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經為我國早期道經之一,現傳《黃庭經》二種;一 為《太上黃庭內景玉經》,一為《太上黃庭外景玉經》。另有《太上黃庭中景經》一種,疑為後人著作,僅見道藏中;一般提到《黃庭》,大抵都不包括《中景》在內。《內、外景經》中,首先出世的是《外景》,所謂《黃庭經》 實在就是它的本名。後來因為又出現了《內景》,《外景》的名字 即從此替代了《黃庭》本名,所以《黃庭經》也就成為兩者的總 稱,又是它們的簡稱。
《外景經》在晉葛洪《抱樸子·遐覽篇》中曾有著錄;《抱樸 子》鹹書於元帝建武中(公元 317—318 年),《外景》此時已有傳本。宋歐陽修在《刪正黃庭經序》中說:「世傳《黃庭經》者,魏晉 間道士養生之書也。」所指的便是這一部書。又世傳此書系由晉代魏夫人(名華存)所留傳下來的。《外景經》的出世時間,大約在 西晉初年。其書到了西晉末年已非常流行,如宋歐陽修即曾親眼見到永和十三年(公元 357 年)的《黃庭》石本。晉代著名的書法家 王羲之也曾經寫過《外景》。這一部書的作者,在經文中說。「老子閒居作七言,解說身 形及諸神。」是託言老聃所著。但《外景》傳人之一的王襃,在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六十九中,說他曾撰《洞玄經》,我們疑此經系出王襃之手,但此人並不是西漢末年的詞賦家王襃,而是一個和撰作《化胡經》王浮一樣的魏晉間道士。
《內景經》據務成子注敘說,它一名《太上琴心文》 ,一名《大 帝金書》,一名《東華玉篇》。《雲笈七籤》說,其書也是魏夫人所 傳,但《上清經》是授自王襃;《內景》則授自暘穀神王。其作者,經文託言為王宸君。但根據經中提到了《洞玄經》,又提到了《大洞經》,兩者都是南北朝時期所流行的道教經典。又經內所提到的一些神名,如玉宸君、玉清虛無老、紫清上皇大道君都是南北朝以前不曾有過的神名。又如第三十六章說。「《黃庭內經玉書》暢,授者曰師受者盟,雲錦鳳羅金鈕纏,以代割發 肌膚全,攜手登山歃液丹,金書玉景乃可宣。」更是陸修靜以後 才出現的道教中的繁文縟儀。同時這一部書在《舊唐書》中還沒 有著錄,所以它的出世時間早也在南北朝以後,而極有可能是出於晚唐五代的道流之手。我們所見到《內景經》早的本子就是《雲笈七鐵》中梁邱子和務成子的注本。《中景經》在宋鄭樵《通志》中曾有著錄,今道藏中有李千 乘注本。其書作者無考,注經人李千乘的時代、身世亦不祥,惟 李書在《宋史藝文志》有著錄,其人似為南宋以來道流。《黃庭經》的內容,是一部專談養生方法的道教經典。它的 理論和我國古代的醫學家說有關。
《黃庭》兩個字的本義:「黃」在五色中是代表中央的顏色, 所以「黃」字在這裹是隱喻「中央」的意思;「庭」為階前空地,它表示身中部位,也隱喻著「中空」的意思。「景」字一般作「景 象」解;「黃庭外景」四個字聯繫在一起,就是說修養功夫的「中空景象」。換句話講,也就是靜功做到玄關出現時的一切景象。若要附會其說,則老子《道德經》中所謂「竅妙」、「穀神」、「玄牝」等名詞,亦可作為「黃庭」同樣的解釋。《外景經》中說:「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恬淡無為守德園」,「清靜無為神留止」。老子的清靜無為就是《黃庭經》中神氣合 一的基本法則。同時,它還更具體地提出了所謂「內觀」,或稱為「內視」 的修養方法。經中說:「窺視天地存童子」,「坐於廬下觀小童」,這裹所說的天地,是指自己的身體;「童子」也就是說內觀的時 候要恬淡無欲像童子一樣。「內觀」在經中又常說成「存神」, 它們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如《內景經》中說:「泥丸九真皆有房…… 但思一部壽無窮。」即指的是存神方法。
此外,經中還提出了一些有關修持的重要問題。如說:「仙 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人皆食谷與五味,獨食太和陰 陽氣」,「噓吸廬間以自償,保守完堅身受慶,方寸之中謹盞藏, 精神還歸老復壯」,是說明呼吸服氣和養生的關係。如說:「口為玉池太和官,嗽咽靈液災不幹,體生光華氣香闌,卻滅百邪玉 煉顏」,「取津玄膺入明堂,下溉喉嚨神明通」,是說嗽津的功效。如說:「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忽之禍鄉三靈滅。但當吸氣鏈子精,……專閉御景乃長寧,保我泥丸三奇靈」,「急守精室勿妄洩,閉而寶之可長活」,是說養生必須斷欲,這也是魏晉以來方士所主張的「還精補腦」的理想。關於養生方術 中在身體上應當重視的某些部位和它們彼此間的關係,經中也都一一提及,如所說泥丸、關元、丹田、命門,都是身體中不可忽 視的部分;又如它也說明了心和舌、肝和目等類生理上的相互關 系。總的來說,這部書是有一定內容的,但術語連篇,措詞晦澀, 常使讀者不易理解,所以歷來傳授《黃庭》的人都採取了持誦的 方法。
《黃庭經》傳本很多,在歷代名人法帖中,王羲之以後,有 六朝人寫本的《黃庭》;唐代書法家褚遂良,宋代書法家米芾、黃庭堅等也都曾經寫過它。所以這一部道經,不但是在道教中,即在文人學士的階層裡也是非常流行的,如唐李白詩中有:「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宋陸遊詩有:「白頭始悟頤生妙,盡在《黃庭》兩卷中。」《黃庭經》現存的早注本,也是通行的注本就是前面已 經提到的梁邱子、務成子注本。清人董德寧在他的《黃庭經發微》 凡例中說:《黃庭》注本,「世之所行者,皆梁邱子所注;即偶有 別本,亦是從梁注所出。」這是確切地說明了梁注本的流傳情況。
梁邱子和務成子的時代身世均無考,據近人考證認為他們是 南宋以前的道流;但這話說得太籠統一些,我們因為此書曾見於《雲笈七讖》,並且在鄭樵《通志》中有過著錄,疑心他們是五代時人。《黃庭經》的卷數,從來沒有定說,較早的記載作一卷或二 卷不等,《唐書藝文志》中《老子黃庭經》作一卷;前述陸遊詩則 作二卷。一般《內景》不分卷,但裡面卻分作三十六章。《外景》 三卷,不分章;但也有些本子不分卷而分做二十四章。歷代名道 士及著名道教家注《黃庭》的也很多,如金代的劉處玄,明代的 陸西星,清代的李涵虛等皆曾注過《黃庭》。後來的道教全真派中 更以它作為講習功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