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好山好水》微信公眾號
平和坂仔採風
鮮為人知的天利植牧場,體型龐大的薰南樓,石雕工藝精緻的老牌坊,漳州南山書院鄉土文化研究會周末的坂仔之行收穫滿滿。
前不久,熱心鄉土文化的呂雅林爆料說在平和坂仔有個抗戰時期毛主席曾經給題字的天利植牧場,於是相約前往採風。
玫力鄉土研究寫作的平和林語堂文化研究會會長、作協副主席許少梅在坂仔匯合後參與調研。天利農場創辦者後人孺子李、賴俊榮全程導覽。
1939年12月7日,毛澤東主席為平和縣天利植牧場親題「造成生產戰線上的模範戰勝日寇」。天利植牧場抗戰遺址位於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心田村崎交63號,是省級老區抗戰革命遺址,它留下了無數革命的英雄事跡,記載著可歌可泣的抗戰史。追思緬懷先烈,鉻記歷史,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2014年福建省老區辦、福建省財政廳下達關於<閩財社指(2014)74號>文件,通知<閩財社(2014)54號>要求,下撥專項資金10萬元,對天利植牧場進行舊址修繕工作,加大力度保護該舊址。2016年6月由福建省老區辦、福建省老促會授牌(福建老區革命遺址)。毛主席題詞中的「模範」二字彰顯了在抗戰時期,中國人民在大後方堅持生產,支援前線的重要性一頁,充分激發中國人民全面地發展生產,自力更生的思想熱潮,深刻讚賞天利植牧場為中華民族奮勇殺敵戰勝日寇的偉大精神做出巨大的貢獻,樹立了中國工農兵團結一致對抗日救亡活動中的典範。(孺子李文)
八十年前毛澤東為平和天利植牧場題詞。
「模範」二字彰顯抗戰時大後方堅持生產的重要,天利植物場曾被毛主席樹立為後方支前抗戰的典範。
第二站是貞潔坊,因為上面有清代平和進士何子祥楹聯和邊上的額枋還沒細看,再次尋訪。
位於坂仔鎮東坑村的綸褒節孝坊,是為員生陳其志妻何氏所立。牌坊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坊坐東向西,石質四柱三間。高7.3米、面闊5.4米。通高約5米,寬8米,四柱三間,二層歇山式。坊匾「綸褒節孝」已失,記載立坊年款的額枋被移到百米外的一處水溝上當橋梁用,上刻有「旌表故貢生陳其志妻何氏」字樣。
牌坊橫梁上精雕細刻的雙龍戲珠浮雕
坂仔七星土樓群為土樓大家族的一大奇觀,今兒專門找了同樣有何子祥題聯的薰南樓參觀。
薰南樓,又稱頂新樓,由銅壺林氏建於清乾隆年間,樓原為三層,20世紀50年代改建成兩層單元式土樓。薰南樓正門向南,樓牆周長207米,建築總面積2675平方米,佔地面積3300多平方米。樓名及樓聯由乾隆間進士何子祥所題,聯句為「嶂列屏開,石闕祥雲依圤極;風和日暖,天爐寶氣煥南山。」
天利後人孺子李、小賴精心收集整理許多天利牧場史料,並向我們展示。
下午返程,與諸位友談笑於語堂書院。
呂雅林貢獻合影作品
作者簡介
林南中,筆名南風,漳州市閩南文化研究會理事、漳州市政協文史研究員,漳州南山書院鄉土文化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