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一座旅遊城市都會有一條特別小清新的街道,而屬於武漢的,就叫做曇華林,我想一個林字就能夠看出這裡的一切那麼閒適與輕鬆吧,這也是武漢最為文藝的街區。
這曇華林,就在武昌區的胭脂路。
而且,距離戶部巷還有糧道街不遠都是一片居民樓與商業街混搭的旅遊街道,既保留了民國風格建築,也有許多舊物小店。雖不如其他城市的文藝小清新街道那般人潮湧動,卻也自帶著一種小家碧玉,寧靜的氛圍。
我是從中華路走小街巷穿胡同到的曇華林的,沒走幾百米,就能夠看到「曇華林」的道路交通指示牌,說來還有點不好意思,當時還不知道曇華林是一個什麼樣的景點,一位是一個類似公園的林子,所以即使看見了路牌加上路牌周圍的施工,腦子裡也是一頭霧水。
後來問過了路人之後,才知道「曇華林」原來是民國時期保留下來的一條街道,就說是一條老街吧。
到達曇華林大概是早上的八點多鐘,許多小店還未開門,這條街的小吃店不同於糧道街那般市井,而是帶點新潮,但開的店不多,顯得稍微有些冷清。
這條街道不長,據資料上來看的話,大約有1200米左右,武昌花園山以北、鳳凰山以南,東起中山路,西至得勝橋,聚集了許多咖啡店和特色小店,還有幾十處百年老建築,是1371年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
各流派建築於此,中西文化交匯,風雨不變百年古街,一磚一瓦都刻著老武漢的歷史記憶。
說曇華林是一個非常值得一來的景點,那倒不至於,但是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武漢風光,你可以拍照閒逛,然後找一家小店,享受一個帶有咖啡香的下午,還可以在這裡隨便閒逛,瞧一瞧有沒有適合送給自己愛人的小禮品,這些創意小店,大多兜售一些手工藝品還有旅遊紀念品。
咖啡館和創意小店林立,但街頭仍然有許多當地人擺攤,簡易的糕點、早餐小吃,小時候常見的小玩意攤販,這時候才恍然,雖然曇華林主打的是文藝,但是仍舊還保持著一些鄉土味,有點違和,但我挺喜歡的。
每座城市度喜歡炮製一些汽水,北京有北冰洋,天津有山海關,廣州有亞洲汽水,武漢同樣也是有的,被認定為是幾代人回憶的二廠汽水,要知道上世紀50年代,而長期水就是專為工人及時補充鹽分的武鋼鹽汽水,是武漢當之無愧的人氣飲料,武漢人喜歡親切地喊它「二廠汽水」。要是誰的家人在二廠上班,那是遠比「爸爸是XX」自豪得多的炫耀方式。
但是說實話,我不是因為它的名氣被吸引,而是被那條有點娘炮的龍吸引過來的,這而長期水就是不同口味的汽水,當做嘗試也還可以。
曇華林周邊區域有著悠久的歷史,明清年間還曾是總督府和縣衙的所在地,清末的時候又有大量的傳教士再次傳教半血,從而建造了一批有夕陽特色的建築,在這裡有五十多處近代歷史建築,包括了教堂、醫院還有學校等等,這些都可以在街道一旁的導覽牌上面看得到。
這條街上也還有不少的名人故居,不過恕我孤陋寡聞,大多 貼著標籤的故居舊址上的主人,我都不怎麼熟悉,也不大認識,所以也就失去了興趣。
穿行在曇華林蜿蜒的小巷深處,數十處百年以上的近代歷史建築盡收眼底。經典老建築,讓人仿佛伸手即可以觸摸到歷史老人那鮮活跳動的脈搏。
雖然如今的老街逐漸有了新面貌,但願它最後還能保持原來的味道。
走在這古街道上,不禁感慨,如今國內的旅遊,無論走到哪,都有那麼幾個地方,打著文藝小清新的招牌,最後打造成了一條只能用文藝形容的街道。然後無數網紅或網不紅的小年輕們爭相來此打卡拍照,卻也忽略了原本應有的慢生活,所謂的打卡,與其說是簡易化的旅遊方式,不如說只是為了拍幾張好看的自拍而已。
不同於我曾去過的那些個城市, 曇華林 似乎有種不同的韻味,因為它還保留了一些老建築。這是在如今不停跟風改造的趨勢下,還難能可貴地保留了曾經的歷史,傳統的人文,當地人的情懷,與文藝小清新的概念相融合,反而讓人覺得更加親近。