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經是東漢于吉所傳《太平青領書》的簡稱。它是東漢方士們的著作,是早的一部道經。據範曄《後漢書·襄楷傳》 說:「桓帝延熹九年(公元 166 年),襄楷上疏曰:『臣前上琅邪宮崇受于吉神書,不合明聽。'復上書曰:『前者宮崇所獻種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其文易曉,參同 經典。而順帝不行,故國胤不興。'」《襄楷傳》又說:「初,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闕,上其師于吉在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 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青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及收藏 之。後張角頗有其書。」同書唐章太子李賢注說:「神書宜口 今道家《太平經》也。其經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 此書早見著錄者,晉葛洪《抱樸子·遐覽篇》所載道教書目,其中有《太平經》五十卷」,又有《甲乙經》一百七十卷」。
在西晉時期,《太平青領書》已經叫做《太平經》了;它為什麼又 有《甲乙經》之名呢?《太平經》是它的本名,《甲乙經》則因它 分為甲乙丙丁等十部而得名。至於五十卷和一百七十卷的卷數所 以不同,料想當時就有兩種傳本。現在道藏中的《太平經》就是《太平青領書》所流傳下來的 殘本和五代時間丘方遠《太平經鈔》的合編。但這裡所說的《太 平青領書》是否全為于吉所傳的原本呢?當然其中不免有後人改 寫增竄的地方,可是大體上還保存著東漢晚期著作的本來面目。現傳《太平經鈔》中的第一章,即有人認為是後人竄入的;又如 《太平御覽》(據涵芬樓影宋本及清人鮑廷博刊本)卷六百六十六 所引《太平經》中的神仙方士傳記競涉及到魏晉南北朝人,更顯 然地看出其中有混亂之處。
《太平經鈔》即是《太平青領書》的節本,不過因為《太平 青領書》流傳日久,散失不全,在後來編纂道藏的時候,便將兩 者合而為一了。據宋賈善翔《猶龍傳》卷四說:今於正經外,「又 有《太平(經)鈔》十卷,不著撰人名氏。」宋鄧牧《洞霄圖志》 卷五則說:「先是《太平青領書》自漢於真人傳授,卷帙浩繁, 復文隱秘,先生(指閭丘方遠)鈔為二十卷,文約旨博,學者便之。」 但前者說十卷,後者則說成二十卷,疑卷數有誤。據本會陳攖寧會長考證,現傳《太平經》中還包括了部分的 《太平洞極經》在裡面,全書中曾有二十幾處引到《洞極經》的 話。《太平青領書》的作者是誰?陳攖寧會長說:這一部書是脫胎於西漢的《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又是根據 秦漢之際燕齊一帶海上方士所傳授的資料而編寫出來的,此書當 初只有十二卷,因為秘密相傳,日久年深,傳經者各自運用手筆, 逐漸地使它篇幅擴大,數量增多,遂成為後來一百七十卷的巨著。所以我們在這裹也就不妨說它是東漢方士們的著述
《太平青領書》的卷數,傳說不同,但較多的說法,則為一 百七十卷,其書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為十七卷。現在道藏中的《太平經》共為六十七卷;但其中還包括了《太平 經鈔》十卷,所以實存的《太平青領書》殘本只有五十七卷。《太平經》的基本內容,前面《襄楷傳》襄楷疏中說,是「專 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範曄說,是「以 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神仙傳》說,是「專論陰陽、 否泰、災眚之事,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雲治國者用之,可 以長生,此其旨也。」他們的分析,大致是對的,不過這一部書 內容龐雜,思想觀點常有一些自相矛盾的說法。總的說來,它是 我國古代道家和陰陽家的餘緒,而更多地煊染了當時巫覡方士、 圖書懺緯的色彩,因此就駁雜不純了。《太平經》中關於「道」和「道、德」的思想,繼承了老子 的說法。如在《太平經鈔·乙部》中說:「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 首,不可得名者。」又說:「道無所不化。」
《太平經鈔·乙部》 又有幾處說:「君宜守道,臣宜守德,道之與德,若衣之表 裡。」「夫君貴道德,下刑罰;小人反,下道德,上刑罰。」「夫 王者靜思道德,行道安身,求長生自養。」這些都是道家的傳統 觀念,《太平經》並沒有打破這個圈子。所以有些近代學者們說, 這一部書是上承老子遺教。除了「道德」而外,《太平經》更著重 於老子所常說的「自然」和老子還未曾說過的「元氣」,如《經 鈔乙部》中說:「元氣自然,共為天地之性也。」又說:「故元 氣樂即生大昌,自然樂則物強。」它認為「元氣」和「自然」是 天地的根本;萬物的昌強,都要以它為轉移。所以又說:「元氣 行道,以生萬物。」「故元氣守道,乃行其氣,乃生天地。」將 「元氣」和「道」說成並行不悖的兩種事物;此處所謂「道」似乎專指自然變化的規律而言。它所說的「元氣」,實際上不過是老子「道」的意思,也並非奇特。同時它又將「神」和「道」兩者聯繫起來,如在《太平經鈔·乙部》中說;「與道合同,錄身 正神。」又說:「陽者為道,陰者為刑。陽者為善,陽神助之;陰者為惡,陰神助之。在《太平經》中不少地方表現出宗教唯心 論和有神論。
《太平經》的社會思想認為天人一體,人的一切能夠影響天 道;人治不和,天必降以災禍,小至損傷疾病,大至滅國亡家, 都與此有關。如《太平經鈔·乙部》中說:「天人一體,可不慎哉!」又說:「太陰、太陽、中和三氣共為理,更相感動,人為 樞機,故當深知。」又說:「作道治正,當如天行;不與人相應, 皆為逆天道。」 此外,《太平經》中還提到不少的道家修養方法,其中主要的 就是「守一」。「守一」的名詞早見於《莊子》,不過《太平經》 中的「守一」是更濃厚地炫染了神道設教的色彩,如《太平經聖 君秘旨》中說;「守一既久……群神將集,故能形化為神。」又 說;「守一之法,凡害不害,……百神千鬼,不得相尤。」《太平經》的流傳,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黃巾張角的太 平道興起以前,這部書一向是秘密相傳的。在歷史上可考的傳經 人有甘忠可、夏賀良、帛和、于吉、宮崇等人,其中主要的當 然還是于吉,我們在前面已經談到他受經和演經的記載。《三國 志·孫策傳》注引《江表傳》說;「時有道士琅琊于吉……往來 吳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製作符水以治病,吳會人多事之。」 這裡所說的道書疑即是《太平經》。自黃巾失敗以後,《太平經》 雖成了禁書,但我們相信它一直還流傳在民間,因為《抱樸子·遐 覽篇》中曾有過著錄。
《太平經》的再度出現,是在南北朝時 期,《道學傳》卷十五說:「梁初,崑崙山渚平沙中有三古漆笥, 內有黃素寫幹君(郎于吉)所出《太平經》三部。……(桓)闓因就 村人求分一部,還都供養,先呈陶(弘景)君。陶君云:此真幹君 古本。」又,《太平經復文序》中也說:「南朝喪亂,《太平》不 復行;暨梁,陶先生弟子桓法闓……於溪谷間得《太平》本文。」從此《太平經》再傳於世。歷代以研究《太平經》而著名的,前後有二人:第一個是南 北朝陳宣帝時候的名道士周智響,《太平經復文序》中說:「周智 響善於《太平經》義,常自講習,時號太平法師。」第二個則是 晚唐時期的閭丘方遠,這在前面已經談到,此處不再多述。這部 書一直流傳到宋元時代,還是完整不缺的,《宋史藝文志》和元馬 端臨《文獻通考》中都曾有著錄,而且還都是完整的一百七十卷。
它的始殘缺,大概是在明代,雖然白雲霽《道藏目錄詳註》著 錄仍為一百七十卷,但《正統道藏》中的《太平經》第一至第十 卷則已非《太平經》原文,而為《太平經鈔》了,此書的殘缺, 應始於此時。清代賀龍驤刊印《欽定道藏全書總目》時,《太平經》 仍存一百一十九卷。他在《國朝功刻道書目錄》中還著錄了道藏 以外的坊刻本《太平經》一百餘卷。可惜今已不見。只有《正統道藏》中的五十七卷本,是現存《太平經》的唯一傳本。此外,在道藏中還有《太平經聖君秘旨》,它和《太平經鈔》 一樣,也是《太平經》的節本,內容著重於《太平經》中修養法 資料的收集,據《太平經合校·前言》中說,疑還是閭丘方遠所 選輯。此外,如《雲笈七籤》、《要修科儀戒律鈔》、《道典論》並 其它各道書中也有一些《太平經》的夫文,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