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海軍史專家陳悅接受鳳凰網專訪。
記者:您認為,中國海軍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有什麼經驗教訓?對中國海軍未來發展有什麼啟示?
嘉賓:我覺得這個教訓其實是非常深痛的,這就是我們百年來中國在海上一直倒黴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始終沒有把海洋當作跟陸地一樣的獲取利益的資源,沒有把海洋當作資源,沒有把海洋當作交通要道,反而是把海洋當作像沙漠,像長城一樣的天塹。所以我們的海軍到現在為止我們說起海軍想到的第一個詞就是海防,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要命的一個想法。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不能沒有海防,但是對於一支海軍來說,海防絕對不能是海軍的第一任務。現在空軍就能實現海防的使命,空軍一飛就能飛出幾百公裡,海軍不是幹這個事情的。海軍應該是出去保護我們的海外利益,保護我們的商業線,保護航運,保護海洋資源,我覺得這個應該是我們120年讓我們學到的一個真正的一個東西,就是北洋海軍為什麼突然倒了,然後民國海軍為什麼之後也萎靡不振。
還有一個比較警示的作用,我覺得是對現在的一個警示。人民海軍目前是到了最好的時候,老軍艦一艘一艘就換掉了,近十年來我們造了一堆的軍艦,整個裝備好像是全部更新,煥然一新,都已經把老的東西換掉了。恰恰的讓我感覺到,是否也到了跟當年北洋海軍遇到的一樣的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當它這些船全換了,換成最好的船,航空母艦也有了之後,那我這些海軍往哪裡去?如果看不到海洋的利益,如果沒有海洋利益需要他們去保護的話,他們如果只是為了參加守護的話,非常有可能會進入一種停滯,就是我們的船已經換完了,全部更新一遍了,那我們幹嗎還需要擴充海軍?還需要發展海軍,海軍的目的不就是守海防嗎?船都換好了,為什麼還要投資,還要高額的投入建設海軍?這是我覺得北洋海軍給我們的一個非常大的教育,而且是給現在的海軍建設、海防建設都有重要的借鑑作用的。
所以,國家去年提出的那個觀點非常好,就是海洋不是去保衛海洋,不是去防守海洋,而是去經略海洋。經略這個詞裡面包含的意義就很多了,中國人的詞語就比較深。既可以是在海洋上擴充我們的勢力範圍,也可以在海洋上經營我們的利益線,挖掘它更多利益。可能這才是海軍真正的用途,就是為真正的海洋保駕護航。聽起來像是政治口號,但是實際上我覺得是一個大白話,就是海軍真正的本質。
其實可以比喻一下英國海軍,它是一個最有代表性的。大英帝國海軍全世界都有,日不落帝國到處都有他們的海軍,他們的貿易線是遍布世界的,它需要有一個強大的海軍護航。但是我們現在看到英國海軍變得非常非常的弱小,就是隨著它海外貿易的成長或衰敗而直接影響他們海軍的成長或衰敗,他們海軍其實是個貿易軍種,是跟海外利益緊密掛鈎的。如果沒有強大的海外貿易去守護的時候,它的海軍自然就萎縮,他們海外開拓很強大的時候他們的海軍自然就很強大,應該是這樣一種良性的發展關係。
記者:總體來說,您是贊成海軍走向遠洋的?
嘉賓:海軍是必須要走向遠洋的,這個它不光是盲目的遠洋,要把船轟出去是很簡單的,就不要在家裡待著唄。但是轟出去不能亂走,它得有它的章法,而且走出去必須要有回報的,不能我們只做不賺錢的買賣,老是一味的衝出去,無論是政治利益還是經濟利益,它必須要帶回來這樣的回報的才行。所以海軍它自己沒有這個能力的,海軍自己不可能打家劫舍的,也不可能去搶人家船,搶人家口岸的。它必須要奠定在國家有一個海洋沿海戰略的前提下,海軍是為了執行這個遠海戰略去保駕護航,應該是這麼一個情況,絕不不能把它當作看家防禦性的軍種。我感覺這個軍種從它誕生開始就不是一個防禦性的軍種,它就是個外交軍種,是一個商業軍種,它是駐紮在海外,在跟人家做交易時顯示自己國家力量,應該是幹這個事情的。(鳳凰軍事)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