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封面:科學家用「重編程」逆轉生命之鐘,恢復小鼠喪失的視覺

2020-12-22 雷鋒網

1951 年 12 月 6 日,英國著名動物學家、1960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Peter Brian Medawar 在倫敦大學學院發表了題為《一個未解決的生物學問題》(An Unsolved Problem of Biology)的就職演講。次年,與這次演講題目同名的書籍出版,被後世認為是現代關於衰老問題研究的開創性著作。

關於衰老,Peter Brian Medawar 提出了兩種解釋:一是生物學角度的「先天衰老」,即衰老是生物必經的過程;二是物理學角度的「衰老磨損」,即衰老是一種累積效應。

在第一種解釋之下,衰老和死亡由物種進化決定,目的是為年輕一代騰出空間——我們的生命進程中有一個「主時鐘」,倒數著我們能自然存活的時間。

在世人看來,衰老這件事情,雖然很無奈,但也無法改變。

不過,2020 年 12 月 3 日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封面論文揭示了衰老的機制,並指出了與年齡有關的神經疾病的有效治療靶點。

這似乎在告訴我們:生命之鐘並非完全不可逆轉。

重新改變細胞的命運

這篇論文題為 Reprogramming to recover youthful epigenetic information and restore vision(通過重編程技術恢復年輕的表觀遺傳信息及視力)。

論文作者來自於哈佛大學醫學院(Paul F. Glenn 衰老生物學中心、神經科、Schepens 眼科研究所、遺傳學系)、哈佛大學 Wyss 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遺傳學系、耶魯醫學院病理學系、麻省總醫院癌症中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人類基因學系、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醫學院藥學系,可謂強強聯合。

逆轉衰老時鐘,科學家們利用到的是重編程技術。

重編程即 reprogramming,指在不改變基因序列的前提下,通過表觀遺傳修飾來改變細胞的命運。

那麼「表觀遺傳」又是什麼?

舉個例子,一對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雙生雙胞胎,從小生活的環境也完全一樣,但長大後他們的性格、健康狀況等表徵還是會存在不小的差異。

就是說,即便 DNA 序列沒有變化,生物體的表型卻有了改變。

因此,科學界提出了與經典遺傳學相對應的「表觀遺傳學」——他們認為,基因組既包含 DNA 序列提供的遺傳信息,還包含著一類用於修飾基因組 DNA 的遺傳信息,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應用 DNA 遺傳信息,都靠這種遺傳信息下發指令,而這就是所謂的表觀遺傳信息。

在這篇論文中,科學家們指出,生物之所以會衰老,一個原因就在於表觀遺傳噪聲(epigenetic noise)的積累,這種噪聲會破壞基因的表達模式,導致組織機能和再生能力下降。隨著時間流逝,恰恰是這樣的噪聲積累構成了衰老時鐘的基礎。

基於此,科學家們提出的問題是:老年人體內是否還保留著恢復表觀遺傳所需的信息?如果是的話,身體組織功能又能否被改善呢?

抱著這樣的問題,科學家們開始了改變細胞命運的嘗試。

將不可逆變成可逆

論文介紹,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和再生能力會隨年齡增長逐漸下降,神經元會逐漸退化,損傷也不再能恢復。

科學家們此次將眼睛作為中樞神經系統組織的一種模型進行試驗,結果表明,三種轉錄因子可使視神經元重返年輕。

具體來講,科學家們用腺相關病毒感染小鼠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利用遺傳工程改造病毒,誘導了一組「山中因子」(Yamanaka factor),即轉錄因子(包括 Oct4、Sox2、Klf4、c-Myc 四種),旨在觸發成熟細胞重返不成熟狀態。

可能一些人對「山中因子」並不陌生——2012 年,因對體細胞重編程技術的研究,時任京都大學教授的生物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獲得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山中伸彌發現,「山中因子」可被轉變為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這種細胞類似於胚胎幹細胞,可無限分化,轉變成我們體內的任何一種細胞。

因此,這種方法被認為可能會實現返老還童。

但據《自然》報導,這種方法通常會在體內帶來危險,原因就在於它會給細胞帶來一些不需要的特徵,造成腫瘤或死亡。

幸運的是,此次科學家們發現,捨棄 c-Myc 基因後,僅通過三種轉錄因子 Oct4、Sox2、Klf4(科學家們將其統稱為 OSK)的表達,上述風險可被規避。

如下圖所示,科學家們測試了感染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在細胞軸突被壓碎時再生的能力。結果表明,在視神經損傷後,表達 OSK 的病毒引發了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再生長和長距離軸突伸展,不論是細胞特性、視網膜腫瘤的形成或是任何其他不良影響,都沒有明顯改變。

最終的結果是,小鼠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中 OSK 的異位表達恢復了 DNA 的甲基化模式和轉錄物,促進了軸突的損傷後再生。

這一研究表明,即使軸突受損傷後,它們也可以在不同時間點誘導 OSK 的表達,改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存活和再生。而此前幾乎所有用於增強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存活和軸突再生的技術都必須在視神經損傷之前進行,僅僅是這一點就沒法與治療過程兼容。

據了解,OSK 的作用在較為年長的動物中可見,說明上述方法可以完全恢復成熟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再生能力。

利用這樣的方法,科學家們在一隻患有青光眼的小鼠和一隻老年小鼠身上,分別實現了視力喪失的逆轉。

值得一提的是,青光眼作為三大致盲眼病之一,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將不可逆變成可逆,可謂是醫學界的一項重要成就,《自然》也表示:

這項研究是該領域的一個裡程碑。

當然客觀來看,雖然現有結果表明 OSK 可能會重編程跨物種的大腦神經元,OSK 對於人類的作用仍有待檢驗。

電影《班傑明·巴頓奇事》中,男主由衰老走向年幼,看似是從終點走向起點,然而奇幻的一生仍要經歷生離死別和諸多遺憾,最終以一個熟睡的嬰兒姿態和世界告別。

過去幾十年裡,科學家們一直相信逆轉生命之鐘是有可能的。如今看來,眾人所設想的那個時代好像就要來了,或許未來人類能夠少一些遺憾吧。 

引用來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75-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119-1

http://nautil.us/issue/36/aging/physics-makes-aging-inevitable-not-biology

雷鋒網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雷鋒網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Nature最新封面:一鍵返老還童!復旦校友恢復了老年小鼠視力
    這就是最新登上Nature封面的研究:來自哈佛、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細胞「重新編程」技術,成功恢復了老年老鼠的視力。此舉首次證明了可以安全地將複雜組織(視覺神經組織)「返老還童」。但目前,尚未有研究證明,DNA甲基化是否會驅動細胞的「年齡變化」,從而控制了衰老。因此,研究人員就假設,如果DNA甲基化確實控制了衰老,那麼擦除一些「足跡」就可能會逆轉「活生物體」內細胞的衰老,從而讓細胞「返老還童」!
  • 《自然》:逆轉衰老時鐘!科學家成功恢復與年齡有關的視覺喪失
    近日,由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機構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表觀遺傳重編程(epigenetic reprogramming)技術,成功將動物的視覺衰老時鐘逆轉,該研究的成功也標誌著首次證明可以安全地將複雜的組織(如視神經細胞)「返老還童」,即重新編程為更加年輕的狀態。
  • Nature封面:逆轉視神經衰老恢復視力,醫學治療領域將產生重大轉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近日,由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機構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表觀遺傳重編程(epigenetic reprogramming)技術,成功將動物的視覺衰老時鐘逆轉,該研究的成功也標誌著首次證明可以安全地將複雜的組織
  • 哈佛大學醫學院David Sinclair團隊實現逆轉視神經衰老恢復視力
    臨床細胞治療近日,哈佛大學醫學院David Sinclair團隊的中國籍博士研究生呂垣澄與哈佛醫學院及附屬波士頓兒童醫院何志剛及麻省眼耳醫院Bruce Ksander等團隊通力合作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Reprogramming to recover youthful epigenetic information and restore vision」的封面文章
  • 視力下降重大突破,哈佛團隊採用重編程神經元法,恢復小鼠一半視力
    研究結果發現,可通過把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讓其視力獲得再生和恢復。而來自歐洲的科學家則選擇將猶他電極陣列植入相應神經元,通過控制注入大腦的電流量形成眼內閃光,讓小鼠更快完成識別,從而完全繞開了對眼睛的需求。
  • 逆轉衰老「時鐘」!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 老齡小鼠已顯示...
    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科學家們成功地恢復了老鼠的視力,成為最新的一項重磅衰老研究突破。他們將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視網膜上老化的眼睛細胞時鐘「逆轉」,從而讓它們的視力獲得再生和功能恢復。
  • 「扭轉時間」登錄《Nature》封面,生命概念或被重新定義?
    而從古至今人類對「時間」非但沒有放棄,還對「逆轉時間」表現出非同一般的執著。近日由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機構進行的一項研究,藉助表觀遺傳重編程技術實現了實驗動物視覺衰老時鐘的逆轉,該研究的成功也標誌著生理上的衰老能夠進行幹預,即重新編程為更加年輕的狀態。
  • 生物鐘逆轉可恢復年老小鼠視力—新聞—科學網
    視網膜神經受損的小鼠可以通過細胞重新編程恢復視力。圖片來源:Qilai Shen/Bloomberg/Getty 研究人員通過重置DNA上隨細胞老化而積累的數千種化學標記,恢復了老年小鼠、視網膜神經受損小鼠的視力。12月3日,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機構在《自然》發表的最新研究提出了一種逆轉動物視覺衰老時鐘的新方法,即通過表觀遺傳重編程,讓一些細胞處於「年輕」狀態,使其能夠更好地修復或替換受損組織。
  • 哈佛大學科學家使用實驗性基因療法來有效逆轉小鼠的衰老過程
    哈佛大學的科學家使用一種實驗性基因療法來有效逆轉小鼠細胞的衰老過程,並成功地恢復了青光眼小鼠的視力。儘管仍處於早期階段,研究小組說這項研究是使用表觀遺傳學來減緩衰老症狀的概念證明。研究人員將三個關鍵基因發送到了幾組患有不同眼病的小鼠的視網膜中。在視神經受損的小鼠中,該療法有助於神經再生。該療法還有助於逆轉患有類似青光眼的小鼠以及與年齡相關的損傷的小鼠的視力喪失。
  • 人類首次完全利用AI發現「迄今最強抗生素」,登《細胞》雜誌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MIT 科學家用深度學習模型發現的「halicin」抗生素分子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廣譜抗菌能力,這是人類首次完全使用人工智慧的方法發現新抗生素。研究人員表示,halicin 可以消滅一些世界上最危險的細菌。
  • 登上Nature 封面!「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史上最小的恐龍在地質學中,「地質時代」是一個基本的概念,共有宙、代、紀、世、期、時 6 個單位。再經過相位恢復、斷層重建、數據融合和特定結構的虛擬分割,最終無損的獲得了隱藏在琥珀內部的頭骨的高解析度高對比度的 3D 結構。
  •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3:02 日本九州大學Katsuhiko Hayashi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利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 《科學》:逆轉肌肉衰老的分子找到了!斯坦福科學家發現恢復肌肉...
    近日,Blau教授團隊在頂級期刊《科學》上發表重磅研究成果[1],她們發現一個調節肌肉量和強度的關鍵分子,在小鼠身上阻斷這個分子可以逆轉衰老相關的肌肉功能衰退,只需一個月的治療,老年小鼠的肌肉力量就可以增強15%-20%。看到這個研究成果,本奇點糕內心激動不已。
  • TV動畫「某科學的超電磁炮T」第7卷BD封面公開
    TV動畫「某科學的超電磁炮T」第7卷BD封面公開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 倒撥生命時鐘!《自然》雜誌:哈佛科學家實現衰老組織逆轉
    《自然(Nature)》雜誌12月3日最新一期發刊,來自哈佛的科學家們,通過編輯三種基因,成功讓損傷老化的視網膜神經細胞「返老還童」,參加實驗的自然衰退小鼠,重獲年輕時視力。「我們想要逆轉年齡,但還要想辦法不讓它逆轉得太多。」Sinclair教授解釋。David Sinclair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該研究由其主導。
  • 韓國科學家用機器人體外操控了小鼠腦神經!不到1分鐘實現通信連接
    為何構建「體外神經網絡」?這款機器人由韓國腦研究所和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下屬的機器人工程系、DGIST-ETH 微型機器人研究中心、腦與認知科學系共同研發。2020 年 9 月 25 日,該團隊的論文正式發表於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題為 A magnetically actuated microrobot for targeted neural cell delivery and selective connection of neural networks(一種用於定向神經細胞傳遞和神經網絡選擇性連接的磁驅動微型機器人
  • 荷蘭公司「U-Boat Worx」推出家用迷你潛水艇「NEMO」
    家用的交通工具,一般最先想到的也就是汽車了,更為大眾化的就是各種電瓶車或者自行車了,不知道玩友們遊戲沒有想過擁有一臺家用潛水艇來玩玩呢?據外媒報導,日前,荷蘭一家潛水艇製造商「U-Boat Worx」推出了一款家用版的迷你個人潛水艇,不知道有沒有玩友想要一試呢?
  • 手遊、家用機兩不誤,「鬼滅之刃」兩款改編遊戲情報解禁
    手遊、家用機兩不誤,「鬼滅之刃」兩款改編遊戲情報解禁 動漫 178動漫原創 ▪
  • 動畫「中之人基因組【實況中】」新視覺圖、第三彈PV公開
    動畫「中之人基因組【實況中】」新視覺圖、第三彈PV公開 新聞 178動漫原創 ▪ 2019-06-18 18:46:28
  • Science子刊:利用CSF-1R抑制劑重編程巨噬細胞可增強放療治療膠質...
    2020年7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和洛桑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分析了放療如何改變在膠質母細胞瘤(GBM)中發現的巨噬細胞(一種免疫細胞)的行為,並展示了這些細胞如何可能利用現存的藥物加以重編程以抑制這種侵襲性腦癌的持續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