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嘉誠,《雍正王朝》中唯一能和怡親王胤祥想媲美的完美人物,一個剛直、執拗到可愛的錚臣。胤祥的正面形象足以威服群臣,但有些時候也必須依仗武裝力量加持才能鎮住場面;但孫嘉誠不同,不憑官職,不憑聖寵,但憑胸中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的堂堂正氣。就連張廷玉都能將孫嘉誠視為知己,就連雍正皇帝都數次敗給孫嘉誠,也難怪看官們會戲稱,如果「八王逼宮」的時候,孫嘉誠還在,壓根就不需要胤祥的擎天保駕,也不需要張廷玉的舌戰諸王,孫嘉誠自己就可以團滅「八爺黨」!
也正因如此,年羹堯取得西北戰功,囂張返回京城以後,孫嘉誠才會不顧一切的彈劾之;才會敢於正面硬鋼雍正皇帝,下跪求雨,為雍正皇帝除掉年羹堯奠定了一切輿論基礎。
只是,這次的輿論基礎雖然奠定的極為紮實,但卻也讓孫嘉誠嚴重得罪了不可一世的年羹堯。原本,一個是遠離京城的大將軍,一個是京中任職的監察御史,孫嘉誠即使得罪了年羹堯,但在雍正皇帝的保護下,孫嘉誠也不至於落得慘死的下場!可明知兩人的關係已經惡化如此,雍正皇帝還是派遣孫嘉誠前往西北,幾乎等於遞給了年羹堯一把誅殺孫嘉誠的刀。
雍正皇帝為何要派孫嘉誠前往西北?
在為年羹堯送行的火鍋宴上,雍正皇帝給出的理由是「幫你經營軍需財務」;在和李衛談話的時候,雍正皇帝給出了這樣的理由:
「這幾天,朕不斷接到京城轉來的摺子,說年羹堯在西北越發囂張跋扈了!本來,朕派孫嘉誠到他那去,就是為了見到這個人能有所警覺、有所收斂,不知道他是沒有領悟朕的苦心,還是有意和朕頂著幹。孫嘉誠在那兒推行火耗歸公竟然寸步難行,而且從年羹堯開始就都跟他過不去!孫嘉誠的日子很難過呀!」
也就是說,雍正皇帝派遣孫嘉誠前往西北,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
1、助年羹堯經營軍需財務;
2、主持西北的新政推行;
3、讓年羹堯時刻記住自己被彈劾的經歷,讓其保持警惕,有所警覺。
「經營軍需」,是為公;「推行新政」,是為公;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的孫嘉誠似乎責無旁貸。可讓一個彈劾年羹堯的孫嘉誠,前往西北時刻敲打年羹堯,雍正皇帝難道不知道會是何種結局?
更關鍵的是,孫嘉誠明知前往西北是個死局,為何還要毅然前往呢?
最初我認為這是雍正皇帝在用孫嘉誠的人頭換回一個誅殺年羹堯的理由,可細想下來,這種交換的可能性實在太小。
首先,按照雍正皇帝在河南田文鏡處、江蘇李衛處和西北孫嘉誠處試行新政的整體布局來看,他已經將孫嘉誠當成了絕對的自己人;而且,從孫嘉誠擔任監察御史開始,孫嘉誠就已經成為雍正皇帝控制朝廷輿論的有效工具,這個作用的重要性要遠遠超過扳倒年羹堯。
然後,如果雍正皇帝真想誅殺年羹堯,朝廷的清流官員乃至以「八爺黨」為代表的反對勢力,無時無刻不在給雍正皇帝提供著理由,也敢就不需要用孫嘉誠的人頭來換。
再者,雍正皇帝雖然對年羹堯有著嚴重不滿,但孫嘉誠死後,雍正皇帝並沒有將其處死的念頭;甚至,面對張廷玉這位絕對的「自己人」,雍正皇帝依然有著「年羹堯就非死不可嗎」的無奈疑問。
所以,孫嘉誠前往西北並不是雍正皇帝給年羹堯設置的陽謀!
只是,雍正皇帝的這些想法,孫嘉誠並不知曉;就算孫嘉誠知道自己前往西北不會死,也斷然不會落得好日子過;可就算如此,孫嘉誠為何還毅然前往呢?
有人說,雍正皇帝下令派遣,孫嘉誠是不得不去!違抗聖旨,別人是絕對不敢;但如果孫嘉誠真不想去,他還真敢抗旨而行!
而且,從雍正皇帝和皇四子弘曆的對話來看,雍正皇帝並未對孫嘉誠下死命令,只是命弘曆前往勸說,弘曆又請張廷玉前往勸說。也就是說,孫嘉誠是有機會,有理由,更有可能不去西北的。
那麼,孫嘉誠前往西北就只有一種解釋:剛直不屈的錚臣精神!
張廷玉夜訪孫嘉誠的戲碼中,張廷玉曾經有過一句對孫嘉誠的「威脅」:
「咆哮朝堂,以下犯上,大失官體,這處分是免不了的!皇上叫我問問你,你願意接受什麼樣的處罰啊?」
聽到這句話,孫嘉誠笑了,那種輕蔑、自信的笑:
「衡臣大人,我笑你小瞧了我!就我這樣一個小小的京官,苦巴巴地熬資格,到老不濟也能混個三品頂戴。我孫某若想吃這份安生衣食,又何必和阿靈阿大司徒翻臉,幾乎身陷不測之地!張大人,你知道,皇上恩準了我的條陳,得益的是億兆生民,受損的是墨吏貪官!就為這一條,我孫某死都不懼,還怕這麼一點小小的處分?」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句話,我們時常聽到,也時常在說,但孫嘉誠這種生死無懼,一心為民的剛直錚臣,屬實不多見!
有人說,同本部堂官翻臉,頂撞廉親王胤禩,甚至剛面硬鋼雍正皇帝,不過是孫嘉誠為博聲名的故意之舉;但別忘了,這幾項罪行隨便拿出哪一項都能直接要了孫嘉誠的命!用這樣的辦法搏取名聲,代價是不是太大了?
更何況,在這段慷慨激昂的言論以後,孫嘉誠還有著自己的真實想法:
「張大人,翰林院修撰,什麼同知,我都不要做;給我一個縣,三年之內不能大治,孫某原掛官歸隱讓賢!」
主動降級,主動外放,並敢於立下「軍令狀」也要證明自己的為官才能,也要履行自己一心為民的為官初衷。這才是孫嘉誠敢於大鬧戶部,甚至鬧到雍正皇帝跟前也無所畏懼的真正原因!
所謂「無欲則剛」,孫嘉誠心中無欲,自然也就無所畏懼;也正因如此,孫嘉誠才會被看官們奉為「八王逼宮」一人致勝的最佳人選;也正因如此,孫嘉誠才會在朝廷需要、雍正皇帝需要的時候,依然前往西北!怕?怕就不是孫嘉誠了!
在「火鍋宴」上,年羹堯知道孫嘉誠要前往西北後,有過這樣一句明顯帶有威脅意味的話:
「我跟皇上這麼多年,深知人才難得!孫大人,到了西北你的脾氣要改一改,倘若違反了軍令,年某是不講情面的!」
將孫嘉誠的「脾氣」和「軍令」直接掛鈎,就差沒認定孫嘉誠的脾氣就是觸犯軍令了。很明顯,這是年羹堯玩的語言遊戲,更是對孫嘉誠的前提威脅。當著雍正皇帝的面,年羹堯都敢如此威脅,孫嘉誠來到西北會面臨何種境地,可想而知!
可孫嘉誠到底是「進士出身」,而且還差點成為了「探花」,這樣的語言遊戲還能贏得了孫嘉誠?
來看孫嘉誠的回應:
「軍令,孫某是不會犯的;脾氣,也是改不了了;只要按照朝廷的制度辦事,年大將軍何必講什麼情面嘛!」
「軍令」,我不犯;但和「軍令」毫無關係的「脾氣」,我也不會改;更何況,你的「軍令」再大,也大不過朝廷的制度,大不過皇上的聖旨。我什麼規矩都不觸犯,需要你留情面嗎?
注意,曾經的富寧安將軍也曾這樣頂撞過年羹堯,結果落得亂箭射死的悲涼下場;只是,富寧安的背後是「八爺黨」,是故意給年羹堯設置障礙。但孫嘉誠不同,孫嘉誠的背後是天道正義,是大公無私,年羹堯如果再犯,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這就是孫嘉誠的底氣和勇氣,這就是孫嘉誠前往西北毫不畏懼的原因所在!
就連完美如張廷玉,也曾有過唯唯諾諾不敢言的時候;可孫嘉誠卻始終剛直不屈,始終不畏權貴,這才叫真正的錚臣,才是《雍正王朝》中當之無愧的無敵所在!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