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經道書之黃庭經

2020-12-24 道家文化傳播者

黃庭經為我國早期道經之一,現傳《黃庭經》二種;一 為《太上黃庭內景玉經》,一為《太上黃庭外景玉經》。另有《太上黃庭中景經》一種,疑為後人著作,僅見道藏中;一般提到《黃庭》,大抵都不包括《中景》在內。《內、外景經》中,首先出世的是《外景》,所謂《黃庭經》 實在就是它的本名。後來因為又出現了《內景》,《外景》的名字 即從此替代了《黃庭》本名,所以《黃庭經》也就成為兩者的總 稱,又是它們的簡稱。

《外景經》在晉葛洪《抱樸子·遐覽篇》中曾有著錄;《抱樸 子》鹹書於元帝建武中(公元 317—318 年),《外景》此時已有傳本。宋歐陽修在《刪正黃庭經序》中說:「世傳《黃庭經》者,魏晉 間道士養生之書也。」所指的便是這一部書。又世傳此書系由晉代魏夫人(名華存)所留傳下來的。《外景經》的出世時間,大約在 西晉初年。其書到了西晉末年已非常流行,如宋歐陽修即曾親眼見到永和十三年(公元 357 年)的《黃庭》石本。晉代著名的書法家 王羲之也曾經寫過《外景》。這一部書的作者,在經文中說。「老子閒居作七言,解說身 形及諸神。」是託言老聃所著。但《外景》傳人之一的王襃,在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六十九中,說他曾撰《洞玄經》,我們疑此經系出王襃之手,但此人並不是西漢末年的詞賦家王襃,而是一個和撰作《化胡經》王浮一樣的魏晉間道士。

《內景經》據務成子注敘說,它一名《太上琴心文》 ,一名《大 帝金書》,一名《東華玉篇》。《雲笈七籤》說,其書也是魏夫人所 傳,但《上清經》是授自王襃;《內景》則授自暘穀神王。其作者,經文託言為王宸君。但根據經中提到了《洞玄經》,又提到了《大洞經》,兩者都是南北朝時期所流行的道教經典。又經內所提到的一些神名,如玉宸君、玉清虛無老、紫清上皇大道君都是南北朝以前不曾有過的神名。又如第三十六章說。「《黃庭內經玉書》暢,授者曰師受者盟,雲錦鳳羅金鈕纏,以代割發 肌膚全,攜手登山歃液丹,金書玉景乃可宣。」更是陸修靜以後 才出現的道教中的繁文縟儀。同時這一部書在《舊唐書》中還沒 有著錄,所以它的出世時間早也在南北朝以後,而極有可能是出於晚唐五代的道流之手。我們所見到《內景經》早的本子就是《雲笈七鐵》中梁邱子和務成子的注本。《中景經》在宋鄭樵《通志》中曾有著錄,今道藏中有李千 乘注本。其書作者無考,注經人李千乘的時代、身世亦不祥,惟 李書在《宋史藝文志》有著錄,其人似為南宋以來道流。《黃庭經》的內容,是一部專談養生方法的道教經典。它的 理論和我國古代的醫學家說有關。

《黃庭》兩個字的本義:「黃」在五色中是代表中央的顏色, 所以「黃」字在這裹是隱喻「中央」的意思;「庭」為階前空地,它表示身中部位,也隱喻著「中空」的意思。「景」字一般作「景 象」解;「黃庭外景」四個字聯繫在一起,就是說修養功夫的「中空景象」。換句話講,也就是靜功做到玄關出現時的一切景象。若要附會其說,則老子《道德經》中所謂「竅妙」、「穀神」、「玄牝」等名詞,亦可作為「黃庭」同樣的解釋。《外景經》中說:「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恬淡無為守德園」,「清靜無為神留止」。老子的清靜無為就是《黃庭經》中神氣合 一的基本法則。同時,它還更具體地提出了所謂「內觀」,或稱為「內視」 的修養方法。經中說:「窺視天地存童子」,「坐於廬下觀小童」,這裹所說的天地,是指自己的身體;「童子」也就是說內觀的時 候要恬淡無欲像童子一樣。「內觀」在經中又常說成「存神」, 它們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如《內景經》中說:「泥丸九真皆有房…… 但思一部壽無窮。」即指的是存神方法。

此外,經中還提出了一些有關修持的重要問題。如說:「仙 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人皆食谷與五味,獨食太和陰 陽氣」,「噓吸廬間以自償,保守完堅身受慶,方寸之中謹盞藏, 精神還歸老復壯」,是說明呼吸服氣和養生的關係。如說:「口為玉池太和官,嗽咽靈液災不幹,體生光華氣香闌,卻滅百邪玉 煉顏」,「取津玄膺入明堂,下溉喉嚨神明通」,是說嗽津的功效。如說:「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忽之禍鄉三靈滅。但當吸氣鏈子精,……專閉御景乃長寧,保我泥丸三奇靈」,「急守精室勿妄洩,閉而寶之可長活」,是說養生必須斷欲,這也是魏晉以來方士所主張的「還精補腦」的理想。關於養生方術 中在身體上應當重視的某些部位和它們彼此間的關係,經中也都一一提及,如所說泥丸、關元、丹田、命門,都是身體中不可忽 視的部分;又如它也說明了心和舌、肝和目等類生理上的相互關 系。總的來說,這部書是有一定內容的,但術語連篇,措詞晦澀, 常使讀者不易理解,所以歷來傳授《黃庭》的人都採取了持誦的 方法。

《黃庭經》傳本很多,在歷代名人法帖中,王羲之以後,有 六朝人寫本的《黃庭》;唐代書法家褚遂良,宋代書法家米芾、黃庭堅等也都曾經寫過它。所以這一部道經,不但是在道教中,即在文人學士的階層裡也是非常流行的,如唐李白詩中有:「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宋陸遊詩有:「白頭始悟頤生妙,盡在《黃庭》兩卷中。」《黃庭經》現存的早注本,也是通行的注本就是前面已 經提到的梁邱子、務成子注本。清人董德寧在他的《黃庭經發微》 凡例中說:《黃庭》注本,「世之所行者,皆梁邱子所注;即偶有 別本,亦是從梁注所出。」這是確切地說明了梁注本的流傳情況。

梁邱子和務成子的時代身世均無考,據近人考證認為他們是 南宋以前的道流;但這話說得太籠統一些,我們因為此書曾見於《雲笈七讖》,並且在鄭樵《通志》中有過著錄,疑心他們是五代時人。《黃庭經》的卷數,從來沒有定說,較早的記載作一卷或二 卷不等,《唐書藝文志》中《老子黃庭經》作一卷;前述陸遊詩則 作二卷。一般《內景》不分卷,但裡面卻分作三十六章。《外景》 三卷,不分章;但也有些本子不分卷而分做二十四章。歷代名道 士及著名道教家注《黃庭》的也很多,如金代的劉處玄,明代的 陸西星,清代的李涵虛等皆曾注過《黃庭》。後來的道教全真派中 更以它作為講習功課之一。

相關焦點

  • 道經道書之太平經
    復上書曰:『前者宮崇所獻種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其文易曉,參同 經典。而順帝不行,故國胤不興。'」《襄楷傳》又說:「初,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闕,上其師于吉在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 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青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及收藏 之。後張角頗有其書。」同書唐章太子李賢注說:「神書宜口 今道家《太平經》也。
  • 道教修煉手冊,著名的《黃庭經》你了解多少?
    在眾多道教經書中,有一本書叫做《黃庭經》,這本經書的作者就是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為什麼說這本修行養生之書是道教必備呢?《黃庭經》講了什麼?自古以來,內丹家都奉《黃庭經》為內丹修煉經典,書中提到了一個理論,叫做三丹田理論,也就是人體中不止有一個丹田,而是分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也不知道古人怎麼研究出來的,而且提到了人體中許多地方都「存神」,也就是說人體各處都是有神仙的,大家都知道,屠呦呦曾經在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得出了靈感,從而獲得了青蒿素的榮譽,《肘後備急方》就是一本修仙養生之書,其實《黃庭經》也為現代醫學、解剖、
  • 丹經道書的鼻祖火龍真人
    可是魏伯陽,卻是走的「隱士」路線,結果只有給人以「不知所終」的疑猜而已,他贈予後人唯一的禮物,就是他的一部千古名著《參同契》一書。魏伯陽著作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說明修煉丹道的原理與方法,證明人與天地宇宙有同體同功而異用的法則和原理,為了整理自古以來的傳承,證明人為的修煉,可以升華而成神仙的傳統學術,他以《周易》的理、象、數三部分,和周秦到兩漢,用在天文物理學上的原理與原則的五行,幹支之學,以及道家老子傳統的形上、形下的玄學原理,一齊融會貫通,為丹道的修煉程序,做了一套完整的說明。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
  • 《道德經》|聖人老子眼中的「道」: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道德經》原名《老子》,是聖人老子歸隱前途徑函谷關時,為守將尹喜所留。《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37章,下篇為《德經》44章,故有《道德經》之名。《道德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我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功成不居
    五年前,有幸接觸到《道德經》和《鬼谷子》這兩本書,讓我如獲至寶,從此迷上了這兩本國學經典,踏上了漫漫求道之途。文章中是作者在查閱相關書籍,傾聽眾多講座之後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當然,用文字解釋文字,會有不同的理解。
  • 「道經」與「德經」孰先孰後?
    諸子百家都講道,以道的理論作基礎的道風已普遍形成。老子講道是以《道德經》為基礎,孔子講道是以《大學》、《中庸》為基礎,儒家講的道是「天不變,道也不變」他講的是天地之內的道理。青城山(資料圖)《道德經》的闡述,對道分為三層道理來講。「道,可道,非常道。」這是道德經的第一句話,老子講的大道說明了「無名,天地之始。」
  • 喜歡小楷的朋友們,三個月帶你搞定《黃庭經》
    有人說,抄經也不錯。只是單純的抄經令人乏味,和寫字差不多。書法和寫字是有區別的,書法講法度,講美感,講味道,講神韻。如果抄經能與小楷書法結合起來,會使抄經變得更有趣,更能得到美的享受,才能更持久地堅持下去。大家知道,鐘王小楷是楷書的源頭,後世小楷名家是各個支流。所以,當知其源,強其基,日後才能有更大發展。
  • 君道、臣道、孝道、師道《周易》中的經國濟世之道
    本書成書於2019年,源於本人的培訓教材,系20餘年研《易》心得之一部分,尚未出版,今將於百家號逐章發表,以期有利於社會,有利於有緣之讀者。前言《周易》所述乃天地大道,包羅萬象,廣大悉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她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是中華龍文化的究竟起源。
  • 生命之書 -《道德經》
    緊接著我在喜馬拉雅上購買了《道德經》的講課,在網上買了一本《道德經》,現在想想,這樣也是不對的,按照老子的道,凡事都不該過滿過多,否則就會變醜變得擰巴。在演講裡,白巖松說他在34歲左右遇上了《道德經》,就好像一個必定會相遇的緣分,他說他那些年的所有困惑,所有不解,都一下子得到了答案,他說原來在這兒等著他呢。他用等著來形容《道德經》,他說一下子豁然開朗。而對於我,應該說遇到這本書,是我的幸運。
  • 讀書筆記之《道德經》——道經01章
    因此,小子雖狂悖又大膽,無知兼少智,但亦是有一顆向道之心的,所以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拜讀先賢巨著《道德經》,然而此經太過深奧啊,查了不少解釋也是很不好理解,所以小子妄圖在此用自己的話胡亂解釋一番,然後書寫下來我到底讀出來了些什麼,所謂: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 道經坊:<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說經五遍,東北無極無量品至真大神,無鞅之眾浮空而至。   說經六遍,東南無極無量品至真大神,無鞅之眾浮空而至。   說經七遍,西南無極無量品至真大神,無鞅之眾浮空而至。   說經八遍,西北無極無量品至真大神,無鞅之眾浮空而至。   說經九遍,上方無極無量品至真大神,無鞅之眾浮空而至。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道法》21應化之道
    故曰:度量已具,則治而néng制之矣。絕而復屬,亡而復存,孰知其神;死而復生,以禍為福,孰知其極。反索之無刑(形),故知禍福之所從生。應化之道,平衡而止。輕重不稱,是胃(謂)失道。【譯文】心懷公家就能賢明地處理事務,能賢明地處理事務,就能建立功業。
  • 《我的俠客》道經先天功獲取攻略
    18183首頁 我的俠客 《我的俠客》道經先天功獲取攻略 《我的俠客》道經先天功獲取攻略 來源:網絡
  • 《道德經》以此句完結,既解釋了什麼是道,也解釋了什麼是無為!
    《道德經》是最難理解的先秦經典之一,被尊為群經之首,老子洋洋灑灑五千言包羅天地大千,涵蓋宇宙萬象,讀懂了《道德經》也就理解了迷惘浮蕩的人生,也就理解了廣袤無垠的宇宙,也就理解了人與宇宙的複雜關係。什麼是「道」呢?
  • 《道德經》:道教為何被稱為「玄門」,「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中的玄之又玄是指微妙無形,十分奧妙的意思,若能做到玄之又玄,就可以進入眾妙之門,這眾妙之門,無疑就是「玄門」。這種玄門不是人崇尚的豪門,也不是人推崇的侯門,更不是象徵權力的宮門,而是一種天之門、道之門,一種自然之門,非豪門、權門可比。「玄門」給人樹立起一種標準與規律,人可以遵循或效法,從而去追求人生的圓滿。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為畜。——《禮記祭統》汝共作我畜民。——《書盤庚中》(5) 通「慉」;喜歡,喜愛。拊我畜我,長我育我。——《詩小雅蓼莪》(6)積,聚,積聚;後作「蓄」。本章結語《道德經》就是《德道經》。勉強地把整部《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則可把第一章至第十三章視為上篇,本章至第八十一章作為下篇。若勉強地把《道德經》分為《道經》與《德經》,則《道經》為上篇,《德經》為下篇。《道經》是總論,是概括性論述;《德經》是分論,是具體論述。
  • 道教門派系列:太清玄元濟世救人正一道,胎息、符籙上清派(上)
    可能是家族基因關係,他自小就喜歡演習天文地理、河洛圖緯這類的書。他為什麼改名字呢?這個閣主曾去四川的青城山採風,就讀了青城山上關於張天師改名字的故事。說是張陵長大後學儒學當過一段時間的地方官,但是當時人很愚昧,又逢戰亂人們信奉的都是亂七八糟的各種巫教。他就下決心改變這個現狀,就棄官學道,為了誠心和決心,在名字裡就加了一個「道」字。他如何創教的呢?
  • ...焚書坑儒的真相:焚的是《尚書》、《道經》等;坑的是方士、術士
    千古一帝秦始皇 李斯趁勢說,我建議為了統一思想,只保留有關秦國歷史、醫學、佔卜和種植的書,其餘的書通通燒掉。 03.焚書:焚的主要是《尚書》、《詩經》、《道經》等 在宴會散後第二天,全國各地就點燃了焚書之火。不到30天時間,中國秦代以前、特別是「六國」的古典文獻都化為灰燼。但也有個別儒生冒死將一些書籍堅壁於牆,以留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