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部原創音樂劇在外百老匯上演。當時,誰也沒料到,這部由不知名作曲家創作的不起眼音樂劇,卻改變了百老匯。
年輕,生澀,莽撞,《吉屋出租》(RENT)宛如一團烈火,撞擊著美國社會的保守風氣,打破了大製作壟斷百老匯的局面,也讓音樂劇這種藝術形式,第一次和年輕人站在了一起。
在21個國家巡演12000場後,《吉屋出租》8月底登陸上汽·上海文化廣場,開始了22場駐演。
《吉屋出租》改編自普契尼經典歌劇《波希米亞人》,講述了1990年代7位紐約落魄文藝青年的525600分鐘:追尋真愛的舞者咪咪、渴望死前留下名曲的羅傑、小天使Angel、紀錄片導演馬克……他們不知道下個月的房租在哪,不知道下一首歌、下一幅畫的靈感在哪,更不知道疾病會在哪一刻襲擊,然而每個人都在追求夢想,在歌舞中尋找暖意。
「我們通過紀錄片導演的視角反映年輕人的生活焦慮,畢竟,這是創作者喬納森·拉森在狹小公寓裡完成的自傳體作品,那個公寓小到打開門就會撞到人。」《吉屋出租》製作人史蒂芬·加布裡爾說。
編劇、作曲、作詞,拉森是《吉屋出租》的靈魂人物,一個真實地經歷著貧窮和病痛,永遠的「波西米亞人」。
創作《吉屋出租》那七年,拉森過得窮困又潦倒。他和一些藝術家朋友生活在紐約東村,他本人住在一棟狹小公寓的五樓,小到廚房和衛生間共屋,沒有暖氣。因為將所有精力都花在寫劇本上,拉森根本沒時間出去工作,經濟來源因此十分拮据。
舞臺上都是拉森錐心泣血的親身經歷。譬如,音樂劇第一幕結尾的「live cafe」,便是拉森平日寫稿、會友、聊天的咖啡廳。在那裡,他不僅自己創作,還觀察到當時許多藝術家的生活狀態,他把那些有血有肉的細節搬到劇裡,甚至不少角色都由拉森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命名。
遺憾的是,拉森耗盡心血創作《吉屋出租》,卻沒等到它首演的那一天。
一次排練後,拉森倒在了公寓地板上,再也沒有醒來,而第二天正是《吉屋出租》在百老匯預演的日子。拉森的人生終結了,而《吉屋出租》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在百老匯預演前,這部劇在圈裡的口碑已經很好了,很多人聽過它的大名,拉森意外離世,又給它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不就是藝術家最真實的寫照嗎?」
去世那年,拉森才35歲。他創作這樣一部講述邊緣藝術家的作品,在追求大製作的百老匯第一次為年輕人發聲,年輕,生猛,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年輕力量。
1996年,《吉屋出租》登臺百老匯,一舉斬獲當年的普利茲戲劇獎、紐約戲劇論壇獎最佳音樂劇獎,以及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四項託尼獎。
「這部劇很快大賣,因為劇情和背後的故事實在太像了,就像兩個平行空間同時在展開故事。」加布裡爾說,「拉森的工作狀態和最終命運,印證了他寫的主題——趁今天,用力愛——因為我們不知道意外和死亡什麼時候會來,也許就在明天,我們要用最大的熱情把最鮮活的狀態活出來。」
「拉森當時把不少藝術家朋友帶入了劇組,比如燈光師此前在夜店工作,所以燈光設計迥異於傳統舞臺。首版導演希望舞臺有樂隊,因此吉他手會融入劇情。廢棄自行車上點綴著兩個樹葉花環,這是劇中人的聖誕樹,它不是很漂亮,但代表了生活本身——生活不是永遠一帆風順,有時候是醜陋的,也是艱難的。」
首演時,加布裡爾剛向太太求婚,那時候的他完全沒想到,20年多後夫妻二人竟然可以並肩作戰,共同製作這部音樂劇。
加布裡爾感慨,二十多年過去,時代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劇組始終堅持保持它的時代風格,「燈光不要現代,一切維持原樣,停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