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大多數家庭
都存在「父愛陪伴缺失」的問題
2019年6月,由極光大數據機構推出的《父親節報告:四成父親為給孩子更好的經濟保障,犧牲陪孩子的時間》正式發布。
報告調研顯示,55.8%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親。父親陪伴較多或父母陪伴一樣多的家庭僅佔12.6%和16.5%。在孩子0-6歲的時間段,父親的每日平均陪伴時間為6小時,24.7%的父親每日陪孩子的時間少於2小時;
另外父母在實際陪伴孩子時,也並非全情投入。47.6%的家長會「兼職」做家務,38.4%的家長會經常「看朋友圈、刷微博」,49%的家長在陪伴時從不參與孩子正在做的事,而是選擇旁觀或忙自己的事,使親子陪伴流於「形式陪伴」,很難跟孩子之間產生良好的情感互動,令親子陪伴的質量大大縮水。
爸爸陪伴孩子的時間就不多,實際陪伴中又質量很低,很難與孩子建立親密有愛的親子關係。
父母尤其是爸爸對孩子的高質量陪伴
到底有多重要?
爸爸對孩子的陪伴不是目標,只是方法和途徑。陪伴的目地是通過父母陪伴寶貝,與之建立一種特殊的關係,稱為親子依戀關係,即建立親子的親密感情。
父母在長期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以適當的方式回應孩子發出的信號,尤其是無助時的信號,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給予孩子肯定的信息,並且時長鼓勵孩子這很重要;父母對孩子的肯定態度,是孩子內心承擔能力的一切基礎。
孩子在表達出自己的需求時,有人去回應他,他才能意識到自己被關愛、被重視,才能不斷的建立自信心。
基於情感神經科學,情感神經科學詳細闡述了孩子所處的情感氛圍(孕育期及出生後最初幾年)與大腦相應部位的發育程度之間有著非常直接的關聯。
充滿關愛的環境(人際關係的質量與氛圍、安全感、信任感、溫暖與共情)絕非是一種友好的附屬品,而是大腦的培養基礎,決定著大腦生長發育的潛力,優質陪伴的環境構成了讓孩子大腦各種功能得以長足發展的基本條件。
所以想方設法創造
「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就非常有意義
另一方面,爸爸對孩子的陪伴尤其重要。美國育兒媒體協會(PMA)研究表明,爸爸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大影響——不僅會影響孩子性別角色認同、個性品質的形成,還會影響智力水平和孩子的社會化行為,甚至對孩子的體格、情感、品德等多方面的健康也有重大影響。
著名的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有個好爸爸,孩子更容易成長為無攻擊性、自我評價良好、行為舉止得體的人。
有爸爸參與成長的孩子,對抗壓力和沮喪的回彈能力會更強,也更善於解決問題和適應環境。而且有個好爸爸,孩子罹患抑鬱症的概率會更低。
需注意的是,親子時間的多少,並不能完全代表孩子和父母家長之間的親疏遠近。有些家長會發現花了很多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卻跟自己不親。其實親子陪伴不僅僅是時間上的投入,而更應該關注情感和心理的發展。有效的親子陪伴,在於有豐富而被認可的親子內容。
陪著不是陪伴,愛也不只是花時間。
家長和孩子之間,有一個良好的語言溝通,是建立親子關係重要的橋梁。搭建這個橋梁,需要爸爸做到以下四點:
利用孩子喜歡的動畫片或者影片人物尋找共同話題。
學習中關注他感興趣的點,設計話題和孩子探討,引起孩子對學習的好感。
學會100%的傾聽和100%的回應,和孩子產生共鳴和互動。
利用遊戲,和孩子達成「合作」。遊戲是孩子學習知識最重要的途徑,通過遊戲,也可以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與孩子一同成長,發現更精彩的世界吧。多創造一些親子互動活動,幫助你跟孩子創造屬於你倆的親密幸福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