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源流丨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2020-12-24 新華社客戶端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報導「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人無信不立,企業和企業家更是如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企業家要同方方面面打交道,調動人、財、物等各種資源,沒有誠信寸步難行。

——2020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講話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中庸》中亦有類似表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說,誠信是自然的規律,追求誠信是做人的必備品質。

誠信一詞最早出自《管子》:「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誠信是天下行為準則的關鍵。誠於中、信於外,「誠信」這個詞,要分為「誠」與「信」兩個方面來看。誠即內心誠實無偽,信即行為信守諾言,如此言行相符、心口相一,便為誠信。在古人眼中,誠是信的根基,信是誠的體現——人,因為具有道德品質之「誠」,方能表現出道德行為之「信」,從真誠的心裡自然流露出的言行,才能具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人們常用「一諾千金」來衡量誠信的價值,其實,何止千金,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沒有信譽的支撐,就沒有人格的樹立。在孔門「四教」中,孔子一直把誠信作為日常教育的科目之一,將其看作為人立世的關鍵點。所以,《論語》裡還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不守誠信,真不知道他怎麼能行?孔子的弟子曾子,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為人辦事盡心了嗎?與人相交誠信了嗎?所學知識踐習了嗎?為事要忠、為人要信、為學要習,孔子最看重的人生品格裡,誠信,就是關乎能否立身的重要一條。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在著名的《夢溪筆談》裡,就記載有文學家晏殊誠信為人的往事。晏殊少年時代就才名遠揚,於是有官員惜才,把他舉薦到御前,正趕上皇帝親自為新科進士們主持考試,便讓他與其他學子一同參加。晏殊坦然應試,而當他接到考題時,立刻當堂表示:「臣十日前已作此賦,有賦稿尚在,乞別命題。」這個題目,正巧是我十天前剛剛做過的!我當時寫的文賦草稿還就在手邊呢,為保證公平考試,還請另行出題吧!皇帝聞知此事,「愛其不隱」,被他這種誠信坦蕩、不願投機取巧的精神所打動。而晏殊在入朝為官之後,繼續著他誠信於人的品質,立於朝堂,立於世事。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誠信是治國之本,正如《左傳》中說,「信,國之寶也」,信用是國家的重寶。因此當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治國之道時,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治理國家,要有足夠的糧食和軍備,還要取得百姓的信任。子貢再問,在這三者中必須去掉一項,哪一項是應該先去掉的呢?孔子毫不猶豫地回答: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在剩下的兩項中,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應該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食物吧!可見,在孔子的治國思想中,當政者可以吃不飽飯,政府也可以去掉武器裝備,唯獨不能失去人民的信任。所以,唐代的柳宗元就說:「信,政之常,不可須臾去之也。」

傳統文化中誠信思想歷經幾千年發展演變,積澱為悠久深厚的民族精神,成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為人、為政都離不開誠信,經商辦企業同樣如此,因為商道即人道。君子行事,同方方面面打交道,只有以誠為本、以信待人,才能調動人、財、物等各種資源,沒有誠信寸步難行。我們如果細數創業成功、守業長遠的企業,無一不是恪守誠信之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創業、守業更要深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多個重要場合強調誠信的重要性,提出「人與人交往在於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守信於己、諾信於人、踐信於行,從個人、社會到國家,從法律、制度到文化,加強誠信建設,讓誠信落地生根、枝繁葉茂,一定能釋放出助推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強盛的巨大能量。

相關焦點

  • 許慎《說文解字》:信,誠也;誠者,信也
    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說: 「信,誠也;誠者,信也。」 「誠」是真實不欺,」信」也是真實不欺,可見誠實和守信兩詞意思是相通的。
  • 怎樣才是悟道和道?
    一個學習佛法的人,如果不以成佛成道的信心去修學,這個人所有的行為就與佛法和悟道毫無關聯,毫無意義!只能在苦海中流轉!這些年由於網絡和科技的進步,方便了陌生的人與人交流與學習的機會。佛法,道法,儒學文化等,在網絡上傳播廣泛。而傳播內容的深淺對錯,是五花八門,別具新裁,真是不敢苟同!
  • 2021省考申論範文:人無誠信不立業無誠信不興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實守信,是中華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就是為人處世的道德品質行為標準。從古代的商鞅立木為信,到近代的宋慶齡冒雨赴約看望小學生到現代「感動中國」任務謝延信一諾千金,妻子病故後照顧體弱多病嶽母33年……無數個活生生的案例都傳遞著同一個信息,那就是五千年文化滋養的華夏兒女,身上都流淌著講信用的血液,信用已成為人人遵循的一種道理品質。
  • 歷史文化源流丨愛人利物之謂仁
    ——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愛人利物之謂仁」,出自《莊子·外篇·天地》,該文以開頭的「天地」二字作為篇題,體現了莊子的哲學思想,「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
  • 醫學文化之道第13期|第二課 文化之道論文寫作閱讀資料
    論文主題與主要思想 (一)為何:為什麼要關注、立起個人,為什麼要建立個人文化,養立文化個人(個人品質)? (二)何謂?文化之道所謂個人指什麼,建立個人文化,養立文化個人(個人品質)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 七旬老人一天內痛失三子,還背負60萬債務,他:人死債不滅,我還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 引言 「父債子還」是我國了傳統,但是法律要求,欠債人死後由其配偶或者繼承人還債,並沒有強調其他親人必須償還。
  • 道派之,全真道!
    此時他更名德威,字世雄,又應武舉試,結果也失敗了(注),《教祖碑》說:「天遣文武之進,兩無成焉」。他因此心意灰頹,益 發沉緬於酒。他所著《教化集》中有《悟真歌》云:「豪氣沖天 恣意情,朝朝日日長波醉。壓幼欺人度歲時,誣兄罵嫂慢天地。不修家業不修身,只恁望他空富貴。浮雲之財隨手過,妻男怨恨天來大。產業賣得三分錢,二分吃著一酒課。
  • 中國哲學之道
    當莊子主張天人一體時,荀子就批評其「蔽於天而不知人」,把主體人沉陷在天(客體)之中。他主張「明於天人之分」,認為「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順從天(客體)而讚美它,不如主體(人)掌握客體(天)而利用它。盼望天時而等待天(客體)的恩賜,不如人(主體)把握季節的變化,而使天(客體)為人(主體)服務。中國哲學對天與人、客體與主體的關係的精微與獨到的詮釋,是黑格爾及後來的西方哲學家所未領悟的。
  • 《一人之下》中的道教秘辛:龍虎山「天師道」源流
    《一人之下》海報現實中,龍虎山「天師道」確有其事:五鬥米道創立於東漢順帝漢安元年(142年)。創教者張陵為沛國(今徐州)豐縣人,曾修煉於蜀地青城山。又因張陵尊「老子」為太上老君,假借其命為「天師」,故又稱為「天師道」。
  • 見姜子牙之道,思我的道
    而經過了2020年的洗禮和歷練,我們也像從《哪吒》走向《姜子牙》一樣,一開始還保有小哪吒的那點任性: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場疫情下來,我們瞬間邁入中年,如同姜子牙一樣,從天上被「貶回」人間,原來的路走不通了,不得不開始深入思考,「天」到底怎麼啦,我的道是什麼?
  • 曾國藩:成大器者,必須做到「四守」,明白這4個字的人不該平凡
    曾國藩是晚清時期時期的名臣,也可以說是挽大廈將傾之際的能臣,雖然最後不久的清朝依然滅亡了,但這並非曾國藩一人之力可以挽救。 曾國藩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資質平平之人,他一生最重視的便是「勤」字。他說「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 觀點‖胡薩:哲學之思與為師之道——培養有理論自覺意識的教師
    哲學之思與為師之道 ——培養有理論自覺意識的教師 本文系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胡薩副教授所作,見刊於《教育學報》2017年02期,其它公眾號或媒體轉載請註明原作者及本公眾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