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11月30日晚,《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在杭州首演成功,搖滾之火點燃全場,觀眾紛紛表示「值得一看」「超出預期」。
19世紀80年代,音樂劇開始被引入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音樂劇一直被當作西方的、資本主義的藝術形式。2002年6月,《悲慘世界》在上海大劇院演出,中國觀眾首次在現場觀看音樂劇原文語種,音樂劇開始佔領中國市場。2011年,《媽媽咪呀!》中文版推出,進入了中國音樂劇「元年」。然而,起步較晚的中國音樂劇仍然顯得不成熟,市場需求不足,屢遭挫折,一直沒有真正形成一個行業。2018年,《聲入人心》播出,「音樂劇」這一概念進入了越來越多人的視野。2019年8月,道略演藝研究發布音樂劇年報,2018年中國音樂劇演出2460場,觀眾增加28.9萬人次,共收入4.28億元,市場「大年」到來。
儘管過去三十多年音樂劇發展之路坎坷,但隨著近幾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經濟發展為文化娛樂市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大眾也漸漸打破了音樂劇是「難以理解的高雅藝術」的刻板印象,音樂劇市場將迎來真正的春天。這次引進的《吉屋出租RENT》自1996年首演後,被翻譯成25種語言,在21個國家150個城市上演,獲得了普利茲戲劇獎、託尼獎最佳音樂劇、格萊美最佳音樂劇專輯等業內大獎,成為音樂劇歷史上獲獎最多的劇目。可以說,這次中文版的引進是頂著原版的巨大光環和壓力的。同時,這部音樂劇展現了紐約底層人窮苦混亂的生活,關注愛滋病患者、同性戀、異裝癖等被邊緣化和汙名化的群體,傳遞著自由和向死而生的波西米亞精神。在首演前,爭議的焦點便在於,引入中國後《吉屋出租RENT》傳達的核心觀念會不會被弱化或者和諧,一些經典片段會不會被刪減。事實證明,經濟更加發達和社會文化環境更加開放的中國為本土音樂劇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也給予了音樂劇更多的包容。在這樣的背景下,《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首演儘管出現了伴奏聲音過大、字幕跟不上、開麥不及時等磨合問題,但基本忠於原作,保留了經典片段,演員的表現也受到一致認可,交出了一份相對令人滿意的答卷。
不過這次演出也暴露了一些中國音樂劇長期存在的發展問題。首先,這條「租」來的路,我們怎樣才能走得更好、更漂亮?不少觀眾認為《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的譯配不盡如人意,部分歌曲存在太過直白、失去原有意境、觀感尷尬等問題。譯者需要把作者和原文闡釋的「兩個世界」投射到譯文,極其考驗專業能力和經驗。除此之外,舞美設計也是僅僅合格,並沒有給觀眾眼前一亮的體驗。現今,中國原創和引進音樂劇製作團隊水平參差不齊,在表演、編導、舞臺設計等方面缺乏專業且有經驗人士,人才缺位。儘管有了成熟完整的劇本創作,也有許多前人引進的經驗,《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還是在很多基礎方面做得不足,反映了中國音樂劇之路上製作和人才培養方面的不少漏洞。相信近幾年音樂劇的發展會吸引更多人發展建設音樂劇行業,但也仍然需要扶持機制助力本土音樂劇的長效發展。而音樂劇本身是商業性質、市場導向的,如何把握扶持與商業發展的平衡又是一大難題。
其次,儘管《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很大程度上忠於原版,但音樂劇本土化僅僅靠模仿就夠了嗎?這條「租」來的路,怎麼才能走在中國的大道上?原版《吉屋出租RENT》在國外久負盛名,2018年的中國巡演票房卻慘痛撲街。很多人認為,如果在《聲入人心》開播後再來巡演一定能大賣。但是,《聲入人心》本質上來說是一個造星綜藝,節目粉絲也大多停留在對特定演員的喜愛,並沒有體系地了解音樂劇,因而將節目效應和明星效應轉移到對音樂劇本身還有一段路要走。原版《吉屋出租RENT》在中國巡演票房不佳更多還是因為,作為現實主義題材的音樂劇,那個年代紐約底層和邊緣群體的生活以及傳遞的波西米亞精神對大部分中國觀眾來說是陌生的,看完之後不僅難以產生共情而且可能還是一頭霧水。同時,中文版演員在成為那個角色的過程中,也難免因為時間和文化隔膜難以融入,以致部分觀眾反饋,有的演員只是示意性表演,對角色以及角色關係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缺乏人物自信。然而,原版《吉屋出租RENT》亮點之一便在於對底層和邊緣生活以及波西米亞精神的詮釋,像《Q大道》中文版一樣將人名、地點、內容等全部進行文化轉換,將其去情景化、本質化和再情景化,便很難在保留核心的同時又追求本土化置換。總之,排除原版《吉屋出租RENT》情懷和名氣的影響以及對演員的追捧,又有多少人會為這部中文版買單?單純的模仿和直譯,中文版的意義又何在?中國版應該讓更多人從中國視角、更貼近生活的角度了解一部音樂劇,反思如何讓中國人接受和解讀美國故事。克服這種水土不服任重道遠。
最後,中國音樂劇在今天該如何闖出自己的一條路?除《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外,《我的遺願清單》《拉赫馬尼諾夫》《水曜日》等中文版音樂劇正在巡演,《近乎正常》《變身怪醫》《我,堂吉訶德》等中文版音樂劇官宣復排,中文版音樂劇形勢大好。道略演藝研究的音樂劇年報顯示,2018年中國中文版音樂劇較2017年增長100.0%,票房突破1億元,較2017年增長102.0%。與此同時,2018年中國原創音樂劇受到引進原版與中文版音樂劇雙重擠壓,較2017年有所收縮,票房為0.55億元,遠低於中文版音樂劇1.03億元與引進原版2.68億元的票房。中國原創音樂劇在中國音樂劇市場中相對缺位,長期缺乏經得住考驗的、有中國特色的精品。美國、英國、德國、法國、韓國和日本的音樂劇市場已經相對成熟,且各有其特色,比如法國音樂劇的造星模式以及偏演唱會形式,日本寶冢的「2.5次元」音樂劇,德奧劇「兼具古典的優美厚重與搖滾的激情個性」。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音樂劇更需要找準自己在世界的定位,堅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文化精神,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音樂劇,從而真正迎來中國音樂劇的春天。
《吉屋出租RENT》首演成果是中國音樂劇發展環境大好的側寫,極具鼓舞人心。與此同時,《吉屋出租RENT》這條「租」出來的路也暴露了本土化音樂劇不少問題,如何「租」好和闖出中國音樂劇之路、講好中國故事值得深思。
文/徐瀾心(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