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破山寺後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唐代詩人常建的作品,這首詩被譽為唐代山水園林詩中的佳作。詩中描寫尋幽探勝的佳句讓無數人嚮往,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幽靜禪林。詩中的破山寺就是常熟虞山興福寺,始建於六朝。上個世紀80年代,常熟本地重修興福寺,成為一處遊覽勝地。
這首詩從宋代開始就頻繁出現在各種詩話中,成為山水田園詩中的代表作。詩中第一句點明時間地點,從平凡處入手,娓娓道來,從容優雅,這才是好詩應該有的風格。第二句描寫了進入寺中的總體感受,有一種鳥瞰全局的大局觀。遊覽名山古寺一般人會寫如何輝煌,如何華美。常建反其道而行之,進入寺中之後首先看到的是旭日密林。這樣的手法,有一種站高望遠的感覺,從整體大局入手。
前兩句詩中有兩組對仗,清晨和初日,古寺與高林,除了節奏格律上美感之外,還為接下來的詩句做鋪墊。寺內寺外林木繁茂,深邃幽靜。從平淡處起筆,落筆在全局,接下來就要有細節描寫了。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全詩的佳句。「曲徑通幽處」這一句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叫「竹徑通幽處」。這兩個版本比較而言,「曲」字版從意思上看更符合全詩的意趣。「竹」字版過於寫實,少了幾分幽靜的味道。這兩句詩寫常建穿過佛殿,向後禪院走去。這首詩的重點是後禪院,常建用一個「深」字突出了禪意之中靜雅。
歐陽修特別喜歡這兩句詩,他常常宣講這兩句詩中的意境。自然清新,毫不矯揉造作,這樣的字句與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值得每一個紅塵中人好好體會。清代的詩歌評論家葉燮用八個字評價這兩家詩的妙處「境皆獨得,意自天成」,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五、六兩句描寫常建在後禪院遊覽時看到的美景。鳥兒在林間跳躍鳴叫,潭水清澈無波。按照王國維的看法,這兩句詩就是他總結出的「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禪意與悟性,常建並沒有過多強調,他在寫詩過程中,讓讀者慢慢去領悟,這才是高級的寫作手法。
尾聯兩家,靜中有動,傳來鐘聲,這是寺中僧人要開始修行的訊號。常建聽到了鐘聲,也被包圍在佛語綸音之中,感受心靈上的寧靜。就像是一首協奏曲,最強音之後餘音嫋嫋,繞梁三日。一首佳作,讓人覺得不虛此行,除了心靈上的感悟,還有身體上的放鬆。
拓展閱讀
重神似,尚韻致,南宋著名畫家梁楷
江湖詩派中的江湖詩人劉克莊
用哲學思想感受大美天地,黃賓虹繪《武夷山水》
開創詩歌理論著作新體裁,歐陽修與《六一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