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圖文轉自公眾號:張法中,更多節目圖文及音頻內容請詳閱公眾號。
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 / Victoire de Samothrace
約公元前190年 @ 羅浮宮
今天我們繼續羅浮宮之旅,聊一聊鎮館三寶之二,薩姆斯維斯的勝利女神像。
先給大家解釋一下這種名詞形式的來源吧。我們總是能聽到一些古代雕像的名字叫「某某某的什麼」。這個某某某一般都是指雕像的發現地點,而後邊兒的這個什麼就是雕像的身份。上一期我們聊的米羅的維納斯,就是指的在米羅島上發現的維納斯的雕像。在羅浮宮裡和米羅的維納斯同一個展廳,還有兩個其他的維納斯雕像。由於她們的誕生時代都比較久遠,我們很難確定創作者,所以只能用地名來特指某一尊維納斯雕像。當然這是對於常見的主題,有一些很特殊的,比如說像擲鐵餅者,不用任何前綴,我們都知道他是誰。
羅浮宮三座維納斯雕像(從左至右):
Venus of Arles ,Venus of Milos,Venus of Capua
一八六三年,薩摩色雷斯島上的當地人發現了一堆大理石殘片,他們很快就把這個事兒報告給了當地的法國領事。這個法國領事一看挺高興,於是把這些碎片收拾收拾運回了巴黎,進獻給當時的皇帝拿破崙三世。這個拿破崙三世非常酷愛藝術。想當初拿破崙一世徵服世界的時候,就是一路徵服一路搶劫,但凡他喜歡的好東西全都帶回了巴黎。所以在他執政的那段時間裡,羅浮宮的藏品數量劇增。
對於那些因為體積龐大拿不回來的寶物,拿破崙先會把它保護起來,然後派一批法國藝術家去臨摹。等到差不多了,回到巴黎再仿製一個就好。我們現在還能在羅浮宮看到不少仿製的古羅馬作品。
因為拿破崙熱愛文物和藝術品,他在海外的大臣就挖空心思為他籌集。米羅的維納斯,就是當時法國軍隊從希臘農民手裡邊花了八千個銀幣買回來的。而這尊勝利女神像就更便宜了。當時那個法國領事用買廢品的價錢買下了這堆大理石碎片。但那個希臘農民和這個法國領事都沒有想到,這堆碎片被巴黎的藝術家們重新組裝之後,居然就變成了羅浮宮今天的鎮館之寶。
1866年首次在羅浮宮展出的「無翼勝利女神下半身」
1884年修復後
從薩摩色雷斯被運回的這組殘片,被藝術家們修復之後,雖然重獲新生,但還是殘缺不全:沒有頭、沒有胳膊,還少了一隻右側的翅膀。經過藝術家們討論,他們決定至少要補齊這對翅膀。於是就鏡像了一隻左翼,把它按到了勝利女神身體的右邊。
在我們參觀的時候可以看得到這兩隻翅膀是一模一樣的,如果你換幾個角度仔細看,你會發現她的左翼非常完美,但右翼會有幾個角度看起來很不舒服。而懂行的人會在左側四分之三角度拍照,因為這是它的最佳角度。不懂行的,就會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照一遍。
一九五零年的時候,人們又從距雕像發現地兩公裡的地方找到了一條右臂。羅浮宮官方最終決定不把這條胳膊按到雕像的身體上,而是放到了身體旁邊兒單獨展出。我們參觀的時候可以看到這條胳膊,然後或許就能比較容易腦補出雕像原來的動作。她的右手應該是高高舉起的樣子。
在羅浮宮的推薦線路裡,勝利女神這一站已經到了線路的末端,但假如我們不按推薦的線路走,而是沿著一樓的樓梯直接走到二樓的話,就會一眼看到勝利女神的雕像。如果再慢慢往上走,就會看到勝利女神腳下的戰船逐漸浮現。現在這條樓梯被命名為薩摩色雷斯的勝利女神樓梯。
羅浮宮儘量把勝利女神像還原到在薩莫色雷斯神廟裡的情景。在那兒,朝拜者也是像我們一樣緩緩地走上樓梯,看著勝利女神伸展著雙翅,薄薄的戰裙迎著海風飛舞,以一種非常驕傲的姿態站在船頭上。
可能是由於勝利女神的形象實在太好了,所以會導致參觀的人產生一種錯覺:好像勝利女神正帶著凱旋的勇士們從遠處向我們乘船駛來一樣。她的身姿是那麼富有動感,甚至連海風都可以成為雕塑的一部分。
這尊勝利女神像非常高大,她自身就有2.4米高,再加上三米多的底座,我們遠遠看過去,這塊大理石真的就像要飛起來一樣。對於很多參觀者來說,在整個羅浮宮裡最激動、最難抑制心跳的時刻,就是看到勝利女神的這個時刻。這是一尊幾乎不需要解說的雕塑,她的美全都是可以直接被感受到的。
當我們走到她的面前時,注意一定不要著急拍照,先安靜地看幾分鐘,仔細的觀察她、感受她,你就會發現幾乎每一處都精美絕倫。說到這兒,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尊雕像。很明顯她創作於希臘化時期,而且還可以算得上是希臘化時期藝術家追求的終極高度。上一期我們講過,希臘化時期的雕塑在寫實能力上已經達到了高峰,所以他們開始追求作品的戲劇性以及那種視覺的感染力。
我給大家放了一張圖,是尊希臘化時期的雕塑佳品,叫拉奧孔群像。這組雕像表現的是特洛伊祭司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孩子正在被巨蟒殺死的一個瞬間。我們會發現雕塑在古典時期的那種寧靜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那種激烈的運動感,人物的那種端莊感也被強烈的情感所取代。藝術這種東西從來就沒有唯一的解釋或者是答案。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說,古典時期更好還是希臘化時期更好。但是很明顯,希臘化時期的雕塑要比前人製作的更加具有藝術的那種張力。
《拉奧孔群像》公元前20年-160年 @梵蒂岡博物館
就從勝利女神像來說,她的視覺衝擊力非常強,調動了幾乎一切可以調動的元素。只要我們看一眼,就會形成一個難以磨滅的印象。她的身體稍微向前傾,據說當初擺放在神廟裡的時候,她的身體是站在一個很高的地方,是傾斜著向我們站著的。所以我們從山下往高處走的時候,會看到她俯視著我們。然後她的左肩和右腿向前,這說明她的身體正處於向前運動中,而她的翅膀在最大限度地張開,好像要平衡那種急速向前的身體。這個時候速度和平衡完美地體現在了這塊堅硬的大理石上。它好像就是一個神明,正在飛下來,飛向我們。
勝利利女神在希臘神話裡,最出名的就是速度,或者說她的神力就是她的快速。除了代言戰爭的勝利以外,她還是奧運會的形象代言人。從古希臘的奧運會一直到最近幾屆的奧運會,勝利女神的形象總是會出現在獎牌或者證書上。人們用她的形象來歌頌那些努力突破人類極限的運動員們。
和勝利女神一起出現的,一般都是月桂花環,因為月桂花環代表一種榮耀。在古希臘的運動會上,第一名得銀牌和花環(可能古希臘人覺得金子比較世俗,配不上冠軍的榮耀),第二名得銅牌和花環,第三名只有銅牌。可見花環在當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榮譽。
古希臘人在各個方面都非常努力突破自我,無論在文化,競技,還是在藝術方面,他們的雕塑作品從一開始的單獨模仿,到後來的獨立創作,一直有那麼一股創新的力量在鼓舞著這些雕塑家。經過了幾百年,他們終於可以造出勝利女神這樣完美的雕像了。從造型上我們就能看到,藝術家們在那個時期已經完全掌握了如何準確利用身體的各個部位,來創造出一個協調的又富有美感的動作。在這個身體的處理上,勝利女神很像上期我們講的維納斯。都是一樣的完美,一樣的年輕,充滿了律動。但是在衣服的處理上,我覺得勝利女神又近了一步。
我們仔細看一下她的衣服,上身被海風吹落了一半兒,露出內側圓潤的肩膀,然後剩下的衣服就被海水打溼,緊緊地貼在皮膚上,隱隱出現了豐滿的乳房和她那個平坦的小腹,這個衣服和身體就好像一對戀人一樣,若即若離,現在我們流行的溼身照就是這個狀態。
但是到了她下身的裙子,這對戀人就好像吵起架來了。我們看到那個百褶裙,除了襯託出那雙腿以外,自身也在海風的吹拂下,有力地飄揚。就像一面旗幟,仿佛我們可以聽到大風吹動布料的那種譁啦啦的悶聲。大部分裙褶都集中在雙腿之間那些流暢的線。那是海風的語言,非常細膩地雕刻著裙子上每一條的變化。她身後的裙子呢?還有一塊兒鼓滿了風,特別驕傲地站在那兒。就好像我們剛才說的那對戀人吵架,那個女孩正在對自己的男朋友咆哮一樣。
如果說維納斯是古典的、端莊的,那這個勝利女神就是浪漫的和激昂的。我們看到這個充滿鬥志的、充滿激情的雕像,她已經完全不是以前那種沉醉在自戀當中,充當人們對生活的一種幻想。她現在這個形象更像在大聲叫喊,在催促。就像搖滾樂一樣,讓你沒有辦法保持平靜。
說到這兒,我想起了在一八三一年,曾經在羅浮宮展出的一幅油畫。這幅畫裡的主要角色看起來就像一個沒有翅膀的勝利女神。這就是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的傳世名作《自由引導人民》。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一八三零年七月二十七日》。咱們對比一下畫裡的自由女神和雕塑裡的勝利女神。她們倆有著相似的動作,相似的衣著,甚至是相似的精神。
《自由引導人民》 ,德拉克羅瓦 ,1930年作
當然這只是一個巧合,因為德拉克洛瓦並沒有借鑑這尊勝利女神,甚至他都沒有見過這尊雕塑。因為在這幅畫展出的三十年之後,雕塑才被人發現。不得不說這種巧合好像就是冥冥中的一種必然。因為德拉克洛瓦所代表的浪漫主義,正好繼承了希臘化時期的那種精神。他的畫面裡永遠不缺少激情。和德拉克洛瓦相對的,就是他的宿敵安格爾。安格爾繼承的是古希臘古典時期的那種精神,一種很抽離的、很克制的美。
除了油畫和雕塑之間的巧合以外,其實還有另外一件事也和他們搭在了一起。在雕像被發現的第二年,有一個法國人寫了一本同樣經典的長篇小說,敘述的正是一八三零年七月二十七日那個故事。在他的故事裡,第二代的主人公就是這一天舉起了象徵自由的三色旗,那種精神和勝利女神所傳達出來的精神也是非常契合的。這部小說就是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這三個作品都是在頌揚勇氣、決心、信念這些人類的美德,他們用的方式也都同樣的慷慨激昂。不得不說,古希臘人所留下的東西,就是我們永遠都用不完的寶藏。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法), 雨果,1862年發表
在古希臘人看來,戰爭的勝利屬於勇敢的戰士,同樣也屬於庇護他們的神靈。所以在每一次勝利之後,他們總會搞一些祭奠神明的活動。雅典在擊敗了波斯大軍之後就開始興建衛城,和守護神雅典娜的神廟。現在這個神廟的遺址還佇立在衛城的殘垣裡。而在這個神廟裡,曾經有一個巨大的雅典娜神像。勝利女神就和雅典娜被雕刻在了一起,但是,現在這個巨型的雕像已經不見了。好在古羅馬還有她的複製品,我們一會兒還會提到。
先介紹一下勝利女神。勝利女神一般被理解為宙斯或者雅典娜的一個從神,她在奧林匹斯山的地位應該是比較低的,我們可以把她理解為維納斯身邊那個沒事兒老帶著的小丘比特。勝利女神和丘比特應該算是一個級別的神。在希臘,勝利女神叫尼克(NIKE),也有翻譯成尼基或者尼開的。到了古羅馬,她改名叫維多利亞。關於這個尼克的故事其實非常的少,在古希臘早期的藝術作品中,如果出現尼克,她一定是圍繞在宙斯的左右。而把尼克和雅典娜放在一起修建帕特農神廟應該是比較早的一次嘗試。
因為雅典人的這場勝利實在是太得之不易了,所以他們願意把自己的守護神旁加上勝利女神。但從這次創作之後,尼克就徹底變成了雅典娜的從神。後期的藝術品裡,再出現雅典娜的時候,有可能就會出現尼克。
希臘聯軍大勝波斯之後,以雅典為首的一派和以斯巴達為首的另一派開始了無休無止的戰爭。這場連綿的戰爭讓希臘變得非常虛弱。而在這個時候,北邊兒邊關的一個國家叫馬其頓,趁著希臘內戰,開始悄悄地積蓄力量。等到了希臘城邦最虛弱的時候,也是馬其頓最強大的時候,馬其頓的王子亞歷山大一舉就統一了希臘。
亞歷山大也崇拜著希臘的輝煌。這主要是因為他的老師就是偉大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以在亞歷山大統一希臘之後,他很樂意接受和推廣古希臘文化。在他四處徵戰的過程中,順便就把古希臘的文化帶到了他所徵服的那些區域,比如西亞,印度,埃及,還有歐洲內陸。
雖然亞歷山大年紀輕輕就死掉了,但是他的幾位繼任者都是亞歷山大忠實的粉絲,和他一樣對古希臘的文化崇尚有加。這就導致之後的三百年裡,這些被希臘文化統治的地區都深受希臘的影響,從而形成了這個所謂的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period),或者叫做泛希臘時代。
希臘化時代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他們在繼續進步的同時,還吸收了很多異域元素。我們今天講的勝利女神像,就有學者認為她已經突破了古希臘的一些界限,很明顯是受了外來的潮流影響。但是正是因為這種混合,才成就了最好的一尊勝利女神。
接下來我就要給大家介紹兩個跟勝利女神有關的雕塑作品,我們對比之後就會知道薩摩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到底有多麼的偉大。
這張圖裡的雕塑是羅馬時期的一個仿製品,她的原型就是剛才我們提到的巴特農神廟外邊那個已經消失的雅典娜神像。據推測原作是個十二米高的巨型神像,由木頭做成,但外層鎧甲都是用黃金鋪就的,而雅典娜的皮膚部分是用象牙拼貼成的。我們想像一下那個場景,一個巨大的、閃閃發光的神像,後邊襯著愛琴海的藍天,那是多麼美的景象。後來的古羅馬人仿製了很多微縮版。我們今天展示的是所有微縮版裡最有名的一個,現存於雅典的博物館裡。
雖然這個仿製品只有一米多高,但她還是非常精緻,在臨摹的時候幾乎沒有落下任何細節。雅典娜的王冠上是斯芬克斯和格裡芬,這兩個傢伙都是怪物,把它們戴在頭上,應該是象徵著雅典娜無窮的神力。
而雅典娜的胸前是蛇髮女妖美杜莎的頭。美杜莎本來是雅典娜神廟的一個女祭司,由於天生美貌,被海神波塞冬給看上了,並且就在雅典娜的神廟裡把她給強姦了。我們知道雅典娜是一個處女神,她怎麼可能容忍自己的神廟被玷汙呢?但她又沒有辦法懲罰自己的長輩海神波塞冬,只能遷怒於美杜莎。於是雅典娜把美杜莎變成了滿頭蛇發的蛇妖,只要男人和她對視,就會立刻被變為石頭。後來宙斯的一個私生子珀爾修斯把美杜莎給殺了,並把美杜莎的頭獻給了雅典娜,從此雅典娜也有了把人變成石頭的能力。
我們再說回這個雕像,雅典娜左手持盾,盾牌後是一條蟒蛇,傳說中雅典娜自身可以變成兩種動物,貓頭鷹和蟒蛇,這條蟒蛇就是代表雅典娜來守護雅典城的。最後,我們要看一下雅典娜的右手,這也是我們的主題,她右手託著一個長翅膀的小傢伙,這個小傢伙就是勝利女神尼克。大家看到她的時候可能會感覺到驚訝,因為勝利女神居然比丘比特還要小。可能是因為太小的原因,這個勝利女神的細節都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她的那對翅膀就像兩個紙殼一樣,很明顯只是做做樣子。
這個雕塑的原型在公元前的四百三十年左右建成,身上的那些黃金都是來自於雅典的國庫。但是黃金應該屬於公有財產,所以這些黃金每年都要有專門的人拆下來稱重,稱到準確無誤之後,再把它鑲到雕塑的身上。這麼方便的一個提款機,怎麼可能保存太久?現在雕像徹底找不到了,真的是在情理之中。
接下來我們看第四張圖片,是來自於奧地利議會大廈門前的雅典娜女神鵰塑。這個雕塑建於十九世紀末期,連同她背後的議會大廈,都是完全按照古希臘的樣式所建的,或者說是按照巴特農神廟的樣式所建的。
在這個雅典娜手裡,尼克手持月桂花環,又回到了她的老本行。雖然雕塑很小,但是我們還要看一下她的翅膀。這對翅膀和剛才那對翅膀又不一樣。剛才的很簡陋,這個很精緻,但是這個精緻一點兒都不生動。
我們來對比一下這三副雕塑的翅膀,就會發現在薩摩色雷斯的勝利女神的翅膀出現之前、之後,都沒有一幅翅膀如此栩栩如生。其他的要不然非常稚嫩,就像剛才我們提到的像紙殼一樣的翅膀。而另一種呢,就是上面這張圖片這樣,是一種非常模式化的翅膀,一片片的羽毛按照很規則的形式,毫無生氣地排列在一起。這個翅膀太規矩了,已經規矩到沒有任何的可信度,僅僅是一個標誌。
我們再回頭看薩摩色雷斯的這副翅膀,分明就是一副雄鷹的翅膀。羽毛從小到大,每一片都有自己的形狀,那麼豐富,但是排列在一起又不顯得凌亂。它的外輪廓很不規則,有一些羽毛已經脫落了,導致那個位置形成了缺口。就像一隻老年的雄鷹,在戰鬥和飛翔裡失去了一些完美的東西,留下的是那種滄桑和威嚴。
看到這種對大自然毫無保留的客觀寫實,我們再回想整個古希臘的雕塑史,這是多麼偶然的一個情況!古希臘人雖然注重觀察,但他們一直恪守著「完美」這兩個字,所有的人物形象都必須是完美的。如果你仔細找,會發現整個古希臘所有的雕像都是年輕人,他們的身體都一樣飽滿、圓潤,他們的面容都是那麼標準,很難讓你從形體特徵上分辨出這個人物是誰。如果我們看到一個手持盾牌的男子肖像,他有可能是阿波羅,也有可能是亞歷山大,也有可能是一個普通的士兵。這個情況一直持續了幾百年直到古羅馬時代才開始有所改觀。
我們學習繪畫時所畫的那些奇形怪狀的頭像都是古羅馬時期的作品。但是古羅馬也僅僅是在肖像方面更加真實,有所突破。在對動物、植物的描繪上仍然是停留在標準化和概念化的那個階段。
能夠雕刻出這樣的一副翅膀,如果不是長期對動物的研究,反覆多次去試驗,是不可能達到這種效果的。這說明在希臘化時期,藝術家們就已經開始偷偷地向多元去探索,已經不滿足於這些完美的東西。他們開始貪婪地,而且是敏銳地去搜集這個世界上所有真實的美感。一有機會,他們就要把這種真實留在自己的作品當中。可惜出於某些原因,這種嘗試又被迫停止,這一停就是一千八百多年。
命運三女神 / 公元前430年 @ 大英博物館
在古希臘時期,雕塑家就是石匠,他們就是一些低等的手藝人,甚至有很多還是奴隸。尤其是在古拙時期,古希臘的各個城邦都在崇拜異域的文化,像埃及、古代西亞,他們那些高度發達的文明都是古希臘的模仿對象。而本土的手藝人相比起來自然要低人一等。每當希臘人看到外來的那些精美的器具,就會痛心疾首地想:我們怎麼就造不出這麼美好的形象呢?
而當時這些人是這樣鍾愛藝術或者說鍾愛美,這一點挺難的,因為藝術本身是人類所有需求裡比較靠後的。人們需要花時間來審視藝術品,需要思考、需要對比,也需要對它做出回應。只有全社會物質水平和教育水平達到了某個高度,藝術才會繁榮。在公元前那個時期,真的是沒有哪個民族能像古希臘那樣,(讓)藝術如此燦爛地綻放。他們僅僅花了幾百年的時間,就從一個模仿者變成了世界上最優秀的引領者。相比之下,我們看古埃及和古代西亞的藝術就一直持續了兩千多年,幾乎沒變過什麼樣。
《雅典學院》壁畫 ,拉斐爾 ,1509年至1510年
我認為古希臘藝術之所以能進步這麼快有幾個原因:首先比較重要的是當時的市場化。古希臘人對美的這種熱愛,導致藝術品從來就不缺乏市場。藝術家就負責創造,只要東西做得好,就一定會有人來支持。但是你要做的不好,那就一定會被市場來淘汰。因為當時的全體希臘公民都是非常優秀的評判者,這一點是基於古希臘重視教育得來的。
其實古希臘有文字的時間要比其他文明晚很多,但是一旦有了文字之後,全體希臘人都開始學習,開始思辨。在那幾百年裡,古希臘出現了大量的哲學家。我們知道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等,他們的思想在不停地鞭策著希臘人向前。這就造成了古希臘全民的高眼光,同時都是比較合格的藝術品牌評判者。相比一下我們今天的中國,也有很廣闊的市場,但是我們還缺少評判者,普通民眾大多數還不具備這種評判能力。正是因為我們能力的缺失,才會導致盲從的出現。
作者簡介:青年油畫家、瀋陽大學美術學院教師、藝術普及推廣人。「張法中講美術史」已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知識型」音頻節目,其主講的「美術史」內容生動有趣,以美術史為軸,縱橫幾千年,從藝術發展史到大師成長史,在主脈與支脈間自由穿插,讓美術史有了血肉般的構架,聽眾在短短的60分鐘裡,收穫了知識並能有所感悟。關注公眾號「張法中」,收聽更多故事。
來源:張法中
原標題:原標題:振翅如帆 , 乘風破浪
最新更新時間:11/19 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