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端,字平叔,號紫陽,天台(今浙江臨海)人,出生在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住世九十九年。 他以一部《悟真篇》傳承於世,受到後人的普遍讚譽。請雍正帝曾評價 : 「《悟真篇》不著宗門一語,「外集」不著玄門一語,深入理域,究明宗旨」(所謂「外集」既指此書)。元代陳致虛在《周易參同契分章注》中稱 :「丹書多不可信,得其真訣者,要必以《參同契》,《悟真篇》為主」。
由於中國養生氣功與內丹術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剔出內丹術中的宗教內容後,則幾乎完全可以等同於氣功。據此,我在學習《悟真篇》,並依據上述規則做了相關剔除後,發現張老先生的最大貢獻,就是把老子的《道德經》和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聯匯貫通起來,將道家養生氣功統括到一個主幹,一個主流學說上來,這就是道家養生氣功的「精氣神學說」。由於張老先生使道家學說自成系統,且學有所本,進而擴大了傳播和影響範圍,被後世推崇為道家南宗祖師。
而我以大輪廓的方式梳理中國養生氣功史時,把張伯端老先生尊崇為中國養生氣功第三條主脈的代表,確實是實至名歸。
我在學習《悟真篇》一文時,印象最深的是張老先生在「自序」中的一段話。他說 : 「且今人似道門尚於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兩端: 有易遇難成者,有難遇而易成者。」
在解釋什麼是「易遇難成」時,他羅列了十幾種功法,「如練五芽之氣,服七曜之光,注想按摩,納清吐濁,念經持咒,扣齒集神,休妻絕粒,存神閉息運眉間之思,補腦還精習房中之術,以至服鍊金石草木之類,皆易遇而難成。」並對這些功法蓋棺論定稱 : 「以上諸法,於修身之道率多滅裂,故施力雖多,而術效莫驗」。
而在解釋「難遇易成」時,他只講到 : 「夫鍊金液還丹者,則難遇而易成」。
我在學習了這段論述後,產生了三種想法。
1 ,張老先生把中國養生氣功分為了「易遇難成」和「難遇易成」兩大類,在「易遇難成」中,講了大約有十幾種功法,一針見血的指出 : 這些功法皆屬精神,屬修煉後天,並且大多數功法支離破碎,故施力雖多,但難以成效,一旦不行,則前功盡棄。
細細展開分析,張老先生講的這些功法,至今還會不時的在一些媒體上遇到。
2 ,「難遇易成」這句名言的核心點在一個「成」字上。《悟真篇》在「成」字上告訴了我們在打坐時要注意那些問題呢?
*「人人本有長生藥,自是迷徒枉擺拋」
每個人身上都有「長生藥」,這就是體內三寶精,氣,神。不要因迷惑而拋棄三寶。
* 「陰陽得類方交感,二八相當自合親」
今人尚和稱「方以類聚」,「陰遇陽為類,類則聚,聚則和合而吉矣」。這裡說的就是把體內三寶精氣神激活後,應使其團聚和合。
* 「戊己自居生數五,三家相見結嬰兒」
五臟的精氣神總領一身的精氣神,只有元精,元氣,元神三家不斷的團聚和合,才能凝結成「一」。
* 「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眾始知。但見無為為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
這是說,當內練在初期,由於功效無或微,可以做一些「有為」,如意沉丹田,築基等。但當激活三寶並使內蓄功力日強後,必然要「無為」,而此時功效神奇。所以,後來的「無為」能使「無不為」的神奇功效出現,是以早期「有為」為基礎的。 這是很重要的論述。
3 ,張老先生在《悟真篇》中,告訴我們在打坐時注意這些問題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