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我們的書單決定了我們的過去,同時也指向一個遼闊的未來。」
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與吳曉波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認為,讀書越多,看世界的角度就越高;涉獵的領域越廣,腳下的立足之地就越穩固;要使頭腦變聰明,需要「高度」和「廣度」。
茂木健一郎是物理學專業博士,後來開始研究腦科學。雖說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科生,但他可不只是整天在實驗室裡做研究看數據的科研人,他最喜歡的事情其實是讀書,《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就是他的閱讀經驗和方法的總結。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的內容分為三部分:
書會對人產生哪些影響
讀書方法介紹
好書推薦
接下來,就讓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告訴你,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讓書籍影響人生。
讀書就是追求更大的快樂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人類天生就以「快樂」為生活目標,如果某種行為可以使我們感到快樂,大腦就會釋放出一種名叫「多巴胺」的物質,它催促我們重複這種行為,來獲得源源不斷的快樂。
尼基·斯坦頓在《溝通聖經》中,把閱讀的目的劃分為三種:消遣、收集信息、獲取知識。很多人在離開校園之後就不再為收集信息、獲取知識而讀書了,更多的是為了消遣而讀書,但是手機等電子產品好像更容易達到消遣的目的,它們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效果也更好,所以人們漸漸的就不讀書了。
茂木健一郎提出的「同時閱讀多本書」的辦法,非常適合想要培養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的人。他認為,同時閱讀的多本書最好是不同領域的書,這本書看的煩了,就換那一本看。這樣做不會讓人產生厭倦感,反而能讓人始終保持著積極的心態面對書籍。
採用這種方法閱讀時,不要貪多,每天只要讀十頁就可以了。這個方法非常符合時間管理的原則——把大任務細化成小任務,降低心理難度,有效促進時間的合理安排和使用。最重要的是,這樣做可以一下子讀完好幾本書。
在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時,我們的大腦會分泌出成倍的多巴胺,此時,快樂會翻倍,成就感也油然而生,想要繼續挑戰更高難度的想法會越來越急切。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適當的給讀書任務加碼,比如選一本一直想讀,但是內容有些艱深的書,或者增加一本書進入同時閱讀的任務清單中。
切記,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在嘗到甜頭之後一下子就挑戰《時間簡史》《管錐編》之類的高難度書籍,要想保持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就要選擇那些有一定難度,但是讀起來不太費勁,讀完能讓你感到開心的書籍。
書是大腦的健身房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蘋果樹如果不施農藥,就很難長出蘋果。日本有一個名叫木村秋則的農民不信這個邪,他在解決葉子和樹幹的病蟲害問題上下了很多功夫,可是依舊不見成效。就在他即將放棄時,他忽然想到,土壤才是果樹的根本,沒有好土壤,果樹怎麼能長好呢?之後,他致力於培育野草茂盛的鬆軟土壤,土壤環境的改善讓一直不結果的蘋果樹終於結出了果實。這種不施農藥的蘋果在切開後,放置很久都不會變色、乾癟。
茂木健一郎主持《專業人士的工作風格》時,邀請過木村秋則做嘉賓,木村在節目上說,「假如埋在地下的根不紮實,植物就無法茁壯生長」。
木村的話讓茂木健一郎豁然開朗,讀書同種蘋果也是一樣的,我們事先無法確定哪本書會對我們產生影響,但是大量讀書就像改變果樹的土壤環境一樣,讓大腦成為優質土壤,才能長出新鮮美味的果實。
對於讀書,我們要做雜食者。大腦中的顳葉掌管人的記憶、聽覺和視覺,本人的經歷也會儲存在這裡,廣泛大量的閱讀,能讓顳葉不斷積累信息數據,也就是說讀書就是增加自己的經歷。這些經歷還會與過去、未來的經歷相結合,產生新的意義,在我們的大腦中形成「智慧與見識」,讓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問題。
而且,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語言也可以在閱讀中不斷進步,做閱讀雜食者的時候,經典書籍絕對不容錯過。經典書籍是經過一代代的讀者篩選出來的,價值之高就不用說了。這些經過時間檢驗的書籍,在文章表達方面也堪稱巔峰水準。一個人熟悉了各種各樣的表達方式,就能更好的表達自己,在聊天或是人際交往中,想不被人注意都難。
如果讀書之前就把書作為「要講述的事物」來讀,聊天時與對方分享書裡的內容,還能增加聊天的趣味性,以及對方對自己的好感度。有了聊天素材,你還用擔心冷場、尷尬嗎?還會產生社交恐懼症嗎?
讀書改變人生
有些研究者提出,只要了解大腦意識的計算過程,就可以應用在計算機上,讓計算機也擁有人類的意識。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在他的書《皇帝新腦》中提出,受到人類意識驅動的智慧中包含無法寫出計算過程的要素,比如大腦中的直覺現象,因而反對研究者們的設想。
除此之外,書中還介紹了想要理解人類意識我們還缺乏什麼,需要什麼,這些研究甚至需要成百上千年。
當時正在讀研究生的茂木健一郎的科研方向是生物物理學,讀完這本書後,他決定成為一名腦科學家,研究人類的大腦。
這種能夠影響人生,或在自己心目中佔據軸心地位的作品,被稱為「教典」,指不可動搖的支柱。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中寫道,「找到了自己的『教典』,也就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故事」。
新華社招人一般會從實習生中選拔,文章開頭提到的吳曉波並沒有在新華社實習過,但他還是參加了招聘。面試官用薩繆爾森的《經濟學》考他,而他在之前「橫掃復旦圖書館」的讀書過程中讀過這本書。於是,這本書開啟了他13年商業記者生涯。
「讀書改變人生」這句話已經讓我們的耳朵起了繭,但是如果真的有幸找到了這樣的書,便會對你的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中,茂木健一郎說,「讀書是一件單純的酷事」,除了這一點,我還覺得,書的魅力在於「潤物細無聲」,在經意與不經意之間,書化為了心中的力量,帶我們走向更光明的未來。所以,快來用閱讀改造大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