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第五段,論福和禍。
作者說,耶穌舉目看著門徒說,
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
你們飢餓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飽足。
你們哀哭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喜笑。
人為人子恨惡你們,拒絕你們,辱罵你們,棄掉你們的名,以為是惡,你們就有福了。當那日你們要歡喜跳躍。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他們的祖宗待先知也是這樣。
但你們富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受過你們的安慰。
你們飽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飢餓。
你們喜笑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
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因為他們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這樣。
本段結束。
本段話的馬太福音版本在5:1-12,馬可福音裡沒有相應的內容。如果讀者有仔細讀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兩個版本的話,應該能發現,這兩部福音書中的這段話看起來相似,其實裡面的內容有很大的不同。總的來說,馬太福音的這段話偏向強調精神方面,而路加福音則強調物質方面。
馬太福音5:3說「虛心」的人有福了,路加福音6:20則改成「貧窮」的人有福了;馬太福音5:6說「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路加福音6:21則改成「飢餓」的人有福了。經學家對這些差異怎麼解釋呢,他們說路加福音裡說的「貧窮」不是指真正的「貧窮」,而是跟馬太福音一樣,是指思想上的「虛心」,路加福音裡說的「飢餓」也不是指真正的「飢餓」,跟馬太福音一樣,也是指精神上的「饑渴慕義」。
我們前面說過,路加福音就是因為看不慣馬太福音,才要親自動筆寫一個自己的版本。明明馬太福音已經給耶穌編了一個堂堂皇皇的家譜,他又要自己寫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我們從這就可以看出,路加福音的用意就是要寫與馬太福音不一樣的,而不是寫與馬太福音一樣的,所以經學家解釋說「貧窮」就是思想上的「虛心」、「飢餓」就是精神上的「饑渴慕義」當然是不對的。
在馬太福音裡,除了說「虛心的人」、「饑渴慕義的人」之外,還說了很多「人」。比如說「溫順的人」、「仁慈的人」、「內心純淨的人」、「使人和睦的人」、「為公義受到迫害的人」,還有「因我的原因被辱罵、被迫害、被捏造各樣壞話毀謗的人」,總之都是思想和精神上的。
路加福音除了將「虛心的人」改成「貧窮的人」、將「饑渴慕義的人」改成「飢餓的人」之外,他比較認同的「哀哭的人」和「為人子受人憎惡、辱罵的人」,只將其改成相近的意思,而不改原意。剩下其他的「有福的人」,路加福音的作者卻看不上,既不抄也不改,另外他按照自己的意思添加了三個「有禍的人」:「富足的人」、「飽足的人」、「喜笑的人」。
我們在前面已經多次引用過這裡的話,指出路加福音的作者是一個比較仇富的人,所以他才會寫這三個「人」有禍了。只不過作者光顧著仇富,他沒有想到自己加的這幾句話與前面的話形成循環矛盾。6:21句寫:「飢餓」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飽足」,「哀哭」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喜笑」。6:25卻說:「飽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飢餓」,「喜笑」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哀哭」。如果這兩句話真的是神理的話,那麼意思就是說,「飢餓」的人將會變成「飽足」,但是「飽足」了之後又將要「飢餓」;「哀哭」的人將會變成「喜笑」,但是「喜笑」了之後又將要「哀哭」。就這樣反覆循環不斷,這個神理也未免太搞笑了。
這事既然搞笑,當然就不可能合理。雖然說我國有句老話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實際上在古代,富人落泊的事雖然常見,但是窮人卻是很難翻身的,他們很難有「飽足」和「喜笑」的時候。那時雖然大部分人都相信有憐恤幫助窮人的神,但是這個虛假的事物當然不可能改變自然規律。所以大部分的時候,「飢餓」的人是一直飢餓,而「哀哭」的人也一直哀哭。
有的人可能會說,貧窮的人難道就不會喜笑嗎。快樂和煩惱是世上最公平的事情之二,窮人有窮人的煩惱,富人有富人的煩惱,同樣,富人有富人的快樂,窮人也有窮人的快樂。貧窮的人確實也會喜笑,他們可能會因為揀到了一個麥穗就高興半天,但是我們也可以確定,作者寫的喜笑並不是這樣的喜笑。從文章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他說的喜笑應該是富裕和飽足的喜笑,而不是窮開心的那種喜笑。
馬太福音裡的這段話是想對以色列人說,他們教派的人「有福了」,所以已經是他們教派的信徒就不要離開,還不是他們教派的信徒就趕快加入吧,他們教派的信徒雖然現在受人憎惡、辱罵和迫害,但是以後可以從天上得到極大的賞賜。
經過路加福音的修改,這段話的意思就變成貧窮飢餓哀哭的人要變成富裕飽足喜樂的人,而富裕飽足喜樂的人要變成貧窮飢餓哀哭的人。路加福音的作者雖然仇富,他盼望富人能遭殃,但是他內心也卻盼望自己能成為富人。
第22-23句說人為人子恨惡、拒絕、辱罵你們就有福了,當那日你們要歡喜跳躍,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他們的祖宗待先知也是這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舊約裡以色列人也是恨惡、拒絕、辱罵先知的,你們被他們恨惡,就是跟以前的先知一樣。言下之意,只要加入他們,雖然現在吃苦受累,並且遭人嫌棄,但是以後就可以得到跟先知一樣的待遇。
當然,眾所周知,所謂天上的賞賜,那些都是作者的幻想及對信徒的忽悠。在舊約裡除了有以利亞飛到天上去的傳說,其他並沒有任何先知得到天上的賞賜這樣的說法。相反,很多關於先知的傳說都是說他們慘遭橫死,比如傳說中說以賽亞和耶利米都是死於非命。
第24句說你們富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受過你們的安慰。這句話意思是說在俗世過得好的,就不能得到上句話所說的天上的賞賜。
我們前面說過,在新約時期,他們新枝派的人都是貧窮的人,作者這麼寫是為了安慰和忽悠信徒,說財主富人和權貴雖然在享盡富貴,但是他們的福享了也就完了,他們窮人呢,在俗世中沒有得到安慰,不過只要加入他們的教派,以後就可以得到天上很大的賞賜。
這種忽悠窮人的話當時可以這麼說,但是到後來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之後就再也不合適,因為那時在基督教國家,不只有窮人是基督教徒,富人和權貴也是基督教徒,他們不但掌握基督教的權力、解釋教義、制定教規,他們還掌握俗世中的權力和財富。如果按照這句話說富足的人將要有禍,那就是說基督教歷代的教皇、主教、神父等等都要有禍,這個「神邏輯」又怎麼解釋得通呢。
我們前面多次說過,聖經中很多藐視俗紀權力和財富的話,其實只是在他們不可能得到的情況下才這麼說的,相當於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在他們可以得到的時候,就都會努力向這些追求,甚至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時候,他們內心其實還是幻想能夠得到權力和財富,並不像聖經裡寫的那樣真的視俗世的權力和財富為進天國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