中唯一能和怡親王胤祥想媲美的完美人物,一個剛直、執拗到可愛的錚臣。胤祥的正面形象足以威服群臣,但有些時候也必須依仗武裝力量加持才能鎮住場面;但孫嘉誠不同,不憑官職,不憑聖寵,但憑胸中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的堂堂正氣。就連張廷玉都能將孫嘉誠視為知己,就連雍正皇帝都數次敗給孫嘉誠,也難怪看官們會戲稱,如果「八王逼宮」的時候,孫嘉誠還在,壓根就不需要胤祥的擎天保駕,也不需要張廷玉的舌戰諸王,孫嘉誠自己就可以團滅「八爺黨」!

也正因如此,年羹堯取得西北戰功,囂張返回京城以後,孫嘉誠才會不顧一切的彈劾之;才會敢於正面硬鋼雍正皇帝,下跪求雨,為雍正皇帝除掉年羹堯奠定了一切輿論基礎。

只是,這次的輿論基礎雖然奠定的極為紮實,但卻也讓孫嘉誠嚴重得罪了不可一世的年羹堯。原本,一個是遠離京城的大將軍,一個是京中任職的監察御史,孫嘉誠即使得罪了年羹堯,但在雍正皇帝的保護下,孫嘉誠也不至於落得慘死的下場!可明知兩人的關係已經惡化如此,雍正皇帝還是派遣孫嘉誠前往西北,幾乎等於遞給了年羹堯一把誅殺孫嘉誠的刀。

雍正皇帝為何要派孫嘉誠前往西北?

在為年羹堯送行的火鍋宴上,雍正皇帝給出的理由是「幫你經營軍需財務」;在和李衛談話的時候,雍正皇帝給出了這樣的理由:

「這幾天,朕不斷接到京城轉來的摺子,說年羹堯在西北越發囂張跋扈了!本來,朕派孫嘉誠到他那去,就是為了見到這個人能有所警覺、有所收斂,不知道他是沒有領悟朕的苦心,還是有意和朕頂著幹。孫嘉誠在那兒推行火耗歸公竟然寸步難行,而且從年羹堯開始就都跟他過不去!孫嘉誠的日子很難過呀!」

也就是說,雍正皇帝派遣孫嘉誠前往西北,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

1、助年羹堯經營軍需財務;

2、主持西北的新政推行;

3、讓年羹堯時刻記住自己被彈劾的經歷,讓其保持警惕,有所警覺。

「經營軍需」,是為公;「推行新政」,是為公;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的孫嘉誠似乎責無旁貸。可讓一個彈劾年羹堯的孫嘉誠,前往西北時刻敲打年羹堯,雍正皇帝難道不知道會是何種結局?

更關鍵的是,孫嘉誠明知前往西北是個死局,為何還要毅然前往呢?

最初我認為這是雍正皇帝在用孫嘉誠的人頭換回一個誅殺年羹堯的理由,可細想下來,這種交換的可能性實在太小。

首先,按照雍正皇帝在河南田文鏡處、江蘇李衛處和西北孫嘉誠處試行新政的整體布局來看,他已經將孫嘉誠當成了絕對的自己人;而且,從孫嘉誠擔任監察御史開始,孫嘉誠就已經成為雍正皇帝控制朝廷輿論的有效工具,這個作用的重要性要遠遠超過扳倒年羹堯。

然後,如果雍正皇帝真想誅殺年羹堯,朝廷的清流官員乃至以「八爺黨」為代表的反對勢力,無時無刻不在給雍正皇帝提供著理由,也敢就不需要用孫嘉誠的人頭來換。

再者,雍正皇帝雖然對年羹堯有著嚴重不滿,但孫嘉誠死後,雍正皇帝並沒有將其處死的念頭;甚至,面對張廷玉這位絕對的「自己人」,雍正皇帝依然有著「年羹堯就非死不可嗎」的無奈疑問。

所以,孫嘉誠前往西北並不是雍正皇帝給年羹堯設置的陽謀!

只是,雍正皇帝的這些想法,孫嘉誠並不知曉;就算孫嘉誠知道自己前往西北不會死,也斷然不會落得好日子過;可就算如此,孫嘉誠為何還毅然前往呢?

有人說,雍正皇帝下令派遣,孫嘉誠是不得不去!違抗聖旨,別人是絕對不敢;但如果孫嘉誠真不想去,他還真敢抗旨而行!

而且,從雍正皇帝和皇四子弘曆的對話來看,雍正皇帝並未對孫嘉誠下死命令,只是命弘曆前往勸說,弘曆又請張廷玉前往勸說。也就是說,孫嘉誠是有機會,有理由,更有可能不去西北的。

那麼,孫嘉誠前往西北就只有一種解釋:剛直不屈的錚臣精神!

張廷玉夜訪孫嘉誠的戲碼中,張廷玉曾經有過一句對孫嘉誠的「威脅」:

「咆哮朝堂,以下犯上,大失官體,這處分是免不了的!皇上叫我問問你,你願意接受什麼樣的處罰啊?」

聽到這句話,孫嘉誠笑了,那種輕蔑、自信的笑:

「衡臣大人,我笑你小瞧了我!就我這樣一個小小的京官,苦巴巴地熬資格,到老不濟也能混個三品頂戴。我孫某若想吃這份安生衣食,又何必和阿靈阿大司徒翻臉,幾乎身陷不測之地!張大人,你知道,皇上恩準了我的條陳,得益的是億兆生民,受損的是墨吏貪官!就為這一條,我孫某死都不懼,還怕這麼一點小小的處分?」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句話,我們時常聽到,也時常在說,但孫嘉誠這種生死無懼,一心為民的剛直錚臣,屬實不多見!

有人說,同本部堂官翻臉,頂撞廉親王胤禩,甚至剛面硬鋼雍正皇帝,不過是孫嘉誠為博聲名的故意之舉;但別忘了,這幾項罪行隨便拿出哪一項都能直接要了孫嘉誠的命!用這樣的辦法搏取名聲,代價是不是太大了?

更何況,在這段慷慨激昂的言論以後,孫嘉誠還有著自己的真實想法:

「張大人,翰林院修撰,什麼同知,我都不要做;給我一個縣,三年之內不能大治,孫某原掛官歸隱讓賢!」

主動降級,主動外放,並敢於立下「軍令狀」也要證明自己的為官才能,也要履行自己一心為民的為官初衷。這才是孫嘉誠敢於大鬧戶部,甚至鬧到雍正皇帝跟前也無所畏懼的真正原因!

所謂「無欲則剛」,孫嘉誠心中無欲,自然也就無所畏懼;也正因如此,孫嘉誠才會被看官們奉為「八王逼宮」一人致勝的最佳人選;也正因如此,孫嘉誠才會在朝廷需要、雍正皇帝需要的時候,依然前往西北!怕?怕就不是孫嘉誠了!

在「火鍋宴」上,年羹堯知道孫嘉誠要前往西北後,有過這樣一句明顯帶有威脅意味的話:

「我跟皇上這麼多年,深知人才難得!孫大人,到了西北你的脾氣要改一改,倘若違反了軍令,年某是不講情面的!」

將孫嘉誠的「脾氣」和「軍令」直接掛鈎,就差沒認定孫嘉誠的脾氣就是觸犯軍令了。很明顯,這是年羹堯玩的語言遊戲,更是對孫嘉誠的前提威脅。當著雍正皇帝的面,年羹堯都敢如此威脅,孫嘉誠來到西北會面臨何種境地,可想而知!

可孫嘉誠到底是「進士出身」,而且還差點成為了「探花」,這樣的語言遊戲還能贏得了孫嘉誠?

來看孫嘉誠的回應:

「軍令,孫某是不會犯的;脾氣,也是改不了了;只要按照朝廷的制度辦事,年大將軍何必講什麼情面嘛!」

「軍令」,我不犯;但和「軍令」毫無關係的「脾氣」,我也不會改;更何況,你的「軍令」再大,也大不過朝廷的制度,大不過皇上的聖旨。我什麼規矩都不觸犯,需要你留情面嗎?

注意,曾經的富寧安將軍也曾這樣頂撞過年羹堯,結果落得亂箭射死的悲涼下場;只是,富寧安的背後是「八爺黨」,是故意給年羹堯設置障礙。但孫嘉誠不同,孫嘉誠的背後是天道正義,是大公無私,年羹堯如果再犯,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這就是孫嘉誠的底氣和勇氣,這就是孫嘉誠前往西北毫不畏懼的原因所在!

就連完美如張廷玉,也曾有過唯唯諾諾不敢言的時候;可孫嘉誠卻始終剛直不屈,始終不畏權貴,這才叫真正的錚臣,才是《雍正王朝》中當之無愧的無敵所在!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孫嘉誠去西北知道自己必死嗎?他為什麼還堅持要去?
    在《雍正王朝》中為了安撫年羹堯,雍正請年羹堯和孫嘉誠一起吃火鍋,同時派遣孫嘉誠去西北協助年羹堯,而孫嘉誠呢?還是非常願意去西北的,那麼他是否已經知道自己此去肯定必死無疑呢?是否還這麼堅持要去西北呢?
  • 雍正王朝:鄔思道是被孫嘉誠處死的?這才是雍正帝的帝王心術
    01 雍正皇帝派遣孫嘉誠前往西北的背後既然孫嘉誠對雍正皇帝的用處良多,既然他是雍正皇帝穩固皇權、管控朝局較為關鍵的人物所在,那麼雍正皇帝為何在明知道孫嘉誠和年羹堯已經水火不容,卻還要把孫嘉誠送到西北,送到年羹堯的勢力範圍,將其送入虎口呢?表面上看,雍正皇帝的決定並不是衝動的,更不是有意將孫嘉誠送入虎口的!
  • 雍正王朝:孫嘉誠死後,軍機大臣八爺去上香,其他人為何不敢露臉
    但悲催的是這個忠臣去西北竟被年羹堯殺害,孫嘉誠死後,同僚們為孫嘉誠舉行追悼典禮,京城的官員基本上都來了,就連軍機大臣的八爺胤禩還賞面兒去了,還行了禮數之重的「跪拜之禮」。結果其他軍機處的大臣連個面都不露,張廷玉和馬齊、十三爺等人可是關係最近的人,為了他們不敢前去祭拜,八爺就明著去祭拜呢?這事要從源頭說起。
  • 雍正王朝:孫嘉誠是棋子嗎?雍正難道僅僅只是為了一個藉口嗎?
    《雍正王朝》中年羹堯的囂張跋扈讓雍正非常的生氣,但還是沒有徹底死心直接殺掉年羹堯,後來雍正派遣一直和年羹堯作對的孫嘉誠到西北去實行火耗歸公,還請了孫嘉誠和年羹堯吃火鍋化解他們兩個人的矛盾。後來果然孫嘉誠去了西北後被年羹堯殺了,最後也因為這樣引起眾怒,雍正不得已殺掉了年羹堯。
  • 年羹堯殺了孫嘉誠後,雍正為什麼開始辦年羹堯了?
    年羹堯而把孫嘉誠之死與年羹堯被殺連在一起,那是經典古裝劇《雍正王朝》中的情節。在雍正王朝當中,年羹堯在西北軍營中也下手殺人,但是前三次都是幫助雍正帝剷除障礙,同時也是為了促進西北戰事能夠更加順利的解決,這關乎雍正在朝野當中的威望,因此雍正不旦選擇默許反而暗中給予支持。雍正帝自從登基之後,一直都在試圖開展新政。
  • 《雍正王朝》中,誰最可恨?並非老八,而是這個道貌岸然的大清官
    但這也只是奪嫡陣營不同造成的主觀判斷,更是「成者王侯敗者賊」以後的必然結果,如果真要公平地予以客觀評價,也就不能用簡單的「好和壞」來評價。可在《雍正王朝》的角色中,還真就有這樣一位不管主觀還是客觀都不會得到好評價的角色。
  • 雍正王朝:老八實力為何如此強大,讓雍正到生命最後一年才擺平?
    四爺胤禛初露鋒芒,則沒什麼實力,一直到後來一路開掛,像橫空出世一般,成為九五之尊,讓所謂一手遮天的「八爺黨」措手不及,一對相愛相殺的一生之敵,當胤禩最終的挫敗而離開人世時,雍正的生命也就此走到了盡頭。《雍正王朝》中,自從下江南賑災,胤禛和胤禩就開始明裡暗裡互相攻擊了。
  • 雍正王朝:老八在雍正朝的勢力到底有多大?三件事,足以證明一切
    在《雍正王朝》的最後幾分鐘,李德全向精神已經明顯不濟的雍正皇帝報告:「皇上,八......阿其那,他死了!」然後交給雍正皇帝一封來自「阿其那」的臨終信。自康熙四十六年「黃患爆發」乃至更早之前,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便開始了明爭暗奪,相互攻擊。
  • 一代名將年羹堯,為何從撫遠大將軍王淪落到被雍正賜自盡?
    年羹堯是天生的好戰分子,生性殘暴,在其官職不大的時候,這點沒有得到很好的釋放,而到了雍正時期,年羹堯作為西北王的時候常常因為各省巡撫送糧隊,沒有湊齊軍糧隨意殺害押送官。這一點也是為年羹堯後期的下場埋下了伏筆。
  • 雍正王朝:年羹堯,最不應該得罪張廷玉!兩句話,就能要了他的命
    導讀:經過長時間的猶豫和掙扎以後,雍正皇帝終於下定決心,命剛剛被提拔成為「兩江總督,監管浙江」的李衛,親自前往杭州,處死已經被貶為杭州城門守備的年羹堯。很明顯,這是一個典型的反問句!年羹堯該不該死,那九十二款大罪已經給出了明確說明;更何況,對於年羹堯的囂張跋扈之形、僭越逾制之狀,甚至已經成為「西北王」的事實,雍正皇帝心中非常清楚。
  • 雍正王朝:劉墨林究竟是怎麼死的?真相或許並非為救弘曆那麼簡單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段劇情不知道是導演刻意沒拍,還是後來被剪輯掉了,那就是關於劉墨林的死。關於他的死,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來自於二月河的原著小說《雍正皇帝》,劉墨林是在蘇舜卿被人強暴投河後,鬱鬱寡歡,被雍正帝派到了年羹堯軍營,最終被年羹堯手下毒死。
  • 雍正王朝:年羹堯的膽子究竟有多大?來看下「燈下黑」的具體含義
    2、剛剛登基,本就立足不穩的雍正皇帝,還面臨著諸多負面輿論的包裹,西北戰事再起無疑能有效轉移朝廷中敵對勢力的視線。但如果戰事失敗,雍正皇帝將會徹底進入被動狀態,甚至再難翻身。鄔思道前往西北送糧,是不是得到了雍正皇帝的授意,年羹堯清不清楚,所以,他必須進行試探:「先生不是在李衛那嗎?為何又替田文鏡押送糧草呢?」年羹堯能知道鄔思道去了李衛那裡,就不知道他又從李衛那裡,轉到了田文鏡身邊?
  • 《雍正王朝》:鄔思道臨行苦勸十三爺,他卻沒聽,最後為何無恙?
    《雍正王朝》中,天色昏暗,鄔思道乘車遠行,一個聲音喊道,「鄔先生!」十三爺來給他送行,滿上一碗酒,鄔思道問了一句「聽說皇上元旦日要晉封十三爺『鐵帽子親王』?」「這個王不王的對我來說不重要,但是鐵帽子難得」,十三爺感慨道。
  • 雍正王朝:讀懂那串佛珠,才能讀懂年羹堯的無奈和臨終的號啕大哭
    年羹堯在康雍皇權更迭的過程中,確實做出了絕對不容磨滅的巨大貢獻,這一點在《雍正王朝》中得到了較為完美的還原。在《雍正王朝》的演繹中,自皇四子胤禛「江南募捐」開始,年羹堯就開始了自己謀取擁立之功、鼎力助主的長期職業規劃。
  • 雍正王朝:雍正能放過知道他太多秘密的鄔思道嗎?鄔思道結局如何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是一個神一般的人物,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運籌帷幄,最終幫助胤禛走向至尊之位。在封建王朝歷史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悲劇不斷上演,有很多一心輔佐主子成為帝王的人物,功勞顯赫卻落沒有好結局。那麼,鄔思道的結局又如何呢?
  • 雍正王朝:十三爺為何能避免鳥盡弓藏的悲劇?因為老八「神助攻」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古往今來的文化屬性,劉邦、朱元璋就是這方面的代表。為人臣者,只有具備大智慧才能避免被帝王卸磨殺驢的悲劇,《雍正王朝》中的鄔思道,就深諳此道。雍正繼位當晚,回到潛邸準備「清理門戶」,鄔思道以「半隱」暫時脫離龍潭虎穴。
  • 雍正王朝:張廷玉,為何能得康熙、雍正兩代帝王信任?哭出來的
    3、當前形勢不明、局勢不穩,康熙皇帝一旦駕崩就會影響整個國家的命運,這是我這個上書房大臣該有的擔憂,也是對大清江山該有的擔心。「老成謀國」、「公忠體國」的朝廷重臣形象,穩固樹立!當然,這絕非張廷玉的刻意表現,而是一個名臣遇到明主以後的必然表現。
  • 雍正王朝:死鷹事件,為何沒讓胤禵和胤禩鬧掰?被自己親哥忽悠了
    隨著西北兵權的賦予,胤禵一躍成為繼位呼聲最高的皇子,更是成為了「八爺黨」首腦——皇八子胤禩實力最為強勁的奪嫡對手。為了壓制奪嫡勢頭越來越盛的皇十四子胤禵,皇八子胤禩非但於胤禵身邊安插眼線,監視胤禵的一舉一動;還屢次去信勸諫胤禵暫緩出兵;在所有舉動宣告無效,胤禵在西北前線一戰成名後,皇八子胤禩利用康熙皇帝大壽慶典的機會,對胤禵釜底抽薪,製造了死鷹事件,徹底斬斷了胤禵的繼位可能。
  • 《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誰才是歷史權謀第一劇?
    ,簡直就是劇中的編劇,什麼事都能料敵於先,甚至連雍正私下去河南,巡撫都不知道,結果他卻能先知道,鄔先生的情報網是得多厲害。而到了《雍正王朝》這裡,雍正貶斥甚至是殺年羹堯就是一道聖旨的事。要知道這可是節制四省的大將軍王,手裡有兵,朝裡還有官位,差不多相當於今天的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任地方軍區司令,就這種人會不知道為官之道要收斂?就算不收斂他會乖乖就範?另外還有空降官員。
  • 雍正王朝:雍正為何要「含淚殺親子」?因為弘曆和李衛的勸說
    但事實絕非如此,如果我們細細品讀弘曆的這幾句話,就能看出另外一層意思:1、「託皇阿瑪的庇佑」,我才能平安回來;可如果皇上沒能及時發現,或者等皇上駕崩了以後,我還能不能平安,就不知道了!所以,這件事您說追究不追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