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故事《父與子》:最好的養育方式是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2020-12-14 小妖情感記

小孩子看漫畫看的是圖畫故事,成年人看漫畫,看的是人生。有這樣一本漫畫集,不管你是稚嫩的孩子,還是已然為人父母的成人,你一定會被裡面的故事吸引,他經歷80餘年而不衰,他感動了很多人,也改變了很多人,這就是德國著名漫畫家埃奧卜勞恩創作的一系列漫畫故事《父與子》。

《父與子》講述的是一位父親和三歲孩子的生活日常,他們的故事平常又快樂,溫馨又奇妙,漫畫中的兒子如現實中所有孩子一樣天真可愛,調皮活潑,對一切充滿好奇,故事裡的父親卻與我們熟悉的成熟,穩重,威嚴這樣的父親形象完全相反,《父與子》中的父親就是一個大孩子,他智慧又幽默,天真又慈愛,還有點小虛榮,有點小迷糊,做些無傷大雅的惡作劇。

這樣一對父子的日常生活是人們一直嚮往的,快樂溫馨,充滿歡樂。父親和兒子都善良樂觀,不因遭遇困難而絕望,也不會因為獲得意外財富就忘本。《父與子》中父親和兒子的相處方式也無時不刻在告訴我們:最好的養育方式是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01

如今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大多數的父母都忙於生計,忙於工作,卻忽視了對孩子的養育。如何才算得上養育孩子呢?養育從字面上理解,"養"就是餵養孩子,給孩子提供所需要的食物,讓孩子不至於受餓受凍,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育"就是教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教會他一些技能,教給他一些做人的道理。

可大多數家長僅僅停留在養的階段,覺得只要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送他上好的學校,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家長往往忽視了育兒這一面,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教育,總覺得學校會教給孩子知識,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 孩子慢慢長大,很多事情也會自然而然的懂得。這種只養而不教的行為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孩子,也造成了諸多緊張的親子關係。

很多家長疲於奔命,花更多的時間,更大的精力,力求賺更多的錢,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認為這樣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養育,其實不然,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送孩子上名校,這一切都是次要的,對孩子最好的養育方式應該是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教給孩子知識,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

何為親子陪伴?

親子陪伴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陪,父母隨孩子,陪同孩子做適合孩子年齡發展需求的事情;伴,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為孩子的發展提供支持,也能通過與孩子互動,不斷反觀自己,實現父母的自我成長。

可見親子陪伴最重要的是親子互動,僅僅陪在孩子身邊看著孩子,這不是陪伴,這只能算得上看管,親子陪伴,就是要陪著孩子玩樂,陪著孩子做孩子那個年齡段的事情,就如《父與子》中,父親對孩子的陪伴方式。父親陪著孩子開演奏會,和孩子比賽下棋,陪孩子烤蛋糕,和兒子搶書看,甚至陪著兒子去打架,父親所做的這一切都是親子陪伴最好的示範。

現在很多人對親子陪伴有誤解,認為只要陪在孩子身邊就是親子陪伴,於是,我們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在旁邊玩耍,大人坐在旁邊,低頭看手機,偶爾抬頭看看孩子是否安全,若孩子請求父母一起加入遊戲,一般會遭來大人不耐煩的拒絕:你自己玩就好了,我在旁邊看著。

周末時光,大人便想著陪伴孩子,要麼在家陪伴孩子,孩子看著電視,家長玩著手機,一派"和睦",孩子不哭不鬧,家長也自得其樂,看似陪了孩子一整天,卻跟孩子沒說上幾句話;要麼帶孩子外出遛娃,孩子在公園瘋跑,家長坐在旁邊,顧著聊天,偶爾瞄幾眼孩子,確定孩子還在視線範圍內便好;更有甚者,丟幾個小玩具給孩子,自己約上三五好友,打牌玩樂,孩子的哭鬧聲,大人的喧鬧聲,聲聲應和,此時彼伏,這些種種陪伴,如何算得上真正的親子陪伴?孩子在這樣的陪伴下,又怎麼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

諸如以上,凡此種種,這樣的陪伴是無效的,我們要給孩子有效的,高質量陪伴,還得看看《父與子》書中,父親對兒子的陪伴。我們或許能從中悟出親子陪伴的真諦。

02

父子倆要去兜風,他們自製了一個雪橇,雪橇沒劃多遠就散架了,失望的父子倆只能扛著散架的雪橇往家走,父親突發奇想,可以拿這些散架的雪橇做一個小小

改造,父親給小鳥們做了一個溫暖的家,孩子跟父親一掃之前的失望,覺得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自製雪橇》

這則故事中,父親是智慧而豁達的,自製雪橇散架了,在兒子萬分沮喪的時候,父親能轉變觀念,用散架的雪橇給小鳥做一個家,無形中就教會了孩子遇到挫折不快時候,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對待,或許就會柳暗花明了,父親給小鳥做家,潛移默化的把愛傳遞給了兒子。看吧,父親沒有一句說教,沒有任何強加給孩子的德育教育,卻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用行動傳遞了對兒子的教育。

兒子不小心把墨水瓶打翻了,地毯弄髒了,兒子在地毯上即興畫起來,父親氣勢洶洶的拿著鞭子過來,突然發現兒子畫畫的水平還不錯,父親便加入其中,和兒子一起畫起來,父子倆度過了一段開心的下午時光。——《極漂亮的地毯》

故事中的父親也會生氣,生氣時候也會像我們一樣氣勢洶洶,要揍孩子,但是他愛孩子甚過愛地毯,他發現孩子的畫挺不錯,居然就放下了鞭子,轉而和孩子一起"糟蹋"地毯,這則故事中的兒子一定會一輩子都會記得那個下午,那段和父親趴在地毯上做畫的美好時光,這樣的畫面會溫暖孩子的一生,用一塊地毯換孩子一生的美好回憶,值得!我們的孩子曾經是不是也像書中的兒子一樣,亂塗亂畫,做為父母的我們能否學習書中的父親,偶爾陪著孩子瘋鬧一回?

兒子喜歡大自然,爸爸為了給他一個驚喜,悄悄的帶人把睡夢中的兒子抬到了郊外,兒子醒來,發現自己置身美麗的大自然中,鳥語花香,感嘆萬分,還以為自己在做夢,這真是個美好的假期呀。——《假期的驚喜》

故事中的父親花大氣力的去做這麼一件事,僅僅只是為了給孩子一瞬間的驚喜,我們不難想像孩子醒來時候的那種震驚,不敢置信的神情,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保護孩子的想像力,也讓孩子感覺到了父親的愛,這樣的陪伴方式,不僅僅感動了孩子,我相信,看故事的你我也一定被感動了。

父子倆想開一個家庭音樂會,便去樂器店,每人挑選了一樣樂器,父親挑選了大號,兒子挑選了小號,倆人吹得太難聽,演奏是如此的混亂不堪,父子倆把樂器丟到了一邊,互相埋怨不應還買樂器,後來,爸爸把大號拿來做菸嘴,兒子把小號拿來吹泡泡,感覺樂器這樣用還是比較愜意的,倆人變又開心起來了。——《搞砸的音樂會》

《父與子》中都是這樣的小故事,隨意選取幾則,我們可以看到父親不僅僅陪著孩子玩樂,更是在玩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教給孩子道理,父親沒有說教,也沒有說過愛孩子的話語,卻在親子陪伴的過程中,教給了兒子知識和道理,讓兒子感受到來自父親的愛,同樣的,在親子陪伴的過程中,父親也在成長,更豁達的心態,更智慧的育兒。

03

如何才能像書中的父親那樣,可以高效高質量的陪伴孩子呢?

1、放下手機,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

親子陪伴最主要的就是要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來,和孩子一起完成一些事,例如一起踢球,一起搭積木,一起讀書等,做為家長,首先就是得放下手機,全身心的投入到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來。《父與子》中的父親也有工作,也得為家庭生計忙活,但是工作之後的親子陪伴卻是高質量的,他不看報紙,不做其他,只一心一意陪著孩子,加入到孩子的活動中,只有這樣的陪伴,才算得上有效陪伴。

2、保持童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父與子》中的父親一經問世,無數小讀者都希望有一個這樣的"完美"爸爸,他完美嗎?他為何如此受孩子們的喜愛?他雖然智慧有趣,善良博愛,但卻有自己的小缺憾,有些小虛榮,有些小驕傲,有點小脾氣,這樣的一個人,算不上完美。但是恰恰是這些小虛榮,小驕傲,小脾氣才更讓孩子喜歡。

因為父親不像傳統的"父親",他身上的這些小缺憾讓他看起來更像孩子們的朋友,他跟所有孩子一樣,有一顆童心,在遇到事情上,他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可以假裝成兒童,跟兒子一起開心的玩蹺蹺板,射擊時候,他讓兒子取下靶子,假裝擊中靶心,他也會趴在地上看書而忘了吃飯,他會和兒子一起惡作劇攝影師,他也會和兒子在家裡打水仗,玩到全身溼透,他甚至還帶著兒子去打架,這一樁樁,一件件和兒子相處的點滴記錄,無不彰顯父親的童心。

我們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如果能像書中的父親般,保持一顆童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或許在孩子不小心打碎花瓶,不小心弄髒牆壁,發生這樣的事情時候,就不至於情緒失控了。保持一顆童心,玩孩子所玩,樂孩子所樂,這樣的親子陪伴,孩子會更快樂,更享受,這樣的父母,也會更被孩子所喜歡。

3、放下焦慮,不用父母的身份壓迫孩子

"孩子,你不要這樣做,太危險。""孩子,我是你媽媽,你得聽我的。""我是爸爸,我說的肯定對,別懷疑。"

上面的話語是不是很熟悉,仔細想想,我們在生活中,是否經常這樣跟孩子說,我們常用自以為對孩子好的方式,阻止了孩子去探索這個世界,也有意無意用父母的身份去說教,去壓迫孩子必須聽我們的。

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放下焦慮,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盡情的去探索世界,我們更應該放下父母的架子,不要拿父母的身份去壓迫孩子,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營造一種平等的氣氛。這樣孩子才能放下戒備,無所顧忌的和父母玩鬧。

4、放下功利心,只為陪伴而陪伴

很多時候,我們的陪伴常常懷有功利心,陪著孩子讀書,期望孩子能認得多少字,懂得多少道理,陪著孩子搭積木,期望孩子能鍛鍊思維,陪著孩子玩球,也想著鍛鍊孩子的身體協調性,帶著功利心去陪伴孩子,在陪伴孩子過程中,就會刻意說教,刻意傳授,一旦孩子不如我們預設中的有所得,便會懷疑自己的陪伴是否有意義,其實這樣的親子陪伴已經扭曲,大人懊惱,孩子也不一定快樂。

親子陪伴,就請放下功利心,只為陪伴而陪伴,不要摻雜其它目的。就像《父與子》中的父親,不講道理,不授知識,單純陪孩子玩樂,不摻雜其它目的,所以釣魚時候可以忍受孩子的不認真,畫畫時候也不要求孩子畫得好看,甚至拿樂器來當做泡泡機也絲毫不惱,其實孩子的成長不是一朝一夕的,在你每天的陪伴中,你對事情的態度,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做為父母,總想傾盡所有,把最好的留給孩子?何為最好?好的物質,更多的財富算不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養育方式。就像《父與子》中父親對孩子的陪伴與守護,這樣的陪伴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溫暖孩子的一生。

相關焦點

  • 漫畫故事《父與子》:最好的養育方式是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小孩子看漫畫看的是圖畫故事,成年人看漫畫,看的是人生。有這樣一本漫畫集,不管你是稚嫩的孩子,還是已然為人父母的成人,你一定會被裡面的故事吸引,他經歷80餘年而不衰,他感動了很多人,也改變了很多人,這就是德國著名漫畫家埃▪奧▪卜勞恩創作的一系列漫畫故事《
  • 這部暢銷百年的德國漫畫《父與子》,講述了親子關係的最好狀態
    小孩子看漫畫看的是圖畫故事,成年人看漫畫,看的是人生。有這樣一本漫畫集,不管你是稚嫩的孩子,還是已然為人父母的成人,你一定會被裡面的故事吸引,他經歷80餘年而不衰,他感動了很多人,也改變了很多人,這就是德國著名漫畫家埃奧卜勞恩創作的一系列漫畫故事《父與子》。
  • 《父與子》:親子關係是一種什麼關係?父母與子女該如何相處?
    》漫畫,自出版以後就風靡全球,經久不衰,一直受到全世界大人和小孩的喜愛。那年埃·奧·卜勞恩31歲,他用《父與子》充分表達了對3歲兒子克裡斯蒂安滿滿的愛,也是生活中與兒子的部分生活寫實。因為各自表達方式不一樣,所以,答案是沒有答案。孩子對父親愛的表達不像父親那樣含蓄,以直接簡單的方式讓人溫暖又舒適。而父親的愛在小孩眼裡可能時而嚴肅,時而慈祥,時而又寬容,撲朔迷離捉摸不透,甚至是抗拒的。不管怎樣,父母子女都深愛彼此,只是各自立場不一樣而已。
  • 3種高質量陪伴方式高效陪娃
    最近讀了勞倫斯科恩的《遊戲力養育》一書,書中提到了「遊戲力」「高質量的陪伴」等概念,讓我對親子關係和遊戲力養育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對高質量的陪伴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許我們作為成年人,早就已經忘記了如何玩遊戲,沒關係,其實每個家庭中都有一個不可思議的遊戲力資源:孩子。
  • 在「父愛陪伴缺失」的今天,「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就非常有意義
    47.6%的家長會「兼職」做家務,38.4%的家長會經常「看朋友圈、刷微博」,49%的家長在陪伴時從不參與孩子正在做的事,而是選擇旁觀或忙自己的事,使親子陪伴流於「形式陪伴」,很難跟孩子之間產生良好的情感互動,令親子陪伴的質量大大縮水。
  • .| 歡樂「六一」,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家庭親子真情陪伴主題活動...
    武侯姐妹 | 歡樂「六一」,給孩子最好的陪伴! 原創 武侯姐妹 武侯姐妹親子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為全面落實以「兒童為本」的家庭教育理念,切實做到尊重兒童
  • 風靡八十餘年的經典漫畫《父與子》:富爸爸、帥爸爸都不如好爸爸
    是父與子!沒錯,就是風靡全球八十餘年的經典漫畫《父與子》!這座雕像不僅是為了紀念這對跨越時代的漫畫父子,更是為了紀念那位命運多舛、卻仍舊心懷熱愛與追求的漫畫家——卜勞恩。風靡全球半個多世紀之久的親情漫畫《父與子》,溢滿了卜勞恩對三歲兒子克裡斯蒂安的愛子之情。
  • 《父與子》被列為禁書,作者遭迫害致死,遺書內容讓世人動容
    我相信,應該很少有人沒看過《父與子》這本漫畫吧,在那個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漫畫是我們最好的消遣。小時候喜歡看《父與子》,非常喜歡這樣短小精悍的漫畫,喜歡裡面禿頭的大鬍子爸爸,他童心未泯,慈祥、和藹、幽默,他既是孩子的父親,又是孩子的好友。
  • 《父與子》:以搞笑無釐頭的畫風,通過漫畫教給家長教育理念
    或許你不僅能回想起曾經對這些漫畫小故事的痴迷,也能用成年人的眼睛,再次從他們的故事中,發現感動。卜勞恩的一生很短暫,藝術創作也不多,但一部《父與子》卻足以讓他成為德國漫畫家中的代表人物。在柏林避風頭的卜勞恩,開始在《柏林日報》上連載幽默漫畫,《父與子》中那對令人捧腹的父子,就這樣第一次在公眾前亮相,而很多故事都來自卜勞恩和兒子克裡斯蒂安的真實生活。在當時氣氛壓抑緊張的德國,這些充滿了生活溫情、成長嬉笑的漫畫,為不少人送去了心靈的慰藉。
  • 《父與子》曾是禁書?如今在中國賣出幾十萬冊,豐子愷親自寫序
    《父與子》成了禁書彼時的德國,納粹的陰影正在慢慢擴散至德意志的每一寸土地,愛國的卜勞恩開始創作政治諷刺漫畫。而他沒想到的是,若干年後這些辛辣犀利的漫畫會給其招來殺生之禍。1988年,《父與子》在中國全集推出,並在之後的十多年中重印了幾十萬冊。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多少都有看過《父與子》的連環漫畫,也深受影響。
  • 閱聽|如何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的陪伴,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合理利用自己的時間,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又該注意什麼呢?隨小編一起聽聽老師們的妙招。
  • 《父與子全集》讀後感
    > 駐馬店市第二十五小學四(3)班  吳涵我輕輕地合上了《父與子全集
  • 當你已不再是從前那個少年——重讀《父與子》
    ——《父與子》的故事!曾經作為兒子的角色去看漫畫,去看那位在書中善良、正直、寬容的父親。現在作為我小孩的父親,作為父親的角色再次去讀這部漫畫時,讓我想起了一句評論周星馳電影的話——小時候看不懂,到了現在不敢看懂,曾經以為的喜劇,現在反而看著淚流滿面。《父與子》倒不會讓我淚流滿面,而是讓我思考,在反思著當父親這4年來,對孩子的教育,對孩子的關愛,對孩子的引導,以及對孩子的期待。我想,這正是《父與子》帶給我的溫度。
  • 《阿文的小毯子》:對孩子最好的養育是父母同頻,讓孩子感受到愛
    阿文的小毯子封面我在這個故事裡看到了:父母同頻,讓孩子感受到愛,才是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但是成家之後,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如果父母同頻,有相同的教育理念,孩子會快樂許多。在繪本故事《阿文的小毯子》中,阿文的爸爸媽媽的表現總是一致的,他們一唱一和,當隔壁阿姨給他們出主意對阿文講毛毯小精靈的故事,他們耐心的聽了。
  • 父與子漫畫全集有字
    父與子漫畫全集有字 父與子漫畫全集有字 精品推薦 鳳凰縣新場鎮五舉措抓好春季動物防疫工作 交警機關民警到春運一線助戰總隊長上路巡邏執法
  • 親子漫畫走紅 網友:感恩父母養育(圖)
    這組略帶傷感的漫畫在微博一經發表,就在年輕父母中引起強烈共鳴,而尚處單身的網友也因此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截至記者發稿,已有超過22000次轉發,近2000條評論。  出差想念幼子逼出創作靈感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 《父與子》作者,被納粹殺害,為何留遺書說帶著幸福的微笑而去
    在智慧型手機還不流行、電腦還不普及的70-90年代,應該沒有幾個小孩沒有看過《父與子》。在這套漫畫中,洋溢著暖暖的人情味,漫畫充滿了人性的溫情和幽默,把普通民眾的生活通過父子間的表露刻畫出來。>,不僅是指書中的父與子故事,也指作者本人真實的故事,如果沒有對兒子那份深深的愛,不可能創造出這麼令人感動的作品。
  • 關於家長養育心態的問題答疑
    答:家長對自己的定位會決定自己在家中的角色,以及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建議家長在家中放下自己的「社會身份」,面對孩子時,把他看作是一個和自己平等但又未成年的人,而不是一個需要被管理的「下屬」。這樣家長面對孩子時就會有更多的耐心,對待他們的方式也會更加寬容,既能減少彼此之間的摩擦,也能建立更健康、親密的親子關係。
  • 風靡全球的《父與子》英文動畫來了,中文字幕195集,限時領取
    《父與子》中父與子的形象,就是取材於畫家本人與其愛子克裡斯蒂安的形象。,開始《父與子》等幾個連環漫畫的創作,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卜勞恩也因此一舉成名。《父與子》(Vater und Sohn)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寬容的一束形象深深地打動了千百萬讀者的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連環漫畫之一,同時也成了德國幽默、漫畫的象徵和代表。
  • 解析《貝拉的魔法》: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長的「積極養育」
    我想,每個家長都應該看這部電影,因為其中包含了大量積極的教育方式,並且蘊含"積極養育"的教育道理。家庭教育應該多一些微笑,多一些自然,多一些關愛,為孩子培養一個積極的成長氛圍,讓孩子健康成長,找到屬於自己的貝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