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還能再賣幾本書?

2021-01-20 央視網經濟頻道
實體書店倒閉成趨勢 政策欲扶持

    近年實體書店的消逝漸成趨勢,各地政府欲出手拯救實體書店。上海將從新聞出版專項資金劃撥1500萬元支持出版物發行網點建設,其中500萬元用於定向支持實體書店,尤其是形成專業定位和品牌影響的民營書店。「十二五」期間每年將保證至少1500萬元的專項資金的使用。[詳細]

實體書店生存不易 靜靜堅守

「63折進貨,沒本錢7折賣」

    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翟德芳今年1月5日曬出書店年利潤:「全年實現銷售1100萬元,利潤36萬元。這一年我們賣了36.44萬冊書,每本書的利潤是不到1元。我們的進貨折扣是63折,實在沒有本錢7折賣書。」36萬的年盈利額僅僅和一位銀行中層管理人員的年薪持平。

物價漲、租金高是首要危機

    在實體書店經營者看來,物價飛漲、店鋪租金過高,是實體書店面臨危機的首要原因。「過去20多年,中國的土地價格可能翻了十多倍,但我國圖書銷售的總量只上升了25%,房租壓力在增大。」季風書店董事長嚴搏非說。

    用工成本的不斷上升,也已經使得實體書店的低利潤無法支付合適人才要求的工資。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網絡購書的興起。和網絡書店比較,實體書店的一些先天不足的缺陷無法根除的。首先,實體書店有工作時間限制,停車存在問題,其次,「圖書折扣也沒網絡給力,實體書店靠營業員服務,尋找查詢圖書不方便。」

黃金地段是實體書店之痛

    黃金地段開書店滋味如何,實體書店在這方面有著切膚之痛。熱鬧一時的「24小時書店」思考樂因為資金鍊斷裂撤出上海;上海地鐵裡的明君書店全線關閉;位於莘莊的「二樓書店」犀牛書店向它的會員們發出告別函;曾是上海第三大書城的龍強書城也走出了龍之夢……

實體書店:一縷「書香」如何延續?

政府開始向書店「輸血」

    一些大城市的政府機關都開始行動起來拯救書店。上海新聞出版局已經拿出一部分資金,對那些在讀者當中口碑較好,品牌影響力很大的專業書店進行了資金補貼。有一定銷售規模、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書店也可以向政府申請資助,並且獲得財稅方面的扶持。現在政策最明朗的還是杭州的政策,杭州每年將拿出300萬元對民營書業進行扶持。政府出手相救已經讓很多實體書店業者看到了希望所在。

「輸血」同時需增強「造血功能」

    但是光「輸血」顯然是不夠的,輸一次血只能緩和一時的燃眉之急,但不能確保實體書店健康持續發展。「輸血」的同時還需增強書店自身的造血功能。


    書店可以通過發展各類創意產品、舉辦各類活動,變成多元化的、有特色的文化生活場所。實體書店的價值應更多的體現在個性化和交互性方面,體現在與那些新書古籍定期性的探訪、不期然的相遇,體現在通過讀書沙龍等形式促進知識分享、公共交流。

    謀求轉型,做大特色,做高品味,是滬上實體書店本身積極自救的幾大發展道路。但前提必須建立在書店姓「書」這一大宗旨之下。轉型,是大型書城和綜合書店為自身設計的 「救亡」道路,小型民營書店則更注重找到自己獨特的核心定位優勢。

    美國某知名網站評選出全球最美20家書店,這些書店很多都隱在深巷,成為周圍民眾落腳閱讀的好地方。當多數人不再看好實體書店的前景時,「最美書店」卻沒有因為網絡書店和電子書的衝擊走向末路,而是成為城市中獨特的風景線。「最美書店」獨特的發展路徑能給實體書店的突圍帶來一些啟示。

    啟示之一:精準定位,挖掘獨特生存價值。啟示之二:服務至上,將單純的售書擴展為文化資源的整合。啟示之三:以書為媒,實現人文與商業的平衡,實現自身經營模式創新。

    在網際網路和數位化浪潮的衝擊下,許多實體書店相繼關門停業,關於實體書店面臨諸多經營困局以及實體書店存在意義的討論始終沒有停止過。對於一座城市而言,實體書店不僅僅是一個出售圖書的地方,更具有文化標誌的意義,對營造城市的文化氛圍,提升市民文化素養有著重要作用。目前,實體書店正在經歷漫長的轉型陣痛,實現突圍或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期待著實體書店的華麗轉身,也希望看到一個書香社會。

相關焦點

  • 姚晨為單向街書店求救,實體書店該怎麼撐下去?
    求救,眾籌,危機,直播,這幾個詞一起擺在了實體書店面前。 早在實體書店的命運引起關注之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就在餐飲業和旅遊業掀起了波浪,而現在,它已經觸及到更多的商業領域。
  • 疫情還點燃了在線閱讀,實體書店將死於實體?
    在近日的《走出孤島 保衛書店|堅持了15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一文中,單向空間表示,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其名下的四家實體書店僅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業,北京東風店、杭州店、秦皇島店全部閉店,北京愛琴海店已於去年年底停業。當年在幾個「新青年」的一時興起之下成立的「單向街」,幾經風雨之後似乎也難逃整個行業持續低迷的怪圈,面臨倒閉風險。
  • 實體書店紛紛「兼職」餐廳茶館
    租金和人力成本不斷上漲,再加上電子閱讀和網絡書店的衝擊,截至去年6月,南京完全靠賣書維持經營的書店還有271家,相比2013年減少了80家。壓力迫使轉型。不久前,大眾書局在「老繆問面」麵館開業後,又在國藥店旁開起了一間文化茶館。而在本報官方微博發起的」實體書店轉型,你怎麼看?」
  • 實體書店新玩法:做副業玩概念拼社交
    實體書店新玩法:做副業玩概念拼社交  【解說】在電子商務日趨發達的現在,國內實體書店面臨著網絡書店衝擊、房租成本上升、經營持續虧損等多重壓力的局面,一些實體書店近期已經玩起了「新玩法」:做副業玩概念拼社交,以適應網際網路時代讀者被改變的閱讀與購書習慣。
  • 實體書店理應成為雲南的「著名景區」
    你上一次去書店是什麼時候?你知道離你家最近的書店在哪裡嗎?你最近讀的一本書是電子書,還是實體書?在工作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我們越來越習慣用智慧型手機進行碎片化閱讀,而把裝幀精美、厚實沉重的實體書放到一旁。至於實體書店,我們越來越習慣「敬而遠之」,理由要麼是沒空讀書,要麼是覺得書價昂貴。
  • 單向街眾籌求救,實體書店到 「續命一刻」?
    「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2月24日,單向空間發了一封眾籌求助信,說單向空間陷入「絕境」,「預計書店 2 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 80% 之多」,「書店平均每天只能賣出 15 本書,其中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同事自己買走的。」
  • 有名的實體書店也倒閉了,那些小書店還好嗎?
    請繼續往下讀書中漫步•燃亮心燈特殊時期,實體書店舉步維艱。為了人與書的相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魔法象藉由《書中漫步》的出版,向全國的實體書店誠摯地發出邀請,一起加入「書中漫步•燃亮心燈」全國實體書店4.23新書首發計劃。此次活動將參與延續廣西師大社「書店燃燈計劃」以及「閱讀一小時」大型閱讀推廣計劃,同時,我們擬一個月不上架網店的新書獨家期,來支持全國實體書店復工。
  • 書單:逛了3次西西弗書店,2021年我想讀這五本書
    單位附近的商場開了一家西西弗書店,有時間的時候我就會去書店逛逛,每次去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雖然現在網購很方便,但是實體書店總能給人不一樣的感覺,比如新書推薦和書籍的試讀本,所以逛實體書店有不一樣的感覺,所以雖然網上購書方便又經濟,但是我覺得逛實體書店還是非常好的體驗。
  • 許知遠低頭:每天只賣15本書 單向街書店求眾籌續命
    求助信中寫道:「截止到 2 月 24 日,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單向街書店僅剩的 4 家實體書店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始營業,北京東風店、杭州樂堤港店和秦皇島阿那亞店全部閉店,北京愛琴海店已於去年年底停業。而大悅城的整體客流量每天只有平時的十分之一,書店平均每天只能賣出 15 本書,其中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同事自己買走的。
  • 實體書店「窒息」 許知遠為單向空間發起眾籌
    如果說這次疫情讓餐飲業態陷入困境,那對於原本就利潤微薄,尚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實體書店來說,更是瀕臨絕境。今天(2019年2月24日),單讀公眾號發布了一篇文章,將大家的視線聚焦到了危困中的實體書店。但是,目前朝陽大悅城的整體客流量只有平時的十分之一,書店平均每天只能賣出 15 本書,其中一半還是單向空間員工自己買走的。預計書店 2 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 80% 之多。單向空間目前的咖啡一天只能賣幾百元。咖啡豆保質期比較長還可存放,新鮮水果基本只能存放一兩天,蛋糕甜品已經停止售賣。
  • 圖書外賣、書店直播、短視頻……實體書店的自救與變革
    而作為閱讀與文化空間的實體書店,面臨較大生存挑戰。在此特殊時期,實體書店抓住機遇,進行了「外賣點書」、直播宣傳等新嘗試。這些探索能否成為長期商業模式,還有待時間檢驗。歸根結底,實體書店想維持生存,商業營銷不可或缺,而文化價值是核心。如何維持文化與商業的平衡,滿足不同類型讀者的需求?實體書店的探索,正在路上。
  • 實體書店的春天在哪裡
    據實體書店聯盟「書萌」2020年2月初對全國1021家書店的調查,截止2020年2月5日90.7%的書店選擇停業,超過99%的書店沒有正常收入。隨之而來的是各個實體書店「求助」。2月24日,單向空間的眾籌續命刷爆朋友圈。
  • 當下實體書店轉型的趨勢分析
    書店作為商業實體,追逐利潤,在網際網路時代找到棲身之所和繼續生存下去的方式, 在時代巨變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聯手合作的夥伴,長出贏利的爪牙,對當下的實體書店來說,不僅不會被指責變味,反倒變為城中潮地,吸引了各種潮人到訪。
  • 部分實體書店在外賣平臺上線 買書幾十分鐘內可送達
    此前,單向街書店營業額下滑80%、公開求助眾籌的消息一度引人關注。今年,北京市對實體書店的資金扶持較往年提前啟動。2月中旬開始組織項目資金申報工作,預計全年扶持資金為1億元。3月19日,今年北京首批獲扶持的168家實體書店名單開始公示。
  • 單向空間眾籌續命:實體書店「困獸猶鬥」,許知遠的非典型創業告急?
    一家實體書店已經開出了15年,並且毫無疑問是一個大IP,為啥還是不掙錢?危機四伏:實體書店的困境與自救自2020年春節以來,大量售書企業暫停營業,但線下的「書店們」卻沒閒著。以上海「地標」之一、位於復興中路的思南書局為代表,不少實體書店變身直播間,戴著口罩的店長們紛紛舉起手機化身「主播」,帶讀者「雲打卡」逛店。
  • 實體書店漸成大商場「標配」 複合型經營模式將是趨勢
    記者近日走訪了幾家發現,廣州的書店呈現兩種趨勢:新書店熱衷和商場「聯姻」,不少以「書店+」的複合型模式開進商場、大型購物中心,通過售書、喝咖啡、辦展覽、籤售會、讀書會等模式打造一個個閱讀空間、美學空間、生活空間、體驗空間。但傳統書店也在堅守陣地,專注賣書。
  • 北京實體書店日漸復甦:「人氣旺了很多」
    實體書店日漸復甦本報訊 受年初疫情的影響,實體書店陷入困境,即便是沒有關門歇業的店鋪,經營也是一片慘澹。隨著疫情的控制成效彰顯,到年底,北京的實體書店已經呈現出逐漸回暖的復甦景象。12月初,記者探訪了幾家實體書店。雖然進店顧客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流量,但「人氣旺了很多,銷售額有了明顯的增長。」一家位於商業樓宇內的書店業者對記者說,「疫情高峰的時候我們沒有關店,那時,時常一整天都沒有一位顧客進店。」
  • 上海實體書店包裝禮袋新款亮相
    央廣網上海12月23日消息(記者傅聞捷)為了進一步做好行業規範服務,上海市書刊發行行業協會近期向本市實體書店徵集了2020年推出的新款腰封、紙袋、布袋等替代塑膠袋的新款包裝用品,收到紙品類、布藝類共60餘件。
  • 實體書店創新發展之路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探索跨界混合型業態,多樣化的嘗試延展著經營和服務的邊界。在升級轉型中,許多書店進軍文創領域,開闢文創生活美學空間、引進或自主開發文創產品,滿足不同讀者群體的多樣需求。品類繁多的圖書與琳琅滿目的文創產品交相輝映,咖啡的香氣與翰墨書香彼此滲透,今天的書店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售書場所,而更像是集成了閱讀需求和生活美學的空間。在實體書店轉型升級的大潮中,多元化經營已成主流,其中文創產品所佔比重逐漸增加。
  • 實體書店海報徵集活動簡介
    在這個特殊的世界讀書日,我們發起了實體書店海報徵集公益活動,以「遇見一家書店」為主題,你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實體書店進行海報創作,在結合主題的基礎上表達出所選書店獨一無二的特色,讓視覺創作與實體書店的魅力碰撞出火花,讓我們共同守護城市精神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