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P2P評論
連日來,持續擴散的疫情,給金融系統的有序運行帶來一定程度的挑戰,尤其面臨著對風控把握弱化導致的不良率攀升、惡意逃廢債等問題。某種程度上,各問題的積累過程也在潛移默化加速著網貸行業的出清。
互金通訊社了解到,2020年過去不到兩個月,已有包括積木盒子、微貸網在內的多家頭部平臺迫於疫情影響和強監管政策,選擇退出網貸轉型其它金融業務,還有平臺如51人品宣布暫時停止發放新的標的,以保障平臺平穩運營。
積木盒子宣布退出網貸業務 擬申請全國性小貸牌照
日前,上線於2013年8月的積木盒子2月15日對外發布《關於積木盒子戰略轉型及網貸業務處置工作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決定15日起開啟戰略轉型,申請轉型為小額貸款公司。同時,按照83號文的規定,平臺將在母公司、股東和各合作方的協助之下,開展有序、分批次的業務結清工作,穩步退出網貸業務。
根據平臺官網披露的信息,截止2020年1月底,平臺累計促成借貸額592.446億元人民幣,累計為407.5萬借款人提供融資服務,借貸餘額接近40億元。
積木盒子在公告中提出,按照83號文的規定,平臺將在母公司、股東和各合作方的協助之下,開展有序、分批次的業務結清工作,穩步退出網貸業務。
根據公告,目前,平臺根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以及《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退出指引》等行規文件,制定了包含清理存量項目,合理處置不良資產,妥善清退出借人資金在內的多項業務結清工作流程,全力保障全體出借人利益。
自公告刊發之日起,平臺系統將停止發布新標、停止債權轉讓操作、關閉充值通道,接受項目期滿已實現回款的以及充值未出借的用戶發起的提現操作;成立退出工作小組,該小組將協同平臺長期合作的第三方資產管理公司共同開展債權債務清算工作;平臺將組建若干出借人溝通平臺,包括但不限於論壇、郵箱、電話等,解答網貸業務清結過程中出借人的各類疑問,並在多渠道對清結工作的進度進行不定期、多頻次的公布。
微貸網確認清盤 正申請網際網路小貸款牌照
2月18日,有消息稱美股上市平臺微貸網已停止發標,準備良性清退平臺網貸業務,轉型小貸。
據微貸網相關負責人透露,因公司員工居家隔離、交通封鎖、復工推遲等等因素,借款人還款能力及意願均受到影響,公司收到了大量借款人申請延期還款減免利息等請求。基於此,為保障出借用戶的權益和利益,響應監管政策和要求,自2020年2月18日開始,平臺產品Ⅹ計劃按照實際標的進行匹配,產品對應期限由原先的單一商品期限轉變成對應標的期限,按照實際標的到期日正常歸還本金,收益部分暫不兌付,收益部分具體結合後期疫情情況、借款人還款情況以及公司運營情況再做安排。
就平臺選擇清盤並轉型小貸一事,另一負責人表示,平臺已停止發標,選擇良性退出,轉型小貸,當前投資人資金會按照標到期時間正常回款。
公開資料顯示,微貸網於2011年7月8日上線運營,總部位於杭州,融合「網際網路+金融+汽車」理念,為有投融資需求的中小微企業與個人用戶提供金融服務。2018年11月15日,正式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股票代碼WEI。截至2020年1月,微貸網借貸餘額為92.38億元,當前出借人數137587人。
51人品停止發標 目前平臺仍正常運營
受疫情影響,停止發標的網貸平臺不止微貸網一家。
日前,51人品也發布公告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借款人因停工停業暫時失去收入來源,或被隔離導致無法按時還款。同時,平臺貸後清收作業也受到人員延期復工等帶來的系列影響。為保障平臺穩健運行,同時響應監管三降政策,平臺已停止發放新標,並將於2月16日起暫停人品業務充值、省心投投資功能,取現、贖回不受影響。
據了解,51人品運營主體為杭州義牛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公司於2015年5月在杭州註冊成立,註冊資本金12000萬元,辦公地點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其母公司51信用卡於2018年7月13日在香港主板正式掛牌上市,股票代碼2051KK,在2016年,51信用卡獲得近4億美金的C輪系列融資。另在公開招股期間,中信銀行認購20%的發售股份,成為基石投資者。
值得注意的是,51人品方面表示停止發標只是當前疫情下為保護出借人利益採取的階段性措施,平臺目前仍正常運營,並無退出打算。
根據官網披露的數據,截至2020年1月底,51人品累計交易額為810.7億元,累計代償33.46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51信用卡也在積極爭取申請網際網路小貸牌照。此前,51信用卡已獲得小貸牌照——撫州市恩牛網絡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但由於該小貸公司註冊地位於江西撫州,而51信用卡運營註冊地為杭州,不符合「83號文「中「小貸公司註冊地與平臺運營主體註冊地須為統一省級行政區域內。」的要求。
P2P大結局已來 轉型小貸或成主要出路
就目前形勢來看,P2P這一行業數十年發展的大結局已近在眼前。網貸行業清退收尾在即,有人離場,有人轉型,有人還在徘徊。
根據此前監管下發的《關於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轉型為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83號文),要堅持機構自願和政府引導、市場化和法制化處置、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開展網貸中介轉型小貸公司試點工作。
雖然監管層多次提及引導網貸機構轉型為網絡小貸公司,但從目前來看,網貸平臺轉型為網絡小貸並不容易,轉型網絡小貸仍僅是實力雄厚的網貸平臺的選擇方向。
有業內人士表示,網貸備案本就存在太多不確定性,加之疫情影響,接下來預計絕大多數網貸平臺會選擇轉型小貸公司。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轉型小貸公司的門檻也讓部分平臺面臨一定的壓力,一方面是牌照門檻,即能否在合規性、資本實力、清退安排等方面達到要求;另一方面則是轉型後的經營壓力,如包括資本金確定的貸款餘額上限,以及未能拿到全國經營牌照所面臨的經營區域約束等。
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曾表示,小貸公司和P2P網貸平臺都是按照普惠金融的目的來建立的,但P2P過去沒有資本金要求,監管也沒有人實際負責,而小貸公司則明確要求必須主要用資本金來做貸款,槓桿不超過50%,多了不行。到底哪個政策好,也很難說,但至少說相似的業務很可能存在競爭條件不平等問題,市場上肯定會出現某種扭曲,甚至是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