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綜述:可編程光子集成電路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光子集成電路(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s,PICs)在近年來已經逐漸發展為一項成熟且強大的技術,PICs的概念與電子集成電路的概念類似,只不過電子集成電路集成的是電晶體、電容器、電阻器等電子器件,而PICs集成的是各種不同的光學器件或光電器件,比如雷射器、電光調製器、光電探測器、光衰減器、光復用/解復用器以及光放大器等。

PICs在信息傳輸和處理領域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光纖通信、光譜傳感器及量子信息處理等應用中。但目前,絕大部分的PICs都是針對某一特定應用而對其進行設計並製造的,也被稱為定製化光子集成電路,這就導致該PICs的光路及功能是固定不變的,無法適用於多種應用領域及應用場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開發周期和開發成本。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研人員基於電子集成電路的發展經驗提出了可編程光子集成電路的概念,可編程PICs可以基於目標功能需求使用軟體進行編程,並通過電控和溫控等方式對片上光波導及其他功能器件進行重新配置,從而實現對光信號的再次調控。這種可編程性使得PICs具備了功能重置的能力,降低了生產成本及技術障礙,並提供了一種可升級性的途徑。

近日,比利時根特大學的Wim Bogaerts等人在Nature上發表了綜述,題為「Programmable photonic circuits」,文中解釋了可編程PICs中波導網格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分析了可編程PICs的相關技術支持並總結了可編程PICs的應用及發展前景。

一、光波導網絡架構及相關算法

在可編程PICs中,主要依靠由2×2的耦合器模塊或「模擬門」(相當於片上自由空間分束器)組成的光波導網絡來控制光信號的傳輸。如圖1a、b所示,馬赫曾德爾幹涉儀(MZI)便經常被用來實現2×2的耦合器模塊,是光波導網絡架構中的基本構建模塊,它通過將兩個光學移相器放置在MZI的不同位置來實現功率配比和相對相位延遲(圖1 c、d),另外還可以在MZI中放置一個可控耦合器來實現對光路的方向控制(圖1 e)。

圖1 通用2×2耦合器模塊

圖源:Nature 586, 207–216 (2020). Fig 1

基於2×2耦合器模塊以及波導模塊,便可完成光波導網絡的設計,目前光波導網絡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單向網絡,即光只能由in端傳輸至out端;另一種是循環網絡,即光可以在網絡中循環傳輸,甚至可以重新傳輸回in端。

(1)單向網絡

在單向網絡中,光在一個方向上進行傳輸,在每個階段都可以使用2×2耦合器對其進行控制,這種架構可以通過編程設計進行簡單的漸進設計,並可以針對某些簡單情況和問題進行重新配置。

如圖2所示,為具有5個輸入端的三角形網絡示例,該網絡結構基本可以實現輸入和輸出之間的任何線性變換矩陣,例如可以通過調整MZI11、MZI12、MZI13和MZI14使得探測器D11~D14的功率為零,從而將來自1~5的所有輸入光全部組合到Output1埠輸出。該案例僅為簡單的原理說明,在實際應用中可以通過配置算法使輸入波導的光振幅和相位任意疊加,獲得更為複雜的目標輸出結果,另外除了三角形網絡外,「二叉樹」結構以及矩形結構等均能實現該要求。

圖2 三角形網絡示意圖

圖源:Nature 586, 207–216 (2020). Fig2(a)

(2)循環網絡

循環網絡是由多個2×2耦合器按照一定規律相互連接組成的規則二維環路,該環路的所有波導埠都可以由一個完整的散射矩陣進行調控,從而使光在循環網絡中具有沿任意方向傳輸的能力。

循環網絡的環路可以通過不同的結構進行連接,通常由正方形、六邊形和三角形等,其中六邊形網絡結構具備超強的集成能力和重新配置能力,其所有埠都可互換的作為輸入和輸出埠,既可以將其編程為簡單的單向網絡,也可以將其編程為有限和無限脈衝響應的波長濾波器。

此外,網絡中單元的數量越多,可編程的功能也就越多,但製造難度和成本也會越高;單元的尺寸越大,調控的方式就越靈活,但光學損耗又會增高,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需要根據實際的需要來對單元的數量、類型和尺寸以及工藝難度、成本進行評估優化,做出最恰當的選擇。

圖3 可編程PICs的功能層示意圖

圖源:Nature 586, 207–216 (2020). Fig 4

如圖3所示,單向網絡和循環網絡都可作為通用可編程PICs的核心,但與電子可編程門陣列(FPGA)類似,除了核心光波導網絡之外,可編程PICs還需要一組輸入/輸出光信號埠以及相關高性能模塊,如光源、高速調製器、檢測器、光放大器、延遲線和濾波器等,只有光波導網絡與高性能模塊相互配合才能夠通過編程實現目標功能。

二、可編程PICs的相關技術

與可編程電子集成電路類似,為了使大型的可編程PLCs能夠正常工作,還需要製造工藝、可調耦合器、移相器、監視器、配置軟體和封裝等一系列相關技術的支持。

(1)製造工藝

可編程PICs技術的核心是光子晶片,它可以在多種技術平臺上進行製造,但為了搭載更多的單元結構,需要將其進行緊密排列,因此需要在具有高折射率對比度的平臺上進行加工製造,例如矽光子器件平臺、氮化矽光子器件平臺和磷化銦PICs平臺,並且這些技術平臺與電子製造工藝平臺類似,更適合晶片級的大規模製造。

目前,大多數PICs技術僅支持單層(2D)架構,將光波導網絡限制在單個平面內,但多層三維(3D)架構可以進一步增加其靈活性、集成性和功能性,且被證明具有超低的損耗和串擾,有望成為下一步PICs的重點研究方向。

(2)可調耦合器和移相器

如圖1所示,在可編程PICs中的關鍵模塊為可調諧耦合器和移相器,除了低插入損耗和低功耗的基本要求外,通常還需要具有較短的光程,以合成大型的自由頻譜區式(FSR)濾波器。

在大多數可調耦合器和移相器中都使用電驅動加熱器來實現熱光調控,雖然這種調控方式簡單且便於加工製備,但其功耗較高、響應時間較長且容易出現熱串擾問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大量科研人員也在積極尋找新材料或新方法以完成對調控方式的改進和替代,比如高熱光係數材料、壓電驅動器、液晶、鈣鈦礦以及微機電系統(MEMS)。

(3)實時監測和迴路控制

在一個完整的光波導網絡中存在著數十萬的光傳輸路徑,因此只有確定光在網絡中的位置,才能有效控制網絡中的可調諧元件,最為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每個可調諧元件內部或後面嵌入光電探測器,通過測量波導內的吸收來跟蹤光路,這種方法雖為簡單直接,但需要光電探測器具有極低的插損和極高的透過率。

通過這樣一個實時監測信號,就可以利用自校準算法將部分光波導網絡設置為自配置控制環路,例如可以將2×2耦合器設置在特定工作點或用來穩定濾波器的波長,這種環路不需要集成的控制系統,僅通過模擬電子、數字電子、配置軟體和實時監測系統便可實現。

(4)電子電路、連接器、射頻元件和封裝

控制數以千計的可調諧元件和實時監測需要大量的電子電路(包括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支撐,其中可調諧元件需要足夠高精度的高解析度數模轉換器;實時監測需要高精度的魔術轉換器和可編程控制邏輯的驅動器電子設備,例如微控制器、FPGA和數位訊號處理器(DSP)等。

將光學部分與電學部分共同集成到同一塊晶片上是光電集成晶片最為理想的效果,但目前這種單片集成受波導損耗、電晶體節點等因素的限制,使其很難集成在較大的可編程PICs上,因此將電學部分和光學部分單獨在晶片上製造然後混合集成的方法仍被廣泛採用,這就需要在電子晶片與光子晶片之間通過物理接口進行連接,目前主要包括倒裝晶片(如圖3)、嵌入器和3D堆疊的連接方法。

光波導網絡可以用於高速通信的原因就是它可以支持非常大的信號帶寬,要將高速射頻信號(數位訊號或模擬信號)編碼到光載體上,就需要使用帶寬超過50GHz的高速電光調製器對光信號完成調製;而要將經光學晶片處理後的光信號轉換為射頻信號,就需要集成光電探測器來實現,兩者結合便可實現射頻微波信號的輸入及輸出埠。此外,在大帶寬光信號處理過程中還要求濾波器具有足夠大的FSR,以保證工作波段可以涵蓋整個帶寬,這就要求波導網絡具有較短的單元光波導長度(例如,對於50GHz的FSR,要求六邊形網絡中的單元光波導長度為1mm)。

一個完整的可編程PICs除了需要特殊的基板、連接器和波導外,還需要數千條電氣控制線和眾多光纖組成,所以封裝也是PICs所需技術的一個重要部分。

(5)放大器和光源

相比於傳統的定製化光子集成電路,可編程PICs具有更高的光學損耗,因此無論在波導網絡邊緣還是在結構內部,都需要片上放大器對其進行補償:其中一種方法可以利用外延生長的方法將放大器直接鍵合在矽晶片上;另一種方法可以利用微納轉移印刷等技術將放大器與波導腔結合,構成可編程雷射器,從而可直接實現非線性的全光信號處理。

(6)編程算法

為了控制數千個驅動器以實現光波導網絡的可編程功能,需要為其搭配合適的編程算法。對於單向網絡,可以針對其不同的線性變換或自配置分層網絡進行漸進式配置;而循環網絡則需要新的編程技術,這其中主要包括兩大類:第一類則是「Black Box」優化算法(如機器學習),該方法不一定需要校準可在硬體上直接進行相關操作,另一類為合成算法(synthesis techniques),該方法需要首先推導出所需的網絡結構,然後再用算法對驅動器進行配置,且該方法需要定期進行校準。

隨著可編程PLCs的發展,相關研究人員還可以基於相關的硬體基礎設施在編程算法層面對其進行開發,力求可以像電子FPGA的VHDL語言一樣,使可編程PLCs也擁有自己的高級語言。

圖源:中科院長春光機所,Light學術出版中心,新媒體工作組

三、可編程PLCs的應用

可編程PLCs的優勢在於通信、傳感和寬帶信號處理,因此可以在這幾方面對其應用進行擴展。

(1)線性向量矩陣乘積

可編程PICs的輸出光信號使輸入埠信號的線性組合,這種線性變換在數學上被稱為線性向量矩陣乘積,這種矩陣運算可以用於信號處理和散列運算中,還可以應用於量子信息處理和人工神經網絡等新型領域。

在光通信的交換網絡中,還可以將PICs用於光纖上傳輸不同模式的解/復用器和非/擾碼器,也可以成對用於尋找最佳正交通信信道。

(2)微波光子學

在微波光子學領域,可以利用光子集成電路完成高頻電信號的濾波、波形生成和頻率測量等功能,但目前大多都是定製化的光子集成電路。

而在可調製PICs中,以上功能均可以完美實現,比如正方形波導網絡可以用於Hilbert變換器、帶通濾波器、時間微分器、頻率轉換器和可編程延時線等功能,且可以降低功耗、體積及重量,對下一代5G小型化無線系統和航空航天小型化射頻系統的發展至關重要。

(3)光學波束成形

雷射探測和測距(LiDAR)技術有力地推動了光學波束成形的發展,矽基光相控陣便是其中一種光束成形的方法,該方法通過控制每個天線中的振幅和相位,從而在遠場構建出目標光束。可編程PICs中大量的可調諧元件正好能滿足該方法的要求,同時也可以反向使用光束成形,將已失真的入射場耦合到單個波導中。

(4)傳感應用

光可以通過振幅、相位或頻率響應的變化來感知各種各樣的現象,以實現光傳感的功能,PICs已經在片上光譜儀、生物傳感器、光學相干層析成像和調頻連續波雷射雷達等領域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傳感器平臺,其中許多功能都能在通用的可編程PICs上實現,但仍有一些需要專門幾何形狀、化學特性或其他功能的傳感器需要定製化PICs來實現。

四、可編程PICs的發展前景

幾十年前,可編程電子集成電路經歷了與微處理器、FPGA和DSP類似的演變,不再需要設計定製的晶片來實現特有的功能,取而代之的是,圍繞著可編程電子集成電路形成了一個擁有低成本、低誤差容限的產品生態系統。

如同電子領域一樣,如果能對分立光學、定製化PICs和可編程PICs提供各自的一套解決方案,那麼也可以同時建立起一個光子生態系統。另外雖然光子集成電路與電子集成電路有所類似且功能互補,但目前在光子集成電路的設計複雜性方面及算法編程方面仍有巨大的探索空間。

相關焦點

  • 光子集成電路,未來晶片只有一粒米大小
    集成電路是把設計好的電子電路整個製作在一片矽材料上,一個晶片集成了成千上萬的三極體,使得電子產品微型化,同時功耗降低,可靠性提高,成本降低,功能強大。集成電路大體上分為數字集成電路、模擬集成電路、混合集成電路。光子集成電路(PIC)是一項新興技術,它基於晶態半導體晶圓集成有源和無源光子電路與單個微晶片上的電子元件。
  • Nature:用光子處理器提升人工智慧計算速度
    Xu等人和Feldmann等人的兩篇論文報告了一種通過利用光的獨特屬性來加速AI處理的光子處理器。這些報告引發了光學計算的復興。隨著人工智慧的興起,傳統的電子計算方式逐漸達到其性能極限,遠遠落後於可處理數據的快速增長。在各種類型的AI中,神經網絡由於其出色的表現而被廣泛用於AI任務中。
  • 編程是什麼——集成電路(IC)的出現
    典型的如英國雷達研究所的科學家達默,他在1952年的一次會議上提出:可以把電子線路中的分立元器件,集中製作在一塊半導體晶片上,一小塊晶片就是一個完整電路,這樣一來,電子線路的體積就可大大縮小,可靠性大幅提高。
  • Nature連發兩篇光子AI晶片論文!光子計算時代已至?
    一、光學頻率梳為光子計算帶來新機遇因性能出色,人工神經網絡被廣泛用於AI處理任務,這些網絡使用多層相互連接的人工神經元執行複雜的數學運算,使用大多數計算資源的基本運算稱為矩陣矢量乘法。為了加速人工神經網絡計算任務,人們已經進行了各種努力來設計和實現特定的電子計算系統,尤其在專用集成電路、類腦計算和存內計算定製晶片方面已取得相當大的成功。
  • Nature分享:如何寫好綜述論文?
    綜述類論文是科學家的重要資源。它們可以提供一個領域的歷史背景,以及關於該領域未來發展的個人看法。同時,撰寫這類文章可以為自己的研究提供靈感,還可以做一些寫作練習。 不過,很少有科學家接受過如何寫綜述類論文的訓練,或者不知道一篇優秀的綜述文章是怎樣構成的。
  • 一篇論文引發的光子AI晶片革命!這次真想要了摩爾定律的命
    他們用特殊相變材料和光子集成電路模擬人腦神經突觸,使得這款晶片在測試中的數據傳輸速度達300Gbps,比當時現有標準處理器要快10-50倍,同時功耗大幅降低。在同年5月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10萬美元創業大賽上,一支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團隊憑藉用納米光子晶片執行AI任務,成功斬獲大獎。
  • Nature 封面:科學家用「重編程」逆轉生命之鐘,恢復小鼠喪失的視覺
    逆轉衰老時鐘,科學家們利用到的是重編程技術。重編程即 reprogramming,指在不改變基因序列的前提下,通過表觀遺傳修飾來改變細胞的命運。科學家們此次將眼睛作為中樞神經系統組織的一種模型進行試驗,結果表明,三種轉錄因子可使視神經元重返年輕。
  • 光子準粒子: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圖源:Veer近期,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Nicholas Rivera和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的Ido Kaminer教授在Nature Reviews Physics中聯合發表綜述文章Light–matter interactions with photonic quasiparticles。
  • 光子計算加快AI運算速度,Nature連登兩篇論文
    Nature最新一期,就連登了兩篇光學加速AI計算的論文,裡面介紹了兩個AI計算加速器:分別是11TOPS的光子卷積加速器和張量核光子加速器,兩者都可以達到每秒數萬億次的計算速度。光子處理器利用光的特性,可以加速人工智慧計算處理過程,同時,還會引領光子計算的復興。為何光子計算能加速AI?
  • 光子產業進入爆發期:巨頭加持,加速布局新賽道
    不過,隨著摩爾定律逐步逼近物理規律極限,微電子技術集成電路發展瓶頸已經出現,而利用光信號進行數據傳輸、處理和存儲的光子晶片有望成為下一代晶片技術發展方向。作為一項新興技術,光子晶片技術有望帶動整個信息技術產業進入「從電到光」的轉變,並在未來光存儲、光顯示、光互聯、光計算,以及醫療衛生和航天、國防等領域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 最新研究:控制光子的速度
    科學家現在可以控制光子的飛行速度,為光學和物理應用提供了新的機會。如圖所示可變速度的光子飛行軌跡。儘管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中的東西,但是控制光速實際上一直是物理學家的長期挑戰。發表在最近的《通信物理學》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研究人員產生了速度可控的光子飛行。
  • Intel展示Barefoot Networks可編程乙太網交換機技術 具備高達12...
    打開APP Intel展示Barefoot Networks可編程乙太網交換機技術 具備高達12.8Tbps的吞吐量 上方文Q 發表於 2020-03-08 17:40:02
  • 光學與光子學:人造磁場中的大量光子
    來自波蘭,英國和俄羅斯的國際研究合作創建了一個二維系統(一個充滿液晶的薄光學腔),在其中捕獲了光子。當空腔的特性被外部電壓改變時,光子的行為就像塊狀準粒子在人工磁場的影響下被賦予了稱為「自旋」的磁矩。該研究已於2019年11月8日星期五在《科學》雜誌上發表。
  • 帝奧發布可編程增益、2VRMS輸出語音線驅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65310.htm  帝奧微電子一直致力於提供音視頻信號調理的集成電路解決方案。其最近推出又一款高保真高帶載能力的語音線驅動的晶片DIO2162。該產品是音頻輸出系統的前級放大的集成電路解決方案,相對於傳統的分立元件解決方案,具有低成本,簡化設計,高可靠性以及高性能的特點。
  • 可編程控制器的編程原則、方法以及常用指令
    可編程控制器的特點可編程控制器(PLC)是一種數字運算的電子系統,專為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它採用可編程序的存儲器,可以在內部存儲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並通過數字式、模擬式的輸入和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可編程控制器及其有關外圍設備,都應按易於與工業控制系統連成一個整體、易於擴充的原則設計。
  • 為什麼說不能用投集成電路的邏輯來投光晶片
    目前我們已投的三家光晶片分別是:雷射發射端的檸檬光子(主要產品VCSEL、EEL、HCSEL)、光電調製端的極刻光核(基於鈮酸鋰薄膜的高速電光調製晶片)、光探測器端的飛芯光電(車載、手機用雷射雷達探測晶片)。
  • 中國科學家構建76光子量子計算原型機
    中國科學家構建76光子量子計算原型機 2020-12-09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元分析的透明度和可重複性:元綜述
    元分析的最重要特點是其可重複性和透明度,在實際研究實踐中其具體情況是什麼樣的呢?今天推薦的這篇文章就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這篇文章2020年發表在期刊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感興趣的可以讀一下這篇文章。
  • 光子算數白冰:詳解光子AI晶片落地進展與研發路徑|GTIC2020
    在峰會下午場,光子算數創始人兼CEO白冰以《AI晶片的另一條路:光子晶片》為主題發表演講。▲光子算數創始人兼CEO白冰光子算數是國內少有的光子AI晶片賽道玩家。在演講中,光子算數CEO白冰主要探討了光學晶片的工程化進展、市場定位及目標客戶、具體研發實施路徑及相關適配算法等話題。
  • 統贏PressCAD線割慢走絲編程軟體的線割上下異形編程設定
    3D上下異形:可製作上下異形路徑、預視路徑、改變路徑對接順序、報告路徑最大傾角值。單選(擊)[是(Y)]按鈕,再選取幅程序面的圖形,同樣會彈出以上對話框單選擊[是(Y)]按鈕既可。【請注意:】1.當用第二種方法做上下異形路徑時,其引入線割的方向要一致。2.當上下異形路徑,上下圖形斷數不一樣時可以[J:指定對接]功能對接成需要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