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腦科學家經驗之談:閱讀改造大腦

2021-01-14 亦書亦影

過去20年的科學研究表明,成人的大腦是富有張力的:位於大腦顳葉的海馬回神經元會在我們的一生中不斷地再生,一直進行到生命終止。而神經元的再生可以強化心智。

環境刺激以及學習經驗都會促進大腦神經元再生。比如當我們每個人在學習新事物的時候,如新的語言、新的技能、回家的新路徑,還有當看見一張張新面孔時,大腦顳葉神經元都會倍增。因此,為了讓我們的大腦保持最佳的狀態,我們需要了解新的內容、學習新的知識、積累新的經驗,而不是每天重複已經做得很熟練的事情。

閱讀本身就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的事情,在閱讀的過程中要理解作者的意圖、掌握新的知識、體會主人公的感受、想像不同的場景……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技能和感受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大腦,進而影響著我們的人生。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中指出「讀書有非常戲劇性的效果。因為讀了某一本書,所以選擇走上某一條路,可能一瞬間就會改變人生道路。也有時候人們不知道讀過的書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影響,但變化卻在悄悄發生。」可以說讀書具有「瞬間改變人生的效果」和「潛移默化的效果。」

作者茂木健一郎,東京大學物理學專業理學博士,現在是從事以「Qualia」(主觀感覺)為關鍵詞研究大腦與心的關係的腦科學家。作者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在劍橋大學留學期間,悟出了「學習就是閱讀」的道理,而他腦科學的研究方向也源自於《皇帝新腦》這本書,書中「直覺對人工智慧的質疑」這個觀點對他的認知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他也是一個非常有熱情的御宅族,因為熱愛蝴蝶,讀到了很多書籍,也將蝴蝶知識擴展到了對科學整體的興趣。主要著作有《創意腦》《大腦活用學習法》《大腦活用工作術》等。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以大腦對知識的消化吸收為切入點,運用大量的案例向讀者講述了作者選擇書籍的方法、作者的讀書方法以及將讀書與實踐相聯繫的方法。本文將以書籍中介紹的大腦的特點為基礎,解讀閱讀與大腦的關係,分享茂木健一郎的閱讀方法。

一、閱讀對大腦的影響

1、閱讀時大腦顳葉內會不斷的累積數據

文章的開頭我們提到了學習行為會促進大腦顳葉內的海馬回神經不斷再生。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中指出:「顳葉是大腦中掌管人的記憶、聽覺和視覺的地方,具有儲存本人「經歷」的功能。」

在讀書時,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在閱讀時會開懷大笑,閱讀到一些情節會悲慟大哭,閱讀中會為主人公感到憤憤不平……我們可以體會書籍中主人公的感受、了解他的情緒;在閱讀不同作者的書籍與文章時,我們能夠了解作者的思維方式、人生經歷,而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調動著我們的感官,而這些感受作者、主人公感受的過程,不斷的在大腦顳葉中累積信息數據。

這些信息數據不知不覺的積累到了我們的大腦中,被大腦篩選、吸收。對一些事情和情景感到「似曾相識」,可以很好的詮釋大腦對經歷的儲存作用。

2、閱讀是使大腦快樂的學習行為

當人在感到快樂的時候,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物質,大腦正是以「快樂」為基礎不斷成長的。反過來,當人在做某事到快樂時,大腦往往想要單純的嘗試一次。《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中提到「在完成自己本以為不可能完成的事,或發生了本以為不可能發生的事的時候,大腦分泌出的多巴胺是最多的。」

「入迷」可以很好的解釋這一現象。有些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入迷的現象,多是因為大腦感受到快樂而一直重複學習行為,忘記了停下來。所以,我們可以有效的利用大腦的這一特點,通過閱讀,實現大腦的快速成長。

像注射興奮劑、癮症等都是典型的從外部提供多巴胺的做法,這樣的做法對人腦的提升沒有任何幫助,因為大腦沒有分泌多巴胺、得不到應有的鍛鍊。

2、閱讀可以磨鍊人的語言

語言能力的差異決定了人們能夠準確的表達自我的能力、與他人交往的方式。甚至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行動方式都和自己所用的語言相關。人類終其一生都在使用語言。而每個人都有自己慣用的詞語和表達方式。

《父母的語言》一書中以大量的科學實驗案例證實了「父母的語言是決定孩子特定神經元迴路的優勢、持久性和修剪其他神經元迴路的必要刺激因素。父母的詞彙量和說話的方式對孩子的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自身行為約束和道德品質等諸多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

書籍是作者夜以繼日的語言結晶,是眾多人齊心合力的共同產物,其語言精煉程度比普通的文章更嚴謹。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熟悉作者的語言風格、慣用詞彙、表達方式,累積的閱讀就能夠使我們潛移默化的了解作者的風格,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

4、閱讀的書籍是具有「危險性」的

「書籍」是一種「危險性」的事物,因為很多的書籍中都包含著顛覆人類文明、違背常人常理的事情。」

比如《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裡克蘭,竟然能夠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拋家妻子、遠走他鄉,過著常人難以想像的生活。這樣的書籍既是對人們的警醒,也是對世人的警示:警醒人們內心要心懷夢想,並為之努力奮鬥;警示人們是否應該向斯特裡克蘭一樣,拋家妻子、無所顧慮的去追尋夢想。

閱讀「危險性」書籍,讀書時產生的苦惱與糾結——這種精神上的動搖,是大腦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大腦的這種衝擊往往能夠刷新認知,帶來思考的契機。

書籍是一面鏡子,怎麼去看取決於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我們要站在「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創造者」的角度去閱讀書籍,而不是被書籍左右。

5、書籍中的知識會在大腦中發酵和成長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中指出:「知識一旦積累在大腦裡,就會形成決定人類行動的「感覺」。」

知乎有一個問題,戳中了很多人的心:「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讀書的意義是什麼?」最高贊的回答是:「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的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

知識累積在大腦的過程我們是看不見、摸不著、甚至是感受不到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時候這些知識會自動的與自己過去的經歷、未來的暢想相結合,從而讓你產生新的意義和想法,而新的意義又會催生出新的問題,新的問題又會有新的見解,如此往復,不斷循環發酵,最後在頭腦中沉澱,形成「智慧與見識」:比如我們處事的經驗、看待事物的方式、自我認知、視野格局等。

周國平老師有一次在做客樊登讀書時說道:「人生是沒有意義的,而我們找尋人生有沒有意義的這個過程是有意義的」。讀書就是尋找人生意義的最佳方式。

二、如何閱讀

1、閱讀翻譯作品和優質書籍

首先對優質書籍做一個說明:什麼樣的書籍是優質書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認為能夠學到知識的是優質書籍,有的人認為能夠掌握方法論的書籍是優質書籍,有的人認為開闊自己視野的書籍是優質書籍……但不論什麼樣的書籍,我們都應該秉承用「優秀的態度」來對待人生,這樣的書籍才是優質書籍。

在閱讀時,可以先從閱讀各個領域的經典書籍開始,這些書籍經過時間和很多代人的檢驗,才得以流傳下來,可以說是文化瑰寶。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茂木健一郎也給讀者建議了一些非常值得看的優秀書籍,這裡就不展開描述了。

翻譯作品有著不同於自己國家的文化,閱讀這樣的作品能夠掌握「世界級」的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拓展自己的格局。

2、「雜讀」,因為大腦對新鮮事物感興趣

我們不清楚什麼樣的知識會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有用,因為我們任何人都無法預知自己的一生,但我們可以通過不分領域的雜讀積累知識,在大腦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網,而這張網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歷史、解釋現象,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我們預知未來,提前做出判斷。

作者茂木健一郎在閱讀的過程中,因為對UFO和靈異照片感興趣,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也因為對蝴蝶的熱愛,延伸閱讀量了大量的科學書籍。神學與科學兩種觀點一直在社會中存在、爭論,茂木健一郎在書中指出:「只有在自己真正了解後才能更清楚的確定自己站在哪一邊。」他在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後,悟出了:世界上沒有絕對正確的教科書的道理。我們都要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和方法論,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3、用不同的背景解讀書籍

很多的經典著作都是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背景下寫下來的,但有的時候,我們對當時的背景並不了解,自然讀不出其中的韻味。作者提出可以「用現代的背景解讀書籍」,這樣做有以下的好處:

一是,可以發現歷史與現實的相似之處,找出社會發展的規律。

二是,在當前的形勢下,發現前人的智慧,讀懂前人的思想。

茂木健一郎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多次提到了夏目漱石的作品,他在讀《三四郎》時,就感慨到偉大的作家對他早已困惑的日本的教育問題給出了客觀公正的評價和看待;在閱讀《綠山牆的安妮》時,因為一句出乎意料的話,改變了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以及自己看待世界的態度。

用自己的背景解讀國外的書籍,用現代的背景解讀經典書籍,你就會發現閱讀的有趣之處。

我們的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讀書會對大腦的可塑性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我們看不到、摸不著、聽不見,它卻變化成了我們的思想、行為、方式、感覺,影響著我們未來的人生。如果你想要改變態度、改變人生,不妨試試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中建議的閱讀方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觀。

相關焦點

  • 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讓你的人生大有可為
    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與吳曉波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認為,讀書越多,看世界的角度就越高;涉獵的領域越廣,腳下的立足之地就越穩固;要使頭腦變聰明,需要「高度」和「廣度」。茂木健一郎是物理學專業博士,後來開始研究腦科學。雖說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科生,但他可不只是整天在實驗室裡做研究看數據的科研人,他最喜歡的事情其實是讀書,《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就是他的閱讀經驗和方法的總結。
  •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親授的閱讀秘籍
    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中說到,書是一個生命體,就像伴人同行的益友,通過讀書,可以學習新思想,煩惱之際,讀書可以幫你排憂解難。「人成長了,書也會成長。從這個意義上講,書也是一面『照見自己成長的鏡子』。」那麼,什麼樣的書,怎麼讀書,才能促進自我成長呢?《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本書中給出了答案。
  • 讀《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閱讀效率差,可能是不懂這些讀書訣竅
    新年假期,讀到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的《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書中恰好提供了一些讀書方法,感覺對於自己頗有裨益。茂木健一郎畢業於東京大學,獲得了理學博士學位,曾任職於理化學研究所、劍橋大學,是索尼計算機科學實驗室高級研究員,主要著作有《創意腦》《大腦活用學習術》《大腦活用工作術》等。
  • 腦科學家指導你如何學會閱讀
    這幾天我在家讀到了這樣一本書——《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就是一本指導我們如何用正確的方法進行閱讀的書籍。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作家茂木健一郎,他曾經任職於劍橋大學,是日本最為著名的腦科學家,是日本腦科學應用的第一人。有意思的是,他特別擅長用腦科學的方式去分析很多名人的成功之道,其中就包括我們非常熟悉的宮崎駿。他甚至還專門解讀戀愛中的男女心態和行為,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 腦科學家:錯!激活大腦有3把鑰匙,父母快打開
    著名的腦科學家、心理學教授洪蘭說,在統計學上,腦袋大小和聰明的關係係數只有0.34,只有12%的IQ可以歸因到腦體積的大小。這樣說可能很抽象,舉個例子吧。咱們一般人的大腦重量大約為1400克上下,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大腦的重量是1230克,相當之小。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CD4+T細胞;科學家發現分娩無痛的「秘訣」
    7月24日,發表在《Current Biology(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表明,遺傳這種特殊變體的人會更容易感覺到疼。作者通過顯微鏡技術和單細胞測序技術等方法,發現在健康的小鼠和人類大腦中,存在CD4+T細胞。在CD4+T細胞缺失的情況下,小膠質細胞的發育發生異常,而這一異常可以導致過量神經元突觸形成,從而引發大腦異常。這項工作闡明了CD4+T細胞在大腦發育中的新功能,並且提供了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協同發育,相輔相成的新論據。
  • 美盲人鋼琴「神童」無師自通,神奇大腦正被腦神經科學家研究
    腦神經科學家正研究這位「神童」的大腦,試圖了解他如何掌握高超的音樂技能。  據報導,新澤西州哈肯薩克市的惠特克天生患有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導致他失明。三歲時,爺爺給了他一個小山葉電子琴,惠特克從此開始了他的音樂之旅。
  • 缸中之腦是啥?科學家提出恐怖的科學悖論,我們的世界是虛擬的!
    但是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恐怖的科學悖論,認為世界是虛擬的,科學家還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缸中之腦。大腦對於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控制了人類的思維意識,而缸中之腦思想實驗就是假設如果將人類的大腦提取出來,放進一個缸中進行培育,給予它充足的營養液,使它可以正常活動。
  • 神經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閱讀」並不是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式
    閱讀可以刺激大腦發育這件事,似乎已經成為家長們的共識。為了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有些父母在媽媽懷孕時就給孩子讀繪本,但是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通過研究證實,閱讀並不是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唯一的最佳方法。神經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靠閱讀在1995年初,貝蒂·哈特是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做了一個"3000萬字"的調查實驗,實驗證實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對大腦發育有好處,和閱讀相比較比閱讀的效果更好。
  • 最強大腦腦王封神之戰:「腦王之王」楊易實至名歸!
    持續1個月的《最強大腦》第7季之「腦王之王」爭霸賽終於迎來了收官之夜,在這場天才的狂歡中,楊易最終一騎絕塵,奪下了全球「腦王之王」的桂冠!從容應戰,穩中取勝在第七季「腦王之王」爭奪賽伊始,楊易(第五季腦王)初登場便開啟了與陳智強(第三季腦王)的「雙王博弈」。
  • 從經驗到理論、從數據到網絡——腦科學研究的四次範式轉移
    經驗科學/經驗範式2000年前,《黃帝內經》提出「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髓海有餘者,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視,懈怠安臥。」論述了腦的部位、生成發育及功能反面的觀察。
  • 腦科學日報:吸菸促進肺癌腦轉移的原因;紅肉吃太多,大腦老得快
    1,匹茲堡大學科學家發現可在中風期間和中風後保護大腦免受神經元組織損傷的藥物來源:藥時代匹茲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一種新藥,他們認為這種新藥可以在中風期間和中風後保護大腦免受神經元組織損傷。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此前表明,在腦外傷後阻斷一種名為miR-181a的microRNA,會促使星形膠質細胞轉變為神經元。2,JEM:破解吸菸促進肺癌細胞鑽入大腦之謎!
  • 你是缸中之腦,還是莊周夢蝶
    ▲《黑客帝國》劇照 淺談」缸中之腦「 假如有一天,一個邪惡的不知名科學家在把一個人搞昏迷之後,取下他的大腦,把它小心翼翼地放進營養液裡
  • <大腦>中日平局王昱珩被斥 陳冉冉土屋望成腦王
    魏坤琳質疑水哥放棄觀察  搜狐娛樂訊 受關注的《最強大腦》中日對抗賽於昨晚落幕,雙方平局出乎意料!中國心算一姐陳冉冉與日本心算大帝同時被國際評審選為腦王候選人,參加接下來的腦王爭霸賽!而繼第二季「扇面之謎」後,「鬼神之眼」王昱珩再次放棄觀察,儘管最終憑藉實力獲勝,但水哥此舉還是引發了全場爭議。  中日巔峰對決竟成平局! 陳冉冉土屋宏明同成腦王候選人  《最強大腦》中日對抗賽可謂聚集了中日頂級腦力高手,而令人意外的是,這場巔峰對決最終竟以2:2的比分打平!
  • 腦科學認知史|所有的心裡都發源於大腦,但大腦是探究人性的禁區
    1810年,有「鋼琴詩人」之稱的蕭邦去世。另一位來自「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的醫生弗朗茨·約瑟夫·加爾(Franz Joseph Gall)在巴黎出版了一本《關於一般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的解剖學和生理學,根據顱骨構成的觀察,了解人與動物的若干智力稟賦與道德傾向的可能性》。正式為積攢了10年內功的「顱相學」奠基,奏響了19世紀最激進的腦科學狂想曲。
  • 腦科學研究:青春期是重塑大腦的最好階段
    全文長約 33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5 分鐘 但他們不是專門要跟家長作對,這是他們的身體和大腦的變化所導致的。腦科學家認為,青少年的大腦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可塑性」。 」 青春期是人生中的一段「多事之秋」。 想像一下,有一天,你家從小很可愛的天使寶寶,突然變成了面目猙獰的魔鬼。
  • 燒腦之夜——最強大腦楊易線上新書發布會來啦!
    燒腦之夜——最強大腦楊易線上新書發布會來啦!為此,第五季《最強大腦》全球腦王、高考狀元、清華學霸、小學數學教師楊易將現身說法,給我們帶來一場乾貨滿滿、有情有愛的新書發布活動。7月18日,本周六晚20:00,《最強大腦楊易教你喚醒孩子的數學腦》線上新書發布會,這個夏天最燃的直播live,等你來~周六 20:00燃燒吧!
  • 腦科學日報|Nature 子刊:懷孕最早期,人類大腦是如何發育的
    他們發現這些變體的遺傳力在大腦和基因組的進化保守調節區中得到了豐富,證明了它們在生物學功能中的重要性。結果表示,酗酒基因與138種表型(包括物質使用和精神特徵)存在遺傳相關。在一個獨立的生物庫樣本BioVU中,進行的全表多基因風險評分分析,證實了酗酒與藥物使用和精神疾病之間的遺傳相關性。PAU的遺傳力在腦內和保守調控的基因組區域得到了豐富。
  • 腦科學日報|即使進行了早期治療,HIV病毒仍然會攻擊年輕的大腦
    斯坦福科學家意外發現解碼人類言語的新突破口來源:學術經緯腦機接口(BCI)就是一項聽起來頗為科幻的技術,它藉助對神經電活動信號的解讀,實現外部設備與大腦的信息交流。最近,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神經外科專家和工程師聯合,在腦機接口領域取得的意外發現,顛覆了人們過去幾十年對大腦的認識,也提供了一條新途徑,未來可以讓研究人員幫助喪失說話能力的人恢復言語。腦機接口領域的另一位知名科學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Edward Chang教授評論說,「這篇論文讓我感到非常興奮。
  • 《最強大腦》開啟「腦王之王爭霸賽」
    今晚21:10,《最強大腦》即將拉開「腦王之王爭霸賽」的序幕,曾經的「全球腦王」楊易、陳智強重返腦力賽場,分別組建一支四人戰隊,與婁雲皓率領的中國戰隊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45小時駭客馬拉松決戰。王者歸來的腦力賽場,三支戰隊優中選優勢均力敵,誰能在腦力、心力、體力的全面挑戰中出奇制勝?極限賽事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