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正在採摘黃花。餘歡 攝
夏日正好,岑鞏縣天星鄉地城村的黃花遍地開放,花香怡人。
聞著沁人的花香,46歲的地城村媳婦鍾福香心花怒放,在花叢中飛舞的雙手又加快了幾分,一朵朵鮮嫩的黃花紛紛飄落她身上的袋子裡。 離黃花基地不遠處,就是地城村去年建起的黃花加工廠,鍾福香採好的花直接送到加工廠過稱,並以每公斤1.8元結算,「一天少也得100塊,採多就得多。」 採摘期加上管護期,鍾福香一年在黃花基地有半年多的活路可幹,2019年,全家脫了貧。 作為外來媳婦,如今品嘗著黃花產業甜蜜果實的鐘福香並不清楚,黃花產業在地城村已是二次「新生」了。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地城村就有過一段種植黃花的歷史。 「那時候供銷社提供肥料和種苗,發動農戶種,鼎盛時期,村裡的黃花種植面積達到300畝。」村主任柳文楊介紹說,依靠種植黃花,那段時期,村裡的發展走在了鄰村的前頭。 「放學了我們就去採黃花,背去賣,家裡還建了加工黃花的作坊。」地城村吳家寨組村民吳雄說,那時賣黃花的錢就用來交學費讀書,家裡有客人來,還會拿黃花招待。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供銷社衰落,地城村人無力跑市場,黃花產業漸漸凋零。「地裡的黃花全被砍掉了,很多年村裡都看不到一株黃花。」柳文楊感慨地說。 昨日「黃花」只留在了村裡部分村民的記憶中,多年過去,地城村產業發展乏力,水稻制種、種桑養蠶等零星產業不成規模,處於散、弱、小的狀態,全村共577戶238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達到214戶831人,是二類貧困村。 隨著全省產業革命新風勁吹,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地城村村支兩委開始謀求產業突圍。曾經「曇花一現」的黃花產業再度被從塵封地記憶中翻出。
加工廠裡晾曬採摘回來的黃花。餘歡 攝
在村支兩委的眼裡,地城村黃花產業有種植基礎,土壤氣候也適合,可以一試。然而,村裡不少經歷過黃花產業興旺又衰退的村民們卻「憂心忡忡」,他們擔心重蹈覆轍。 「大家的顧慮也有道理,我們要用實幹打消他們的顧慮。」柳文楊說,2018年年初,岑鞏縣通過招商引資,引進貴州國心谷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到村裡發展黃花產業,走「公司+基地」的產業發展路子。 公司引進來了,村民們的反對聲浪依然不小。「交給公司,要是整荒廢了還糟蹋田土呢。」很多村民都不願意把土地流轉出來。 為了動員大家,村裡一遍又一遍地開院壩會,挨家挨戶作動員。從開始第一場動員,到最後一戶農戶籤字,用了整整3個月的時間。 129戶農戶的500畝連片土地得以整理出來,2018年3月18日,第一批黃花種苗下地。那天,圍觀的村民很多,大家議論紛紛,有唏噓,也有憧憬。 常為一家老小生計發愁的鐘福香原本覺得這事與自己沒多大關聯,「我們家既沒錢投入也沒技術,剛開始覺得發展這個產業跟自己沒什麼關係。」 鍾福香沒有料到,自己起初並沒關注的黃花產業改變了一家的命運。她不僅獲得了土地流轉費用,還獲得了公司技術培訓的機會,並在基地裡幹起了採摘和管護的活兒。 去年,在政府扶貧資金的支持下,地城村建起了黃花加工廠。
長勢喜人的黃花。餘歡 攝
經歷過第一次黃花產業發展的吳雄不僅流轉出去了自家3畝多土地種植黃花,還當上了加工廠的烘烤工人,月薪達5000多元。「小時候就接觸過,現在再從事這個,感覺很親切。」 昨日「黃花」今又開,一株開出四五十朵黃花,是過去的近10倍。 「我們培育的這個品種,不僅花苞多、花蕾大,而且口感很糯,質量上乘。目前我們主要做食材加工,未來我們還要加大研發力度,研發其藥用價值。」貴州國心谷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谷巍介紹說,去年,公司註冊了「黔家福」品牌,走品牌化道路。
據悉,目前,貴州國心谷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已投入資金600萬,實現種苗培育、基地種植、加工、銷售等為一體的產業鏈發展,並與東南亞籤訂了銷售訂單。未來計劃把黃花種植擴大到5000畝。 地城村人也開始重新認識這項產業,並積極融入產業發展當中。目前,地城村通過大力發展扶貧產業,積極動員貧困群眾就業,全村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已實現產業、就業全部覆蓋,全村貧困發生率已降至1.3%。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陳丹 餘光燕 餘歡
編輯 胡銳
編審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