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科學家用機器人體外操控了小鼠腦神經!不到1分鐘實現通信連接

2020-12-07 手機鳳凰網

這是一個受磁場驅動的微型機器人,動圖中它正朝著目標蹦躂。

恆定磁場下,它還能給大家表演一個轉圈圈。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磁驅動微型機器人已經並不罕見了,甚至有點兒平平無奇。

但是,上面這款機器人可不普通,它帶有神經元,能通過體外方式在神經簇之間形成並操縱神經網絡。因此,為大腦功能和相關疾病的研究實現了新突破。

為何構建「體外神經網絡」?

這款機器人由韓國腦研究所和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下屬的機器人工程系、DGIST-ETH 微型機器人研究中心、腦與認知科學系共同研發。

2020 年 9 月 25 日,該團隊的論文正式發表於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題為 A magnetically actuated microrobot for targeted neural cell delivery and selective connection of neural networks(一種用於定向神經細胞傳遞和神經網絡選擇性連接的磁驅動微型機器人)。

一直以來,腦科學研究者都在嘗試,希望更加深入地理解大腦的學習、記憶、運動、感覺處理和決策等功能,而大腦中這些功能的實現都離不開神經連接。

要研究神經研究,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通過化學和電生理方法進行腦功能分析的「體外神經網絡」研究方法。

為什麼要在體外研究甚至是操縱神經網絡?

原因在於,這種方法可以在儘可能降低外部影響的前提下,在大腦目標位置進行精確的、有選擇性的神經連接,從而測量神經活動、確定神經元的交流方式。當然,它也可以幫助理解受傷或功能出現障礙的神經元軸突再增長。

微米級磁驅動機器人

那麼,體外神經網絡要如何實現呢?

為了形成並控制細胞神經突生長的模式,各國科學家們都曾嘗試過了化學、物理、機械方式,而韓國腦研究所和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科學家們的思路則是設計一款機器人。

當前,已有研究成果表明,由磁驅動的球形、螺旋狀和毛刺狀多孔球形微型機器人可在體內或體外實現靶向細胞傳遞。

但韓國研究團隊表示:

此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製造各種外形的微型機器人,並在外部電源下將細胞裝載到微機器人上。據我們所知,還沒有科學團隊報導過利用微型機器人調節神經突排列和神經連接的研究。

因此,他們設計了一種載有神經元的 3D 磁驅動微型機器人,可通過外部磁場將神經網絡精確傳送到兩個神經簇之間的間隙處,再選擇性地連接神經網絡。同時,細胞外動作電位通過微型機器人載有的神經元從一個神經簇傳送到另一個神經簇。

據論文介紹:

我們設計的機器人具有可重現、可選擇和精確連接的優勢。

上圖 A 展示的是兩個神經簇之間的神經網絡主動構建,這一過程中主要依賴的是內置於機器人的一片高密度多級陣列晶片,這種晶片可以測量到軸突信號傳輸。

上圖 B 主要展示了微型機器人的具體尺寸——高 27μm、寬 5μm、深 2μm。

可以看到,機器人頂部有一個凹槽,側面還有翻轉指示。

C 部分展示了利用基於雙光子聚合(TPP)的三維雷射光刻技術和沉積鎳(Ni,用於磁性)層、二氧化鈦(TiO2,用於生物相容性)層製備機器人的過程。

D 部分則是機器人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可見這種機器人是微米級大小的。

機器人培養神經元

機器人設計好了,下一步就要開始嘗試培養神經元了。

實驗中:

實驗組是:機器人凹槽上小鼠顱腦神經細胞的神經突增長;

對照組是:玻璃基質(也就是平面)上小鼠顱腦神經細胞的神經突增長。

科學家們利用免疫螢光圖像展示了兩組的神經元凸起數量變化。

結果顯示:

實驗組(機器人):細胞高度約 40μm;

對照組(玻璃基質):只觀察到少量細胞。神經突厚度約為 2-5μm,神經元胞體厚度約為 10-20μm。

也就是說,與對照組相比,利用機器人可以成功培養出神經元,在對存活率沒有顯著影響的情況下神經突也得以增長。

研究團隊表示:

微型機器人具有在 2 周內運輸、培養神經元以及以所需方向引導、連接神經突生長的潛力。

體外神經網絡新突破

在神經元培養的基礎上,這款微型機器人打造了神經網絡,而這一過程是通過在神經簇陣列上對機器人施加磁場影響實現的。

科學家們的設計是,通過 8 個電磁線圈半球的線性疊加及其頂部的一個電荷耦合裝置( CCD)相機產生強度為 20 mT 和 1.2 Hz 的磁場。

下圖中,白色虛線框表示神經網絡,紅色虛線框表示機器人的目標點。

實際上,要想實現神經網絡主動連接,一個關鍵就是將培養在機器人上的神經元精確地傳遞和定位到指定位置。雖然附著在機器人上的細胞增加了額外重量,可能會影響機器人的前進,但科學家們藉助磁場實現了精確控制——精度在幾十 μm 級別(誤差範圍約 10%)。

如上圖所示,神經元在 10 秒內到達了目標位置,並在 1 分鐘內精確對齊了連接網絡所需的神經簇。

不僅如此,科學家們還經過測定顯示:微型機器人的運作並不會影響細胞活力。

至此,利用微型機器人培養神經元、形成物理和功能性神經網絡連接成為可能。

就未來的發展方向而言,研究團隊表示:

希望我們的研究成果為先進的人工神經網絡可控體外模型創造了新突破,我們也正在利用各種微型機器人建立複雜多樣的連接,希望增進人們對神經網絡的理解。

相關焦點

  • 神經退行疾病治療新途徑:中國科學家為小鼠再生視神經節細胞
    《細胞》期刊發表的一項中國科學家團隊研究,有望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1億多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人類的神經系統包含成百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細胞。在成熟的神經系統中,神經元一般不會再生,一旦死亡,就是永久性的。神經元的死亡會導致不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常見的有阿爾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症。
  • 美研究者用3D列印的小鼠肌肉構造生物機器人,有望用於假肢製造
    智東西5月6日消息,美國研究者使用實驗室培育小鼠細胞製成的3D列印肌肉構造了生物機器人,此機器人由大鼠的脊柱提供動力。該系統有望協助生物疾病的修復,並用於假肢的製造。生物機器人技術是用有生命的材料構成的,而不是用金屬材料構成的機器人。
  • 腦科學日報|保護腦細胞連接的分子膠;2019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1,創新CRISPR鹼基編輯技術成功延緩ALS小鼠模型疾病進程!來源:生物通儘管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目前尚無法治癒,但部分患者的致病原因可能由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基因的突變引起,這就成為了研究人員的一個研究突破點。
  • 腦科學日報: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你聽說過醫療小丑嗎?
    研究發現,缺乏ABCA1的小鼠腦神經末梢中的囊泡並沒有積累膽固醇。突觸神經囊泡對於信息在不同神經中傳遞至關重要,因此這種功能失常可能會導致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學。團隊研究了含有被認為與一些精神疾病相關的ABCA13突變版本的人類細胞。他們發現,這些突變損害了ABCA13的功能和在細胞囊泡內定位的能力。
  • 科學匯丨「腦容量」與小鼠相當,類腦計算機如何做到「像腦一樣思考...
    這臺類腦計算機的晶片,能支持類似小鼠大腦規模相當的1.2億脈衝神經元數量運作,並且可以模擬人的大腦進行多種行為如視覺、嗅覺、聽覺、記憶、意念等。它到底如何實現「像腦一樣思考」呢?關於它的未來,又會有怎樣的發展?這次,我們邀請了研究團隊負責人、浙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潘綱,來給我們講講。
  • 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重塑了「帕金森小鼠」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陳躍軍研究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周文浩/熊曼研究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張素春研究組合作發現,通過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特異性修復大腦中受損神經環路,重塑神經功能,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動物的行為學障礙。2020年9月22日,該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幹細胞》上。
  •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一周年!科研成果彙編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系)於成立2019年12月,坐落於優美的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學院是教育部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國家健康與疾病人腦組織資源庫、衛生部醫學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浙江省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等重要平臺的實體支撐單位。成立一周年,我們來一起回顧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今年發表的部分論文。
  • 我國科學家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腦容量...
    據悉,Darwin Mouse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神經元數量規模與小鼠大腦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數據在存儲與計算單元間傳輸所帶來的通信帶寬、延遲和功耗,已成為影響當代計算機系統性能提高的關鍵阻礙。在研究團隊負責人、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潘綱看來,這種計算模式制約了以大數據為代表的計算性能提升。
  • 中科院神經所第21年,砥礪前行(上篇)
    耳蝸螺旋神經節轉錄組分析最新研究進展2020年1月23日,《eLife》期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志勇研究組題為《耳蝸螺旋神經節在多個發育節點的深度轉錄組分析》的研究論文。
  • 院士說丨戴瓊海院士:搭建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橋梁
    來源:探臻科技評論人工智慧作為21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技術,正在包括諸如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諸多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腦科學被譽為「人類科學最後的前沿」,認識腦的奧秘是對人類的終極挑戰。
  • 腦科學日報:Nature發布神秘受體激活狀態結構;嗜甜的真正原因
    1,Nature突破丨類原腸胚——邁出體外三維模擬人體發育的第一步 來源:BioArt 2,Pprotein & Cell | 王曉群/吳倩合作建立Vivo-seq技術並揭示小鼠V1皮層光感神經元的分子特性 來源:BioArt
  • 移植神經祖細胞來治療脊髓損傷|腦科學頂刊導讀048期
    4,脊髓損傷後,通過移植神經祖細胞來重建神經元聯結5,腦至頸髓的運動神經束多發性硬化損失的空間分布及其與殘疾的關係1,開放性神經管缺陷的閉合機制 期刊:Trends研究顯示在小鼠處於抗焦慮狀態時,伏隔核殼(nucleus accumbens shell, sNAc)內的PV活性是產生焦慮狀躲避時所必需的。sNAcPV神經元的放電頻率與張開雙臂(威脅環境)的探索時間負相關。此外,sNAcPV神經元在慢性應激小鼠模型中表現出高興奮性,在抗焦慮狀態下會產生過度的適應不良迴避行為。
  • 神經生物學家蒲慕明:腦科學如何助力AI技術研究
    論壇上,神經生物學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發表了演講,闡述了腦科學的研究現狀,以及如何助力人工智慧和類腦智能的發展。蒲慕明稱,大腦最關鍵的是學習和記憶,學習和記憶也是人工網絡關鍵的功能。人工網絡在過去幾十年來,最關鍵的一個從大腦,腦科學得到的啟發,就是連接的可塑性。「記憶的產生是靠神經之間的連接加強,通過同步的電活動。」
  • 「不死之腦」與腦移植,換腦能否幫我們實現永生?
    人們對於腦科學的展望,在科幻電影中被提及,如今也被逐漸實現。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我們對大腦的了解更加清晰,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實現老年痴呆的治療甚至是「換頭術」。人的大腦是怎麼工作的?強人工智慧有可能實現嗎?人類是否有可能實現永生?現在有沒有藥物能開發我們的潛能?
  • 2019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招聘公告...
    2019全國事業單位輔導課程人類大腦是自然界最複雜的系統,闡明人腦認知功能的神經基礎是人類認識自然與自身的挑戰人類大腦有數百種以上不同類型、總數達1011的神經細胞(即神經元),神經信息是通過神經元之間的神經纖維聯接所形成的神經環路進行傳遞和處理。大腦功能,諸如感覺加工、學習、記憶、情感等,都涉及大腦不同腦區、不同核團和不同類型神經元的協作。因此,在全腦尺度上解析結構和功能神經聯接圖譜是揭示腦工作原理的關鍵,同時也是突破現行智能技術瓶頸、構建非馮·諾依曼系統構架和計算模型的關鍵。
  • 研究讓頸神經受損小鼠恢復呼吸
    神經科學家7月13日報告說,他們通過讓頸部神經被切斷的實驗室小鼠恢復呼吸,從而在對抗脊髓受損方面取得了進展。
  • 中國發布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腦容量」堪比小鼠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9月1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在杭州發布一款包含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的類腦計算機。該計算機使用了792顆由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於小鼠大腦。
  • 「神經調質系統介觀腦功能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啟動!
    南京腦觀象臺簡介 2019年1月,南京江北新區公布15條提升創新首位度政策,並宣布啟動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產業技術創新計劃。江北新區已與北京大學合作共建北京大學分子醫學南京轉化研究院,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腦成像技術。
  • 腦科學日報:可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細胞外pH動力學的探針
    4,lab-on-a-chip:建立一個腸腦軸體外模型來源:生物通科學研究表明,腸道-大腦信號控制基本功能,就像一個飽腹的大腦信號能停止進食一樣,並與抑鬱症和自身免疫疾病等複雜疾病的發展有關,還有我們自己的意識體驗和直覺。
  • 腦科學打開生命禁區之窗 或是下代信息技術創新源頭
    北京、上海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對腦科學研究也進行了前瞻布局,在計算神經科學與類腦智能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的課題組對超過1萬例影像遺傳學數據進行計算分析,有望幫助人類揭示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本期特邀請馮建峰教授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饒毅教授等專家介紹我國腦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相關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