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報導「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人無信不立,企業和企業家更是如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企業家要同方方面面打交道,調動人、財、物等各種資源,沒有誠信寸步難行。
——2020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講話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中庸》中亦有類似表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說,誠信是自然的規律,追求誠信是做人的必備品質。
誠信一詞最早出自《管子》:「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誠信是天下行為準則的關鍵。誠於中、信於外,「誠信」這個詞,要分為「誠」與「信」兩個方面來看。誠即內心誠實無偽,信即行為信守諾言,如此言行相符、心口相一,便為誠信。在古人眼中,誠是信的根基,信是誠的體現——人,因為具有道德品質之「誠」,方能表現出道德行為之「信」,從真誠的心裡自然流露出的言行,才能具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人們常用「一諾千金」來衡量誠信的價值,其實,何止千金,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沒有信譽的支撐,就沒有人格的樹立。在孔門「四教」中,孔子一直把誠信作為日常教育的科目之一,將其看作為人立世的關鍵點。所以,《論語》裡還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不守誠信,真不知道他怎麼能行?孔子的弟子曾子,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為人辦事盡心了嗎?與人相交誠信了嗎?所學知識踐習了嗎?為事要忠、為人要信、為學要習,孔子最看重的人生品格裡,誠信,就是關乎能否立身的重要一條。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在著名的《夢溪筆談》裡,就記載有文學家晏殊誠信為人的往事。晏殊少年時代就才名遠揚,於是有官員惜才,把他舉薦到御前,正趕上皇帝親自為新科進士們主持考試,便讓他與其他學子一同參加。晏殊坦然應試,而當他接到考題時,立刻當堂表示:「臣十日前已作此賦,有賦稿尚在,乞別命題。」這個題目,正巧是我十天前剛剛做過的!我當時寫的文賦草稿還就在手邊呢,為保證公平考試,還請另行出題吧!皇帝聞知此事,「愛其不隱」,被他這種誠信坦蕩、不願投機取巧的精神所打動。而晏殊在入朝為官之後,繼續著他誠信於人的品質,立於朝堂,立於世事。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誠信是治國之本,正如《左傳》中說,「信,國之寶也」,信用是國家的重寶。因此當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治國之道時,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治理國家,要有足夠的糧食和軍備,還要取得百姓的信任。子貢再問,在這三者中必須去掉一項,哪一項是應該先去掉的呢?孔子毫不猶豫地回答: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在剩下的兩項中,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應該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食物吧!可見,在孔子的治國思想中,當政者可以吃不飽飯,政府也可以去掉武器裝備,唯獨不能失去人民的信任。所以,唐代的柳宗元就說:「信,政之常,不可須臾去之也。」
傳統文化中誠信思想歷經幾千年發展演變,積澱為悠久深厚的民族精神,成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為人、為政都離不開誠信,經商辦企業同樣如此,因為商道即人道。君子行事,同方方面面打交道,只有以誠為本、以信待人,才能調動人、財、物等各種資源,沒有誠信寸步難行。我們如果細數創業成功、守業長遠的企業,無一不是恪守誠信之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創業、守業更要深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多個重要場合強調誠信的重要性,提出「人與人交往在於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守信於己、諾信於人、踐信於行,從個人、社會到國家,從法律、制度到文化,加強誠信建設,讓誠信落地生根、枝繁葉茂,一定能釋放出助推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強盛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