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中文版分成九段,標題分別是:跟從耶穌的婦女們、撒種的比喻、用比喻的目的、解釋撒種的比喻、器皿下的燈、遵父旨的人都是親屬、平靜風浪、治好格拉森被鬼附的人、治好睚魯女兒的血漏婦女。
先介紹第一段的內容。
作者說,過了不多日,耶穌週遊各城、各鄉傳道,宣講神國的福音。和他同去的有十二個門徒,還有被惡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經治好的幾個婦女,內中有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曾有七個鬼從她的身上趕出來。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約亞拿,並蘇撒拿,和好些別的婦女,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
本段結束。
這一段是四部福音書中路加福音獨有的。因為在路加福音裡專門有這一段介紹跟隨耶穌的婦女們,而且路加福音確實比其它三部福音書多一兩個耶穌醫治、幫助婦女的故事,所以路加福音被基督徒視為最重視婦女的福音書,又被稱為婦女福音。多的是哪一兩個呢,13:10-17「安息日醫治駝背的女人」算一個,前面7:11-17「使寡婦的兒子復活」也可以算是幫助婦女。至於其它的故事,則是別的福音書裡都有的。比如上一章最後一段「有罪的女人得赦免」,我們說過,跟其它福音書裡「珍貴的香膏」可以算同一個。
第2句中提到的抹大拉的馬利亞,可以說是福音書中本來最著名的婦女,在最早的馬可福音中,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只在6:3和16:1提到,並沒有單獨的故事,抹大拉的馬利亞卻提到更多,並且在最後一章有單獨的故事,16:9-11寫耶穌復活後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馬太福音給耶穌編了出生的故事之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才成為福音書中更著名的婦女。
我們在解讀馬太福音的時候介紹過,抹大拉的馬利亞本是耶穌一個原型傳說中的母親。抹大拉的英文是Magdalene,這個詞的中文是「從良妓女、妓女收容所」的意思,可見這個人物原型的名聲本來很壞。抹大拉Magdalene是阿拉米語(亞蘭語)「mgadla nshaya」的組合,意思是「婦女們的理髮師」,而前面提到的被誤認為「耶穌」母親的Miriam在猶太法典中的稱呼正是「婦女們的理髮師」。以後的基督徒不懂得Magdalene的意思,便把馬利亞當成Magdala城的人。當然也有可能不是誤解,而是有意歪曲,就像把「新枝派的耶穌」說成是「拿撒勒城的耶穌」一樣。
這句話中說耶穌曾在抹大拉的馬利亞身上趕出七個鬼,這句話是抄自馬可福音16:9,只不過馬可福音在最後一章寫這句話,路加福音卻移到比較前面的地方。
第3句中提到的約亞拿Joanna同時還在24:10提到,說她與抹大拉的馬利亞及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一起見證了「耶穌的復活」,馬可福音16:1寫與兩個馬利亞一起見證這件事的是撒羅米(莎樂美),馬太福音28:1則只提到兩個馬利亞,沒有提到第三人。
約亞拿這個名字據稱是源自約翰,追溯到舊約,則是由約哈難(Johanan)變化而來的,「約哈難」的含義是「耶和華喜愛的」,路加福音應該就是根據此寓意編造出了這個婦女。他編造出此人,還說她是希律家宰苦撒的妻子,應該是為了使人覺得可信,但是實際上這樣的事卻是不可能的。我們從聖經的內容可以看出,以色列人說的「王的家宰」可不是個小官,他的妻子怎麼可能跟隨一個反官府的神棍到處跑呢。
第3句另外還提到一個叫「蘇撒拿」Susanna的人,這個名字應該是由舊約的「三撒拿」Sansannah變化而來,其原意是指一段用於指示方向的樹枝。這個名字可是個偏門的名字,在新約裡只有這裡提到,在舊約裡也只有約書亞記15:31提到。能運用這麼偏門的希伯來人名字,也可作為作者是以色列人、根本不可能是外邦人的證據。
第3句最後說這些婦女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作者寫這句話的目的可能是暗示以色列人說,在古時候社會地位很低的婦女都信仰耶穌,並拿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所以你們也應該這麼做、向她們學習。
實際上這句話說的雖然符合事實,但又非常不應該。很多貧窮的人信仰宗教,本來是想從宗教得到安慰,但是他們被人忽悠,掏錢供養傳教者,其實非但沒有得到真正的安慰,反而還增加了自己的負擔,這種情況不論古代還是現代都是這樣。
我們說過,不管什麼宗教、什麼神,都是古人幻想出來的。信仰宗教和敬拜神就像買彩票一樣,大部分時候是花錢出去買一點有限的心理安慰。絕大部分彩民花了很多錢,始終沒有中過大獎,真正中大獎的人也不是因為信仰,而是因為概率。在長期付出沒有回報之後,就算心理安慰的作用也已減弱,或不再對此抱有幻想。
如果說世上真的有神,他真的是憐憫窮人的,他真的能用幾塊餅使幾千人吃飽的話,他和他的門徒就不該讓窮人、婦女來供養,而應該反過來他給窮人、婦女發錢才對。或者說窮人付出少量,能得到大量的回報也可以,但是實際上從古至今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自從新約以來,基督徒以數十億計,但是大部分時候窮人並不能改變命運。
接下去第二、三、四段是講同一個比喻,我們就一起介紹吧。
第二段,撒種的比喻。
作者說,當許多人聚集,又有人從各城裡出來見耶穌的時候,耶穌就用比喻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踐踏,天上的飛鳥又來吃盡了。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來就枯乾了,因為得不著滋潤。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一同生長,就把他擠住了。又有落在好土裡的,生長起來,結實百倍。耶穌說了這些話,就大聲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第三段,用比喻的目的。
作者說,門徒問耶穌說,這比喻是什麼意思呢。他說,神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至於別人,就用比喻,叫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明。
第四段,解釋撒種的比喻。
作者說,這比喻乃是這樣的。種子就是神的道。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隨後魔鬼來,從他們心裡把道奪去,恐怕他們信了得救。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聽道,喜歡領受,但心中沒有根,不過暫時相信,及至遇見試煉就後退了。那落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走開以後,被今生的思慮錢財宴樂擠住了,便結不出成熟的子粒來。那落在好土裡的,就是人聽了道,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裡,並且忍耐著結實。
本段結束。
這幾段話的馬太福音版本在13:1-23,馬可福音的版本在4:1-20。在馬可和馬太福音裡,這個故事的第一句都交代耶穌在海邊的時候向人們講這個比喻,而在路加福音裡卻沒有這麼寫。
這三段話大體上與馬太福音差不多,只不過「用比喻的目的」這一段,馬太福音有八句,路加福音卻只有兩句。馬太福音這段話中最著名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句話,在路加福音中被「移」到本章第五段「器皿下的燈」裡,不過不是他有心移走的,因為這句話在馬可福音裡本來就是在那一段,其實是被馬太福音移到「用比喻的目的」這段話裡的。另外馬太福音這段話中「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及之後的四句全部都沒有抄,這主要是因為馬可福音裡並沒有這幾句話,路加福音抄這幾段話,其實是以馬可福音為藍本的。
還有一點不同,第8句說「落在好土裡的,生長起來,結實百倍」,馬太福音13:23卻說有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的,馬可福音4:8則反一下,按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這樣的順序寫,總之每個作者都要搞點自己的特色。
就算不用解釋,這個「比喻」我們也很容易能看得懂。作者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在聖經裡這個撒種的就是指耶穌,不過在現實中,就是指他們新枝派的人出去給人們傳教。作者說「撒種的時候落在路旁的」,就是指那人不接受他們的傳教。而「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和「落在荊棘裡的」就是聽了傳教有點相信,但是信得不深。最後說「撒在好土地上的」就是說一聽到就迷信到心裡去的。
我們以前說過,不管是舊約還是新約,他們寫起來的目的就是讓底層人看得懂聽得懂的,所以就算有些比喻很簡單,他們也要解釋一番,就怕別人不明白。
第9-10句說,門徒問耶穌比喻是什麼意思,耶穌說神國的奧秘只給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這兩句話就好像說,小傻子問大傻子:1+1等於幾,大傻子悄聲對他說:等於2喔,你們小心點,千萬不要讓別人知道去了。上面我們說了,作者寫的比喻既簡單,而且還帶有解釋,誰能看不懂他的用意呢。還說什麼「神國的奧秘只給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就算別人看不懂比喻,難道別人也看不懂他寫的解釋嗎。
在我們指出聖經裡面的內容有很多問題、矛盾和漏洞的時候,基督徒無可辯駁,他們就會把這句話搬出來,說聖經只有「有靈」的人才能看得懂,沒有靈的人就算再有智慧也看不懂。還有,他們會把馬太福音7:13-14說「進永生的門是窄門」拿出來說。
其實作者為什麼這麼說,是因為在當時他們教派的思想不被大多數人接受,他們教派的人很少才這麼說的。到基督教在羅馬被立為國教之後的一千多年裡,歐洲社會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跟猶太教比,人數不知超過多少倍,他們還能說自己的路是窄路、天國的秘密只有少數人能知道嗎。到後來,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形勢翻轉,要說「窄門」,只能說猶太教才是「窄門」,要說讀不懂比喻,基督教的人比猶太教的人更讀不懂比喻。所謂的「窄路」和「大多數人不知道天國的奧秘」之說在基督教國家已經不適用,只有在中國等非基督教國家,信仰基督教的人佔極少數,才能繼續拿出來說。
這幾段話所謂的比喻和解釋比喻,只不過是裝模作樣、故作神秘。作者這麼裝作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忽悠以色列人加入他們教派,他希望以色列人看到這故事,會慶幸自己知道了這個比喻,幻想以後得到百倍的回報,然後就成為他們教派的信徒。說起宗教和信仰,有些人總是覺得會有些清高,以為他們不會看重回報,其實他們為什麼加入宗教,就是比別人更盼望回報。只不過有些人盼望久了之後,也知道在現實中翻身已經不大可能,於是就將希望寄托在虛幻的來世或者什麼天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