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姜子牙之道,思我的道

2020-10-10 廣東四次元文化


等了《姜子牙》將近一年。

而經過了2020年的洗禮和歷練,我們也像從《哪吒》走向《姜子牙》一樣,一開始還保有小哪吒的那點任性: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場疫情下來,我們瞬間邁入中年,如同姜子牙一樣,從天上被「貶回」人間,原來的路走不通了,不得不開始深入思考,「天」到底怎麼啦,我的道是什麼?

姜子牙跟著師尊修道,修的是「為天下蒼生」。所以,當狐族為害人間時,代表天道的劍向九尾狐行刑本不該遲疑,可是,姜子牙看到了九尾狐體內藏有一個無辜「元神」,因此他手下「留情」,覺得不該傷及無辜。師尊說,你被九尾狐幻象所惑,什麼時候悟了,什麼時候再回歸靜虛宮做眾神之長。而姜子牙則心有一問:救一人還是救蒼生,若一人不救,何以救蒼生?十年的北海邊釣魚,思考人生,沉重而始終不得悟。


十年後,那個無辜的「元神」長大成一個小女孩,姜子牙終於有機會去探索當年的「真相」。所以,《姜子牙》是一部他探索真相之旅,也是驗證自己內在所信奉的「道」之旅。當他再次邁上天梯,欲砍斷最後一根「鎖鏈」(天梯)時,他回憶起當初上靜虛宮拜師時的情景,現在的自己對當時的自己說了一句話:用你自己的方式去成為一個真正的神!KOOL!

當姜子牙看見那個無辜的元神,而生起「善」念,劍下留情時,我們會怎麼做?

1、眾目睽睽之下,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名位」,「假裝」沒看見,果斷行刑;

2、質疑自己,肯定是九尾狐使詐,這是幻象,「師尊」怎麼會有錯呢?信師尊而不信自己,果斷行刑。


被貶下人間之後,北海邊風吹雪飄,哪裡也不能去,哪有做神仙瀟灑。九尾狐肉身已滅,去哪找真相呢?再想想,可能真的是自己看錯了,主動向師尊認錯:真的是幻象。然後返回靜虛宮,繼續跟隨師尊修道。

可是,姜子牙堅持了十年,且等來了機緣,並在砍斷「人和妖」的宿命鎖之後,堅定地邁向天梯,砍斷了「人和神」之間的鎖鏈。得出一句豪邁之言: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縱,不可不救。他挑戰了權威,挑戰了人們眼裡的「我所信奉的道」,而堅持了自己內在的道。

原來這不過是一場更高維所設的局。有人說,看九尾狐那麼「囂張」,沒想到被師尊一瓣蓮花「秒滅」。九尾狐有欲,希望狐族強大,生生不息。與人結成宿命鎖,只要有肉身,元神不滅,便得繁衍。所以,師尊用了她的欲,九尾狐以蘇妲己之身(名),成為紂王之妃,禍害人間。當人間被害時,師尊藉機舉起了「為天下蒼生」的正義之劍,滅了狐族。神、人、妖三界,師尊保住了「唯我獨尊」。這一局,師尊完勝。


九尾狐:只要你有欲,你就會被「利用」,入局不過是遲早的事。如果你做的是傷天害理之事,「因果報應」,自會回到自己身上。九尾狐的下場,怨不得他人。

申公豹(這是難得一個正面的版本):以「敢做自己的姜子牙」為榜樣,並且完成了從「跟隨英雄」到「做自己的英雄」的蛻變,這是每個人成長的路徑。所以,你有「跟隨的榜樣」是幸,能做回自己的英雄,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更是小確幸。


姜子牙:清晰、確定並堅持驗證自己的「道」,這恰是這個時代最缺失的。我們常常把「道」交託於外在,比如某本經典、某個聖人、某位老師。如果外在一旦有變,我們的生命根基便被動搖。人們喜歡跟隨政策、信奉某個專家預測,一場疫情,一切都在「意料之外」。那個外在所信的沒了,該怎麼活?如何繼續前行?這是姜子牙這個優秀而執著的中年帶給我們的提示:你的內在,有你所信奉的道麼?

道德經有言: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您所信的,是自己生命的根本。您內在有根本,便不會被外在所擾,就能保持靜的狀態。


電影的結論:三界獨立,不可操縱。各有各的道,互不幹涉。尊重每個生命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若您有自己的道,便不被控;若您心有大道,便也不控他人。凡是想控制你的,亦不在道上,不信也罷。

亦如道德經所言:常有欲,以觀其;常無欲,以觀其妙。見他之道,思己之道。有,為我所(借)用;無,我可生(妙)有。

相關焦點

  • 大世龍心:龍道,乃我中華之道!
    唯之龍,可隨物而化;無所定固,亦不移其本。如此,龍之行也,則周益萬物而不自失。龍之剛、柔,若之陰、陽,若之天、地,亦所以而一若之於「道」。則龍之成也,恆成而無不成;龍之正也,亦恆正而無不正。此亦人類之始祖,「媧祖」之功也。
  • 「道」
    《姜子牙》講垮掉的宏大主題,表面看是左(「這是我對世間最好的安排」、「舍一人而救蒼生」)和右(「若連一人都救不了,如何救蒼生」,「若天道不公,我便走自己的道」)之爭,歸根究底,是兩種認知模式的衝撞。「道」的哲學概念,上古就有了,各派都認。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法家也說「因道生法」,韓非子曰,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用今天的話說,你相信什麼是這個世界的真理,什麼就是你心中的「道」。
  • 第109集 六十二外道見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節目。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有關「六十二外道見」這方面的內涵,因為概略了解外道的知見,可以避免我們被錯誤的知見誤導,另外也能夠讓我們對於正法之珍貴性能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 「若天道不公,那便走自己的道」之《姜子牙》歸來
    如果錯過了入秋的第一杯奶茶,不要灰心哦,因為入秋的第一部動畫電影來了哦,它就是《姜子牙》哦。 這部電影可謂是珊珊來遲,去年夏天電影界殺出來的黑馬《哪吒之魔童降世 動畫電影《姜子牙》的故事發生於封神大戰之後。崑崙弟子姜子牙,率領眾神戰勝狐妖,推翻了殘暴的商王朝,贏得封神大戰的勝利,即將受封為眾神之長。在巔峰時刻,他卻因一時之過被貶下凡間。失去神力,被世人唾棄。為重回崑崙,姜子牙踏上旅途。在戰後的廢墟之上,他重新找到了自我,也發現了當年一切的真相。
  • 以方寸之地,見天地之道
    我們修行,所見就在自己的心田方寸之間,以方寸之地,見天地之道,道有多大,心便有多大。或者也可以說,心有多大,道就有多大。有時候,能讓我們痛苦的,並不是因緣的本身真的發生了什麼,而是我們沒有辦法去接受這一切的因緣變化。我們沒有辦法去接受,至親的生離死別。
  • 道派之,全真道!
    至於他為什麼要兼修『釋' 和『道',他詩中也說過:《答戰公問先釋後道》詩說:「釋道從 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識心見性全真黨,知汞通鉛結善芽。」《問禪道者何》詩說:「禪中見道總無能,道裡通禪絕愛憎。禪道兩全為上士,道禪一得自真僧。」這些都是後來道教北宗主張性命雙修的根據。
  •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說:道之以政,就是用政治領導人民,為政者制定政策,讓人民執行,如果民眾不執行,不遵守,則用刑罰來整治,這樣得到的效果,就是民眾為了刑罰而服從,但心裡不服,一旦刑罰鬆懈,則容易復發犯法,但內心很難生起羞恥心。
  • 《姜子牙》:見自己,見天下,見蒼生
    就拿電影裡一些不顯眼但很重要的小技巧、小設計來說吧,如此處理很見成效。與之類似的還有怨靈,它們是死於非命的孤魂野鬼,找不到回家的路又無法被超度,只能在人間遊蕩,怨念越積越深——這在之後,引出了玄鳥告慰亡魂的安寧,也解釋了歸墟封印中無數狐族怨靈背後,天尊那不可告人的秘密。
  • 古人修煉傳說系列之十二:姜子牙(下)
    子牙捧定封神榜,往前行,至麒麟崖,駕土遁,腦後有人叫:」姜子牙!「子牙曰:」當真有人叫,不可應他。「後面又叫子牙公也不應,又叫姜丞相也不應,連聲叫三五次,見子牙不應。那人大叫曰:」姜尚你忒薄情而忘舊也;你今就做丞相,位極人臣,獨不思在玉虛宮,與你學道四十年,今日連呼你數次,應也不應。「子牙聽得如此言語,只得回頭看時,見一道人。話說子牙一看,原來師弟申公豹。
  • 申公豹的一句「道友請留步」,拉了多少人上封神榜?
    申公豹是道友不,是道友就跟我走,一起上封神榜。 『道友請留步』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成了封神中的大殺器,但凡聽到者,無一例外都下山投身西岐去了。但其實,封神演義原文中並沒有『道友請留步』這句,它的出處在單田芳老師的評書,不過由於十分貼切整部封神的意境,便流傳下來。既然大家喜聞樂見,歪歪便借用「道友請留步」來和大家聊一聊,申公豹拉了多少人上封神榜?歪歪數了數,不多不少,剛好三十之數。
  • 中國哲學之道
    氣學派的王廷相主張「元氣為道之本」,元氣是道的本根、根本,離了元氣就無所謂道。元氣之上無物、無道、無理。羅欽順認為理是氣的聚散變化的條理,道寓於陰陽之氣之中。劉宗周試圖會通各家學說,主張「道者,氣之道,理者,事之理」,有氣而後產生數、象、名、物、性、道,「故道其後起」。氣學的集大成者王夫之說:「太和絪縕為太虛……道之本體也。」
  • 道經道書之太平經
    它是東漢方士們的著作,是早的一部道經。據範曄《後漢書·襄楷傳》 說:「桓帝延熹九年(公元 166 年),襄楷上疏曰:『臣前上琅邪宮崇受于吉神書,不合明聽。'復上書曰:『前者宮崇所獻種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其文易曉,參同 經典。而順帝不行,故國胤不興。'」
  • 得意門生33道化學方程式僅對2道,化學老師捂臉:無顏見江東父老
    化學方程式練習題。初中常見化學方程式有60多個(同類的相似度很高的化學方程式可以當作一個),見上面兩圖。為節約時間,徐老師只聽寫了第二圖酸鹼鹽為主的33個化學方程式,也是近期重點學習的內容。聽寫的結果,徐老師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全班多數同學出錯在10個左右,誇張點的,20個左右,錯的比對的多,更過分的,還有隻對2道方程式的,並且還是平時表現優秀的學生,被老師劃為得意門生這一殊榮的人物。
  • 究竟什麼是「道」?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但「道」作為物,又絕不是一般之物,而是「萬物之奧」(第六十二章)、「萬物之宗」(第四章)。
  • 道經道書之黃庭經
    黃庭經為我國早期道經之一,現傳《黃庭經》二種;一 為《太上黃庭內景玉經》,一為《太上黃庭外景玉經》。另有《太上黃庭中景經》一種,疑為後人著作,僅見道藏中;一般提到《黃庭》,大抵都不包括《中景》在內。《內、外景經》中,首先出世的是《外景》,所謂《黃庭經》 實在就是它的本名。
  • 南師講:神通一成就往往悟不了道,那都是道的虛花
    隻言片語摘錄難免有斷章取義之嫌,且難免有文字錯漏的地方,僅當拋磚引玉,還請以原版著作為準,每段摘錄後都已標明錄音時間位置。請以錄音講座為準,另外建議錄音與書結合來學習,因為書的內容不能全部包括講課內容。
  • 什麼是忠恕之道?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從這裡我們知道,「忠恕」既最高的「一以貫之」之其次。在《中庸》裡有:忠恕違道不遠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所以朱熹注釋「忠恕」說:盡己謂之忠,推己之謂恕。什麼是盡己呢?
  • 佛教:只有「見道」以後,你才能明白真正的修行是什麼?
    再再地練習久了就是見道,什麼是見道?對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特別對空性道理能夠現量證知了,就是法性現量現前了,現量證得了,那這個時候就開悟了,叫見道。見道以後才明白真正的修行,從因果上,從戒定慧上,斷惡修善,就趣入修道。在修道當中把我們無始以來養成根深蒂固的煩惱習氣一分一分地去斷除,叫斬草除根——連根子都拔除掉了。
  • 劉元濟《見道邊死人》:悽涼徒見日,冥寞詎知年
    有人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真是夠虛偽的,既然都已經赴道黃泉,這個時候的說與不說,還有什麼意義呢?不過是求得一絲最後的慰安罷了。而且這個想法極其幼稚卻不天真,死者倒是獲得心安理得,卻把惡意遺留給了生者。如此,仍是一如既往地可惡。所以,對於死這件事情,大家都心知肚明,卻依然不願意去敞開談論;畢竟它指涉的所有方面,都與自身的利益攸關。
  • 《淮南子》「太上之道」詮義
    圍繞「太上之道」,劉安等人在《原道》中從四個層面進行理論闡釋:一是總論「太上之道」的哲學要義。《原道》在論及「太上之道」時,首先概要地指出:「夫太上之道,生萬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從本體論、生成論的高度論述了「太上之道」的至高無上的根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