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熬夜標配:女子相撲!

2020-12-22 全世界原全歷史

當代人都是熬夜大師,典型的「日出而息,日入而作。」爆肝追劇玩遊戲,不搞到兩三點不睡覺。

本以為只有當代人如此,但沒想到,古人熬起夜來,更野!尤其宋代人,堪稱「熬夜大師」鼻祖!

古代為維持秩序,一直嚴禁夜生活,俗稱「宵禁」。即使在開放包容的大唐,也實行嚴格的裡坊制,把城市分割為若干封閉的「裡」作為居住區,商業與手工業則限制在一些定時開閉的「市」中,全城實行宵禁。

唐《宮衛令》規定:每天晚上擂響六百下「閉門鼓」,早上五更三點後擂響四百下「開門鼓」。凡是在「閉門鼓」後、「開門鼓」前在城裡大街上流竄的,觸犯「犯夜」罪,笞打二十

但到了宋朝,裡坊制被打破,「宵禁」變得十分寬,人們夜間想出去浪的心,徹底被打開。於是,開始夜生活的聰慧的宋代人民,創造出不少好玩的點子,把熬夜玩出了新高度

點外賣 吃宵夜是常態

民以食為天,既然要熬夜,宵夜決不能少!

宋朝的夜市開放後,開始出現24小時營業的店鋪。這些店可比現在的便利店豐富,人家有專屬廚師,不僅會煎炒烹炸,還熟知各類佳餚,可以說,只要你想吃啥,廚師就給你做啥。

更方便的是,不出門也可以吃上美味佳餚,因為宋朝的外賣很發達。之前寫過一篇宋代外賣的文章,想看的可自行觀看古人都用船送外賣了!你還讓我多等5分鐘?

反正,無論在哪個時代,熬夜的人,都一副面孔:有吃有喝,還有玩,是標配。

看戲追星樂趣多,女子相撲最愛看

當代人熬夜,可以用手機追劇看綜藝,那古代人呢?玩得也不差。畢竟人家是有瓦舍勾欄的。

瓦舍是宋代的城市商業性遊藝區,也叫瓦子、瓦市、瓦肆,或者乾脆簡稱「瓦」。瓦舍裡設置的演出場所稱勾欄。

勾欄,又作勾闌或構欄,也稱鉤欄、勾闌,勾欄的原意為曲折的欄杆,在宋元時期專指集市瓦舍裡設置的演出棚,類似現在的劇場。

瓦舍的規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幾個「勾欄」,是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娛樂場所,也是宋元戲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場所,相當於現在的戲院。一個較大的勾欄就能容納幾千人同時觀看演出。

勾欄是商業性演出的舞臺,每天都會表演雜劇、滑稽戲(類似小品)、說書、說諢話(類似相聲)、歌舞、傀儡戲(木偶戲)、皮影戲、七聖法(魔術)、踢弄(雜技)、蹴鞠、相撲等節目。

瓦舍勾欄幾乎天天有演出,為了招攬客人,會在門口放一個立牌,上面寫好演員的名字和節目,與現在的宣傳海報沒啥區別。

其中最火爆的節目是女子相撲,也是宋仁宗最最最最喜歡的。

宋仁宗曾出宮到市井街頭專門欣賞女子相撲,但看完還不過癮。於是他命人將那些女子相撲運動員領進宮,在宮裡每天定時上演相撲比賽,只表演給他一個人欣賞,表演完便賞賜銀絹給相撲手們。

宋仁宗看過癮了,卻讓大臣司馬光看不下去了。他認為女子相撲是有傷風化的東西,宋仁宗將她們叫進宮,是在傳播低俗思想。於是他遞了一道《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的摺子給宋仁宗,對「婦人臝戲於前」的相撲大加討伐,並且建議嚴加禁止:「令婦人不得於街市以此聚眾為戲」。宋仁宗看後很不好意思,於是便按司馬光摺子中所說的,下令全面禁止女子相撲。

雖然被禁止,但女子相撲,可以說是宋代的一大特色

不僅有專門的相撲會館,還每天定時定點舉辦相撲比賽,很受到老百姓的歡迎。當時坊間出現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等一批女相撲競技高手,《武林舊事記》中稱她們為「女飈」,指其招數變幻難測,身法疾速如風,可見當時的相撲技巧也發展到了極高的階段。

爆肝玩遊戲 不贏不睡覺

不要以為只有當代人熬夜打遊戲,宋代人民也能玩遊戲玩到天亮。

最出名的,是上至皇宮下至民間都玩上癮的,宋太祖親自點名的:葉子戲

《農田餘話》卷下:今之葉子戲、消夜圖,相傳始於宋太祖 ,令後宮人習之以消夜。

這是一種很古老的紙牌遊戲,由中國人發明,是用紙牌和骰子一起玩的,有點像麻將和撲克牌的結合體。

葉子戲起源於唐朝,在宋朝發揚光大。人們有時候去專門的遊戲場所打牌,有錢人就會請朋友來家裡支起牌局。打牌期間,還有一些音樂舞蹈表演調劑娛樂,同時也會去一些知名酒樓叫外賣作為宵夜。

這,瘋狂程度,怕是當代人也得抱拳說聲佩服。

除了葉子戲,還有高級文雅的鬥茶,就是比賽泡茶,看誰泡的好喝。

宋代是歷史上最推崇茶道的朝代,上至天子,下至平民,對茶都有一定的研究。而鬥茶,始於唐代,繁盛與宋代,屬於有錢人的雅玩。

鬥茶分為三部,分別是鬥茶品、鬥茶令和茶百戲。

鬥茶品主要看茶湯顏色如何,湯花如何,很講求沏茶的手法甚至燒水的火候。而鬥茶令,就是古人在鬥茶的時候行茶令,吟詩作對,皆與茶有關。茶百戲,能使茶湯湯花瞬間顯示瑰麗多變的景象,若山水雲霧,狀花鳥魚蟲,如一幅幅水墨圖畫,但這需要較高的沏茶技藝。

而鬥茶,可以多人共鬥,步驟繁多,賽制是三盤兩勝,再加之,茶有提神的功效,所以通宵比試的大有人在。

熬夜加加加...班

除了吃喝玩樂愛熬夜,宋代人也熬夜加班,而且,程度不比當代人低。

宋代,節假日比唐代多一天,總共54天。看著不少,但這54天的假期裡,只有18天被定為「休務」,即不需要辦公。其餘的節假日跟平時一樣,正常上班。

雖然宋代延續了漢代每五天休一天的「休沐」制度,但因大部分節假日裡都要正常上班,假期的性價比下降,所以宋代官員也會瘋狂加班,就連皇帝都要熬夜批奏摺。

但,熬夜總歸是個要命的「遊戲」,當代人能不玩,還是別玩了

相關焦點

  • 宋代娛樂場所的豔舞表演—女子相撲,十分流行,皇帝貴妃都愛看
    女子相撲就是之一,一般我們認為相撲都是男子活動項目,但宋朝時,女子相撲可是開場舞、重頭戲,全靠這個拉人流、提人氣呢。說它是豔舞,因為參加相撲的女子穿著暴露,再挺巨胸撅肥臀,兩人糾纏扭曲,確實夠辣眼睛。清平樂中女子相撲場景農村秋後也時常舉辦相撲大會,稱為「野場」,民間選手結對角力,引來眾人圍觀。每逢重大節日,貴族平民,男女老少,往往聚在露天舞臺,以觀看相撲為樂。
  • 相撲探秘:起源於中國,盛行於宋代,還出現過女子相撲高手
    小說中描寫了一場饒有趣味的相撲表演,地點在泰山腳下岱嶽廟。那場相撲是為祭神舉行的。一位老年部署(即裁判員),手持竹批上場,參拜神後,便邀請相撲對手上臺。相撲手任原,「頭綰一窩穿心紅角子」,跳上臺來,「喝了一盧參神諾,受了兩口神水」,另一位相撲手燕青,也是「除了頭巾,光光地束著角兒」,趕上臺來,擺了個架子,算是亮相。
  • 驚豔日本千年的女子相撲是怎樣被男人"打"下臺的?
    日本相撲界標榜:不允許女性登上相撲臺,是1400年以來的傳統,必須堅守。但是這種說法,充滿了歷史性的矛盾,甚至有學者認為:這鐘傳統只不過是一種相撲界的「現代的虛構」。「相撲」最早是指女子相撲在現代的日本,正式的「大相撲」是指男子力士的相撲,但是在歷史上,「相撲」這個詞最早卻是指女子相撲。
  • 宋仁宗觀看女子相撲,遭大臣司馬光怒懟:婦人不得以此聚眾為戲
    在《水滸傳》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相撲高手,如出身相撲世家、綽號沒面目的焦挺,以一招「鵓鴿旋」撲倒擎天柱任原的浪子燕青等等。相撲的強大魅力,甚至讓許多民間女子也趨之若鶩。於是,在宋朝的相撲比賽上,我們甚至可以看到比較香豔的一幕,那就是女子相撲。
  • 東京女子跳河自殺突慘叫「我不想死」,20相撲手狂奔相救
    相撲手不只有肉地,更是樂於助人的大力士!日本東京最近有位女士企圖跳河輕生,但她跳落河後卻改變念頭,更驚呼「我不想死」。當時有位老爺爺經過聽到她的求教聲,於是馬上大叫,幸得20名剛好在附近訓練的相撲手相助狂奔救人,最終成功把女士救上岸,幸好送醫治療後已無大礙。
  • 為何日本嬌小的女子愛嫁給重量級的相撲選手?這點讓人無法拒絕
    可是大家知道日本女子理想的丈夫應該是什麼樣子嗎?在日本有一個特殊的職業叫做相撲,相撲選手非常受到日本女性的喜愛。這讓很多人感到不解,日本女性普遍身材嬌小,而日本那些相撲選手最少也得二三百斤往上。這種組合總讓人感覺像是美女與野獸,很不協調。那麼為什麼日本女性對相撲選手這麼偏愛呢?日本最受歡迎的女性身高在1米55左右。
  • 相撲為何是國技?關於相撲你必須了解的11件事
    簡單來說,「大相撲」是專業級別的比賽,「相撲」是業餘愛好者的比賽。日本大相撲裡,每一個力士,也就是相撲手,都有一個排名。大相撲力士的高等頭銜,也就是幕內力士,等級由低至高分別為:前頭、小結、關脅、大關、橫綱。橫綱是相撲力士資格的最高級,大關要連續兩次獲得冠軍才可以獲得橫綱的榮譽。
  • 日本女不慎墜河,附近20名相撲力士急忙跑到河邊救人!
    日本大相撲「境川部屋」約20名相撲力士合力把墜河女子從河中拉上岸。(網絡圖片)日本警方昨天(6月11日)表示,東京都10日凌晨有一名女子從高度約3米的橋上墜河,附近的日本大相撲「境川部屋」獲知此事後,約20名相撲力士急忙前往搶救,順利把女子從河中拉上岸。
  • 相撲館吃相撲手開的相撲火鍋
    橫綱是日本相撲運動員(日本稱為力士)資格的最高級,相撲力士按運動成績分為10級: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但是煩客在距國技館200米處有家前橫綱相撲手開的相撲火鍋店裡拍到了正在競技比賽的錄像。
  • 日相撲界泰鬥練高球猝死 享年66歲去年才退休
    1979年首輪相撲比賽後,西森正式宣布退役,退役後的他經營放駒部屋,培養了橫綱大乃國等著名的相撲力士。2006年起,他開始擔任相撲協會理事,歷任裁判部長和巡業部長後,2010年8月臨危受命,擔任受非法賭博問題影響的相撲協會的理事長一職。一年後的相撲假賽問題被媒體曝出後,他傾盡全力平息事態,對推進相撲界組織改革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 瀋陽女子黑暗中熬夜刷視頻險些失明……
    不戴老花鏡眼睛也不花了 大爺患上了白內障張大爺今年71歲,「老花眼」多年,走到哪裡,花鏡都是標配。今年初,張大爺意外發現,自己不用戴花鏡了,看書看報一樣清晰。他喜出望外,逢人就說自己「返老還童」。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張大爺明顯感覺視力下降,視物迷糊,他來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白內障。「您突然不戴花鏡也能看清楚,恰是白內障的表現。」
  • 相撲這個運動,南宋就已經達到鼎盛,為何逐漸沒落,成為日本國粹
    宋朝時期,相撲運動已經有很具體的制度。南宋朝廷設有專業的相撲隊伍,這支官方相撲隊隸屬於御前忠佐軍引見司,名日「內等子」,共120人。在這支相撲隊中,領頭的管押人員稱為「十將」,每「將」2人。宋朝時期,還有女子相撲運動在《武林舊事》和《夢梁錄》的相撲手名單之後,更是記有韓春春、繡勒帛、錦勒帛、賽貌多、僥大娘、後輩僥、女急快、賽關索、器三娘、黑四姐等十餘名女相撲手的名號。這些女相撲手被稱為「女殿」,是取她們身法疾速如風、招數變幻莫測之意。
  • 角牴:中國古代傳統的相撲、摔跤類運動遊戲
    魏武帝曹操,不拘小節,專門下令將腳底相撲列入百戲之中,作為王宮觀賞的遊戲。東晉十六國時期,中原的角牴因受少數民族摔跤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新的摔跤形式——相撲。隋文帝楊堅以隋代周,建立統一的王朝。隋文帝執政前期堅持提倡節儉,曾經遣放三月,禁止角牴。當時有一個西蕃人善於相撲,文帝卻讓很多人去跟他角力,被打得大敗而還。
  • 和服、相撲、櫻花、榻榻米……都是日本的?錯錯錯,全是中國的!
    古代日本長期向中國學習,不知學走了多少好東西,以致目前像和服、相撲、生魚片、榻榻米等等等等,不少人都以為是日本的,其實,它們都是我大中國的。相撲,咱大中華秦漢時期叫角牴,到了南北朝到南宋時期,才叫的相撲。那麼,它是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呢,應該是遣唐使帶回去的。當然,作為日本的國技,日本人才不承認相撲是中國傳入的呢。不過似乎也沒有明確的記載,目前日本的相撲是由中國傳入的。但在古代,咱這兒就叫相撲,這個是很確定的。櫻花產於日本?
  • 為什麼在日本很多高顏值的美女選擇嫁給相撲選手!原因很簡單!
    其實,在日本的歷史中,相撲選手是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的,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信仰武士道名族的國家,在日本很多美女並不覺得相撲選手長相醜陋,並且認為相撲選手人高馬大,是一個值得託付的對象。我們都知道,隨著現在男女比例的失調,很多男人都找不到對象,更多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長得胖和長得醜,但是如果到了日本,這一點從相撲選手上可以說是完全的被改寫了,很多相撲選手長相醜陋,但卻擁有顏值很高的對象,所以很多國外旅客都認為這是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 相撲、漆器、抹茶,竟都源於中國:為什麼卻被日本發揚光大?
    ▲ 電影《殺死比爾》中用到的日本武士刀◇ 相撲日本的相撲也起源中國。日本《相撲之始》和日本體育百科全書都記載:「日本的相撲起源於唐代的中國。」在奈良和平安時期,相撲是一種宮廷觀賞運動。上世紀初,它就成了日本國技;1941年,相撲被列為學校體育正式科目,成為日本的國粹。相撲,如今被全世界知曉,成為國際體育項目。 ▲ 國際相撲女子比賽而中國相撲,早在宋朝時,被司馬光認為有傷風化,被禁止了。
  • 相撲二三事:有個320斤胖子拋棄日本國民女神 轉眼把另一女主播搞大肚
    為了挽回這項運動,1995年,日本女子相撲組織在成立之時,便選擇了「新相撲」這一稱謂,意在與此前的相撲、大相撲,尤其是女相撲做清楚的劃分。具體來說,女子相撲運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採用男子的規則,不過相撲臺有所變化,參賽的女選手們要在塑料墊上進行比賽,以避免胸部受傷;參賽女選手的服飾也不同於男子,否則太有傷風化;女子相撲運動的規則同男子也稍有不同,第一不準用頭部撞擊對方,第二女子將按照運動員的體重分成若干級別,這意味著參賽女選手不需要人人都是膘肥體壯的巨無霸,甚至很多選手身材勻稱,散發著健康的美感。
  • 「東京女子圖鑑」之:逆流而上的女相撲手
    相撲是日本的國技,但相撲裡為什麼只有男性沒有女性呢?首先,女選手體重很難達標,增肥到那麼胖,需要很大的勇氣。另外,日本相撲對女性不歡迎,早期的相撲比賽,哪怕是女性入場也是不允許的。所以你看又要變胖又不受歡迎,有誰願意逆流而上呢?不過,最近這個格局被一名姑娘打破了。
  • JUMP系高中相撲漫畫 《火之丸相撲》動畫化決定
    在「周刊少年JUMP」上連載的漫畫《火之丸相撲》決定動畫化。在高中上演的青春格鬥浪漫即將以動畫的形式展現在大家面前。 《火之丸相撲》以川田在2014年開始連載的漫畫為原作,以日本傳統的武道——相撲作為主題,描寫了有著各種體格和才能的選手們之間的高中相撲激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