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麥家,你可能對他的名字不夠熟悉,但如果說起電視劇《暗算》,我想大多數人都有印象。
我身為一個資深諜戰片愛好者,不論是對《暗算》還是《風聲》都讚不絕口。既然電視劇都能如此優秀,那原著一定是更為驚豔的。
麥家作為這兩部劇的編劇,憑藉《暗算》還拿了當年的白玉蘭獎的最佳編劇。麥家的人生在別人看來也許是一路"開掛"的,08年獲得茅盾文學獎,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暢銷全世界。
在取得如此成就後,他也並沒有趁此機會就量產作品,而是抓住勢頭進軍國際。而是沉寂了下來,這一次消失就是8年。他曾經說過,這輩子總要有一本書是關於自己的故鄉的。
他回到故鄉,回到自己長大的小山村,追憶曾經痛苦的兒時光景,以筆為媒,書寫了一部直指人心和人性的作品。
求死算什麼本事,敢活著直面人生才是勇氣
《人生海海》中,麥家這次刻畫了一個更加悲慘而殘酷的故事。全書圍繞了一個全身成"謎"的上校展開,而作為當年10歲的自己,成了這整個事件的旁觀者,一步步看是事態發展,以陳述者身份向我們慢慢鋪開了這個上校的一生,以及這些事情,樁樁件件,背後所透漏的關於人性的醜陋與卑劣。
上校渾身上下無一不透露著"古怪",他曾經上過戰場,還是國民黨的上校。村民們一邊批鬥他,一邊卻又巴結他。村民說他不近女色,是個太監。傳說是被女鬼子刻了字,但是沒有人能夠證實。他不出工,不去幹活,天天看起來安逸得很,日子過得也比其他村民家更好。還養了兩隻貓,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就是這樣的上校,不知道什麼緣故沉寂在這個小山村裡,卻最終因為一個秘密,加上村民的嫉妒、自私等,最終落得悲慘下場。
小說就是以上校的這個秘密慢慢開展的,那些想要窺視上校秘密的村民,或者想要達成自己目的的村民,都使出了渾身解數。令人不齒的瞎佬及可恨可悲的小瞎子,為保護父親而不惜舉報上校的爺爺,還有重情義關鍵時候卻沉默不言的父親,這些人都與上校的人生糾纏不清,最終矛盾激化。
幾十年後,當年的孩子長大成人,再次返回故鄉後,才揭開了上校的坎坷人生。關於曾立下無數軍功的人為何離開部隊?又為何選擇在這個小山村度過自己的後半生?又為什麼被村民叫"太監"而從不反抗,且不近女色?
不管是關於上校的人生,還是眾人的命運,都在這時揭開了謎底。書中的每個人都經歷了很多事情,世事滄桑,人世浮沉,也最後找到了自己的歸途。
故事雖荒誕,但是道理卻絲毫不含糊
這部小說的起源是麥家小時候經歷過的一個小事。當時十一歲的他跟同學一起去勞動,碰到一個挑糞的老人,有個人告訴麥家說,這個老人原來上過戰場,是抗美援朝的英雄,還有人說這個老人在戰場上時,男人最重要的東西受了傷。
自此之後,這個人的形象就一直在麥家腦海中揮之不去。他就像一個種子,在腦海中生根發芽,最終長成了《人生海海》。
故事看上去雖荒誕離奇,就如同馬爾克斯的《苦妓回憶錄》,還有川端康成的《睡美人》一樣,在性的外衣下總是隱藏著最為純粹的內在,也總能一針見血的直指人性的本質,或醜陋,或高尚。
人性是如此不堪,它能夠因為一個微不足道的流言,一句荒誕的玩笑,就變得如此不堪,它能輕易被欲望主宰,淪為深淵的祭品,導致一系列悲劇的發生。
人性又是如此高尚,它能夠堅守自己,在人生起起落落中,歷盡千帆,歸來仍是英雄,縱使被他人貶低,也能夠從一而終的堅守心中的道義。
只要看過《人生海海》,都會對它刮目相待。它經得起八年的沉寂,受得起五年的反覆打磨,莫言、高曉松也都對麥家這部作品交口稱讚。
麥家曾經這樣解讀人生海海,大概意思是這樣的:既然我們每個人都逃不開這人生,那不如去學習愛上它,去擁抱它。#麥家人生海海#
確實如此,只有熱愛你自己的人生,才會對它有著天然濾鏡,縱使生活再不盡人意,我們也能笑著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