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端在《悟真篇》中告訴我們那些打坐問題

2021-01-11 排空淨

張伯端,字平叔,號紫陽,天台(今浙江臨海)人,出生在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住世九十九年。 他以一部《悟真篇》傳承於世,受到後人的普遍讚譽。請雍正帝曾評價 : 「《悟真篇》不著宗門一語,「外集」不著玄門一語,深入理域,究明宗旨」(所謂「外集」既指此書)。元代陳致虛在《周易參同契分章注》中稱 :「丹書多不可信,得其真訣者,要必以《參同契》,《悟真篇》為主」。

由於中國養生氣功與內丹術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剔出內丹術中的宗教內容後,則幾乎完全可以等同於氣功。據此,我在學習《悟真篇》,並依據上述規則做了相關剔除後,發現張老先生的最大貢獻,就是把老子的《道德經》和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聯匯貫通起來,將道家養生氣功統括到一個主幹,一個主流學說上來,這就是道家養生氣功的「精氣神學說」。由於張老先生使道家學說自成系統,且學有所本,進而擴大了傳播和影響範圍,被後世推崇為道家南宗祖師。

而我以大輪廓的方式梳理中國養生氣功史時,把張伯端老先生尊崇為中國養生氣功第三條主脈的代表,確實是實至名歸。

我在學習《悟真篇》一文時,印象最深的是張老先生在「自序」中的一段話。他說 : 「且今人似道門尚於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兩端: 有易遇難成者,有難遇而易成者。」

在解釋什麼是「易遇難成」時,他羅列了十幾種功法,「如練五芽之氣,服七曜之光,注想按摩,納清吐濁,念經持咒,扣齒集神,休妻絕粒,存神閉息運眉間之思,補腦還精習房中之術,以至服鍊金石草木之類,皆易遇而難成。」並對這些功法蓋棺論定稱 : 「以上諸法,於修身之道率多滅裂,故施力雖多,而術效莫驗」。

而在解釋「難遇易成」時,他只講到 : 「夫鍊金液還丹者,則難遇而易成」。

我在學習了這段論述後,產生了三種想法。

1 ,張老先生把中國養生氣功分為了「易遇難成」和「難遇易成」兩大類,在「易遇難成」中,講了大約有十幾種功法,一針見血的指出 : 這些功法皆屬精神,屬修煉後天,並且大多數功法支離破碎,故施力雖多,但難以成效,一旦不行,則前功盡棄。

細細展開分析,張老先生講的這些功法,至今還會不時的在一些媒體上遇到。

2 ,「難遇易成」這句名言的核心點在一個「成」字上。《悟真篇》在「成」字上告訴了我們在打坐時要注意那些問題呢?

*「人人本有長生藥,自是迷徒枉擺拋」

每個人身上都有「長生藥」,這就是體內三寶精,氣,神。不要因迷惑而拋棄三寶。

* 「陰陽得類方交感,二八相當自合親」

今人尚和稱「方以類聚」,「陰遇陽為類,類則聚,聚則和合而吉矣」。這裡說的就是把體內三寶精氣神激活後,應使其團聚和合。

* 「戊己自居生數五,三家相見結嬰兒」

五臟的精氣神總領一身的精氣神,只有元精,元氣,元神三家不斷的團聚和合,才能凝結成「一」。

* 「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眾始知。但見無為為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

這是說,當內練在初期,由於功效無或微,可以做一些「有為」,如意沉丹田,築基等。但當激活三寶並使內蓄功力日強後,必然要「無為」,而此時功效神奇。所以,後來的「無為」能使「無不為」的神奇功效出現,是以早期「有為」為基礎的。 這是很重要的論述。

3 ,張老先生在《悟真篇》中,告訴我們在打坐時注意這些問題是十分重要的。

相關焦點

  •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八)張伯端與悟真篇
    在紫陽修煉期間,張伯端於熙寧八年(1075)寫成了內丹學的重要代表作《悟真篇》。所謂內丹,是是相對於外丹(即冶煉礦物為藥)而言的。隋唐時,道教外丹方術盛行。出現了不少煉丹家和丹書。但因上層統治者服丹致死者較多,服食者與煉丹道士皆吸取教訓,轉轉向於著重內丹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傳說中的呂洞仙和劉海蟾。在他們之前,早已有鍊氣的理論,如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南朝梁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唐代孫思邈的《存神鍊氣銘》,都論述了鍊氣的方法。而張伯端的《悟真篇》從理論上總結了前人內丹煉養的成就,將其發展為南宋後的金丹派或稱紫陽派。
  • 三豐祖師打坐《道要秘訣歌》丨道家打坐的真機
    道家文化告訴我們,先有元神,再有元氣,最後才是元精。實際上,張三丰祖師的《道要秘訣歌》的名詞運用,也是按照這個順序,在依次解釋道家鍊金丹的那些秘密。《道要秘訣歌》的每一個詞語的運用,都有特定含義,不僅不能錯用,還不能前後混用。例如,「元神」配「氣海」,這個修心活動是早期的,還需要進一步的修煉。
  • 《悟真篇原序》:一篇序言裡竟藏著最權威的金丹大道
    我們學習道教的金丹文化,如果像一些傳人所說的那樣,是遵循張伯端傳承下來的金丹文化體系的話,則揭示《悟真篇》的修真思想,將是解釋現代道教金丹文化,必須面對的課題。而要弄清楚《悟真篇》的金丹文化,要了解道教金丹文化的概貌,比較簡易的、通俗的,有權威的文獻,應該是這篇《悟真篇原序》了。首先,我們要對《悟真篇》的內容,在基本結構上做些分析,他是分修命、了命和修性兩個大的層次的。
  • 丹經《悟真篇》作者及其時代背景
    《悟真篇》作者及其時代《悟真篇》是道教內丹丹法主要經典,著錄於《文獻通考》、《宋史·藝文志》及《四庫全書》之中,著者為北宋張伯端,是繼《周易參同契》之後的丹經。書中以詩詞形式總結了宋代以前內丹的正統法,繼往開來,在道教史中為承前啟後的一部名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是書專明金丹之要,與伯陽《參同契》,道家並推為正宗。」張伯端,字平叔,浙江天台人。生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羽化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住世九十六年。少年博學,屢試不第,乃雲遊四方,孜孜訪道。
  • 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張伯端的詩中原來有深意!
    張伯端的詩中原來有深意!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潮來潮往的今天,我們把重心全部放在了工作上,卻忘了拜讀老祖宗留下的傳世經典,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這句是絕句六十四首之一,作者張伯端,說起張伯端,就不得不介紹一下這個人究竟奇在何處。張伯端,字平叔,號紫陽,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陽真人」,自幼博覽群書,學貫古今中外,涉獵諸種方術。曾中進士,後謫戍嶺南。
  • 張伯端,乃道教桐柏歷史上具有劃時代作用的重要人物
    他自己在《悟真篇·自序》中說「僕幼親善道,涉獵三教經書,以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兇死生之術,靡不留心詳究。」然屢試不第。後「因玩佛書,忽生擊竹之感」,於是雲遊天下。在雲遊名山之前,曾擔任台州府吏多年。後因坐事被遣戍嶺南。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在當地遇上了餘杭人鎮桂林的龍圖閣學土陸詵。
  •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你知道嗎,「《悟真篇》」是誰寫的嗎?
    道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從創立之初一直延續到現當代,給中國人乃至周邊國家的文化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這些傳承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知識和內涵需要我們去了解、掌握。——社群內容營銷諮詢【 白磚家】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你知道嗎,道教中「《悟真篇》」是誰寫的嗎?◎「清都輔弼」閭丘方遠閭丘方遠(?~902)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字大方,舒州宿松(今屬安徽)人,年十六,通經史,學《易》於廬山陳元晤,二十九歲,問大丹於香林左元澤,復詣仙都山隱真巖事劉處靜,學修真出世之術。
  • 《悟真篇》的通俗翻譯:真人無名,真心無相!
    本文翻譯自北宋張伯端的《悟真篇》。人身難得,光陰美景卻又容易變,然而人生卻又不能預測長短,由此人又怎能逃脫因果之報、莫測之災?人如果不能及早省悟自身,那就只有逐日撞鐘,以俟終生,若於由生轉死之際,一念有差,至使墮落於三惡道,則在時空中難有重新再世之可能。到了那個時候,本性有念,存無限中,雖悔恨徹天又有何用?
  • 《悟真篇》後序的白話講解:圓明之體自現!
    作者:熊厚音,翻譯自北宋張伯端的《悟真篇》後序人的生命之所以產生,都是因為男女之情慾的結果。人有身體的存在,才會召來禍患,如果人能修至主動不存在身體了,那麼禍患又從何處產生?人如果要想在生存中允除禍患,唯一的出路莫過於去體悟大道的真理。要想掌握大道的真理,首先得明白自己的本心。因為心是道的具體體現之一,大道卻無時無刻不在被心所利用。人如果能自知之明而察觀自己的心理活動,並能從中觀注到本性的活動,則明白而不迷昧的自我元神自然就會出現,人的神通在無為中自己就存在了。無所不為而歸於自然。
  • 《悟真篇》凝練的功夫一火候
    《悟真篇》西江月詞第五說:「二八誰家奼女,九三何處郎君。自稱木液與金精,遇土卻成三姓。更假丁公鍛鍊,夫妻始結歡情。河車不敢暫留停,運入崑崙峰頂。」此一詞除上節所引「河車」部分外,均是講火候及凝鍊的。實際就是神炁相隨,後升前降,但階段不同,方法各異,築基時火候即通任督;煉精化炁時火候即小周天;煉炁化神時即大周天;煉神還虛時無火候問題,因此時精炁俱化,只微微寂照,重返於無,乃無為之境,不再有為了,所以火候是有為是命功,還虛就是性功了。《悟真篇》律詩第四講小周天火候說:「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緣我獨異於人。自知顛倒由離坎,誰識浮沉定主賓。金鼎欲留朱裡汞,玉池先下水中銀。
  • 詩一樣的《悟真篇》丹功養生
    張其成  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對現代人來說,道教教內傳承的長生不老之術很神秘,正如清代的《悟真四注》中所說:「丹經有微言,有顯言,有正言,有疑似之言,有比喻之言,有影射之言,有旁敲側擊之言,有丹理,有口訣
  • 《悟真篇》第三:結丹的五個要點
    但《悟真篇》由煉精化炁講起,對築基功夫的講解很少。可能在開始煉丹之前,有口傳心授的過程。現在很多氣功功法與道教內丹入門功夫基本相同,但只到鍊氣為止。基本上練氣圓滿,就算是完成築基了。《悟真篇》西江月詞第五:「河車不敢暫留停,運入崑崙峰頂。」這就是指煉精化炁階段。其三,凝鍊的功夫一火候所謂火候功夫,指煉丹時以神為體、以意為用,掌握精氣運行的緊急或緩慢,急行衝關之氣叫「武火」,緩行升降之氣曰「文火」。《悟真篇)西江月詞第五說:「二八誰家奼女,九三何處郎君?
  • 淵回觀影:西遊記中紫陽真人是誰?歷史確有其人,悟真篇的作者
    淵回觀影:西遊記中紫陽真人是誰?歷史確有其人,悟真篇的作者 紫陽真人是一位西遊記中的神仙老頭。他出現在西遊記的七十二回。 紫陽真人的全名是張子陽。
  • 禪宗為何要弟子先開悟後打坐
    當他聽到別人讀誦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立刻就開悟了,立刻就明白了佛陀的意旨。之後,有一天,六祖慧能途徑一座寺廟,聽到眾人仰望著風中飄動的彩幡,在哪裡爭論不休,「是風使彩幡飄動的」,「不,是彩幡飄動才能知道有風的」。六祖慧能就對他們說到:「既不是彩幡動,也不是風動,是因為你們的心在動而已。」眾人一聽,先是一怔,繼而齊聲大笑:「你個瘋子,你在說什麼呀。」
  • 山房集|一篇悟真 千裡參聖
    從門入者 具非家珍一篇悟真 千裡參聖說來也妙,與常春山人在終南山打過同參,當時同吃同行個把月光陰,說長不長,卻甚為難得,那會正是冬季出家眾禪七,大家在鉗錘中熬過了四個七,降伏了疼痛難耐的腿子,常春山人正當此時空降堂內
  • 什麼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妙法蓮華經》裡告訴了我們答案!
    想當初,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初來投禮五祖弘忍大師的時候,就表明了自己的「信願」,即:唯求作佛,不求餘物!很多人學習禪宗也好,或是修學其他宗派也好,於此處一節大多都忽略了。所謂真信佛法,真為生死者,我們就應該及早樹立「唯求作佛」的堅固信願!我們學佛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成佛!
  • 《悟真篇》運轉的功夫—河車
    《悟真篇》西江月詞第五:「河車不敢暫留停,運入崑崙峰頂。」即指此煉精化炁階段而言。呂洞賓詩「四六關頭路坦平,行人到此不須驚,從教犢駕轟轟響,盡使羊車軋軋鳴。」也指有藥時進火退符的功夫。
  • 打坐切忌不求甚解地照葫蘆畫瓢,8個禁忌要注意
    正因為打坐的功效頗多,所以不論信佛與否,有的人總是會抽空坐上那麼一坐。然而打坐功效雖好,可真正知道如何規範打坐的,卻是鮮有人在。現實中很多人在練習打坐的時候,普遍都是「照葫蘆畫瓢」,看著別人打坐,自己雖有心效仿,可自身卻一直達不到「久坐必有禪」的效果,這就是沒有領會其精髓所導致的結果。
  • 《悟學.第287篇》子路問津
    《悟學.第287篇》論語. 微子第十八.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505186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