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經道書之太平經

2020-12-24 道家文化傳播者

太平經是東漢于吉所傳《太平青領書》的簡稱。它是東漢方士們的著作,是早的一部道經。據範曄《後漢書·襄楷傳》 說:「桓帝延熹九年(公元 166 年),襄楷上疏曰:『臣前上琅邪宮崇受于吉神書,不合明聽。'復上書曰:『前者宮崇所獻種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其文易曉,參同 經典。而順帝不行,故國胤不興。'」《襄楷傳》又說:「初,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闕,上其師于吉在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 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青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及收藏 之。後張角頗有其書。」同書唐章太子李賢注說:「神書宜口 今道家《太平經》也。其經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 此書早見著錄者,晉葛洪《抱樸子·遐覽篇》所載道教書目,其中有《太平經》五十卷」,又有《甲乙經》一百七十卷」。

在西晉時期,《太平青領書》已經叫做《太平經》了;它為什麼又 有《甲乙經》之名呢?《太平經》是它的本名,《甲乙經》則因它 分為甲乙丙丁等十部而得名。至於五十卷和一百七十卷的卷數所 以不同,料想當時就有兩種傳本。現在道藏中的《太平經》就是《太平青領書》所流傳下來的 殘本和五代時間丘方遠《太平經鈔》的合編。但這裡所說的《太 平青領書》是否全為于吉所傳的原本呢?當然其中不免有後人改 寫增竄的地方,可是大體上還保存著東漢晚期著作的本來面目。現傳《太平經鈔》中的第一章,即有人認為是後人竄入的;又如 《太平御覽》(據涵芬樓影宋本及清人鮑廷博刊本)卷六百六十六 所引《太平經》中的神仙方士傳記競涉及到魏晉南北朝人,更顯 然地看出其中有混亂之處。

《太平經鈔》即是《太平青領書》的節本,不過因為《太平 青領書》流傳日久,散失不全,在後來編纂道藏的時候,便將兩 者合而為一了。據宋賈善翔《猶龍傳》卷四說:今於正經外,「又 有《太平(經)鈔》十卷,不著撰人名氏。」宋鄧牧《洞霄圖志》 卷五則說:「先是《太平青領書》自漢於真人傳授,卷帙浩繁, 復文隱秘,先生(指閭丘方遠)鈔為二十卷,文約旨博,學者便之。」 但前者說十卷,後者則說成二十卷,疑卷數有誤。據本會陳攖寧會長考證,現傳《太平經》中還包括了部分的 《太平洞極經》在裡面,全書中曾有二十幾處引到《洞極經》的 話。《太平青領書》的作者是誰?陳攖寧會長說:這一部書是脫胎於西漢的《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又是根據 秦漢之際燕齊一帶海上方士所傳授的資料而編寫出來的,此書當 初只有十二卷,因為秘密相傳,日久年深,傳經者各自運用手筆, 逐漸地使它篇幅擴大,數量增多,遂成為後來一百七十卷的巨著。所以我們在這裹也就不妨說它是東漢方士們的著述

《太平青領書》的卷數,傳說不同,但較多的說法,則為一 百七十卷,其書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為十七卷。現在道藏中的《太平經》共為六十七卷;但其中還包括了《太平 經鈔》十卷,所以實存的《太平青領書》殘本只有五十七卷。《太平經》的基本內容,前面《襄楷傳》襄楷疏中說,是「專 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範曄說,是「以 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神仙傳》說,是「專論陰陽、 否泰、災眚之事,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雲治國者用之,可 以長生,此其旨也。」他們的分析,大致是對的,不過這一部書 內容龐雜,思想觀點常有一些自相矛盾的說法。總的說來,它是 我國古代道家和陰陽家的餘緒,而更多地煊染了當時巫覡方士、 圖書懺緯的色彩,因此就駁雜不純了。《太平經》中關於「道」和「道、德」的思想,繼承了老子 的說法。如在《太平經鈔·乙部》中說:「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 首,不可得名者。」又說:「道無所不化。」

《太平經鈔·乙部》 又有幾處說:「君宜守道,臣宜守德,道之與德,若衣之表 裡。」「夫君貴道德,下刑罰;小人反,下道德,上刑罰。」「夫 王者靜思道德,行道安身,求長生自養。」這些都是道家的傳統 觀念,《太平經》並沒有打破這個圈子。所以有些近代學者們說, 這一部書是上承老子遺教。除了「道德」而外,《太平經》更著重 於老子所常說的「自然」和老子還未曾說過的「元氣」,如《經 鈔乙部》中說:「元氣自然,共為天地之性也。」又說:「故元 氣樂即生大昌,自然樂則物強。」它認為「元氣」和「自然」是 天地的根本;萬物的昌強,都要以它為轉移。所以又說:「元氣 行道,以生萬物。」「故元氣守道,乃行其氣,乃生天地。」將 「元氣」和「道」說成並行不悖的兩種事物;此處所謂「道」似乎專指自然變化的規律而言。它所說的「元氣」,實際上不過是老子「道」的意思,也並非奇特。同時它又將「神」和「道」兩者聯繫起來,如在《太平經鈔·乙部》中說;「與道合同,錄身 正神。」又說:「陽者為道,陰者為刑。陽者為善,陽神助之;陰者為惡,陰神助之。在《太平經》中不少地方表現出宗教唯心 論和有神論。

《太平經》的社會思想認為天人一體,人的一切能夠影響天 道;人治不和,天必降以災禍,小至損傷疾病,大至滅國亡家, 都與此有關。如《太平經鈔·乙部》中說:「天人一體,可不慎哉!」又說:「太陰、太陽、中和三氣共為理,更相感動,人為 樞機,故當深知。」又說:「作道治正,當如天行;不與人相應, 皆為逆天道。」 此外,《太平經》中還提到不少的道家修養方法,其中主要的 就是「守一」。「守一」的名詞早見於《莊子》,不過《太平經》 中的「守一」是更濃厚地炫染了神道設教的色彩,如《太平經聖 君秘旨》中說;「守一既久……群神將集,故能形化為神。」又 說;「守一之法,凡害不害,……百神千鬼,不得相尤。」《太平經》的流傳,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黃巾張角的太 平道興起以前,這部書一向是秘密相傳的。在歷史上可考的傳經 人有甘忠可、夏賀良、帛和、于吉、宮崇等人,其中主要的當 然還是于吉,我們在前面已經談到他受經和演經的記載。《三國 志·孫策傳》注引《江表傳》說;「時有道士琅琊于吉……往來 吳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製作符水以治病,吳會人多事之。」 這裡所說的道書疑即是《太平經》。自黃巾失敗以後,《太平經》 雖成了禁書,但我們相信它一直還流傳在民間,因為《抱樸子·遐 覽篇》中曾有過著錄。

《太平經》的再度出現,是在南北朝時 期,《道學傳》卷十五說:「梁初,崑崙山渚平沙中有三古漆笥, 內有黃素寫幹君(郎于吉)所出《太平經》三部。……(桓)闓因就 村人求分一部,還都供養,先呈陶(弘景)君。陶君云:此真幹君 古本。」又,《太平經復文序》中也說:「南朝喪亂,《太平》不 復行;暨梁,陶先生弟子桓法闓……於溪谷間得《太平》本文。」從此《太平經》再傳於世。歷代以研究《太平經》而著名的,前後有二人:第一個是南 北朝陳宣帝時候的名道士周智響,《太平經復文序》中說:「周智 響善於《太平經》義,常自講習,時號太平法師。」第二個則是 晚唐時期的閭丘方遠,這在前面已經談到,此處不再多述。這部 書一直流傳到宋元時代,還是完整不缺的,《宋史藝文志》和元馬 端臨《文獻通考》中都曾有著錄,而且還都是完整的一百七十卷。

它的始殘缺,大概是在明代,雖然白雲霽《道藏目錄詳註》著 錄仍為一百七十卷,但《正統道藏》中的《太平經》第一至第十 卷則已非《太平經》原文,而為《太平經鈔》了,此書的殘缺, 應始於此時。清代賀龍驤刊印《欽定道藏全書總目》時,《太平經》 仍存一百一十九卷。他在《國朝功刻道書目錄》中還著錄了道藏 以外的坊刻本《太平經》一百餘卷。可惜今已不見。只有《正統道藏》中的五十七卷本,是現存《太平經》的唯一傳本。此外,在道藏中還有《太平經聖君秘旨》,它和《太平經鈔》 一樣,也是《太平經》的節本,內容著重於《太平經》中修養法 資料的收集,據《太平經合校·前言》中說,疑還是閭丘方遠所 選輯。此外,如《雲笈七籤》、《要修科儀戒律鈔》、《道典論》並 其它各道書中也有一些《太平經》的夫文,值得參考。

相關焦點

  • 道經道書之黃庭經
    黃庭經為我國早期道經之一,現傳《黃庭經》二種;一 為《太上黃庭內景玉經》,一為《太上黃庭外景玉經》。另有《太上黃庭中景經》一種,疑為後人著作,僅見道藏中;一般提到《黃庭》,大抵都不包括《中景》在內。《內、外景經》中,首先出世的是《外景》,所謂《黃庭經》 實在就是它的本名。
  • 中國道教的形成和發展有意義的書:《太平經》和《周易參同契》
    魯遂襲修殺之,奪其眾。」「確據漢中,以鬼道民,自載,五鬥米道系張修在漢中創建,而後張魯襲殺張修,取教權。以上兩說均師君「根據以上幾條有所本,並志於此據《典略》,張修的五鬥米道,除叩頭思過、符水治病與太平道相同外,又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恩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
  • 道經坊:<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當此之時,喜慶難言,法事粗悉,諸天復位,倏欻之間,寂無遺響。是時天人,遇值經法,普得濟度。全其本年,無有中傷,傾土歸仰,鹹行善心,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綴,言無華綺,口無惡聲,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安民豐,欣樂太平。 (公眾號:太乙玄門)  經始出,教一國以道,預有志心,宗奉禮敬,皆得度世。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
  • 「道經」與「德經」孰先孰後?
    諸子百家都講道,以道的理論作基礎的道風已普遍形成。老子講道是以《道德經》為基礎,孔子講道是以《大學》、《中庸》為基礎,儒家講的道是「天不變,道也不變」他講的是天地之內的道理。青城山(資料圖)《道德經》的闡述,對道分為三層道理來講。「道,可道,非常道。」這是道德經的第一句話,老子講的大道說明了「無名,天地之始。」
  • 生命之書 -《道德經》
    緊接著我在喜馬拉雅上購買了《道德經》的講課,在網上買了一本《道德經》,現在想想,這樣也是不對的,按照老子的道,凡事都不該過滿過多,否則就會變醜變得擰巴。在演講裡,白巖松說他在34歲左右遇上了《道德經》,就好像一個必定會相遇的緣分,他說他那些年的所有困惑,所有不解,都一下子得到了答案,他說原來在這兒等著他呢。他用等著來形容《道德經》,他說一下子豁然開朗。而對於我,應該說遇到這本書,是我的幸運。
  • 讀書筆記之《道德經》——道經01章
    因此,小子雖狂悖又大膽,無知兼少智,但亦是有一顆向道之心的,所以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拜讀先賢巨著《道德經》,然而此經太過深奧啊,查了不少解釋也是很不好理解,所以小子妄圖在此用自己的話胡亂解釋一番,然後書寫下來我到底讀出來了些什麼,所謂: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 《道德經》|聖人老子眼中的「道」: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道德經》原名《老子》,是聖人老子歸隱前途徑函谷關時,為守將尹喜所留。《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37章,下篇為《德經》44章,故有《道德經》之名。《道德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我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道法》21應化之道
    故曰:度量已具,則治而néng制之矣。絕而復屬,亡而復存,孰知其神;死而復生,以禍為福,孰知其極。反索之無刑(形),故知禍福之所從生。應化之道,平衡而止。輕重不稱,是胃(謂)失道。【譯文】心懷公家就能賢明地處理事務,能賢明地處理事務,就能建立功業。
  • 丹經道書的鼻祖火龍真人
    可是魏伯陽,卻是走的「隱士」路線,結果只有給人以「不知所終」的疑猜而已,他贈予後人唯一的禮物,就是他的一部千古名著《參同契》一書。魏伯陽著作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說明修煉丹道的原理與方法,證明人與天地宇宙有同體同功而異用的法則和原理,為了整理自古以來的傳承,證明人為的修煉,可以升華而成神仙的傳統學術,他以《周易》的理、象、數三部分,和周秦到兩漢,用在天文物理學上的原理與原則的五行,幹支之學,以及道家老子傳統的形上、形下的玄學原理,一齊融會貫通,為丹道的修煉程序,做了一套完整的說明。
  • 《我的俠客》道經先天功獲取攻略
    18183首頁 我的俠客 《我的俠客》道經先天功獲取攻略 《我的俠客》道經先天功獲取攻略 來源:網絡
  • 小孩受驚嚇化解,道經中的禁小兒夜啼田字符!
    這種邪祟之物,稱之為「夜啼鬼」,因此古人有捉拿夜啼鬼的法術:「用本家廚下火柴頭一個火滅者,以朱書云:吾是天上五雷公,將來作神將,能收夜啼鬼,一縛永不放,急急如律令!柴頭以火燒焦頭為上,書了勿令兒知,立在床下,倚床前腳裡,男左女右。」
  • 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功成不居
    五年前,有幸接觸到《道德經》和《鬼谷子》這兩本書,讓我如獲至寶,從此迷上了這兩本國學經典,踏上了漫漫求道之途。文章中是作者在查閱相關書籍,傾聽眾多講座之後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當然,用文字解釋文字,會有不同的理解。
  •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有十分深刻的影響。據史學家研究,被我們稱道的漢初的「文景之治」,以及唐初的「貞觀之治」,都是受老子《道德經》中治國之道影響的結果。 老子《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更被歷代帝王奉為治國之策。
  • 《道德經》以此句完結,既解釋了什麼是道,也解釋了什麼是無為!
    《道德經》是最難理解的先秦經典之一,被尊為群經之首,老子洋洋灑灑五千言包羅天地大千,涵蓋宇宙萬象,讀懂了《道德經》也就理解了迷惘浮蕩的人生,也就理解了廣袤無垠的宇宙,也就理解了人與宇宙的複雜關係。什麼是「道」呢?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為畜。——《禮記祭統》汝共作我畜民。——《書盤庚中》(5) 通「慉」;喜歡,喜愛。拊我畜我,長我育我。——《詩小雅蓼莪》(6)積,聚,積聚;後作「蓄」。本章結語《道德經》就是《德道經》。勉強地把整部《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則可把第一章至第十三章視為上篇,本章至第八十一章作為下篇。若勉強地把《道德經》分為《道經》與《德經》,則《道經》為上篇,《德經》為下篇。《道經》是總論,是概括性論述;《德經》是分論,是具體論述。
  • ...焚書坑儒的真相:焚的是《尚書》、《道經》等;坑的是方士、術士
    千古一帝秦始皇 李斯趁勢說,我建議為了統一思想,只保留有關秦國歷史、醫學、佔卜和種植的書,其餘的書通通燒掉。 03.焚書:焚的主要是《尚書》、《詩經》、《道經》等 在宴會散後第二天,全國各地就點燃了焚書之火。不到30天時間,中國秦代以前、特別是「六國」的古典文獻都化為灰燼。但也有個別儒生冒死將一些書籍堅壁於牆,以留後世。
  • 君道、臣道、孝道、師道《周易》中的經國濟世之道
    本書成書於2019年,源於本人的培訓教材,系20餘年研《易》心得之一部分,尚未出版,今將於百家號逐章發表,以期有利於社會,有利於有緣之讀者。前言《周易》所述乃天地大道,包羅萬象,廣大悉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她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是中華龍文化的究竟起源。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
  • 佛教之十善業道經白話文及注釋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種法門,能斷滅一切惡道之苦。是哪種法門呢?就是不分晝夜地常常念想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在念念之中不斷增長,就連一分一毫的不善,也不容摻雜在其中。由此緣故,能立即永斷諸多惡趣,圓滿成就善法,常常得以親近諸佛菩薩和其他聖眾。什麼是善法?就是令眾生獲得人天身果報的法門。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都是依此法門為根本,得以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