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因眼病或外界因素致盲人數每年都在不斷增長。其中,致盲率最高的三大眼病包括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這三種致盲性眼病早期該如何防治?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近日,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採訪了瀋陽市第四人民醫院眼科主任牛彤彤,她通過幾個臨床病例為大家一一講解。
不戴老花鏡眼睛也不花了 大爺患上了白內障
張大爺今年71歲,「老花眼」多年,走到哪裡,花鏡都是標配。今年初,張大爺意外發現,自己不用戴花鏡了,看書看報一樣清晰。他喜出望外,逢人就說自己「返老還童」。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張大爺明顯感覺視力下降,視物迷糊,他來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白內障。「您突然不戴花鏡也能看清楚,恰是白內障的表現。」醫生介紹,早期白內障的症狀之一就是屈光狀態的改變,「花眼不花」的情況突然出現也要警惕白內障的發生。此外,像無痛性的視力下降、視物模糊,眼前像蒙了一層霧,都是白內障的早期表現。
牛彤彤介紹,白內障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白內障的種類較多,有老年性白內障、外傷性白內障、代謝性白內障等,其中老年性白內障的比例最高,是威脅老年人視力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白內障最好的治療手段就是手術,只有手術才能解決根本問題。目前臨床上尚無真正有效可以逆轉白內障發生的藥物,包括滴眼液、口服藥,其作用只可能是延緩疾病的進展。
熬夜刷視頻 女子誤把青光眼當頭痛險失明
疫情期間,劉女士待在家裡無所事事,每天晚上都熬夜追劇、刷短視頻,有時在黑暗中一刷就是幾個小時。一個月前,她出現了偏頭痛的症狀,起初並未在意。可是最近,頭痛反反覆覆不見好,眼睛還有些紅腫,視力突然下降得很嚴重,劉女士馬上去了醫院,發現是青光眼的急性發作。手術後,劉女士的眼痛頭痛都好了,但由於病情延誤了一段時間,視力再難恢復到從前,從原來的1.0降為0.3。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致盲性眼病,僅次於白內障。」牛彤彤說,青光眼的致盲率相當高,全球約有7000萬青光眼患者,因患青光眼引起的雙眼失明者,佔全球不可逆(治不好)的盲人數約50%。而且和得了白內障能手術換人工晶體不一樣,青光眼如果完全失明是不可逆的。另外,青光眼絕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隨著生活方式、工作環境變化等,它的發病癒來愈低齡化,40歲出頭就患青光眼的患者不在少數。所以,科學用眼,儘可能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尤其是黑暗環境中長時間使用),有青光眼家族史、有高度近視或高度遠視、有眼外傷史、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都是青光眼的高危人群,當出現眼脹、眼痛、頭痛、鼻根酸痛、視野縮小、視力下降的時候要警惕青光眼的發生,及時到醫院就診,正規治療。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症狀不明顯 需按時就醫
「第三位的致盲性眼病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簡稱糖網),它是糖尿病的全身併發症之一。」牛彤彤介紹,糖網是可防、可控、可治療的致盲性眼病的首位疾病,通過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顯著降低致盲率。人們一旦被診斷為二型糖尿病,只要每年都進行一次眼底檢查,可使失明風險降低94.4%。
需要注意的是,糖網的早期表現並不明顯,有的人視力沒有變化,眼底卻有出血,而等到出現視力嚴重下降時,病變可能已經進展到很嚴重的程度,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能根據視力的變化來進行相應的眼科檢查,而是根據規定的時間來醫院就診篩查。建議眼底沒有任何病變的糖尿病患者,可以一年查一次眼底;如果有輕度的病變,需要半年查一回;如果有中度到重度的病變,可以三個月查一回;如果是已經發生了眼底出血,或者視力已經出現了問題,就要聽從醫生的建議,進行相應的檢查治療。「糖尿病患者生活中應嚴格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等指標,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併發症的出現。」牛彤彤說。
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王禹哲
【來源:瀋陽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