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基礎知識

2021-01-11 澎湃新聞

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我國和歐、美等科技先行國家普遍採用的分析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和變化趨勢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國開展了10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2020年8月-9月我旗將面臨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為制定面向2035年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規劃提供依據。為全面提升我旗公民科學素質,迎接做好全國第十一次公民科學素質測評工作,下面的科學素質問答知識供大家學習參考。

什麼是「科學素質」?

答:科學素質是指當代人在社會生活中參與科學活動的基本條件。包括掌握科學知識的多少、理解科學思想的深淺、運用科學方法的生熟、擁有科學精神的濃淡、解決科學問題能力的大小。科學素質綜合表現為學習科學的欲望、尊重科學的態度、探索科學的行為和創新科學的成效,是人的主體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什麼?

答: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科學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一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是指在「了解科學知識」、「理解科學方法」、「理解科技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三方面都達標的公民。

公民科學素質指標是什麼?

答:公民科學素質指標(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簡稱CSL)是指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公民數量佔總體數量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數表示,它是反映和衡量群體公民科學素質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以2018年全國調查結果為例,CSL值為8.47%,即1萬名中國公民中具備科學素質的人數為847人。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在將以何種方式進行?

答:從2015年開始,由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設計抽樣方案,公開招標遴選專業機構實施調查並委託第三方進行全程質量監督控制。利用龐大的線上用戶社群進行分地域、分群體、精準配額的用戶篩選,並通過專業的網絡調查系統實施調查推送和數據回收。線下調查依託「公民科學素質數據採集與管理系統」和專業調查團隊,使用平板電腦進行入戶面訪,採用網際網路信息技術,通過實時上傳數據、遠程定位監控、電話覆核等多種質量控制手段,確保調查結果真實可信,每次調查主要結果都由中國科協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社會公開發布。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是哪些?

答:調查對象為18-69歲的中國公民。

科普工作是什麼?

答:科學普及簡稱科普,又稱大眾科學或者普及科學,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公眾接受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是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的核心。其基本特點是:社會性、群眾性和持續性。科普工作必須運用社會化、群眾化和經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現代社會的多種流通渠道和信息傳播媒體,廣泛滲透到各種社會活動之中,才能形成規模宏大、富有生機、社會化的大科普。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2002年6月,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

我們可以通過哪些場館進行科學素質的提升?

答:科技館、氣象館、動物園、植物園、自然博物館、公共圖書館、展覽館等科技場館和科普教育基地,科普中國鄉村e站、科普中國社區e站、科普中國校園e站或科普活動站。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途徑有哪些?

答:通過閱讀報紙、期刊、網絡上的關於科學的文章,收看電視上的科技、科普類節目;和親戚、朋友、同事談論有關科學技術的話題;參與科協和涉及科學普及有關單位組織的科普宣教活動;參加與科學技術有關的公共問題的討論或聽證會等。

為什麼要開展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

答: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掌握全國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重要手段,為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我們公民科學素質發展水平及發展目標是什麼?

答:《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要達到10%;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具備科學素質公民比例為 5.14%,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具備科學素質公民比例為7.63%,鄂爾多斯為7.7%;2020年內蒙古具備科學素質公民比例目標值10%,鄂爾多斯市為12%。

承擔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任務的機構有哪些?

答:為做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的組織實施工作,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鄂託克前旗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是我旗主抓全民科學素提升工作的機構,辦公室下設在鄂託克前旗科協,負責全民科學素提升工作的日常事務,協調小組由旗委組織部、宣傳部、人社局、教育局、工信和科技局、農牧局等28個成員單位組成,各成員單位歸口各自完成各自領域人群的科學素質提升工作,並協同配合形成「大科普」的工作格局。

我們應該以何種態度面對第十ー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

答:當我們被抽選為測評的對象時我們應該在調查員的引導之下積極的配合作答,認真思考、尊重知識、尊重客觀規律以科學的態度合理作答。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答:公民科學素質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基礎,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進步離不開科學素質的提升。提升公民科學素質能促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能宣傳普及高新技術、綠色發展、健康生活等知識和觀念;能激發大眾創業創新的熱情和潛力,為創新驅動發展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偉大勝利築牢公民科學素質基礎;能增強國家公民科學素質公共服務能力,從而助推公民科學素質提升。

科學素質提升工作重點人群有哪些?

答:科學素質提升工作重點人群共4大類,包括青少年、農牧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幹部和公務員。

為提升公民基本科學素質主要有哪些科普活動?

答:「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技周、全國科普日、食品安全周、防災減災日、流動科技館巡展等常態化活動;公民科學素質電視大賽、公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等線上科普知識競賽,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競賽等科技競賽、科普報告、科學演劇等;農牧民科技諮詢、培訓、講座;社區居民科普知識講座、就業創業技能培訓等;科技館、科普大篷車展品展示展覽等。

來源:旗科協

點擊標題,了解往期精彩

原標題:《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基礎知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記者溫競華)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懷進鵬8日在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說,20年來,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有效提升,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21世紀初的不到2%到現在超過了10%。  我國科技創新的發展目標之一是,到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
  • 聚焦防疫 2020年北京市公民科學素質大賽總瀏覽量逾千萬人次
    12月20日,2020年北京市公民科學素質大賽決賽舉行。北京市科協供圖   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 張素)記者22日從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獲悉,2020年北京市公民科學素質大賽線上註冊參與人數超過67.5萬,總瀏覽量1031.7萬人次,傳播量近2044萬人次。  北京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劉曉勘表示,大賽為提升北京市民的科學素質作出積極貢獻。
  • 帶領青少年在全世界做公益,培養世界公民 | 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
    帶領青少年在全世界做公益,培養世界公民 | 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分享 2020-12-23 0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協:科普創作肩負激發民族科學夢想提升公民科學素質重任
    中新網北京12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第八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17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致辭表示,科普創作是科學普及的源頭活水,肩負著激發民族科學夢想、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重任,在國家創新文化建設中擔當著價值引領的崇高使命
  • 2021廣東六校第二次聯考作文:「科學素質和科學精神」發言稿
    (60 分)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8 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為 8.47%,與世界科技大國差距較大。如何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提出,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能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截至 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為8.54億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 61.2%,通過網際網路開展科學教育前景廣闊。
  • 日本NHK關注中國素質教育 聚焦科學教育成果
    日本NHK關注中國素質教育 聚焦科學教育成果2016-02-24 16:56:42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中國教育改革風起雲湧,素質教育進程備受世界矚目。近日,日本放送協會NHK聚焦中國素質教育,NHK世界臺(NHK World)對此進行專題報導。
  • 西湖區打造「知食」社區:推動全民食育科普,提升公民健康素質
    十九屆五中全會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提出: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我們希望可以通過這些課程,讓更多孩子了解中華傳統飲食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傳承發展。在培養孩子科學飲食習慣的同時,提升他們對自己國家的文化自信力。
  • 關於提升公民科學素養,看看這些院士專家和諾獎得主怎麼說
    12月8日晚,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電視論壇舉行,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通過視頻參加會議時如是說。 論壇上,結合新冠疫情,國內外多位院士專家及諾貝爾獎得主就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和方法談到了各自看法。
  •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開展2020年全國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
    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落實中國科協、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2年)》的有關要求,中國科協、農業農村部決定聯合開展2020年全國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活動,提高農民群眾科學素質,樹立科學生產、健康生活、協調發展的理念,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 學習憲法知識,爭做守法公民!
    它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鬥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決定,把12月4日設立為國家憲法日。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如果將法律體系比作一顆大樹,那麼憲法就是樹根,其他法律就是樹幹和樹枝。
  • 科學網—科學知識比生活常識重要得多
    於是,有網友感嘆「科學永遠幹不過『偽科學』」。 這提醒我們,國人的科學素養亟待提高。 2018年9月,中國科協公布的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僅為8.47%。這一數據儘管相對於2015年第九次調查的結果6.20%提高了2.27%,但也意味著2018年我國超過90%的人口並不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
  • 2021年的第一場科學知識在線競答,約麼
    2021年的第一場科學知識在線競答,約麼 2021-01-08 1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0位諾獎得主30位院士參與 「科學素質與全球挑戰」電視論壇在京舉行
    12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共同舉辦的「科學素質與全球挑戰」電視專題論壇在京舉行。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出席論壇並致辭。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點燃科技強國夢想 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據悉,這次活動是中國科技館舉辦的科普大篷車20周年系列主題活動之一,除了科普互動展品,中國科技館還帶來了動手實驗、科學表演和專家科普課等內容,將太空主題的科學熱點和科學知識帶到偏遠鄉村,向這裡的孩子普及太空知識,引領他們學習科學、探索宇宙。
  • 邏輯學是科學的基礎
    1953年,愛因斯坦在給斯威策的信中指出:「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裡得幾何學中),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文藝復興時期)。」愛因斯坦所說的西方科學得以發展的基礎正是西方傳統邏輯的演繹與歸納。
  • 科學就是枯燥的冷知識麼?科普就是簡單的原理解釋麼?今晚湖北衛視...
    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非常生活化的題目,讓今晚(10月2日)22:00的2019湖北省科學普及電視大賽總決賽顯得妙趣橫生。這場由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湖北省科學技術廳、湖北廣播電視臺、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聯合主辦,湖北衛視承辦的賽事設置了4個比賽環節,即「卡位晉級」「先鋒問答」「你攻我守」「巔峰競演」,通過多種電視手段、多種出題答題方式,將科普主題通過生動有趣的競答方式表現出來。
  • 來「科學答人」答題了解電影中的科學知識
    《三體》、《流浪地球》、劉慈欣、郭帆、王晉康……這些中國科幻的核心符號將在11月1日亮相第五屆中國科幻大會,為科幻迷們帶來一場互動、視覺展示盛宴。值此良機,"科普中國·科學答人"推出"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知多少?"
  • 測一測┋科學素質問答題 等你來挑戰
    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質,每天10道題,歡迎大家參與測試,我們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挑戰開始!1.如果用遙控器關閉了電視機,這時電視機在耗電方面會怎麼樣?
  • 2020公眾科學素質與公共衛生危機應對專題論壇正式啟動
    2020公眾科學素質與公共衛生危機應對專題論壇正式啟動 2020-12-05 14: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